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云州 ,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國南都、北魏首都,遼、金、元初陪都。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珪自盛樂遷都平城,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在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平城結束了近百年的首都歷史,境內古跡眾多。</p><p class="ql-block"> 說到大同少不了要說到耿彥波,他在大同當政五年,為改造大同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耿彥波的當政風格就是大拆大建,大搞城市建設,從在靈石縣力排眾議大力整修王家大院,到榆次區拆掉標志性城市建筑進行城區交通大改造,再到大同的古城再造和云岡石窟的環境保護,最后到太原的繼續城市改造和晉祠的修建,是一位敢想、敢做、敢擔當的領導者。我們在太原時已聽到出租司機對他的贊譽,我們這一路游覽可以見證他的傳奇。他當政時被人稱為“瘋子”“拆遷市長”,離任時萬人挽留,至今稱頌不斷,是當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而大同是他當政時的最大政績。</p> <p class="ql-block"> 7月18日上午,我們游完太原晉祠,直奔太原高鐵站,下行14:30到達大同,到酒店放下行李,就奔華嚴寺。</p><p class="ql-block"> 大同華嚴寺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它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修建并命名,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華嚴寺內殿宇巍峨,氣勢雄渾,古樸的建筑與古木花簇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秀美畫卷,獨具禪意。</p><p class="ql-block"> 華嚴寺的建筑極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習慣東向而建的木構佛寺建筑。華嚴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東,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p><p class="ql-block"> 華嚴寺的山門是一座高大的天王殿,天王殿上懸大匾“華嚴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頂的形制是廡殿頂,上面還有兩個威風凜凜的鴟尾。天王殿的正門平時不開,只開后門,游客則由天王殿的掖門進入寺內。</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內四位護法天王分坐在兩側的高臺上,手持劍的是老大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手持持蛇或赤龍的是老四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p> <p class="ql-block"> 手持傘的是老二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手持琵琶的是老三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四位天王高大威猛,面目兇狠,告誡非是善類,要棄惡從善。</p> <p class="ql-block"> 進入寺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殿宇,殿前藍色的匾額之上,書有"普光明殿"四個大字。該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為重檐歇山頂結構,是華嚴寺內規模宏大的建筑之一。普光明殿建于遼金時期,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原殿在歷史上已經損毀,于2009年重建了天王殿和普光明殿。殿內供奉華嚴三圣,中為毗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p> 普光明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為重檐歇山頂。殿內塑像、壁畫、藻井皆按照華嚴寺遼金時期的風格打造,給人古樸典雅之感。