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參觀美國國家美術館,欣賞世界頂級藝術品,?(美國游之六)

葉 松(秋月無邊)

<p class="ql-block">導言:美國國家美術館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能夠在這最神圣的藝術殿堂里觀賞世界頂級的雕塑、繪畫藝術品,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心靈享受,可惜參觀的時間太少,只能走馬看花,快速拍攝,一心想留下更多的畫面,回家去慢慢欣賞。最近,為了撰寫這篇文章,為了給自己與讀者有個清晰地了解,我翻出了當時的筆記,精選出知名的藝術品照片,費心費時、反復上網檢索資料,找出每一個作品的展位、名稱、作者、簡介;可以說,這是我寫作一篇文章耗時最長、最辛苦,也是最有樂趣的一次。</p> 與巴黎盧浮宮、圣彼得堡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并稱為世界四大藝術博物館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位于美國國會大廈西階,國家大草坪北邊和賓夕法尼亞大街夾角地帶;美術館由兩座風格迥然不同的花崗巖建筑組成,一座在西,為新古典式建筑,有著古羅馬建筑風格,于1941年開放;一座在東,是一幢充滿現代風格的三角形建筑,于1978年開放。兩座建筑靠地下通道相連,共同組成了美國國家美術館。這兩座建筑中,西館長240米,底層建筑面積達4.7萬平方米。 我們從國家大草坪進入國家美術館西館的南門。古羅馬式的中央大廳高大雄偉,以大理石鋪地,中央一座噴水池,噴水池的銅像是墨丘利,他是古希臘諸神中為眾神傳遞信息并掌管商業、門路的神。 在圓形大廳,一位匿名雕塑家創作的《墨丘利》:墨丘利(Mercury)羅馬神話中眾神的使者,羅馬十二主神之一。在這個獨立的青銅雕塑中,墨丘利裸體、肌肉發達,腳踝上插著翅膀,一只腳的腳趾保持平衡,另一條腿和一只手臂抬起,形成一個螺旋,從他承重的腳的腳趾移動到他的對面舉起的手的頂部。快樂的墨丘利,一足著地,另一足騰空,揚起右手食指指向天空,清澈的水漫過壇頂灑落下來。 中央圓形大廳以羅馬萬神殿為原型,直徑為101英尺(約31米),由16根直徑6英尺(約1.52米)、高36英尺(約11米)的墨綠色石柱支撐。 中央圓形大廳及噴水池周邊是參觀者們休息、留影的好地方。 <p class="ql-block">美國國家美術館從開館到20世紀90年代,收藏的藝術品大約有4萬多件,其中有達·芬奇在美洲唯一的一幅畫《吉內薇拉?班琪像》、拉斐爾的《圣母圖》、凡·愛克的《圣母領報圖》,還有包括安吉利科修士、彼埃德羅·德拉·弗朗西斯卡、貝利尼、倫勃朗、馬奈、莫奈等歐洲古典藝術大師的作品。美國著名畫家斯圖爾特的《華盛頓像》、薩維奇《華盛頓的一家》等名畫亦在畫廊中熠熠生輝。美國著名畫家科普利、伊肯斯、霍默等人的作品同樣引人矚目。</p> 進入美術館主樓的西雕塑大廳,這里陳列了許多著名的雕塑藝術作品。這座雕塑是來自16世紀米蘭雕塑家的《巴克斯和牧神》:這件獨立的青銅雕塑描繪了裸體的、剃光胡子的酒神-巴克斯看著他一只手舉起的一串釀酒的葡萄,一個長著山羊腿的男孩-牧者之神潘,在一旁看著他。 在西雕塑大廳,來自16世紀米蘭雕塑家創作的《維納斯》,也稱作《克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的復制品。原作由古希臘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創作于公元前 4 世紀,是西方藝術史上第一件全裸女性雕塑,阿佛洛狄忒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這尊維納斯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真人大小的文藝復興時期青銅雕像之一。她的比例讓人想起女性的古典理想的美,但更飽滿、更圓潤、更緊湊。她的右手拿著一個海螺殼,這是一個古老的女性象征。她茂密的頭發,打結成結,用細紋追逐,風中仿佛充滿了能源。妖嬈的輪廓和溫暖的目光使這座雕像成為一種有說服力的概念。古希臘羅馬的愛、美和生育女神。 <p class="ql-block">在西雕塑大廳,意大利16世紀的雕塑,不知道是哪方神圣?</p> 在西雕塑大廳,法國18世紀的雕塑家創作的《路易十四》:在這個獨立的青銅雕塑中,皮膚光滑的路易十四從肩膀向上展示,在卷發和織物的漩渦中。他有濃密的眉毛,突出的鼻子,光滑的臉頰,尖尖的下巴,豐滿的嘴唇緊閉。一撮細細的胡須拂過他的上唇,一縷卷曲在他略顯扁平的額頭上盤繞成一個完美的螺旋。 