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波爾圖一路向東,我們再次進入西班牙,來到了歷史名城薩拉曼卡。<br> 在旅途中的時候,我曾發了個薩拉曼卡景點的九宮圖到朋友圈,說:“大學校區與主教座堂建筑外觀風格一致,區域相連,讓人分不清是走在教區,還是走在大學”。那我們先從Goole地圖看看薩拉曼卡。 <p class="ql-block"> 從空中俯瞰:大教堂在薩拉曼卡大學的外圍。盡管大學沒有圍墻,但區域劃分還是很明顯的。</p><p class="ql-block"> 1988年12月, 薩拉曼卡古城(Old City of Salamanca)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古代大學城薩拉曼卡位于馬德里西北部,最早于公元前3世紀被迦太基人征服。該城后來成為羅馬人的聚居地,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公元11世紀被摩爾人占領。這里的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薩拉曼卡的黃金時代也促成了大學的輝煌。這座古城的歷史中心有許多具有重要的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摩爾風格、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物。市長大廈以其別具風格的走廊和拱廊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們下大巴后,遠遠就看到了薩拉曼卡大教堂引人注目的圓弧形塔頂。</p> 薩拉曼卡古城的魅力首推圣瑪麗婭主教座堂,通常稱為舊大教堂,舊大教堂比較矮,位于正立面的前部,以區別于在其附近于三個世紀后矗立的新大教堂。這座古老的建筑始于1110年,歷經近一個世紀的建設,直到13世紀末才告完成。<br> 新大教堂建于1513年,歷時200余年才完成,雖然叫做“新大教堂”,也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br> 教堂下面左側的小門是登頂入口,每人4歐。 順著一段狹小的樓梯,首先進入教堂內部半空中的位置。只見用石磚壘起來的高聳的石柱頂部像一束束花枝向上散開,支撐著拱頂,并在頂上巧妙地結成圖案,成為非常獨特而又具有動感的裝飾。 如果注意看的話,可以看到立柱接近曲拱的位置環繞著一圈雕花圍欄,那里居然是供人行走的空中走廊。 順著空中走廊走,便可來到外部的陽臺。從這里既可以真切地看到教堂頂部美麗的、不同造型的塔樓,也可以以最佳的角度鳥瞰薩拉曼卡。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景致。 巴洛克裝飾風格的圓頂,在卡斯蒂利亞的藍天下美得不可方物。 <p class="ql-block"> 舊大教堂的標志性元素無疑是屹立于頂部、帶有東方風格的雞鳴塔式八角頂樓,其基部兩側延伸出四座角樓,向高處聳起拜占廷風格的拱頂。這一獨特設計并非原有設計,而是建筑師佩德羅·佩雷斯的創新之作。</p><p class="ql-block"> 舊教堂厚實堅固,外表極象一個城堡要塞。這座大教堂還曾用作教會學校的校舍。 </p> 在西班牙,我們聽說過穆德哈爾式建筑風格。在薩拉曼卡,我們又接觸了“銀匠風格”。銀匠風格指1520年前后的西班牙建筑和裝飾風格,它結合了哥特式建筑和文藝復興式建筑的特點:這種風格的建筑和裝飾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聯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細的銀器。沉著中見奔放,渾樸中見細密,建筑造型變化很多,裝飾豐富細膩。<div> 大教堂西面引人注目的“誕生之門”就是這種風格。</div> <p class="ql-block"> 歐洲教堂大量的手工雕刻總是能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贊嘆連連。</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背面</p> <p class="ql-block"> 薩拉曼卡是聞名世界的古代大學城,擁有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薩拉曼卡大學。