<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讓鮮花告訴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紅色大院的記憶</span></p><p class="ql-block"> □李友忱</p><p class="ql-block"> 我有兩次離開這個紅色大院,第一次是單位福利分房,離開父母搬了出去。十年光景匆匆,大院舊貌換新顏,老房改建我住進了配有電梯的小高層。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及未來的學區考量,我再一次搬離了這里。 </p><p class="ql-block"> 在這座大院,我累計居住了四十余載,這里承載著我兒時與學生時代的溫馨回憶,也鐫刻了我對它的無限崇拜與敬畏。在我心中它既是神秘的,又是科學的殿堂,讓人心生向往卻又不敢輕易涉足,是眾人夢寐以求卻又難以窺其全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這個紅色大院,靜謐地坐落于沈陽市文化路72號,南鄰沈陽藥科大學,北部戰區總醫院,西側我的母校沈陽二中。文化路的兩旁林立著八大院校和科研院所,因此得名“文化路”。</p><p class="ql-block"> 歲月流轉,大院東北兩側的紅磚圍墻依舊屹立,而面向文化路南側的門戶與五愛街西側的邊界,則已換上了石柱相隔鏤空的金屬柵欄,增添了幾分現代氣息。</p> <p class="ql-block"> 這里曾是父母工作的單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也是見證我由小到大成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上小學時,只知道足不出院就可以解決一切生活事務。大院的東側有南塔百貨商場,西側有二門副食商店,大院里有理發店、糧店,縫紉店、澡堂,還有俱樂部、托兒所和衛生所,特別是還有苗圃大花房。大院里的孩子很少跑出這個大院,家長們也都要求我們不要出大院,當我們大了一些才知道大院之外還有“大南小南風雨壇”,還有古老的中街和鐵西工業區。</p><p class="ql-block"> 這個因一個人才有的大院,沒有他也就沒有這個大院里的一切,沒有今天科研工作者對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每當我參與祭掃烈士墓這一莊嚴活動,心中總會涌動起一個深切的愿望——“讓科學家步入英雄的殿堂”,與那些英雄共同接受世人最崇高的敬意與贊美。在國家慶典的輝煌時刻,我懇請祖國與人民,永遠不要遺忘那些幕后英雄——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與默默耕耘。他們的付出,不僅僅是時間與精力的傾注,更是智慧與夢想的燃燒;他們的貢獻,換來了科技的飛躍與國家的強盛。</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享受著祖國的安寧與百姓的幸福生活時,更應銘記那些保家衛國的軍人,以及那些鑄就了堅不可摧國防的科學家們。是他們用無盡的智慧與不懈的努力,為祖國的繁榮穩定筑起了堅實的基石。正是有了這些科學家的卓越貢獻,我們的國家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屹立不倒,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享受和平與繁榮。因此,讓我們共同銘記,讓科學家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讓他們的精神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李薰院士就是建國初期,這些科學家中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奠基人,創建者,開拓者,是國際著名的冶金和金屬物理學家。</p> <p class="ql-block"> 李薰于1937年考取公費生留學英國,194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獲冶金學博士學位。20世紀40年代初期,李薰研究發現鋼中氫導致發裂并找出了鋼中除氫的規律。1942~1948年,他發表了關于鋼中氫研究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全面地闡述了合金結構鋼中裂紋的發生機制,提出了解決的措施和有關擴散除氫溫度范圍等工藝參數,在理論和實際兩方面貢獻突出,被公認為該研究領域的創始人,成為自1923年設立該學位以來世界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學者。新中國成立伊始,他應郭沫若院長之聘,毅然回國,擘劃新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953年4月10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任命通知書李薰為所長。</p> <p class="ql-block"> 他回國后的首要挑戰便是選定研究所的落戶之地。經過對東北地區的深入考察,他目睹了這片土地作為我國重工業心臟的蓬勃生機,遂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原本設在北京的計劃,將目光投向了沈陽。得益于當時東北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金屬研究所僅耗時一年多,便圓滿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矗立于這片熱土之上。</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恰逢中國科學院金屬所首任所長李薰先生誕辰110周年及逝世40周年的紀念日,這些日子如同歲月的回響,勾起了我對往昔的無盡思念與父輩們傳奇故事的深深緬懷。倘若父親仍健在,我堅信他定會親臨所內,在李薰先生的塑像前,寄托那份跨越時空的敬仰與懷念。而今年五一前夕,我的心緒再次被往昔牽引,我再次踏足這片熟悉而又充滿敬意的土地,在李薰院士的雕像前深鞠一躬,凝視著這位父輩般的楷模,記憶的閘門轟然洞開。</p> <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一次去俱樂部看電影,事先父親說:“見到大人要說話,打招呼問聲好”我應著就跟著父親奔向俱樂部,沒想到的是我們座位前排就是李薰一家人,還沒等我說話,兩個大人就嘮了起來,李薰院士還隨手摸著我的頭說道“這是小忱吧,長得真快,要多學習呀”。回來后,我將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說:“院士都摸你的頭了,就好好學習吧,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p> <p class="ql-block"> 慢慢地長大,漸漸地懂事。