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這么一塊寶地,讓我看到了這輩子最震撼心靈的璀璨星空,看到了距離地球約14億公里的土星和它晶瑩剔透的七彩光環,看到了最浪漫的藍色火流星劃過天空,云卷云舒、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更是讓我賞過無數,還有我沒親眼見過的漫天螢火蟲、夢幻熒光海等等。這就是讓我去了無數次還想去的風水寶地----深圳市天文臺(原名西涌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 市天文臺位于深圳最東端的大鵬半島西涌灣畔的崖頭山(也稱穿鼻巖)。站在山頂,目光所及,南面是浩瀚無垠的蔚藍大海,東面可見驢友最熱衷的東西涌穿越海岸線,西面有號稱中國八大最美海灘之一的西涌海灘,北面是連綿的翠綠山脈。</p> <p class="ql-block">航拍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 市天文臺于2010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在開展天文、氣象觀測業務的同時,2011年3月開啟了免費公眾開放日活動,這在當時國內眾多天文臺中可謂獨樹一幟,并一直延續至今,成了“深圳老百姓自己的天文臺”、深圳山海景觀的網紅之地,更是天文氣象科普與天文愛好者觀星的最佳場所。</p> <p class="ql-block">圖1. 2010年建成時的實拍圖(向東望)</p> <p class="ql-block">圖2. 從南向北看位于西涌穿鼻巖山頭的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圖3. 向西望的天文堡/業務中心/標準氣象觀測場/西涌海灘(2024.5無人機180°航拍)</p> <p class="ql-block"> 市天文臺是深圳市氣象局的下屬單位,作為我們這一代深圳氣象人,經歷了她從構思、選址、立項、建設、運行直至成為網紅之地的全過程,因此對她情有獨鐘。不久前和退休的老領導老同事聊起天文臺建設往事,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承擔的職責有所不同,其中一些緣由、趣事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所以有了將她記錄下來的沖動。本文根據時任部分局領導和同事提供的素材,并搜羅了我個人電腦里的所有資料及腦里的記憶整理而成,主要記錄2010年9月天文臺建成前的事。</p> <p class="ql-block"><b>一、選擇天文臺觀測基地的最初本意</b></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氣象局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老天即刻給了一個下馬威:“杜鵑”強臺風正面襲擊深圳造成17人死亡。那時深圳的自動氣象站觀測網雖說在全國算是領先的,但臺風暴雨來臨時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當時全市建有40多個自動氣象觀測站,能正常業務運行只有一半。要做好氣象預警預報,氣象觀測必須先行。而深圳的東南沿岸,不僅是大多數西太平洋和南海臺風影響深圳的前沿陣地,也是西伯利亞東路南下的冷空氣首到之處,在這里選址氣象觀測基地,不僅對氣象防災減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海陸風觀測、海氣相互交換的研究也有著長遠的科學意義。因此,按照時任局領導的說法:這才是我們選擇天文臺觀測基地的最初本意,至于人大代表關于建立天文臺的提案,都是后來為了促成事情落實,鼓勵代表們去提的。</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主持的《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三個氣象”(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理念,隨即開展了以“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為目標的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氣象業務被分成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達等八大業務軌道。這項改革雖然對于我們小小的地方氣象臺來說意義并不大,但卻給了局領導們很大的靈感和觸發:在搞好氣象防災的同時,從更多角度擴寬服務。其中建立天文臺就屬于空間天氣的范疇,畢竟氣象和天文屬于兩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從國內建制來說,也屬于兩個不同的行業系統,天文觀測在華南沿海也屬于空白地帶。