再走到東雕塑大廳與圓形大廳的連接處,大廳中央陳列了克羅迪翁的雕塑紀念性甕:克羅迪翁(Clodion 1738~1814) 法國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家。這件紀念性甕具有鮮明的洛可可風格。東雕塑大廳四周也布滿了知名的雕塑作品。 在東雕塑大廳,勒莫因的雕塑《戴安娜的伴侶》:讓-路易·勒莫因(Jean-Louis Lemoyne,1666~1755) 法國藝術家。在這個獨立的雕塑中,年輕的戴安娜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一側拿著一把短矛,俯視著另一側站著的一只狗。雕塑家勒莫因仙女般的風格和表現,使得戴安娜顯得毫不費力地優雅地扭動身體,向一只深情的獵犬俯視;她的軀干、四肢和窗簾之間的開放空間使大理石看起來很輕。 <h3>在東雕塑大廳,奧古斯丁·帕茹的雕塑《卡利奧佩》:奧古斯丁·帕茹(Augustin Pajou 1730~1809)法國新古典主義雕塑家。這位羅馬狩獵女神和月亮的伴侶-掌管英雄史詩的繆斯女神卡利奧佩雕像原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殿馬利的花園中。在這個獨立的雕塑中,女神用乳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手里拿著一本打開的書,她的身體面向我們,但她的頭轉向我們的右邊。她的鼻子長,嘴巴小,下巴圓圓的。她波浪形、上揚的頭發上戴著一個半圓形的頭飾。她寬大的禮服緊貼在她的軀干上,布料在她的腿和穿涼鞋的腳上深深地褶皺下來。</h3> 在東雕塑大廳,讓-巴蒂斯特·卡波的《那不勒斯漁夫》:讓-巴蒂斯特·卡波(Jean-Baptiste Carpeaux 1827~1875)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雕塑家和畫家。雕塑表現了一個少年漁童的形象,他半蹲著,將一只海螺放在耳邊,聽著海螺發出的聲音。 漁童的動作舒展,面帶笑容,深刻表現了少年與大海息息相通的情感以及對自己前途的向往。 在東雕塑大廳,克洛迪翁的雕塑《詩歌和音樂》。克洛迪翁(Clodion 1738~1814)法國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家。找不到關于這尊雕塑作品的介紹。 在主樓西樓梯大廳,倫勃朗特的《約克鎮之前的華盛頓》:倫勃朗特·皮爾(Rembrandt Peale 1778~1860)的《約克鎮前的華盛頓》是喬治·華盛頓為數不多的真人大小的馬背肖像之一,也是美國藝術家的第二幅此類描繪,是美國父親的英雄寫照。對約克鎮的為期三周的圍困發生在1781年初秋,當時正值獨立戰爭接近尾聲。當時,華盛頓控制著拉斐特侯爵和羅尚博伯爵指揮的大陸軍和法國遠征軍的14,000 名士兵,以及格拉斯伯爵指揮的 24 艘軍艦。 <p class="ql-block">在主樓東樓梯大廳,卡諾瓦的雕塑《躺著的奈亞德》: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意大利人,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卡諾瓦開創的意大利學院派雕塑,影響所及從18世紀的后半葉一直到19世紀的整個歐洲。奈亞德是希臘神話中住在水邊,控制水澤之地的仙女。整個雕像用及其細膩的手法展示出奈亞德勻稱的體態,就連她身下的獅皮的毛發都栩栩如生。這尊雕塑是意大利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之一。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有一尊卡諾瓦的《躺著的奈亞德》,不知道哪一尊是原創的?</p> <p class="ql-block">在主樓東樓梯北大廳,愛德華·麥卡坦的雕塑《伊蘇爾特》:找不到作者與作品的介紹。</p> 在一樓G2畫廊,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雕塑《思想者》: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國雕塑家。據稱,這尊半身像是由法國的路易十四送給他的兄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并且一直保存在菲利普的圣克勞德城堡中。這件獨立的青銅雕塑描繪了一個裸體、肌肉發達的男人坐在巖石上,將下巴放在右手背上,肘部支撐在左膝蓋上。他的另一只手放在他的腿上,懸在膝蓋之外。這個男人留著短短的頭發,皺起的眉頭,棱角分明的鼻子,嘴巴和眼睛周圍有線條,呈現正在思考的狀態。 