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骨頂雞(學(xué)名:Fulica atra)屬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嘴長度適中,高而側(cè)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翅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連爪,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shù)尾下覆羽有白色,兩性相似。</p><p class="ql-block">棲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靜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潛水捕食小魚和水草,游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后擺動,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葉、根、莖為主,也吃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等。</p><p class="ql-block">廣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中國分布甚廣,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北至黑龍江、內(nèi)蒙古,東至吉林長白山,西至新疆天山、西藏喜馬拉雅山,南至云南、廣西、廣東、福建、香港、臺灣和海南島。</p><p class="ql-block">形態(tài)特征</p><p class="ql-block">白骨頂雞是中型游禽,像小野鴨,常在開闊水面上游泳。全體灰黑色,具白色額甲,趾間具瓣蹼。嘴長度適中,高而側(cè)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跗跖短,短于中趾不連爪。大多數(shù)潛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shù)尾下覆羽有白色,上體有條紋,下體有橫紋。兩性相似。身體短而側(cè)扁,以利于在濃密的植物叢中穿行。頭小,頸短或適中,頸椎14-15節(jié)。翅很寬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為短。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與第5枚或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 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圓形,常搖擺或翹起尾羽以顯示尾下覆羽的信號色。通常腿、趾均細(xì)長,有后趾,用來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兩側(cè)延伸成瓣蹼用來游泳。</p><p class="ql-block">該物種分布范圍廣,數(shù)量較豐富,是中國較常見的水鳥。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biāo)準(zhǔn)(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jī)的物種。</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p><p class="ql-block"> 近日拍攝于孟克河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右玉县|
喀喇|
当雄县|
九龙县|
长葛市|
连云港市|
吴堡县|
黔西|
五常市|
汝城县|
望谟县|
民勤县|
金塔县|
延边|
南溪县|
陆良县|
水富县|
文昌市|
林芝县|
马关县|
津市市|
兴山县|
即墨市|
青浦区|
固安县|
门源|
琼结县|
香格里拉县|
阳谷县|
石景山区|
白朗县|
拉孜县|
怀远县|
新绛县|
子洲县|
望江县|
禄丰县|
正镶白旗|
札达县|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