</p> <p class="ql-block"> 確定了天文與氣象觀測并行的思路和切入點,選址、申請批地、人大代表推進、項目設計立項等系列工作就馬不停蹄地同時展開。</p> <p class="ql-block"><b>二、披荊斬棘爬上眾多山頭選址</b></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很多事情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局領導描述道:最早選址想在東涌南面,但沒要到,說是那里要建精神病康復醫院。后來又找到東涌北,但東涌北也不太理想,有人說西涌有個地方,可惜上不去。</p> <p class="ql-block"> 但氣象人就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在完全無路可上的情形下,硬是從穿鼻巖山的北坡攀過密布叢林與亂石巖,慢慢踩出一條路來:最先是時任信息網絡處處長帶人上去了,回來給局領導匯報說:地點好是好,就是開不了路。局領導們又親自爬上去了,幾經勘察后確定了依地形規劃、上山道路走“之”字型的布局。后來局領導又分別陪著中國氣象局秦大河局長和市領導等人上過數次。局里曾有人上了一次后汗流浹背,臉色發青,建設前再也不敢上去了。而肩負選地開路先鋒的信息網絡處處長、氣象減災處處長及相關同事攀山越嶺可是數不勝數。</p> <p class="ql-block">圖4. “之”字形的天文臺上山道路(2010年建成時拍攝)</p> <p class="ql-block"><b>三、牛逼氣象人把選址從東涌換到西涌</b></p> <p class="ql-block"> 話說第一次選到東涌北基地,雖然從天文氣象觀測的角度不甚理想,但任何事情哪能十全十美呢,在沒有爬上西涌穿鼻巖山頭之前,申請批地等手續已經緊鑼密鼓開展起來。當時負責這項工作的信息網絡處副處長說,龍崗規劃部門對建立天文臺項目十分配合,在氣象與規劃部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東涌北基地申請批地的手續已經上會通過。就在此時,局領導和相關同事又爬上了西涌崖頭山,認為此地觀測條件要比東涌北好很多,要求相關同事務必商規劃部門退掉東涌北,重新選擇西涌崖頭山。</p> <p class="ql-block">圖5. 最早的東角天文氣象觀測站用地方案圖</p> <p class="ql-block">圖6. 最早的東角天文觀測場方案圖</p> <p class="ql-block"> 換地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申請批地本身就很不容易,要到地了還要退掉再要另外的地,這恐怕稱得上史無前例,也后無來者了。但相關同事從專業角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了規劃部門的人,竟然神奇般地拿回了西涌觀測基地的紅線。</p> <p class="ql-block"> 不僅如此,除了天文氣象陸地觀測站建設,又拓展出新的思路:在海上建個氣象與海洋觀測平臺,這樣“海陸空”觀測就齊全了。于是又從山頂沿山脊下到海邊石灘上勘察,并向海洋局申請了一平方公里的海域使用權。盡管種種原因,最終西涌的海上觀測平臺沒有建成,但從中可以看到特區氣象弄潮兒那股敢想敢干的拼勁。</p> <p class="ql-block">圖7. 連吃飯都要討論天文臺選址問題(2004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b>四、從一頭霧水到天文臺項目設計立項</b></p> <p class="ql-block"> 建設一個專業天文臺,對氣象專業的人來說,談何容易!從最開始的選址、項目建議書,到項目設計建設,均離不開天文專業的內容。那時從局領導到相關處室單位人員,無不是邊問邊學,邊摸邊干。局領導回憶說,最初聽說南京大學有天文望遠鏡,在楊柳發青、春寒料峭的季節,先由一副局長憑母校關系,帶著相關人員去了南京大學,由南京大學校友們引薦,去了紫金山天文臺考察。后來又到上海,通過上海市氣象局引薦,參觀了佘山天文臺。邊看邊收集資料,并請他們介紹了制作單位,專門給深圳的天文臺量身定做。</p> <p class="ql-block"> 基礎設施方面的設計是請了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讓他們仿世界有名的高山流水別墅,設計行云流水式的造型,設計師們還將天文圓頂罩用燈光映射出半個月亮的造型,盡管意境很浪漫,但給專家們全盤否定,認為太不符合天文觀測需要暗夜的特點。經多次修改,最終形成現在的模樣。被局領導深情譽為“夜明雙珠,巨象探海”。</p> <p class="ql-block">圖8. 夜幕下的西涌天文臺與星軌</p> <p class="ql-block"> 對西涌天文臺所在地我們依然是規劃為氣象天文海洋的綜合探測基地,項目建議書上當時基地稱為:穿鼻巖氣象探測用地,并設計成五場一中心(標準氣候觀測場、天文觀測場、高空氣象觀測場、遙感遙測觀測場、海洋氣象觀測場,業務中心)。