</p> 若干年前,我們在意大利參觀過歐洲大學之母——創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薩拉曼卡大學比它遲46年,成立于1134年(也有說成立于1218年的,以導游的說法為準)。<br> 世界五大古老名校為:第一名:博洛尼亞大學(1088年);第二名:牛津大學(1096——1107年);第三名:薩拉曼卡大學(1134年);第四名:巴黎大學(1160——1250年);第五名:劍橋大學(1209年)。<br> 薩拉曼卡大學的西班牙語教育與推廣非常出色,是被西班牙政府正式批準的負責西班牙語熟練級別考試(DELE考試)的制訂和修改的學校。學校擁有26個學院,提供各種學科的教育和研究。<br><p class="ql-block"> 薩拉曼卡大學文學院正對著大教堂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外交學院</p> <p class="ql-block"> 醫學院預科則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所在地點早先曾是勃艮第的雷蒙官邸,因此習慣上被認為是古羅馬法庭的遺址。</p> 新古典主義的阿納亞學院如今是薩大的語言學院。 <p class="ql-block"> 最能展示薩拉曼卡大學古時樣貌的場景,當數它的老法學院中庭,如今是學校的秘書處。</p> <p class="ql-block"> 庭院有石門,墻飾端莊,纖巧幽雅。庭院四周由柱廊環抱,采用一色的阿拉伯式圓柱,柱廊上方還有一圈精心設計的扶欄,中庭平鋪著一方綠茵茵的芳草地,空間開闊。</p> <p class="ql-block"> 薩拉曼卡宗座學院實際就是神學院。在薩大應該是個重要的學科。</p> <p class="ql-block"> 從薩拉曼卡宗座學院的另一道門,可以看到幾座塔樓,說明里面應該也有一座教堂。 </p> <p class="ql-block"> 果然,神學院的教堂叫做“Iglesia de la Clerecía”,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巴洛克風格建筑。教堂不開門,但是塔樓也可以登頂參觀。 </p> <p class="ql-block"> 售票處的宣傳欄寫著:“Clerecia塔上的一個新平臺,在那里你可以從高處發現這個世界遺產項目的輝煌。漫步在鐘樓旁的塔樓上,你可以欣賞到這座城市豐富多樣的建筑遺產、錯綜復雜的街道和宏偉的巴洛克風格的Clerecia……并從塔的高度欣賞最好的景色”(網絡翻譯)。</p><p class="ql-block"> 票價每人3.75歐。</p> <p class="ql-block"> 要從這個窄窄的樓梯一路爬上去。然后可以看到頂端的兩個鐘樓,一座塔樓。 </p> <p class="ql-block"> 它們的位置關系如圖。<br></p> <p class="ql-block"> 塔樓是巴洛克風格。 </p> <p class="ql-block"> 鐘樓是羅馬風格</p> 一條連廊將兩座鐘樓連接到一起。 宣傳語沒有夸大,從這里登頂比大教堂的視野更好,看到的景觀更——哇塞! <p class="ql-block"> 到達鐘樓。然后再順著一條更窄、象只木桶似的旋轉樓梯,一直到達大鐘的下面。</p> <p class="ql-block"> 從這里看對面的鐘樓,藍天下更凸顯出美麗的造型和精致的工藝。</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薩拉曼卡古城紅色的屋頂映入眼簾,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直鋪向遠方的地平線。</p> <p class="ql-block"> 繞著鐘樓拍下四周的美景,薩拉曼卡古城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前方可以看到我們登臨過的薩拉曼卡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 宗座學院入口前的街道。</p> 下來后,看到一條通往教堂的通道,我們沒有進去了。 <p class="ql-block"> 貝殼之家就在神學院的對面,是薩大很有特色的景點。它建于1493年到1517年間,其正面用350個貝殼石雕裝飾的外墻,可稱為前所未有的創意。其名稱來自于朝圣者的標志——貝殼圖案。現在,它被改建成為了公共圖書館,免費入內。 </p> <p class="ql-block"> 修建這所房子的,叫唐·羅德里奧·阿里阿斯·瑪爾多納多。他就在“貝殼之家”旁邊坐著呢。他曾任薩拉曼卡大學的校長,還是法學博士。同時也是卡斯蒂利亞王國議會的成員。