普光明殿雖是新建的,但保持了原來的藝術風格,和后面的大雄寶殿看起來毫無違和感。 <p class="ql-block"> 殿前抱柱上,配有一幅金字楹聯,上書"世事熙熙從來富貴無了局到此說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難放下如斯當放便放",該聯由耿彥波撰句,當代著名雕塑家、美術家韓美林先生所書。這副對聯也可以說是耿彥波心胸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 大門兩側則懸掛著弘一法師的一副對聯“智慧照十方莊嚴諸法界,大慈念一切無礙如虛空。”</p> <p class="ql-block"> 殿內的看點除了三尊菩薩像外,最大的看點還是大殿四周的壁畫繪制精美,講述善財童子參拜五十三位老師的故事,展現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和藝術價值。?壁畫由?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的師生共同創作完成,采用了傳統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色彩,使得這些壁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研究佛教文化和藝術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 壁畫的故事圍繞善財童子遇上文殊菩薩,并在文殊的關懷指引下,先后參訪了五十四位善知識,其中有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彌勒菩薩等幾位大菩薩,他有幸一一見到,并接受教導,最后求得正果。</p> <p class="ql-block"> 雖然不太清楚每個人物是誰,但是從每個人物的神態、面貌、動作上猜出這一人物的不凡,如畫上這個人物一副仙風道骨的形象,像是道家人物。</p> <p class="ql-block"> 又如這一人物高坐蓮花座上,眾仙簇擁,便知是一位地位不凡之神。</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大佛、菩薩、神仙形象超凡脫俗,世俗人物也很精彩,一眼就能辨別出差別。 </p><p class="ql-block"> 雖然壁畫人物眾多,所畫大佛、菩薩、羅漢、觀音、供養人等數以千計,但是主次分明,在多樣化中凸顯個性化。更精彩的是壁畫所繪的故事與故事之間,并不施以界隔,云霧、河流、樓臺、殿閣、高塔、橋梁穿插其間,情景交融,連貫有序。</p> <p class="ql-block"> 華嚴寺自明中葉以后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如今上下二寺雖連為一體,但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由兩個月門溝通。其中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前后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廊比念佛堂、云水堂、客室、禪堂、僧舍等。</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它始建于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于舊址上重建。整座佛殿占地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p><p class="ql-block"> 華嚴寺大雄寶殿集合各個朝代的藝術精華,高大的4米余高的地基是遼代的,雄偉的建筑是金代的,殿內的塑像是明代的,殿內四周的壁畫是清代的。</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的月臺上左右有兩座亭子,一座是鐘亭。</p> <p class="ql-block"> 另一座便是鼓亭。</p> <p class="ql-block"> 在大雄寶殿門上,并不是只有一塊牌匾,而是出人意料地掛了兩塊。一塊牌匾上書“大雄寶殿”四字,字體蒼勁有力,渾然古樸,而另一塊牌匾上則是寫著“調御丈夫”。這兩塊牌匾都系明代之物,也許眾人都會對第二塊牌匾不太明了,其實調御丈夫也是佛家的用語。調御丈夫中的“丈夫”并不是指夫妻中的男性,而是指具有大智慧和大勇氣的人,能夠引導和修正道的人。這些人不僅自己達到了高深的修行境界,還能夠幫助他人調整和提升自己的修行方法,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實踐佛法,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調御丈夫”匾是由明朝末期總兵馬林所寫,這位總兵是明朝名將馬芳次子,“雅好文學,能詩,工書,交游多名士”,承父蔭累官大同參將,在薩爾滸之戰中,僅率數騎奔逃生,因喪師,謫為事官,守開原。