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蘇是20世紀中國油畫、雕塑藝術引進與發展的重鎮。</p><p class="ql-block">這里不僅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起點,而且是徐悲鴻創辦中央大學藝術科播種寫實主義油畫、雕塑的藝術學園,更是上海美專歷經新中國院系調整迭變為南京藝術學院聚合滬、寧、魯三地油畫雕塑文脈,倡導兼容并包學風的高等藝術學府。1960年,江蘇省美術陳列館正式更名江蘇省美術館,這不只意味著新中國的美術館事業發展的起步,也表明以美術館為展覽機制而融匯成一個新的美術創作機構—油畫組、雕塑組的產生。其時,美術館集合了一批在油畫、雕塑領域具有創作能力的青年藝術骨干,并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全國、全省重大美術創作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人所熟知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大型雕塑、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群雕以及一些入選全國性美展的油畫名作,都有這兩個小組藝術家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江蘇省會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藝術家們無形之中都受到六朝文化那種“中得心源”的美學觀念影響,從西方引進油畫、雕塑所建立的再現性藝術逐漸在此形成一種內驅力,“氣韻”與“風度”也始終成為江蘇油畫、雕望一種深層的本土化審美理想。</p><p class="ql-block">1991年,江蘇省美術館將這些油畫、雕塑創作人員合并組建了江蘇油畫雕塑工作室,開始以較為整體的學術實力凸顯了他們在江蘇油畫雕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993年5月,經江蘇省編制委員會批準正式成立了江蘇油畫雕塑院。</p><p class="ql-block">江蘇是 20世紀85新潮美術的策源地之一,在那個需要新的文化藝術思想來沖擊和解構僵化藝術的時代,江蘇藝術新潮涌動,一大批青年藝術家不惜引借和模仿西方現當代藝術理念和創作模式來抒發他們對新時期思想解放的渴求與感奮,但這種疾風暴雨式的、消化不良的藝術變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油畫、雕塑在江南這片土地上本已生成的文化根脈。脫離現實的自我表現,缺乏生活溫度的觀念更新,也使油畫、雕塑走向了另一極端化的發展道路。江蘇油畫雕塑院成立之初,秉持回到生活、開闊視野的藝術理念,他們一方面以“世界屋脊畫展”為創作課題,先后多次組織藝術家深入青藏高原和邊遠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采風寫生和創作研討的基礎上,深耕藝術的現代轉化,完成了一批描繪壯麗高原的人文景觀、反映邊睡民族風情和江蘇本土淳樸民風的油畫、雕塑作品;另一方面則是將包括這些作品在內、極具個性追求的畫作推向海外,把表現人文江蘇和高原生活的“江蘇油畫展“推向世界藝術舞臺,從而凸顯了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當代藝術的中國油畫藝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首屆“江蘇油畫雕塑院院展”始,先后持續舉辦數屆“江蘇油畫雕塑院院展”,并以江蘇油畫雕塑院為學術平臺,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油畫展和雕塑展:“江蘇藝術沙龍邀請展”“輝映?70—中國油畫名家精品展”“江蘇油畫雕塑院名家邀請展”“與共和國同步</p><p class="ql-block">—江蘇油畫70年巡禮”等,創立或參與創辦了“江蘇省油畫展”“江蘇省雕塑展”“江蘇省壁畫展”“畫憶江南—中國油畫名家邀請展”“悲鴻風度—首屆油畫雙年展”等。其中,連續舉辦12 屆的“江蘇省油畫展”則從第六屆開始不斷增加學術的策劃意識,為此后每屆江蘇油畫的發展尋找新的學術突破口;“畫憶江南—中國油畫名家邀請展”主要以長三角為地緣油畫考察范圍,探討了當代多元油畫發展中江南油畫獨特的地緣藝術風貌;而“悲鴻風度?油畫雙年展”是新時代江蘇油畫雕塑院自主創立的全國性的雙年展品牌,它以“悲鴻風度”為主題,堅守徐悲鴻倡導的現實主義精神,努力拓寬中國當代油畫的多樣發展。