父親告訴我,原來父母都是鞍山鋼廠的職工,在一次李薰院士去鞍鋼開展調研,在小白樓門前宣傳欄上,父親因在珠算比武中的卓越表現和先進事跡,認真端詳起來,照片上的父親眉清目秀,政治條件好,連續多年被評為鋼廠的“青年突擊手”,被李薰院士慧眼識珠選中,于1961年點名將我們一家六口人調進沈陽來到了金屬所紅墻大院,在房子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安排住進了蘇式建筑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套間房里,享受著當時少有的舒適與便利。當時,大多都是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和衛生間。在這個住房里一直住到我當兵離開沈陽。</p><p class="ql-block"> 我見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老一輩科學家們沒有架子平易近人,當時就連洗澡我們都是在一個大池子里面。他們上班、下班總是面帶笑容與大家打著招呼,讓我感受到親如長輩一樣。母親總會提醒我們,就算認識也不要主動去打擾他們,不要大聲說話或弄出什么聲響,影響到他們全神貫注地思考,大院里的人們都是自覺這樣做的“不打擾他們”。 老一輩科學家們簡樸的生活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更是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明白了“謙謙君子”的真諦,以及知識與文化背后那份難能可貴的謙遜與低調。</p><p class="ql-block"> 十幾歲的我便開始知道大院里的高級知識分子,大家都叫他們“國寶”。他們穿戴十分簡樸。夏天,一雙塑料涼鞋,手提包里總是裝滿鼓鼓的科研材料;冬天,穿著的棉衣外面是老式的對襟外罩,或是再加上一條圍巾。各種框架眼鏡下的他們就連路上相遇也是匆匆忙忙而過,他們的家里或是單位里的燈光總是亮著的,這一年國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p><p class="ql-block"> 李薰院士親自掛帥領導科技人員改進我國鋼質量資源,創建武鋼、包鋼綜合利用稀土資源,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顆超音速噴氣式飛機、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某些關鍵材料和開拓尖端技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畢生為國家科技事業直到生命停止的一刻,是我國冶金學領域享有最高榮譽的學者,是我國科技事業的卓越領導人。</p> <p class="ql-block"> 只有了解到他們所做的巨大貢獻,你才會越發敬仰他們。李薰院士開疆拓土,為從外地遷移過來的科學家和管理者建有二十棟蘇式三層住宅樓,棟棟之間距離適中,住宅樓在大院里擺放的橫平豎直,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眼便可望到頭。誰家有老人,誰家有孩子,甚至這孩子是誰家的大人們都清楚知道,大家相互熟知,這里的生活十分祥和幸福。 </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生活也十分簡單, 大家穿著樸素,沒有太大差別,李薰院士也與我們一樣買糧買菜,理發洗澡,沒有任何的特殊。后來,他調任到沈陽分院任院長,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雖然金屬所職工的住房條件早已得到改善和好轉,他還是堅持住在70余平的住房里直到搬去北京,他嚴于律己,一心為人,讓我們無不欽佩。</p><p class="ql-block">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基石。隨著我逐漸長大,知道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當知道了“東方紅1號”飛向太空,有金屬所科研人員的努力和貢獻,我心里的敬佩更是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金屬所孫東明研究員表示:“在給芯片安裝空調,實現火箭溫控”做出了貢獻。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樣,并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存放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這要求在月球上使用的“鐵鍬”既輕且韌。執行此次“挖土”任務的關鍵工具——鋁基復合材料鉆桿和輕質鋁合金取芯管,均由金屬研究所精心研制。讓我們再一次了解了金屬研究領域的貢獻無處不在。</p> <p class="ql-block"> 細細想來,為何紅色大院在我心中始終占據一席之地,那份揮之不去的關注、深深的牽掛與真摯的情感,跨越數十載光陰依舊熾熱不減?根源在于,這里不僅是父母辛勤耕耘工作的地方,更是我心靈的搖籃,成長的沃土。大院里群英聚集,它如同一方璀璨的舞臺,見證了無數科研工作者以國家為懷,揮灑智慧與汗水,共筑科技夢想的輝煌篇章。我有幸沐浴在這片充滿智慧與奉獻的氛圍之中,深受環境的熏陶,文化的滋養,這份經歷成為了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內心深處永恒的驕傲與自豪。</p><p class="ql-block"> 歲月悠悠,卻無法抹去那些美好的記憶,更無法淡忘老一輩科學家們在科學征途上鑄就的輝煌成就。值此即將迎來建國75周年之際,我仍將手捧鮮花,心懷敬意,輕步至科學家的塑像前,如同虔誠地站在英雄紀念碑下,獻上我的鮮花與最深的鞠躬。我要向他們匯報時代的飛速進步與科學的日新月異,讓這份告慰穿越時空,傳達給每一位為國家強盛、民族安寧默默奉獻的先驅:國已強盛,民享安康,他們的夢想與努力,正激勵著后來者繼續前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拉孜县|
郸城县|
洪泽县|
洱源县|
田东县|
永城市|
黄骅市|
菏泽市|
城固县|
宁乡县|
清涧县|
隆子县|
石门县|
神农架林区|
渭南市|
五家渠市|
濉溪县|
清新县|
盐源县|
中方县|
屏南县|
郸城县|
晋江市|
资源县|
安徽省|
大丰市|
酒泉市|
中江县|
巫溪县|
涟源市|
汽车|
安福县|
新密市|
芮城县|
阜南县|
临沂市|
隆尧县|
新郑市|
博罗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