后滿洲兵突臨開原,不設防備,兵敗戰死。可見這位總兵文學造詣不低,但帶兵打仗實在不行。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內部為擴大殿內空間,便于禮佛,采用減柱法,減少內槽金柱十二根。殿內佛壇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金代原物,其余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均為明代泥塑。</p> <p class="ql-block"> 兩側塑二十諸天,均為明朝時期的文物遺存。</p> <p class="ql-block"> 這些斜著的明代二十諸天在佛壇前侍立于五方佛前,身體都向前傾15-19度不等,表示對佛祖的恭敬,是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每尊造像的神情生動,姿容各異,比例協調,服飾飄逸逼真。</p> <p class="ql-block"> 身體向前傾的塑像確實很少見,即使是這些三大五粗的武將,也塑造出了虔誠禮佛的神態,表現出了古代工匠超凡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虔誠朝拜的鬼母。</p> 而這位文臣神態自若。 <p class="ql-block"> 殿頂上的木結構全都有彩繪。殿頂平棊(天花板部分)是明宣德年間補裝,光緒年間重新彩繪。殿內四壁均有精美壁畫,共21幅,是清代工匠依照明代壁畫重新描摹的。</p> <p class="ql-block"> 大殿檐高9.5 米,采用廡殿頂,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南端為明代補塑,歷經風雨,至今光澤燦然。這兩個鴟吻由八塊琉璃拼裝而成,栩栩如生,完全不同于五代時期及宋初年間的魚尾造型,而是向螭龍靠近了。</p> 檐角的小仙人,屋脊上的望獸,也保持了漢人的建筑風格。 <p class="ql-block"> 下華嚴寺里有一座高大的四方型木塔,這是根據文獻記載復建的現代寶塔,通高43米。是大同古城內最高的建筑,塔身明三暗二實五層,是繼應縣木塔后的第二大榫卯結構純木制塔。</p> <p class="ql-block"> 每層有很多斗拱,支撐起了每層的塔檐外翹,特別是這些轉角斗拱特別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圍繞塔拍了不少照片,但我們事前功課沒做好,沒想到寶塔下還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銅制地宮,四面供奉四大菩薩。據說地宮中間供奉水晶塔放置高僧舍利子,銅板雕刻的銅磚鋪地,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多尊,稱為“千佛龕”金壁輝煌,十分壯觀。</p> <p class="ql-block"> 由于時間較緊,準備去排隊吃晚飯,所以這座普賢閣我們也沒有進去,更為遺憾的是下華嚴寺的主殿薄伽教藏殿也沒進去,錯失了殿內的“天宮樓閣”, 是研究遼代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被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之孤品”。還有一尊露齒微笑的脅侍菩薩,被稱作“東方維納斯”。到了華嚴寺,卻只游覽了一半,真的很遺憾。</p> 路過大同古城的鐘樓,鐘樓是一座三層高的歇山頂建筑,下午我們都是在鐘樓街活動。 吃好晚飯,我們登上了大同古城的城墻,在西城門的階梯上,給阿光留影一張。 西城門的門口正對著鐘樓街,遠處的建筑就是鐘樓。 鐘樓街左側是商業街,當年耿彥波重修大同古城時,拆除了城內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建設成復古建筑群,當時遭到了嚴重的質疑,說這些是“造假文物”。不過,現在認同耿彥波做法的人越來越多了,說他改變了大同的面貌。 鐘樓街右側是華嚴寺景區,華嚴寺景區原來雜亂無序,寺前是凌亂的居民房,華嚴寺處一片居民房包圍之中。耿彥波改建大同古城的第一步就是興建華嚴寺景區,拆遷了居民區,重建天王殿和普光明殿,現在的華嚴寺恢復了華嚴寺最輝煌時的景象。 漂亮的華嚴寺大雄寶殿廡殿頂,正脊上高大的琉璃鴟吻在夕陽下閃閃發光。 在城墻上給阿光拍了個背影。 大同古城墻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大同城筑邑歷史悠久,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時就已經修筑有規模宏大的城池。