伊莎貝拉女王登基后,他參與了天主教雙王與葡萄牙的阿方索六世的和談,參加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大帝國瓜分“新世界”的舉世聞名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教皇子午線)的簽約儀式,并且還是代表卡斯蒂利亞簽字的其中一人。他同時也是圣地亞哥騎士團的書記長。 </p> <p class="ql-block"> 圖書館內庭院。</p> 門廳處懸掛的扇貝。 <p class="ql-block"> “大學內院”的正門是一面精雕細刻的銀匠風格建筑,越往上刻劃越深。雕刻分為三個幅面,有天主教君主費爾南多和伊麗莎白、卡洛斯五世、羅馬教皇以及僧侶們的浮雕像,被認為是西班牙帶有復雜花葉形裝飾中最富盛名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在這面雕塑前,很多人在引頸探望。據說如果有人能找到浮雕中骷髏頭像上的一只青蛙,誰就能心想事成。我沒找到,但萬能的團友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三個骷髏頭在柱子的上部。</p> <p class="ql-block"> 一只青蛙趴在最左邊的骷髏頭上。</p> <p class="ql-block"> 神學家、詩人和哲學家弗賴·路易斯·德·萊昂的雕像面向大門而立。這位薩大教授曾被宗教裁判所關押了四年,罪名是將圣經中的“所羅門之歌”譯成西班牙語。1577年1月29日被釋放的德·萊昂回到講臺,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昨天我們講到…… </p><p class="ql-block"> 仿佛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薩大。</p><p class="ql-block"> 從這所大學里走出了很多名人,比如世界名著《唐·吉訶德》的作者,西班牙文學巨匠塞萬提斯·薩維德拉;詩人、哲學家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還有西班牙波旁王朝重臣、西班牙前首相、政治家,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等。</p> 雕像四周排列的那些建筑組成了這所古老的綜合性大學的中心部分,年代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雕像身后正對著的是薩拉曼卡大學博物館,講述薩大八百年的發展歷史(有中文導覽器),可惜我們當時并不知道。<br> 博物館的左手邊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老法學院舊址。 <p class="ql-block"> 特別要說明的是:現在薩拉曼卡大學舊址基本只供游人參觀,很多學院,比如醫學院、法學院都不在原址。</p><p class="ql-block"> 薩拉曼卡古城隨拍:</p> 一個城市、一方地域,乃至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追求和文化傳承,并形成自己的特征和脈理。薩拉曼卡——文化之城,建筑之城、活力之城。只要它極度看重文化教育,尊崇知識精英,呵護蓬勃向上的青年學子的傳統不變,只要它自由的思想和思想自由探究的文化基因不變,它傳承千年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就能長久不衰。 西班牙,總能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驚喜!當你看到阿維拉城墻的時候,立刻會被它宏大的氣勢所折服。 阿維拉也被稱為石頭城或圣徒城,海拔1131m,是西班牙海拔最高的城市。<div> 198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阿維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br>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br> 為了保衛西班牙領土,抵抗摩爾人的入侵,西班牙于11世紀修建了阿維拉城,這是一處"圣人和石頭之城",圣人特蕾莎在這里出生,宗教大裁判長托爾克馬達(Torquemada)埋葬于此。阿維拉城仍保持了中世紀的古樸風貌,這些從它的哥特式教堂和其防御工事可見一班,教堂的形式純正完美,防御工事由82個半圓型塔樓和9個城門組成,是西班牙境內最完整的城堡。