在一樓G2畫廊,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羅丹的雕塑《凱瑟琳·塞尼·辛普森》:在這個獨立的雕塑中,一個女人的頭部和胸部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從粗糙的石頭底座中露出來,她的頭發松散地挽成一個發髻,放在頭頂,她有一個筆直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和方形的下巴。她低胸緊身胸衣前部的凹凸不平區域暗示著花卉胸花。 在一樓G3畫廊,羅丹的《青銅時代》:羅丹為這尊雕塑起了個詩意的標題“青銅時代”。作品中的主人公左手握拳,右手扶頭,面孔昂起作思索狀。他輕輕地踮起腳,做出欲邁步向前的姿態。他的眼睛似乎帶著朦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體是伸展的,整個雕塑充滿了青春活力,意味著人類剛剛從蒙昧、野蠻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逐漸具有了清醒的意識,即將進入文明智慧的新時期。這個雕塑不再出現希臘和羅馬雕塑家常用的夸張的大肌肉組織,體現了對傳統古典雕塑風格的革新。在作品完成三十年后,羅丹談到了他最初對雕塑的想法,認為這是一種“緩慢的覺醒......來自一個深深的夢。他的密友甚至認為這個人物是一幅寓言式的自畫像,也許象征著羅丹是一個從睡夢中醒來的守望者。 在一樓G3畫廊,羅丹的雕塑《婦女與孩子》:約于1885年創作,約于1900~1901年雕刻。 在一樓G3畫廊,皮埃爾·赫伯特的雕塑《武裝的維納斯》:皮埃爾·赫伯特(Pierre Hebert 1828~1893)法國藝術家。《武裝的維納斯》,也稱作《亞馬遜準備戰斗》,雕塑模型約1860~1872年完成,于1882年鑄造。西方傳說中,古希臘時代有一支謎一般的女戰士族:亞馬遜族(Amazons)。這尊雕塑可能就是這一古老傳說的藝術寫照。<br> <p class="ql-block">在一樓G6畫廊,保羅?曼西普的雕塑《舞蹈家和瞪羚》:保羅?曼西普 (Paul Manship 1885~1966)美國雕塑家。雕塑《舞蹈家和瞪羚》創作于1916年。瞪羚體質強壯,是非常敏捷的動物;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有適合長跑的腿,適于奔跑。可以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持續奔跑。</p> 在一樓G8畫廊,馬格尼的雕塑《讀書女孩》:彼得羅·馬格尼(Pietro Magni 1817 - 1877) 意大利雕塑家。作品中這位年輕女子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面朝木椅的靠背坐著,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一本打開的書。 在一樓G9畫廊,意大利19世紀創作的雕塑《頭戴紗巾的女人》:也稱作《蒙面半身像》、《蒙面修女》;一個獨立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展示了一個女人的頭部和上胸部,她的臉被一層薄紗覆蓋。面紗在她的臉上有垂直的褶皺,但我們仍然可以看清她的眼睛凹陷、挺直的鼻子和小嘴巴。她波浪形的頭發松散地向后拉成一個發髻。面紗聚集在她臉的兩側,交叉在脖子上,披在她的胸前。 <p class="ql-block">主樓一樓G10畫廊一瞥。畫廊中央的噴水池就是著名的雕塑《維納斯和丘比特》。</p> <p class="ql-block">在一樓G10畫廊,喬瓦尼·博洛尼亞追隨者的《維納斯和丘比特》:喬瓦尼·博洛尼亞(Giovanni Da Bologna 1529~1608)十六世紀末意大利最著名的風格主義雕塑家,被認為是繼米開朗基羅之后意大利最重要的雕塑家。該雕塑作品中一個幾乎全裸的維納斯擰干了她的長發,一個小男孩在這個獨立的青銅噴泉中窺視著她的一個臀部(反面)。一條魚兩顆像犬齒一樣的牙齒在一個洞的兩側,水從張開的嘴巴噴出來。自國家美術館成立以來,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青銅雕像《維納斯和丘比特》為前館長 J. Carter Brown 長期以來尋找一件雕塑作品。這座 16 世紀的雕像被設計成噴泉人物,與佛羅倫薩著名的杰作密切相關,此后在 2002 年開放的一樓雕塑畫廊中新設計的噴泉上方獲得了更好的位置。</p> 在一樓G15畫廊,畫廊居中的是《母狼育嬰》雕塑。