現存城墻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門設四座,東南西北分別為和陽門、永泰門、清遠門、武定門,為保證交通便利,每個主門分設兩個小門,城門共計十二座,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 民國以來,大同地區屢經戰亂,從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日軍攻占大同、解放戰爭中大同集寧戰役等,大同城池受到嚴重損壞。2008年開始,由于耿彥波市長的到來,大同市古建筑、城墻在內的古跡命運突然峰回路轉,原先改造舊城的規劃等被推翻,城內的各種古跡開始大規模修繕、復建,連只剩一個塔的法華寺也被復建,南城墻善化寺段內側在2008年做為試點對夯土城墻進行包磚修復,2009年5月東城墻夯土城墻開始包磚修復,該年底主體工程近于完工,較真實復原了城墻的輝煌,2010年5月,大同市開始大規模修復南城墻,在該市的長遠規劃中,北、西兩面的夯土城墻也整體包磚修復。<div> 2008年,大同市圍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復興,歷時8年的大同古城墻實現全面合攏。修復后的古城墻,南北邊長達到1.8公里和1.82公里,周長7.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城墻內芯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塊重達17斤的青磚。垛墻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0.5米,共580對垛子,據說代表了大同當時所轄的村莊數。</div> 漂亮的西城門樓——清遠門樓,重檐歇山頂,一層層的轉角斗拱特別漂亮,充分顯示了中國建筑之美。 清遠門外的甕城,看這個構造,就知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堡壘式建筑,城墻高14米,比西安古城墻還高2米。 寬闊的城墻,最寬處16.6米,比南京古城墻還寬6.6米。 夕陽照射進了箭垛中,一片血紅,幸運生在和平的年代,遠離了血雨腥風,祈愿世界保持和平,遠離戰爭。 城墻上的望樓,既可瞭望敵情,又可以駐兵,是一個多功能的軍事建筑。 大同古城墻上各種樓的數量之多,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吧! 護城河也煥然一新,重現了綠水繞古城的美景。 古城上的角樓也高大雄偉,風格和城門樓統一,三層的歇山頂翹檐,美觀又雄壯。 <p class="ql-block"> 為了看古城的夜景,我們從西城門清遠門,一路走到了南城門永泰門,走了半個古城墻。</p> 永泰樓的建筑風格與清遠樓一致,樓上從下到上懸掛著三塊牌匾:“護國佑民”“輝武修文”“危樓望遠”。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夕陽落下,霞光褪去,黑幕籠上來,永泰樓只剩下了一個輪廓。 南城墻上正好在進行燈展,燈亮了起來,人群簇擁過來,城墻上頓時熱鬧了起來。 正對著南城門的這條街,燈光也亮了起來,在黑色之中燈火也璀璨了起來。 南城墻之上的文峰塔(又名雁塔)也亮了起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城的夜景流光溢彩,使古城墻樓閣俊俏秀麗,偉岸的輪廓更具魅力。 好不容易等到了流光溢彩的夜景,但我們也就只看了一眼,就匆匆回去了。一是沒有帶腳架,也拍不了夜景;二是東奔西跑了一天也是累了,明天要起早去云岡石窟。<div> 大同,不急!我們還要轉悠幾天了,讓我們慢慢地領略你的魅力吧!</div> <p class="ql-block"> 阿光說到云岡石窟游玩一定要趁早,如在人流高潮期游玩,每一個石窟都要排隊近一個小時,游覽的體驗就會很差,所以我們一早就打車到了云岡石窟。</p><p class="ql-block"> 景區8:00才開門,門前已排了不少人。進入景區,一座新建的靈巖寺映入眼簾。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原來的寺廟在紛亂的歷史變遷中已毀,這是新建的寺廟,我們顧不得看一眼,直奔石窟而去。</p><p class="ql-block"> 說到云岡石窟,又要說到耿彥波,曾讀過原山西省副省長張平的文章《沉默大佛與無言口碑》,在這篇文章中,張平回顧了云岡石窟的保護與開發過程,還披露了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和時任大同市長耿彥波在“云岡風波”中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大同又稱為煤都,盛產煤炭,當時的大同,一是因為氣候的變化,二是由于處處蓄水截流,三是受困于云岡四周諸多煤礦的開采,早已是水源枯竭,河流干涸。經年塵土飛揚,風沙遍野,特別是煤礦開采和二氧化硫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酸雨侵蝕,對云岡石窟的維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僅僅幾十年,當初石窟外壁星羅密布的萬千石佛,當時已經所見無幾。