<br> “評價”概括了阿維拉的特點:1、石頭城;2、圣人特蕾莎的出生和修行地。</div><div> 先來看看這座石頭城。</div> 橢圓形塔樓下面的漢白玉雕塑就是阿維拉的圣人特蕾莎。 阿維拉古城墻周長2516米,有82個橢圓形塔哨,9扇大門和2500個垛口,工程浩大,建筑雄偉,世所罕見,因此獲得“石頭城”的稱譽。修建這座古城墻先后歷時9年之久才落成完工,城墻基石多為灰色花崗巖制成,盡管石材大小不同,但石縫間銜接緊密,顯得整齊劃一和堅固耐用。雖歷近千年,仍完整如初。<div> 阿維拉古城墻是歐洲現存中世紀城墻中最悠久的。城墻整體近長方四角形,其中以城墻門阿爾卡薩爾門和圣文森特門最為宏偉。<div> 我們從阿爾卡薩爾門進出。</div></div> 阿爾卡薩爾門 城墻可以攀登,價格8歐,也算夠貴的。售票的先生很負責,他拿出一張阿維拉平面圖,用筆畫出我的位置,然后告訴我說先走一段后就會走不通了,這時要折返,到游客中心后下去,再搭電梯往上,就可以繼續在下一段城墻上游覽了。<div> 可惜我當時聽不懂,對城墻也完全沒有概念,只能憑感覺亂走。</div> 展廳城墻模型。 從城墻俯瞰阿爾卡薩爾大門前。 阿爾卡薩爾門正對著的廣場叫做圣特蕾莎廣場,盡頭是佩德羅教堂。 <p class="ql-block"> 售票員說的沒錯,第一段大約300米長的城墻走到這里就過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團友走完了城墻全段,看看她們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另一邊的城墻約長1000余米。</p> 從這邊可以見到圣文森特教堂。據說這是紀念4世紀初三位殉道者(圣文森特及其姐妹)慘遭羅馬人殺害的殉難地。 <p class="ql-block"> 阿維拉主教座堂的后墻壁與古城墻連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從這里也可以看到阿維拉大教堂的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 粗獷的城墻垛口。</p> <p class="ql-block"> 厚重的石頭壁壘</p> <p class="ql-block"> 古城外風光。</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建于十二世紀初,至十六世紀才建造完成,是羅馬式和哥德式的混合體。教堂外觀非常質樸簡單,但內部另有洞天。</p> 當天正門不開,需要從北門進去。 一幅精美的三聯石雕屏風立在教堂入口處。 <p class="ql-block"> 難得的是,我們在這座大教堂里正趕上一場宗教活動,也是我們此次出行唯一碰到的教堂活動,團友錄了像,共享。</p> <p class="ql-block"> 教堂后方軍事要塞般的塔樓叫西摩洛塔。</p> 古城區內也有一場盛大的宗教活動,不知道內容是什么。 <p class="ql-block"> 既然稱阿維拉為“古城”和“圣城”,關于圣特蕾莎我們也得略知一二:特蕾莎出生于阿維拉,18歲成為加爾默多羅修道院修女后,就一直在這個修道院修行了30余年。她倡導苦修、齋戒、安貧、守貞、服從、靜默,經過多年努力成功改革了教會。并陸續在西班牙建立了16個加爾默羅派修道院,使一度衰落的加爾默羅會得以復興,也因此在宗教史上享有盛譽。所以阿維拉也因她而被稱作“圣徒城”。</p><p class="ql-block"> 城中與圣女有關的古跡數不勝數,最值得到訪的就是始建于1562年圣特雷莎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a Teresa)。我們沒有去。</p><p class="ql-block"> 這是佩德羅教堂前的圣特蕾莎雕像。</p> 下一站,塞戈維亞。<br> 塞戈維亞是是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區塞戈維亞省的省會,在馬德里北邊 100公里處,埃里斯馬河和克拉莫爾河交匯處一個陡峭的岬角上。小城古色古香,石頭鋪成的街巷彎曲而幽深,馬約爾廣場、阿索格霍廣場、羅馬水道橋、阿爾卡薩爾城堡、圣埃斯特萬教堂等等,處處皆是歷史遺跡和古老建筑。<br> 羅馬水道橋修建于公元50年前后,最高達28.5米,用167個拱門支撐。其水源來自17公里外的冷水河,水流通往老城中心的城堡(Segovia Alcázar)、阿索格霍廣場(Plaza Azoguejo)。<div> 羅馬水道橋俯視圖</div> 古羅馬人在保障城市用水方面有著獨特的技術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建造能力。