傳說,羅馬神話中戰神的孿生子羅穆盧斯和雷穆斯在幼齡時就遭遇不幸,被放在籃子內投入河中,幸虧一頭母狼將他們救起并用乳汁哺育。他們長大成人后報仇雪恨,建立了羅馬城。羅馬也因此以“母狼育嬰”的圖案作為城徽。 《母狼育嬰》青銅雕像的原作品收藏在羅馬市政廳所在地坎比多里奧山頂廣場的博物館里。在這個雕塑中,一只獨立的青銅母狼站著;在她下面,一個男孩坐著,在一塊低矮的巖石上搖晃,另一個跪著。兩人都把頭向后仰,張開雙臂,伸手去摸她的奶頭。男孩和狼的青銅在某些地方被磨成金色,尤其是在狼的肋骨上。 在一樓G15畫廊,韋羅基奧的《普托在地球上蓄勢待發》:安德里亞·德爾·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1472~1475)是十五世紀下半葉佛羅倫薩的主要雕塑家。他多才多藝,富有創造力,也是一位畫家和金匠。這個胖乎乎的小天使踮起腳尖放在地球儀上,似乎在旋轉,從各個角度吸引著人們的興趣。他在太空中的復雜運動對于文藝復興早期的一個日期來說是非凡的。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他突出的肢體已經存活了五百多年。這個丘比特確實是罕見的-一個未燒制的粘土模型。 在一樓G15畫廊,塞蒂尼奧諾的雕塑《一個小男孩》:德斯德里奧·達·塞蒂尼奧諾(Desiderio da Settignano 1428/1430~14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塞蒂尼奧諾作為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最受歡迎的雕塑類型,這尊小男孩的半身像揭示了塞蒂尼奧諾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大理石雕刻師之一。甚至列奧納多·達·芬奇也從他微妙的過渡和敏感的表情中學到了東西。通過敏銳的觀察力、精湛的鑿子工序和細致的磨損,Desiderio 將石頭變成了纖細的頭發、分層的布料和柔軟的肉體。乍一看,這個孩子看起來靜止而鎮定,嘴巴周圍有微妙的凹痕,臉部略微轉動,暗示著情緒即將改變。 在一樓G39畫廊,法國19世紀的雕塑《酒神》:《酒神》也是眾多雕塑家們創作的題材,其中最著名的《酒神》雕塑作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他的雕塑作品《酒神》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但我很喜歡這尊也叫《酒神》的雕塑,人物造型奔放、飄灑,似醉非醉。可惜找不到這尊雕塑的介紹。 <p class="ql-block">在1號展廳,維羅納14世紀的《麥當娜和孩子與兩個天使》:維羅納(Verona)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麥當娜和孩子》此類作品非常多,但該作品中麥當娜有點男性化,孩子也不像孩子,倒像是個成熟的中年男子,非常獨特,網上也找不到相關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在1號展廳,韋內齊亞諾的圣壇畫《圣母加冕》:保羅·韋內齊亞諾(Paolo Veneziano 1300~1358)是十四世紀威尼斯最重要的藝術家、最偉大的畫家。現在去威尼斯,在總督宮 和學院美術館可以見到韋內齊亞諾的大量作品。這幅《圣母加冕》具有典型的威尼斯畫派風格,色彩絢麗奔放。畫中圣母與耶穌坐在鋪著桃紅色錦緞的王座上,兩人的棕色長袍與身后的黃綠色靠墊蘊含著拜占庭風格的東方元素。畫面上方有八位天使環繞著王座,深藍色的半圓星環寓意著天堂。《圣母加冕》這一題材的油畫太多太多了,許多油畫大師都創作過。</p> <p class="ql-block">在1號展廳,喬托的《麥當娜和孩子》: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 1265~1337)意大利畫家、雕刻家與建筑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文藝復興之父,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生命感極強的人物形象,在中世紀時期非常難得。畫中圣母與圣子的頭頂分別繪有金色 Halo (圣環)以喻示神性,圣母面龐圓潤豐滿,手指修長,身披深藍色圣袍,溫暖慈愛;懷中年幼的耶穌裹著白色長紗,皮膚白皙,神態祥和。喬托打破了 Medieval Art (中世紀藝術) 嚴肅呆板的繪畫傳統,追求生動自然而富有人性的宗教繪畫,這幅圣母像可以說是從中世紀藝術到文藝復興的一個完美過渡。