經過緊鑼密鼓地開展各項前期工作,2005年市規劃部門核發了項目選址意見書,確定項目選址在南澳街道西涌穿鼻巖,占地面積2.97萬平方米。同年天文臺觀測系統項目建議書也經市發改部門批準立項,并列入政府投資C類項目。</p> <p class="ql-block">圖9. 西涌穿鼻巖氣象探測用地選址圖</p> <p class="ql-block"><b>五、投資少、建設難度大的鑰匙工程</b></p> <p class="ql-block"> 從項目建議書批準立項到2008年政府下達投資計劃并開工建設,中間也歷經了3年時間,從天文臺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到項目概算書,其中最主要是天文系統專業設計和基地的工程基礎設施設計,按照依山而建、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反反復復,經專家們多次論證修改,最后形成如下設計效果圖:</p> <p class="ql-block">圖10. 天文觀測場效果圖</p> <p class="ql-block">圖11. 天文臺業務中心效果圖</p> <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市發改下達了天文臺的項目投資計劃,項目總投資6246萬元。至此,天文臺項目萬事俱備,只欠開建了。</p> <p class="ql-block"> 是氣象局自己去招投標建設?還是交給市建筑工務署承建?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們的氣象雷達塔就是自己組織建設的,其中的千難萬難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可是當時市建筑工務署主要市承建市里的重大項目,資金大都以N億計,我們區區6000多萬項目,工務署肯承建嗎?</p> <p class="ql-block"> 于是,局領導主動找分管市領導協調,要求由建筑工務署承建,搞鑰匙工程。最終,建筑工務署相當給力,承接了這項資金少、難度大但科學意義重大的鑰匙工程。2008年11月天文臺項目基礎設施工程正式開工,至2010年4月基礎設施工程竣工,歷經一年半時間,建設了上山道路(2公里連接西沖海灘到山上建筑物之間的道路)、1.2公里登山道(山上建筑物與各觀測場之間的連接道路)和山上三棟建筑(值班中心、業務中心和天文觀測中心),效率與質量之高,被屆時中國氣象局領導稱贊為“驚人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可是在荒山野嶺、無路無水的山頭上建設天文臺,困難重重可想而知。為了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工務署多次優化設計方案。我局負責跟蹤該項工程的同事與工務署人員一起日以夜繼克服種種難題,成了并肩作戰的好朋友。同事和時任工務署總工都曾經指著一條有所裸露的山體告訴我:沒有路怎么把設備和材料運上山?我們就是從這里用繩子滾輪拉上去的!局領導也曾經告訴我:海邊潮濕,建筑物很容易被腐蝕,天文臺的建筑墻體怎么建?我們和工務署作了許多調研,最后決定用一種現在幾乎很少見的老辦法:小石子貼墻面。類似的困難數不勝數,大家回憶道:那年春節,我們還專門殺豬去慰問工人。</p> <p class="ql-block">圖12. 施工中用繩子滾輪拖拉設備材料之道</p> <p class="ql-block"> 2010年4月,天文臺基礎設施工程竣工,工務署與氣象局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交接儀式。</p> <p class="ql-block">圖13. 天文臺基礎設施工程竣工交接現場</p> <p class="ql-block">圖14. 天文臺基礎設施工程竣工交接人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表1. 天文臺建設大事記</p> <p class="ql-block"><b>六、天文臺第一任臺長和第一位天文專業碩士</b></p> <p class="ql-block"> 對局內建設和管理天文臺的人員安排,局領導們真是眼光犀利、高瞻遠矚!前期選址設計需專業知識,選經驗豐富的信息網絡處處長主責,進入工程建設管理階段,則轉由能沖鋒陷陣、駐港部隊轉業的氣象減災處處長主責,駐港部隊轉業的幾位同事在天文臺建設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隨著天文臺項目的開工建設,局領導就考慮到天文臺建成后的運行問題了。