這個品牌的創立積極推助了全國油畫藝術的發展,也使江蘇油畫雕塑院具備了更加寬廣的學術視野。江蘇油畫雕塑院的雕塑家們在探索現代架上雕塑的同時,還于1995年創作了徐州準海戰役總前委群像、南京航空烈士紀念碑大型戶外紀念碑式雕塑,并嘗試在揚州生活小區、無錫度假村創作小型園林雕塑,參與南京新街口孫中山像的征稿評審工作,并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第二期浮雕工程,以及昆山、淮陰、武進、靖江、江浦等地的雕塑組稿、提供雕塑方案等。</p><p class="ql-block">江蘇油畫雕塑院建院 30年形成了三代藝術家的梯隊結構凸顯了跨越新世紀傳承與拓展的完整藝術風貌,對江蘇全省油畫、雕塑創作的整體發展繁榮發揮了聚合學術力量、促進本土化探索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江蘇油畫雕塑院這三代畫家的迭變,也濃縮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整個江蘇油畫在經歷85新潮美術的洗禮之后呈現出的多元格局。如何從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顏文樑等業已形成的油畫學脈,乃至從蘇俄現實主義油畫傳統中,植入江蘇深厚的人文底蘊,始終都是江蘇油畫探索的本土化與現代化路標。這便是江蘇油畫雕塑院試圖通過聘請院外更多畫家,形成江蘇整體油畫學術聚合力量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同時,江蘇油畫雕塑院的建立,無疑也聚合了江蘇雕塑家、壁畫家的專業團隊。從“20后”的王木東、林士岳、凌環如、馮一鳴、柳家奎,到“30后”“40后”的戴廣文、范保文、保彬、張祥水、阮雍崇、諶碩人、楊揚、王加仁,再至“50后”“60后”“70后”和“80后”的張靜、徐建明、孫盛銀、沈建國、徐誠一、周阿成、朱智偉、陳亮、任艷明、尚榮、尹悟銘、王超、王占峰和任波等,江蘇油畫雕塑院建院 30年,通過外聘匯集的雕塑、壁畫藝術家幾乎覆蓋了新中國以來江蘇雕塑、壁畫藝術的主要創作力量。</p> <p class="ql-block">油畫和雕塑是中國現代美術引進外來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美術品類,相比于傳統中國畫那種較局限于文人階層的繪畫,這些美術品類更具有現代文化所倡導的大眾性與公共性。因而,油畫和雕塑也無疑是中國美術進行現代性轉型的有力藝術載體,而其傳入中國所進行的本土化與現代化,正是這些外來藝術獲得藝術生命力與創造力的重要過程。江蘇是中國油畫、雕塑引進與播種的重鎮,在長三角形成的“品字”形的西學結構中占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方位。雖然,江蘇眾多藝術學府不乏較多的油畫和雕塑專業教育,并為江蘇油畫雕塑藝術事業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但作為專業創作機構,江蘇油畫雕塑院卻起到了凝聚中心、聚合力量、再出發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江蘇油畫雕塑院建院 30周年,為江蘇整體油畫、雕塑事業在世紀之交藝術多元格局中如何走自己的路,形成江蘇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發揮了凝聚與引領作用。而其最鮮明的藝術風貌仍深刻地指向了長三角獨特的,由悠久的文化歷史鑄就的人文情懷。</p><p class="ql-block">屹立于南京城郊田野的六朝石雕,仍在無聲地浸潤著油畫、雕塑的本土化路向,也形象地詮釋了并非寫實的藝術如何能夠回歸內心,如何在具象之中體現“畫外之意””象外之韻”。江蘇油畫、雕塑所崇尚的靈秀雅逸,或許都與這方土地上一以貫之的“精致清發,涓美輕柔”的美學理想相連通,由此才不斷形成意蘊幽遠、妙象豐約的江蘇油畫、雕塑的神采與風韻。其實,正是這種美學品格的追求,才鼓終塑造了這方土地上最獨特的油畫、雕塑藝術標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白河县|
商南县|
平顶山市|
云安县|
锡林郭勒盟|
都江堰市|
凤城市|
临湘市|
买车|
桦甸市|
苍山县|
轮台县|
邹平县|
增城市|
贞丰县|
昌平区|
麟游县|
南投县|
长治市|
福清市|
宁都县|
建宁县|
鸡东县|
高淳县|
榆社县|
久治县|
尖扎县|
潞西市|
双流县|
来凤县|
双峰县|
宁德市|
邳州市|
台湾省|
布拖县|
景德镇市|
庆阳市|
新营市|
揭阳市|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