</p> <p class="ql-block">在2號展廳,比桑14世紀的《大天使長加百列》:不知道比桑是什么地方?大天使長加百列一個人站在這個獨立的彩繪木雕中,雙手合十放在胸前,棕色的頭發卷曲在靠近頭部的地方,一直卷曲到脖子后面。白色長袍層層疊疊地垂落在他的身體上,蓋在玫瑰粉色的束腰外衣上,兩件長袍都聚集在八角形的木頭底座上。</p> <p class="ql-block">在2號展廳,比桑14世紀的《圣母報喜》:這個木制的、彩繪的、獨立的雕塑是一個年輕的圣母站立,一只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另一只手放在胸前。這兩個優雅的人物,是中世紀晚期幸存下來的罕見的真人大小的彩繪木雕,演繹了圣路加福音中描述的天使報喜。馬利亞對天使的消息表示克制的驚訝,她將成為基督的母親。這些雕像完全雕刻在圓形中,仍然可以看到早期繪畫的痕跡,可能位于教堂高壇區域入口的兩側。它們是意大利比薩圣卡特琳娜教堂中一對流行的 14 世紀大理石雕像的早期復制品。碳測年表明,每棵樹都是從至少600年前砍伐的一棵樹上雕刻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在2號展廳,阿尼奧洛·加迪的楊木板蛋彩畫《圣母子與圣徒安德魯、本尼迪克特、伯納德和亞歷山大的凱瑟琳與天使》:阿尼奧洛·加迪(Agnolo Gaddi 1350~1396)是1300 年代后期佛羅倫薩最受追捧的藝術家,畫作具有優雅的人物、柔和的色彩和裝飾效果,畫作是由著名的佛羅倫薩貝內代托·迪·內羅佐·阿爾貝蒂家族為圣米尼亞托教堂提供的,該教堂位于佛羅倫薩市最高的山頂。</p> <p class="ql-block">在3號展廳,普喬·迪·西蒙與阿勒格雷托·努齊的《麥當娜和圣嬰與四圣徒和十八天使一起登基》: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作品創作通常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普喬·迪·西蒙(Puccio di Simone)佛羅倫薩最優秀的藝術家之一,繪制了這幅錐聯畫的中央和右側面板;阿勒格雷托·努齊(Allegretto Nuzi)意大利中部城市翁布里亞人,繪制了左側部分。</p> 在3號展廳,喬瓦尼的《圣母在圣殿中的介紹》:保羅·迪·喬瓦尼·費(Paolo di Giovanni Fei&nbsp; 1345~1411)。《圣母在圣殿中的介紹》這幅畫分為三個垂直面板,展示了人們聚集在寺廟的不同部分,橫跨整個構圖。這個引人入勝的敘事場景是1398年為圣彼得教堂委托制作的祭壇畫的中心面板,該教堂位于錫耶納大教堂的高壇附近。它的兩側站立著圣徒,其中一位是彼得。 <p class="ql-block">在4號展廳,弗拉·菲利波·里皮的《麥當娜和孩子》:弗拉·菲利普·里皮(Fra Filippo Lippi 1406~1469),著名風流僧侶畫家,生于佛羅倫薩,卒于斯波萊托。在這幅垂直畫中,麥當娜扶著一個坐在石架上的矮胖嬰兒。他們都有蒼白的皮膚、紅潤的臉頰、金發和由金點制成的微妙光環。女人的身體面向我們,她的頭偏向我們的左邊。她用棕色的眼睛看著我們,在精致的眉毛下,她有一個筆直的鼻子,豐滿的臉頰,她的小弓形嘴唇微微分開。</p> 在4號展廳,弗拉·菲利波·里皮和佩塞利諾(Pesellino)追隨者的《麥當娜和孩子》:在這幅垂直畫中,從膝蓋上看,年輕的麥當娜坐在灰色石頭平臺的后角,扶著一個站在窗臺上的裸體小男嬰。《麥當娜和孩子》這一題材的油畫、雕塑作品都很多。 在4號展廳,馬索利諾的《天使報喜》:馬索利諾(Masolino da Panicale 約1383~約1447)意大利畫家。在這幅垂直蛋彩畫中,一位雙臂交叉的長著翅膀的天使跪在一位年輕女子的對面,她坐著拿著一本書,兩人都在鑲板房間的拱門下。 在4號展廳,Fra Carnevale(弗拉卡內維爾酒店)的《天使報喜》:在這幅垂直畫中,在帶有拱門和柱子的建筑物之間的瓷磚庭院中,一位長著翅膀的天使跪下,抬頭看著站在右邊的瑪麗亞。《天使報喜》這一題材的油畫作品也非常多非常多。 在4號展廳,菲耶索萊的《圣母報喜》:米諾·達·費埃索萊(Mino da Fiesole 1429~1484),意大利畫家、雕塑家。不知道這件雕塑作品為什么起名為《圣母報喜》?瞧這人一臉無精打采的樣子,根本不像報喜。 <p class="ql-block">在6號展廳,達·芬奇的《吉內薇拉·班琪》:國家藝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全館只有達芬奇的這幅是用玻璃框保護起來的;這是達·芬奇在美洲唯一的一幅畫。