盡管羅馬人曾經修建過許多規模宏大的水道橋,但目前仍然留存于世的,只有塞戈維亞水道橋和我們在法國參觀過的嘉德水道橋。<br> <div> 初見羅馬水道(Roman Aqueducts),每個人都會發自內心的驚嘆:一眼看不到頭的水道,在燦爛的陽光下巍然屹立,巨大的石塊拼接出接綿不斷的拱狀支撐柱。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陽光作畫筆,把水道投影在廣場、房屋、綠地上、似乎畫出了一條長長的水墨鏈條。</div><div> 塞戈維亞水道橋使用瓜達拉瑪山土黃色花崗巖巨大的方石。這些方石沒有使用任何灰漿粘結物,全靠人工壘砌相互連接,靠力量的完美平衡結合在一起。不愧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工程。</div> 1985年,塞戈維亞古城及其水道(Old Town of Segovia and its Aqueduct )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br>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塞戈維亞古羅馬輸水道,大概建于公元50年前后,迄今保存完好,令人稱奇。這一建筑以雙層拱洞為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塞戈維亞歷史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里,人們還可以參觀阿爾卡薩爾教堂,它始建于公元11世紀,完成于16世紀,是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 站在這兩千多年前的偉大建筑前,怎不叫人心潮澎湃,贊嘆連連。 1884年水道橋被宣布成為西班牙國家古跡建筑,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的標志。 塞戈維亞水道近兩千年來一直運作良好,為塞戈維亞提供了水源。20世紀因受到汽車污染,花崗巖被侵蝕,當地于1997年陸續進行了修復。之后,交通改道,水道前的阿索格霍廣場成為行人專用區。<div> 小李導游和地接官導在阿索格霍廣場上。</div> 塞戈維亞主教座堂建造在古城的最高點,是1525年卡洛斯五世統治時期,在原羅馬式教堂(建于1520年)被火焚燒后的舊址上重新修建的。 我們另一個參觀重點,是被稱為迪士尼“白雪公主”原型的阿爾卡薩爾城堡(還記得“阿爾卡薩爾”的原意嗎——阿拉伯語“城堡”之意)。<div> 從谷歌地圖上看阿爾卡薩爾城堡。<div> 有人把塞戈維亞古城西部地勢險要的山坡比作一艘大船,城堡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破浪前行的船頭,而城堡的高塔恰似船帆迎風飄揚。</div><div> 城堡三面立于陡峭的高處,以一條十多米深的護城河與外界隔開,易于防守,只有一條小小的吊橋通往外界。</div></div> 位于城堡東側的廣場叫維克多利亞·尤金妮亞王后廣場,以阿方索十三世的妻子命名。廣場中間是紀念1808年5月2日馬德里民眾反抗拿破侖軍隊的雕塑。<br> 阿爾卡薩爾城堡大門外的守護者仍舊是羅馬士兵的裝扮。 阿爾卡薩爾城堡原址曾先后由古羅馬人和摩爾人在此構筑軍事要塞。作為城堡首次在文獻中被提及是在1122年,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不過直到阿方索八世(Alfonso VIII,1155-1214)統治時期,這里才改建成為王室的寢宮。<div> 現在的建筑大部分修建于特拉斯塔馬拉王朝,也就是恩里克二世到天主教雙王統治時期。那座如風帆的方塔就是此期間的胡安二世命人修建的,因此被稱為胡安二世塔。<div> 1570年腓力二世與第四任妻子奧地利的安娜在此成婚。婚后他決定將城堡改建為更受妻子喜歡的中歐風格,于是命人加蓋了藍色頁巖尖頂,這種叫fisara的頁巖能在光照下反射金屬般的光澤,為城堡增添了一絲童話色彩。1587年他又請建筑師Francisco de Morar設計建造了主花園,使整座建筑趨于完善。</div></div> 在王宮遷到馬德里后,這里曾作為國家監獄長達兩個世紀,直到1762年卡洛斯三世在此建立皇家炮兵學校。不幸的是,1862年這里遭遇一場大火,許多地方受到損壞,1882年到1896年重修后,阿方索十三世將其移交給軍務部作為軍事學院使用。1953年這里被改造成兵器博物館和軍事檔案館并對游人開放。 我們從西院開始參觀。