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49年,偉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是多少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斗爭和生命的犧牲為之奠基!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授銜,一共授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38名將官(其中10位大將),他們為中國革命、新中國的成立有著突出重大貢獻,其中四川(重慶)就有四位元帥和一位大將。</p><p class="ql-block"> 是一方方什么樣的神奇土地,是一個個什么樣的傳世家庭,走出了這些信仰意志堅定、叱咤風云、威震沙場的將帥…。</p><p class="ql-block"> 我走進四川(重慶),拜謁了元帥將軍們的故里(故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聶榮臻元帥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乘坐高鐵在重慶西站下車。聶帥故居位于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75公里的距離,包車前往,大部分都婉轉在山路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群山之中相對一片開闊的高地,非常醒目矗立著一座聶帥青年時期的雕像,身后白色院墻里,是典型的川東地區民居,三重四合院布局,故居原名石院子。</p> <p class="ql-block"> 清末,聶氏五代先祖從江西到貴州,再到江津,買下了這座房子,聶帥出生于此,生活了15年,1914年又隨父在附近佃居開染房。故居1923年遭土匪焚燒,1988年縣政府進行了修繕。</p><p class="ql-block"> 現故居陳列了聶榮臻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讀書、立志報國的事跡,尤其是他晚年對家鄉的囑托。 </p><p class="ql-block"> 聶榮臻元帥紀念館位于江津城區,返回時已閉館,只有留待下次。</p> <p class="ql-block"> 聶榮臻是農民之子,盡管家境困難,為滿足聶榮臻讀書上進的愿望,聶帥父母仍想辦法讓他讀書--從私塾到高等小學再到江津中學,聶榮臻認真刻苦學習,曾在課桌貼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的詩句作為座右銘。</p><p class="ql-block"> 聶榮臻元帥的父母照</p> <p class="ql-block"> 聶榮臻的學生時代,先后爆發四川保路運動和五四運動,對他影響很大,1919年離開了江津,赴法勤工儉學,一步步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上半部是聶榮臻在法國寫給父母信的節選“然男當在家起程時,心中即暗誓,學不成,死不歸…”。下半部圖片,為聶帥在比利時寄回家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聶榮臻赴法勤工儉學時與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等人的照片(后排右一為聶榮臻)。</p> <p class="ql-block"> 聶榮臻與女兒聶力及家鄉人的合影,聶力回家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聶帥晚年叮囑女兒“你的根在江津”,寄托了聶帥對家鄉的無限深情。</p> <p class="ql-block"> 返程時遠眺江津城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劉伯承元帥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劉伯承元帥故居位于重慶市開州區趙家街道周都村,距開州城區13公里。從聶榮臻元帥故居到重慶北站再乘高鐵到萬州,第二天一早出租車90元到開州劉伯承元帥故居(公交每40分鐘開行一趟,時程1.5小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故居背靠小華山,面向南山,浦里河在山腳流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189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一個貧苦農民家庭,3歲時父輩兄弟就分了家,他家分到后山坡沈家灣的三間茅草房和十石坡地梯田,劉伯承在這里生活了16年。 </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的父親讀了十幾年私塾,寫得一手好八股文,是當地有名的“泥腳文人”;母親出身農家,識字不多,卻能出口成章,明事達理,兒時的劉伯承最喜歡聽母親擺“龍門”,母親講的許多故事對他后來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的臥室,書桌旁的木架上還有習武用的大刀。</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和母親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黃桷樹(也叫黃葛樹)古道:</span>一棵枝繁葉茂的黃桷樹長在陡峭的坡崖上,旁邊一條小道向下延伸見不到底。這里曾是劉伯承納涼攻讀的地方,也是劉伯承求學、謀生的往來古道。1911年劉伯承從這里離家,踏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親手栽種的柚子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景區廣場:</span>劉伯承銅像、年代地標、劉伯承故居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劉伯承同志紀念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開州城區,前臨漢豐湖。漢豐湖是著名的</span>長江三峽工程建設形成的人工湖,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內陸湖,也是一個旅游風景區。</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以八個方面的內容介紹了劉伯承元帥的生平和功績--</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元帥5歲進私塾,又先后進入漢西書院、開縣高等小學堂、縣立中學讀書??h立中學讀書時被譽為學校三大才子之一,15歲那年因家庭經濟極度困難而被迫綴學。</p> <p class="ql-block"> 中學時與同學合影,左為劉伯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軍中菩薩--</span>1912年劉伯承考入重慶蜀軍政府將校學堂。因學業出眾,舉止端莊,操守有持,惡習不沾聞名全校,劉伯承被同學稱之為軍中“菩薩”。同年12月,畢業分配到川軍熊克武師,不久就升任司務長、排長等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譽為軍神--</span> 1916年袁世凱稱帝,四川發生了反袁戰爭,劉伯承在豐都作戰封鎖長江通道,以防北洋軍閥入川。戰斗中,劉伯承頭部兩處中彈,顱頂受傷,右眼致殘。</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在一家德國籍醫生開設的診所先后做了兩次手術,特別是第二次手術是為了給劉伯承配制假眼,歷時三小時,修割贅肉70多刀。劉伯承拒絕施行麻藥,曰:“救國救民,來日方長,安能損及神經!” 手術過程中劉伯承是肌膚不跳,面不改色。在醫生的驚詫中,劉伯承笑曰“些須七十余刀,小事耳!每割一刀,余暗記一數,實無誤也” 。