耿彥波主政后關停了云岡石窟四周的煤礦,并對云岡石窟進行了治理保護。他的這一舉動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把他告到了國家文物局,引得單霽翔親自到大同進行調查。耿彥波陪同單霽翔查看了云岡石窟的周圍環境和他們的保護措施以及開發計劃,得到了單霽翔的支持與認同,并提出了指導意見,化解了這場“云岡風波”,我們才能看到現在的云岡石窟。</p> 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文成帝復法后的和平年間(460-465年),興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間(477-494年),衰微于遷都洛陽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約60多年。<div> 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門統曇曜主持復法大業。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 ,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div> 云岡石窟與中國諸多石窟寺比較,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div> 第3窟又名“靈巖寺洞”,是云岡規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較為特殊。整體洞窟高大、雄偉、壯闊。兩門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臺,平臺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內置交腳彌勒,俗稱“彌勒洞”。</div> 那時的彌勒佛不像是現在的大肚彌勒佛的形象,面部圓潤豐滿,具有古印度的風格特征。主尊為倚坐佛像,高約10米,肉髻高聳,面相圓潤,五官端正,眼大耳闊,兩眉間白毫鮮明,身姿挺拔,比例協調,通肩式袈裟緊貼身軀,厚實圓潤的雙手作無畏、與愿印。但第3窟是一個爛尾工程,由于孝文帝的遷都,因此,工程沒有完工,只完成了三座佛像的雕鑿。<div> 人站在佛像前顯得那么的渺小,不由自主地產生崇高敬仰的情感。</div> 左右兩側脅侍菩薩高6米,頭頂發髻高聳,發絲根根有序;頭發成縷,散披兩肩;寶冠雕刻精細入微,顯示了嚴謹的設計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藝,這是西側的脅侍菩薩。 這是東側的脅侍菩薩,但這尊菩薩風化嚴重,兩個手臂都有殘缺,下半身已經幾乎看不出輪廓了。 這是第5、第6窟前面的木構窟檐,清順治八年加蓋的四層五間式木構閣樓,這對豎式設計的雙子佛閣,既亭亭玉立,又合璧莊重,體現了我們祖先工匠對石窟寺殿宇的精準理解,也是目前云岡石窟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時還起到遮風擋雨作用,特別是保持了窟內溫濕度的相對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狀態遠優于其它無窟檐的洞窟。 為了保護第5、6窟,這兩窟輪流開放,現在開放的是第5窟。第5窟洞窟為平面呈橢圓形、穹隆頂式的大像窟,洞窟東西最大寬度約22米,南北最大進深約17米,創云岡同類型洞窟的規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岡的第一大佛,據說大佛膝上可以站100多人。<div> 這尊云岡的最高佛像,從頭到腳均敷泥施彩,面部與胸部貼金,螺發與長眉紺藍。大衣兩裾由雙肩垂直落下,飄逸自然,裹腹褲腰中央對稱皺褶,齊整美觀。服裝寬大合體,下垂感強,似以質地優良的絲綢布料做就,體現了高超的泥塑水平。</div> 東西兩壁的脅侍佛像高達8米,這是西側的脅侍佛。<div> </div> <p class="ql-block"> 這是東側的脅侍菩薩。</p> 洞窟四周雕滿了一個個小龕,龕內有的是小的佛像,有的似道教人物形象。清初重修佛閣時,還在東西兩壁繪有“護法諸天”形象。 這眾多的佛龕大小幾乎一致,但佛像各不相同,各具神態,這需要有多大的耐力才能完成這樣的雕鑿。在那個年代,生命如草芥,一場戰爭就可以使人口減半。據說北魏滅了北涼之后,虜掠了3000多位工匠,成為云岡石窟開鑿的技術力量。這些工匠在長年累月地雕鑿中,對佛充滿了虔誠的信仰,希望借助佛的力量擺脫這種奴役的狀態,所以才能雕鑿出這般慈悲的形象,給人以期望。 這龕一尊主佛,左右兩尊肋侍佛,似乎是洞窟的縮小版。 一龕雙佛,洞窟中較多出現雙佛的形象,雙佛代表孝文帝和馮太后。