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nbsp; 1452~1519)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后三杰”,又稱“美術三杰”。達芬奇只有不到20幅油畫留存世間,其中女子肖像油畫共四幅,張張都是經典。第一、二張收藏于盧浮宮,第三張收藏于波蘭。第四幅收藏在美國國家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于1976年以500萬美元從列支敦士登王室手里買得這幅作品,成為美術館最重要的藏品。據說這幅畫是在吉內薇拉·班琪16 歲訂婚時畫的,描繪了一個聰明而自信的班琪。畫中班琪面無笑容,眼神冷漠,一副沉思的模樣。畫中背景是意大利常見的杜松,遠處湖面朦朧的倒影與淡淡的水霧是達·芬奇慣用的渲染效果,隱含著如蒙娜麗莎般憂郁的神秘。</p> 在6號展廳,兩位佛羅倫薩畫家的《青年的肖像》。找不到作者與作品的介紹。佛羅倫薩(Firenze)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15-16世紀時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我很想去意大利自由行一次,佛羅倫薩應該是重要的目的地。 <p class="ql-block">在17號展廳,貝里尼的《諸神之宴》: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約1429~1507)威尼斯繪畫派的創始人,文藝復興后期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諸神之宴》是貝利尼一生所畫的最后一幅偉大的杰作,也是他在畫布上創作的少數作品之一。</p> 在17 號展廳,貝里尼的《諸神之宴》描繪了羅馬詩人奧維德《記事表》中的場景。包括朱庇特、尼普頓和阿波羅在內的眾神聚在一起,在森林中吃吃喝喝,參加聚會的還有山野精靈和半人半羊的薩提爾。如同在畫面右邊看到的那樣,好色的生殖之神普里阿普斯悄悄地掀起睡著的仙女洛提斯的長袍裙角。 在18 號展廳,索拉里奧的《哀悼》:安德里亞·索拉里奧(Andrea Solario 1460~152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類似《哀悼》這一題材的畫作很多,不少畫家都畫過同樣畫面的作品。 <p class="ql-block">在20號展廳,拉斐爾的《圣母圖》: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 1483~1520)意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后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拉斐爾性情平和、文雅,創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和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拉斐爾在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無數經典的圣母像,他將宗教題材中的圣母形象,成功地轉化成世俗人間的母親,既有宗教的虔誠,也散發著母性的溫柔,彰顯出人文主義的光芒。他始終堅持著自己對圣母像的個性表達方式,通過筆下的圣母表現出少女的純潔善良,或歌頌世間溫柔的母性關愛。</p> 在20號展廳,拉斐爾的《圣母瑪利亞》:在這幅“謙卑圣母”畫作中,圣母瑪利亞坐在地面上而不是天堂的寶座或是奢華的墊子上。畫家將畫面中的人物繪制在一個寬闊低矮的金字塔形狀的結構之中,在圓形的畫面中將他們融為一體,這樣人物不僅在空間之中而且還支配著空間。拉斐爾采用的羅馬風格可以在繪畫精致的色彩和氣氛中看出。人物穿著玫瑰色,淡藍色和綠色的衣服,背景是在理想化的古典風景中。盡管氣氛很平靜,還是孩童的耶穌接受施洗約翰十字架的姿態是畫中三位人物都關注的焦點,好像他們已經預知了基督后來為人類所做的犧牲。 在23號展廳,喬瓦尼·薩沃爾多的《牧羊人的崇拜》:喬瓦尼·吉羅拉莫·薩沃爾多(Giovanni Girolamo Savoldo 1480~1548)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這一題材最著名的作品是喬爾喬內(giorgione 1477~1510)的《牧羊人的崇拜》,他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可惜沒能拍攝到在同一博物館展出的喬爾喬內的《牧羊人的崇拜》。我曾于2004年在巴黎羅浮宮欣賞過西班牙畫家里貝拉的傳世之作《牧羊人的崇拜》。 