2008年就任命了當時局里最年輕的處級干部為市國家氣候觀象臺臺長,并決定天文臺建成后是觀象臺與天文臺等多個牌子一套人馬運行管理,觀象臺下設天文部,江同事也成了天文臺第一任臺長,同年即招收了天文專業第一位碩士生梅同事,他們迅速開展了天文臺業務的前期與后期運行管理等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天文望遠鏡設備的招投標、安裝調試、天文業務和科研、中國科學院天文臺深圳站掛牌、天文科普等。2010年又招收了3名天文博士/碩士,讓建成后的天文臺業務運行有了人才保障。</p> <p class="ql-block">圖15. 天文臺第一任臺長與第一個天文碩士</p> <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市政府批準正式命名為“西涌天文臺”,同年9月,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西涌天文臺建成啟用。國內第一個天文與氣象相結合、科普與業務相結合、現場觀測與網絡觀測相結合的專業級天文臺,向深圳特區建立三十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p> <p class="ql-block"><b>七、2009年我才第一次登上天文臺</b></p> <p class="ql-block"> 盡管從天文臺最初的構思到建成我都參與了所有的辦公會議,但因為職責分工不同,所以前期我一直未能登上穿鼻巖山頂。直至2009年6月2日,陪同省氣象臺的林良勛首席等專家一起,我才第一次登上了建設中的天文臺。隨即在6月24日,又帶領我們的預報員來到天文臺,看看這個我們氣象預警預報的前沿觀測要塞。同年底,又陪同來自國家、省、市為深圳大運會助力的氣象專家們登上天文臺考察。</p> <p class="ql-block">圖16. 2009年6月2日陪同省氣象臺的林良勛首席等專家登上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圖17. 2009年6月24日帶領預報員登上天文臺,那時背后的天文堡尚未建成</p> <p class="ql-block">圖18. 2009年12月14日陪同國家/省/市氣象專家們登上天文臺,背后天文堡已現雛形</p> <p class="ql-block"> 在2010年天文臺建成啟用后,因工作關系登上天文臺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但對于我這個喜歡觀天賞月數星星的人來說,天文臺依然是我永遠去不膩的地方,因為在那個美麗的山海之巔,總是能悄悄地給我帶來驚喜和震撼!所以我每一次到天文臺,都會珍惜在那里的每分每秒,帶著同伴一起早起看日出,傍晚賞日落,夜晚觀星賞月。</p><p class="ql-block"> 我永遠忘不了2012年7月2日,我和市政府的專家在天文臺封閉寫關于氣象現代化的材料,那晚見到了此生最震撼的滿天星星、銀河和美麗的土星、木星,連我在非洲和西沙看見的星空都不如她;2015年11月6日,我們在西涌天文臺召開氣象“十三五”規劃專家咨詢會,與專家們在星空下討論的夜晚,突然一道耀眼的藍光劃破天空,哇,竟然讓我們幸運偶遇了火流星!2018年11月24日我職業生涯中組織的最后一個黨日活動--氣象與環境生態業務發展跨部門支部黨建活動,地點我還是選在了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圖19. 我見到的土星、木星和火流星</p> <p class="ql-block">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新一代的深圳天文人總是讓我刮目相看,不僅是業務科研有了長足的進步,天文直播、追星、國際暗夜社區......更是搞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在此,惟愿天文臺各位年輕的伙伴們,就像鑲嵌在浩瀚宇宙中的星星,繼續綻放出熠熠生輝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8.5寫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感謝部分局領導和同事為此文提供了部分素材。此文僅僅記錄了2010年9月天文臺落成前我所獲知的點滴,相信還有不少我不知的事項未能提及。不妥之處,歡迎同事們指正!期待提供更多關于天文臺建設有趣的事例和照片,我將會不斷充實修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鸣县|
阳西县|
石阡县|
通渭县|
出国|
甘谷县|
新蔡县|
南郑县|
湖南省|
洛川县|
阿拉善右旗|
平原县|
墨竹工卡县|
铜梁县|
建德市|
西畴县|
馆陶县|
铜陵市|
淮阳县|
屏边|
林西县|
垦利县|
潼南县|
乌鲁木齐市|
蚌埠市|
临朐县|
芜湖县|
尚志市|
克东县|
岢岚县|
准格尔旗|
内黄县|
襄樊市|
璧山县|
辉县市|
达拉特旗|
舞阳县|
桓台县|
梁山县|
遂昌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