孝文帝5歲登基,由馮太后聽政輔助,開啟了全面漢化的文明改革,因此馮太后也被稱為“文明太后”,據說這第5窟的大佛就是代表馮太后的。 窟門拱兩壁護法力士的上層,雕有禪定狀二佛。二佛結跏趺坐于枝葉繁茂的無憂樹下,無憂樹又稱為智慧樹,凸顯對稱、肅穆之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比較喜歡這種小佛龕,雖然小,但形神兼備,內容齊全,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 最熱鬧的要數第12窟,因前室出現了大量演奏樂器的造像而得名“音樂窟”。 洞窟形制為佛殿窟,洞窟設計規整,雕飾華麗。此窟內外的設計體現出皇家宮殿式建筑格局的規范性和完整性。 前室雕刻的各類手持不同樂器的音樂伎特別引人入勝。前室北壁最上層的天宮樂伎,是一個以壁面通欄形式塑造的由十四個圓拱聯龕排列組成的樂伎形式,頂上還有各種造型的飛天。 頂壁交接的弧面上,突出地雕刻了手執不同樂器、站立演奏的六身夜叉形象。 據專家考證,中間這位打著節拍的女子,是整場音樂會的指揮。 除了樂伎外,也有各種不同姿態的佛龕。 這張圖的底部還有人字拱、火焰紋等各種東西方匯合的紋飾。 第13窟內有一尊高約13.6米的交腳彌勒菩薩端坐其中,他頭戴寶冠,頸部戴懸鈴項圈及瓔珞,胸佩蛇飾,口中銜珠,腳踏蓮花,巨大的身軀占據了整座橢圓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間。由于主像體型龐大,第13窟菩薩舉起右手作無畏手印的圓雕手臂不可懸空,于是云岡匠師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來托舉巨臂。這一設計簡直妙不可言,在穩妥解決了巨大手臂的支撐問題之余,將彌勒菩薩的偉岸與護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張表現,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 云岡石窟最精華的是“曇曜五窟”,開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第16-20窟因是著名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曇曜五窟屬于北魏“鑿山石壁”,統一規建的五所洞窟。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div> 第16窟位于曇曜五窟東端,洞窟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5米,波紋狀發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長。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屬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的服制。</div> 第17窟是云岡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腳彌勒菩薩大像窟,洞窟平面馬蹄形,穹窿頂,前立壁上開明窗、下辟窟門。窟內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舊保持了開鑿時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為主,雕像清簡勁直,純真樸質,反映了云岡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第17窟不僅是云岡石窟中第一座交腳彌勒菩薩大像窟,也是中華佛教誕生最早的彌勒巨像。彌勒信仰的傳播不僅僅用來宣揚過去、現在、未來世界的佛統相繼,同時也符合皇權永固的思想。<div> 第17窟風化嚴重,佛像面目已經不清了,身上密布的小孔是以前佛身上是有彩塑的,小孔中打入木柱,用繩子綁縛,然后涂上泥和顏料進行彩塑。年代久了木柱和繩子腐爛了,彩塑掉了,就剩下密布的小孔了。</div> 第18窟設計嚴謹,造像組合完整,洞窟下辟窟門,上開明窗,使整個洞窟呈現出窟小佛大的視覺效果。據說這個洞窟動用了6萬民工,歷時6年才完成。 第18窟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寬闊、身軀雄壯,身披千佛袈裟,氣宇軒昂,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據說這尊佛像代表了北魏的太武帝拓拔燾,他是“三武一宗”四個滅佛皇帝的第一個。當他發現出家人私藏武器和桃色事件時,勃然大怒展開了滅佛運動,毀滅寺廟,屠殺僧人。因此,曇曜對他很有意見,這尊佛像的袈裟上雕刻了千座小佛像,每尊佛像代表著一個冤死的僧人。佛像左手放在胸口上在懺悔,似乎在捫心自問這么殘殺僧人不會心痛嗎? 門口兩側的脅侍佛像對應而立,端莊肅穆,與主尊共同構成了三世佛格局。 