在25號展廳,佛蘭芒16世紀雕塑家的浮雕《牧羊人與捐贈者的崇拜》。佛蘭芒位于比利時北部,是比利時王國下屬的三個大區之一。作品由法國藝術家讓·莫內(Jean Mone 1485/1490~1549)制作。 在28號展廳,埃爾·格列柯的《拉奧孔》:埃爾·格列柯(El Greco 1541~1614)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幻想風格主義畫家。這幅畫是埃爾·格列柯唯一已知的神話畫。埃爾·格列柯認為藝術應該吸引思想,而不僅僅是復制自然。他用細長、扭曲的人物、扭曲的空間和沖突的色彩來生動地表達情感。在特洛伊戰爭期間,祭司拉奧孔激怒了希臘諸神,希臘諸神派蛇殺死了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埃爾·格列柯描繪了憤怒的眾神派來的蛇,與拉奧孔和一個兒子進行了殊死的斗爭,而第二個兒子已經死在他父親的身邊。右邊未完成的人物的身份仍在爭論中,也許他們代表著眾神自己在監督他們的復仇。1506 年在羅馬出土了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的巨大古老大理石雕塑后,這個傳說開始流行起來。 在45號展廳,魯本斯的油畫《丹尼爾在獅子窩里》: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巧妙地將現實主義和戲劇性結合起來,引起觀者強烈的情感反應。在這幅畫中,一些獅子直直的盯著我們,暗示我們也在分享他們的空間,并像丹尼爾一樣經歷同樣的威脅。通過用令人信服的現實主義描繪獅子接近真實生活的大小體格,魯本斯提高了這種迫切感。獅子的栩栩如生的動態以及他們精致的毛皮得益于魯本斯在布魯塞爾皇家動物園里對它們的直接觀察和描繪的素描。戲劇性的照明和丹尼爾夸張的祈禱姿態增加了畫面的真實性。 在48號展廳,倫勃朗的《23歲的自畫像》:倫勃朗·哈爾曼松·范·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我曾于2004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附近看到過倫勃朗的全身雕像。倫勃朗有生之年繪制、蝕刻了許多自畫像,這些自畫像中多變的相貌讓我們得以比較不同的畫作來了解他的心境。盡管多年來倫勃朗一直很成功,但在1659年經歷了經濟失敗,當年九繪制了這幅自畫像。他寬敞的房子和其他財產在前一年被拍賣以償還債務。在這幅晚期的作品中,畫家的深沉目光似乎表達了內在的力量和尊嚴。 <p class="ql-block">在56號展廳,大衛的《拿破侖皇帝在杜伊勒里宮的書房》。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在這張氣勢磅礴的肖像中,大衛展示了拿破侖·波拿巴為法國人民不知疲倦地工作。時鐘顯示清晨4:13,蠟燭幾乎熄滅了。皇帝的頭發凌亂,長襪皺巴巴的。他通宵達旦地起草了法國第一部民法典《拿破侖法典》。大衛的肖像創造了一個關于領袖的強大神話,但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拿破侖是一位軍事天才,他的法典成為全球現代法律體系的典范,但他在征服歐洲的過程中也留下了數百萬人死亡。他在法國殖民地重建了奴隸制,并從世界各地偷走了藝術品。</p> 在56號展廳,大衛的 《一位白衣年輕女子的肖像》:我曾于2004年在巴黎羅浮宮欣賞過大衛的《拿破侖一世皇帝的加冕禮》、《雷奧尼達在溫泉關》等油畫作品。 在66號展廳,美術館鎮館之寶之一:奧古斯都的浮雕《紀念羅伯特·庫德·肖上校和馬薩諸塞州第五十四團》,也稱作《肖氏紀念碑》,該浮雕被稱作19世紀最偉大的美國雕塑。奧古斯都·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 1848~1907)十九世紀末美國杰出雕塑藝術家,其作品以扣人心弦的紀念雕像和精美的淺浮雕造型而著稱。國家美術館的這一版本是從位于波士頓的原始青銅雕塑翻模鑄造而成。紀念碑紀念第54馬薩諸塞志愿步兵隊的英勇表現,該步兵隊是在1863年1月1日亞伯拉罕·林肯頒布《解放奴隸宣言》后不久第一只加入北方的非洲裔美國士兵的隊伍。這些士兵來自各州,他們受到諸如偉大的演說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等領導人的鼓勵,道格拉斯自己的兒子也加入了這支隊伍。該部隊由25歲的哈佛大學畢業生羅伯特·古爾·肖指揮,他的父親是熱忱的白人廢奴主義活動家。 <p class="ql-block">《紀念羅伯特·庫德·肖上校和馬薩諸塞州第五十四團》,即《肖氏紀念碑》的放大圖。