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久拉霍位于德里東南方約500公里處,是印度中央邦的一座小鎮,這里曾是昌德拉王朝的首都。公元950-1050年之間,是克久拉霍的全盛時期,當時印度教寺廟多達80余座;到了13世紀,伊斯蘭教勢力進入,這里的印度教寺廟悉數遭到摧毀,19世紀經過整修重建,目前保留了有20多座寺廟建筑。這些風格獨特的建筑,尤其是那些融宗教、世俗、性愛等主題為一體的雕塑,是10世紀文明的見證,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div>克久拉霍的寺廟分為西群、東群、南群三個區域,以西群里的寺廟最多也最精彩。<br></div> 我們首先坐三輪車來東廟群參觀,雖然現在是冬季,克久拉霍的郊外依然生姿盎然。 這里的印度教寺院規模較小,只完整地保存著少數幾座神廟,但是卻很精致,游客不多。 東廟群主要為耆那教建筑,雕刻著印度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形象。 克久拉霍寺廟群的建筑風格為印度-雅利安式(Indo-Aryan)。所謂印度式是廟頂向上漸緩漸小的四角錐體,所謂雅利安式則是廟頂向上漸小的玉米棒狀。由此,克久拉霍寺廟群展現了印度本土文化與雅利安文化交融的歷史。 象頭神甘尼什,濕婆神的兒子,出生后,濕婆神很久沒有回家。有一天濕婆神回來了,由于甘尼什不認識,就不讓濕婆神進門,于是濕婆神很生氣,揮劍將他的頭砍下來,進了家才知道是兒子。濕婆神很后悔,守護神毗濕奴告訴復活的方法:出門后你第一個看到的動物,把它的頭砍下來,安置到你兒子頭上就可以了。結果濕婆神出門后看到的第一個動物就是大象,甘尼什因而化作象頭神而復活。 最大的帕爾斯瓦那特神廟,由昌德拉王朝的丹迦迪夫國王于公元954年所建,更早以前是印度教寺廟,廟中每個角落都布滿雕像,令人嘆為觀止。 下午參觀西廟群。 走入西群,猶如進入了一個魔幻的世界,14座廟宇宏大精美,錯落有致,廟宇中供奉著不同的神位,每座廟宇都有著自己神秘的傳說。這些廟宇雖經歷了千年的洗禮,但有些至今還在使用之中。 1986年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克久拉霍最以為豪的性愛宗教建筑的精華所在。 克久拉霍寺廟群也被稱為“性廟”,這是由于西廟群中規模最大的坎達里亞 · 摩珂提婆神廟外墻的雕塑充滿了性的主題,露骨的性場景令人驚訝! 雕塑的場景與故事據說源自古印度著名的《愛經》內容,那是一部以經書形式寫成的關于性愛、哲學與心理的著作,以哲學的形式詮釋了性愛的姿態、性愛的技巧與性愛的和諧,因而受到了特別的尊重。 巨象神甘內沙(Ganesha)是印度教中備受尊崇的一個神靈。他被視為知識、智慧和藝術的守護神,也被廣泛地認為是人們開始新的事業時的庇佑神。巨象神甘內沙在印度教各派別中都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形象被祀奉在無數的廟宇和家庭中。 恒河神牛(Nandi)是印度教神話中的一種神獸,它是主神濕婆神(Shiva)的坐騎和忠實的伴侶。在印度教中,恒河神牛被視為神圣的動物,具有強大的象征意義。 在印度教神話里這頭野豬是毗濕奴的化身,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敢殺豬也不吃豬肉,在印度經常能看見野豬招搖過市,令伊斯蘭教徒深惡痛絕。 克久拉霍的城市雕塑,為紀念建造寺廟群的勞工們。 古鎮上的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筑。 克久拉霍近郊農村。 村里的孩子們。 養蛇者,這種以為只有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鏡頭,現實中確實存在。 南亞特有的長尾猴。 在小鎮上,偶遇一位在這里打工的大學生薩米特(Sumit),他邀請我們到他家中做客。 薩米特的母親和姐姐。 和他們一起揀菜做飯。 晚上觀看當地藝術團的表演。 克久拉霍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印度小鎮,也是來印度必須打卡的旅游景點之一。離開克久拉霍,我們前往一個更加神圣的宗教之城——恒河邊上的瓦拉納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镇平县|
日照市|
冀州市|
西贡区|
榆社县|
汉阴县|
奉新县|
益阳市|
雅江县|
汾西县|
宝应县|
成武县|
灵川县|
宣汉县|
天全县|
扎囊县|
太保市|
清河县|
北京市|
凤城市|
阿巴嘎旗|
巴林右旗|
靖宇县|
尼勒克县|
鲜城|
大同县|
宜兰市|
铜川市|
昆明市|
上林县|
安阳市|
桦甸市|
合水县|
大方县|
滕州市|
安庆市|
潢川县|
慈利县|
五家渠市|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