兩邊的脅侍佛都頭頂華蓋,面龐渾圓,體魄偉岸。 除了門口兩側有一組高大的助侍佛,在東西兩壁上也有一組稍微小點的尊像,東壁上的尊像頭戴花冠,左手護胸,秀麗典雅。 西壁上的尊像,已經風化面目模糊,但看輪廓像是西域人,左手護心,右手已殘缺。 19窟以三世佛為主像,主尊佛高16.8米,是云岡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兩側附洞三個洞窟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內開鑿,下辟窟門,上開明窗,窟內呈平面橢圓形,向上為穹窿頂。這尊主尊佛的下巴已經坍塌,因此被網友戲稱為“驚掉下巴佛”。 在19窟兩側“八”字形的崖面,各開鑿一座與主洞窟形制相同的較小洞窟,這樣就形成了具有對稱結構的洞窟布局,并成為曇曜五窟中規模最大、洞窟形制最為特殊的洞窟。 19窟西側洞窟的佛舉起右手作無畏手印,似乎要和游人對掌,因此每到此處的游客都要舉手敬禮與他對掌,因此也被網友稱為“對掌佛”。 要和佛像對上掌也頗不容易,我下蹲站起拍了多次,才讓阿光和佛像對上掌。 第20窟亦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顯露在外,故而又稱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稱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年代,據窟前考古推證,約在北魏當年。遼時建有木構窟檐,后毀于兵火。<div> 佛身挺拔壯碩,兩肩寬厚,著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質地厚重,衣褶自然流暢,具有犍陀羅造像遺風。大佛內衣輕薄貼體,整體疏密得當,雕刻工藝精湛。大佛神情莊嚴,慈祥泰然,結跏趺坐,雙手于腹間相會疊加,呈禪定手印。可惜手部與雙腿風雨侵蝕,雕飾全無。但是大佛姿態雄偉,氣宇軒昂,生氣勃勃,融合東西方雕塑藝術于一體,是兼備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造像珍品。大佛兩側,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薩,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僅有東壁一佛獨立。</div> 登上西邊的二層平臺,可以近距離和佛禮拜,虔誠禮佛的阿光。 第20窟的西邊基本上都上一些小窟了,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遷都,云岡皇家工程宣告結束,西部山崖成為民間造像的樂土。云岡西部中小石窟群從第二十一窟開始,向西延伸約240米,分布著近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岡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 西邊洞窟最有看點的是第39窟,又稱塔廟窟,中央置五級方塔,高6米,每層四面開龕各龕間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層均出密檐瓦壟,檐下施一斗三升與人字形拱,方形塔基,該塔柱建筑構件雕刻準確,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國早期佛塔的重要資料。39窟為云岡晚期規模最大的洞窟,窟頂平棊格間分別雕刻手托日月的阿修羅天、團蓮與蛟龍。 西邊小洞窟中也有不少藝術精湛的雕像,像這尊雕像面目線條清晰,沉思參禪悟道的神態傳神,雖然身上積滿了塵埃,但掩飾不住一心參悟的決心。 有的雕像破損風化嚴重,像這尊雕像面目已經不清,手臂缺損,洞窟似乎還滲水,雕像上有水漬。 像這尊雕像面目完全不清了,風化嚴重,手臂殘缺。因此,云岡石窟的保護刻不容緩,如果沒有耿彥波的大力整治與保護,也許有些佛像這次我們就看不到了。 匆匆看完云岡石窟,我們急著往外走,要乘專線車去看應縣木塔。走過第5窟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不由得為阿光的安排點贊。<div> 大同的游覽還沒有結束,我們要繼續深度游覽大同,全面了解“大而不同”的這座城市。</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苏尼特左旗|
孝义市|
遂宁市|
郴州市|
九龙坡区|
微博|
巴楚县|
阿坝|
河源市|
肃宁县|
姜堰市|
元江|
康平县|
邓州市|
县级市|
乌拉特后旗|
寿宁县|
荥阳市|
江津市|
丰顺县|
贵州省|
玉树县|
井陉县|
隆化县|
乌审旗|
江源县|
启东市|
新巴尔虎右旗|
特克斯县|
正定县|
秦安县|
凯里市|
十堰市|
汤阴县|
锡林郭勒盟|
霍州市|
阜平县|
浪卡子县|
拉萨市|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