在這座雕塑中,一名身穿軍裝的白人騎著一匹馬,站在一個由五排黑人軍隊組成的團前,雕塑完全用金色繪制。藝術家創造了一個淺的、類似舞臺的空間,有一個拱形的頂部,所以男人在三維空間中被雕刻出來。</p> 在69號展廳,惠斯勒的《白色交響曲》第一號:《白色女孩》: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Whistler 1834~1903)生于美國,長期在英國活動。他是信奉“為藝術而藝術“的畫家,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使用了多種白色的顏料而創造出有趣的空間感和各形狀間的關系。在這幅作品中,惠斯勒使用有限的顏色、盡量減少色調對比并大幅歪斜透視使畫面變平,進而突顯出抽象的圖案。 在83號展廳內,陳列梵高作品的一面墻。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荷蘭后印象派畫家。 在83號展廳,梵高的《自畫像》:這幅畫是梵高在法國圣雷米精神病院住院時繪制的。梵高選擇繪制自己正在工作中,穿著畫家的罩衫,手中拿著調色板和畫筆。盡管他的姿勢和凝重的眼神在他的畫作中經常出現,但仍可以看出他此時飽受折磨。深藍紫色的罩衫和背景與藝術家明亮橘黃色的頭發和胡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他的憔悴和蒼白的臉色。畫中充滿活力甚至瘋狂的筆觸反映了一位雖然飽受磨難但仍然堅決創作的藝術家。 在83號展廳,梵高的《玫瑰》:一大片白玫瑰從棕褐色壺的脖子上迸發,幾乎填滿了這幅水平靜物畫的高度。玫瑰有大而圓的花朵,花瓣帶有牛仔布和海藍寶石藍、鼠尾草綠、紫紅色、藍綠色和黃油黃色。翠綠色的葉子填滿了花朵之間的空間。 在83號展廳,梵高的《白衣女孩》:《白衣女孩》(Girl in White)一位徜徉在春光作凌波微步狀的白衣女孩。畫中這位修身白衣的女孩,戴著一頂點綴著藏青色飾帶的黃色遮陽帽,在粉綠色為背景的花草叢中漫步,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p class="ql-block">在83號展廳,高更的《自畫像與光暈和蛇》: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這幅自畫像繪制在法國小鎮Breton Hamlet Le Pouldu旅館餐廳的木板門上,是保羅·高更最重要的也是最激進的作品之一。在這幅肖像畫中,一個黑發、無形的男人的頭像,一個帶著蒼白桃色皮膚的光環男人漂浮在紅色和黃色的背景下。這名男子的頭發似乎平放在額頭上,并在后面延伸到他的頭部之外,表明它可能成為帽子或兜帽。靠近右下角的一只手將葡萄藤的一端握在指尖之間,就像一支香煙。藤蔓似乎在男人的手指之外變成了蛇的頭。漫畫的元素為這幅畫增添了一種諷刺和含義模棱兩可的意味。</p> 美術館東西兩翼的中央各有一個花木扶疏、噴泉淙淙的精致園苑,游人可以在這里休息。這是西園苑,中間是讓-巴蒂斯特·圖比一世的雕塑《小天使與天鵝玩耍》。 穿過主樓的西雕塑大廳,再看一眼大廳中央的雕塑作品《巴克斯和牧神》,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展館。 臨走前,夫人再在西雕塑大廳留個影。 美術館的室外雕塑園。 金屬的樹干。 微型的金字塔。 不知名的現代雕塑。 國家美術館的東館(新館)建筑。我們只是匆匆一瞥,就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座世界頂級的藝術殿堂,趕往下一個景點。 <p class="ql-block">在國家美術館附近,還看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的廣告牌:“皮耶羅·迪·科西莫-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詩意”。廣告中的畫作就是皮耶羅·迪·科西莫的代表作《珀耳修斯解救安朵美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万年县| 车致| 南康市| 松滋市| 石景山区| 三亚市| 永康市| 姚安县| 翁牛特旗| 威海市| 旬邑县| 综艺| 韶山市| 桂林市| 定兴县| 临江市| 文昌市| 麦盖提县| 桐乡市| 安远县| 孝昌县| 岑巩县| 汉沽区| 灌云县| 上虞市| 乐清市| 邳州市| 洛宁县| 文成县| 根河市| 体育| 临夏县| 福泉市| 上栗县| 双牌县| 招远市| 靖远县| 贞丰县| 昭苏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