西院是個圍合的院子,院墻上雕刻著查理五世的雙頭鷹盾徽和海格力斯柱。 首先來到舊宮。它是阿方索八世時期修建的老宮殿,帶有穆德哈爾式風格,墻上保留了部分歷史遺跡。現在廳內陳列著一些15世紀德國式樣的盔甲并展現了當時的騎士形象。 第一個參觀大廳是綬帶廳,因墻上裝飾著圣方濟各會的綬帶而得名。傳說阿方索十世曾口出狂言“如果上帝問過我,這個世界會更好”。圣方濟各聽后斥責了他。此后阿方索十世一直佩戴圣方濟各綬帶對自己的狂妄表示懺悔。后人根據這個傳說修建此廳以警示自己不要狂妄自大。 繼續往前走則是君主廳。君主廳非常漂亮,金燦燦的天花不僅亮眼,而且做工精細。由腓力二世委托Hernando de ávila(1538-1595)設計。天花板下的一圈人物像為13~16世紀卡斯蒂利亞、萊昂和阿斯圖里亞斯的國王,從阿方索十世一直排到腓力二世。 在長條會議桌后方墻壁上掛的是腓力二世的肖像。腓力二世(Felipe II de Espa?a,1527-1598)是個有作為的國王。他是卡洛斯一世的長子。1554年娶英國女王瑪麗一世為妻,成為名義上的英王。1556年在卡洛斯一世宣布退位后他成為西班牙國王,同時也是尼德蘭、西西里與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蘭及全部西屬美洲和非洲殖民地的君主。1580年腓力二世派阿爾瓦公爵率軍強行合并葡萄牙,使自己于次年成為葡萄牙國王。此時的西班牙國力強盛,可以說是稱霸歐洲。瑪麗一世去世后,腓力二世向自己的小姨子、新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求婚未果,于1588年建立無敵艦隊,攻打同情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在遭到慘敗后西班牙海上威力逐漸衰落。 旁邊進入的是國王臥室,一張16世紀的胡桃木大床上鋪著鑲金線的紅色錦緞。滿墻的掛毯表現的是天主教雙王的家庭生活。 眩目的天花位于船板廳,因其獨特的屋頂酷似倒置的船板而得名。它由卡特琳娜王后(Catalina de Lancáster)于1412年下令修建。卡特琳娜王后是恩里克三世的妻子,胡安二世的母親。1406年恩里克三世去世時,才1歲大的胡安二世便繼承了王位,此后一直由卡特琳娜攝政,直到1418年她去世為止。 船板廳墻上的壁畫表現的是伊莎貝拉一世在圣米蓋爾教堂被加冕為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王國女王的場景,由西班牙當代修復藝術大師Carlos Mu?oz de Pablos 繪制。 繼續走,將進入莊嚴的御座廳。一對寶座的上方繡著天主教雙王的盾徽。細看華蓋上方,寫著“TANTO MONTA”,即共同治理。文字中間是帶王冠的盾徽,還有代表費爾南多二世的“F”和代表伊莎貝拉一世的“Y”,兩邊則是代表他們二者的標志:束軛和捆箭。<div> 1908年5月2日,阿方索十三世和王后維克多利亞·尤金妮亞曾在這里主持紀念1808年5月2日反抗拿破侖軍隊入侵100周年的活動。</div> 大廳里掛著天主教雙王的畫像,分別為19世紀畫家Bernardino Monta?és(1825-1893)和José Madrazo(1781-1859)繪制。 我們上方墻面上保存著意大利畫家Bartolomé Carducho(1560-1608)1600年的作品《主顯日》(左側),這是在1862年的大火中被搶救出來的原作。 城堡里有多幅花窗,大多數房間的彩色花窗均由當代修復藝術大師Carlos Mu?oz de Pablos重新制作,算是當代作品。這扇窗上繪制的是恩里克四世騎馬像。 阿方索八世和他的女兒Berenguela。 從城堡望出去,視野開闊,景觀極好。 城堡藍色的頁巖尖頂在樹木蔥蘢的群山之上巍然挺立。 塞戈維亞的藍天、白云和古建,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離開塞戈維亞,我們將前往此行最后一個駐足點——馬德里及周邊,并在馬德里停留三天。<div> 期待馬德里之行為我們的行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德安县|
神木县|
阳春市|
万源市|
墨竹工卡县|
泗阳县|
陇南市|
全椒县|
清新县|
綦江县|
文化|
上杭县|
乐昌市|
庆城县|
阿荣旗|
东台市|
铜鼓县|
西峡县|
平江县|
赤水市|
阿图什市|
佳木斯市|
彭泽县|
准格尔旗|
曲阜市|
奎屯市|
伊宁市|
北碚区|
佛冈县|
泗阳县|
历史|
石棉县|
江山市|
灵宝市|
东明县|
华安县|
冀州市|
山阳县|
茂名市|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