驚得從事手術的德國醫生沃克稱贊劉伯承為<span style="color:rgb(1, 1, 1);">“軍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豐都戰斗模擬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圖為手術后的劉伯承</p> <p class="ql-block"> 這是劉伯承1914年時的一張照片,歷經36年,在重慶獲得。1950年10月,劉伯承敬贈朱德,并在背面敘述了1916年豐都戰役中受傷情況。</p> <p class="ql-block"> 豐都之戰后,劉伯承又經歷了許多,最終認定中國共產黨是拯救中國的希望所在,于1926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劉伯承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元帥和家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元帥與夫人汪榮華</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元帥在北京逝世,遵照劉帥生前遺囑,部分骨灰由其子女在養育他的故居前安葬。</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德元帥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帥故居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琳瑯山下的朱家大灣。</p><p class="ql-block"> 1996年朱德誕辰110周年前夕,中央電視臺前往儀隴馬鞍拍攝大型電視專題片《朱德》。直升機在空中盤旋,當攝像師在千米高空將鏡頭對準琳瑯山時,突然發現這座孕育共和國元帥的山麓,其山形竟然是一個美麗的五角星形狀。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帽徽是五角星,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三軍總司令朱德故里的這一顆五角星,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五角星了。(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 我們高鐵到南充,再轉乘汽車前往這片神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馬鞍鎮隨便向一個路人打聽,都會非常熱情甚或還會陪上我們一段,幾百米遠就到了朱德紀念園的北門。</p><p class="ql-block"> 一座五柱三門的牌坊門,匾額“人民的光榮”,是毛澤東在朱德六十壽辰時的祝壽題詞。</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span>穿過茂密的森林,走下約百級臺階,我們首先參觀了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這是一座仿古建筑,青瓦白墻,木柱雕窗,濃郁的川北民居建筑風格,館前的廣場正中聳立著朱德漢白玉雕像。</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以“人民的光榮”為主題設置了朱德生平事跡基本陳列。其中很多引用了朱德的自述和詩歌。</p> <p class="ql-block">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儀隴縣馬鞍鎮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6歲始進入私塾學習。家庭遷居朱家大院后,又繼續私塾念書8年,這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塾師</span>席聘三痛恨惡勢力,有強烈的民族感,追求救國救民,深深影響了少年時期的朱德。</p><p class="ql-block"> 朱德的父親朱世林和母親鐘氏</p> <p class="ql-block"> 1906年秋,20歲的朱德考入順慶府(南充)官立中學,校長張瀾對學生們說“現在要亡國滅種了,要犧牲身家性命,去救國家?!?lt;/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南充中學<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呆了一年的時間,卻給張瀾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鼓勵朱德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并引導朱德閱讀《革命軍》等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中國成立,朱德和張瀾都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7月,朱德和張瀾在中南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離開順慶中學,朱德曾在一所高等小學任教一年,受反動勢力反對和排擠,深感不是出路,決心到云南去。、</p><p class="ql-block"> 這是朱德在云南講武堂的恩師李根源,是同盟會的老會員。當朱德不是云南籍人而要被學校除名時,是李根源力排眾議,留下了朱德繼續留在云南講武堂學習。</p><p class="ql-block"> 云南講武堂學校教員多從日本留學回來并加入同盟會,使得云南講武堂成了同盟會的秘密據點。</p><p class="ql-block"> 朱德自述:進了云南講武堂,我曾利用這所新軍學校力量,參加了推翻封建社會的斗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月,朱德同李根源親切交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護國護法名將仍很迷茫--</span>1918-1921年,朱德已官至少將旅長,任過滬州城防司令、云南陸軍憲兵司令、云南省警務處兼省會警務廳長等職,但仍很迷茫…自述:同盟會的同志們都升官發財,革命沒有人來搞了,實際革命也并沒有成功。</p><p class="ql-block"> 朱德任護國軍團長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任少將旅長時留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萬里找黨--</span> 1922年,朱德拋棄了這一切高官厚祿,上海找黨,遭到陳獨秀的拒絕。朱德曾形容自己那時的境況是“一只腳站在舊秩序中,另一只腳卻無法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朱德又輾轉前往德國見到了周恩來,非常誠懇的講述了自己的革命經歷,提出了入黨申請。他說:“兩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只要同意我入黨,派我做什么都行?!?922年11月,朱德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36歲。</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柏林時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在上海時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與入黨介紹人之一的周恩來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朱德在德國哥廷根與四川籍的中國留學生合影(前排右三為朱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紅軍之父--</span> 朱德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南下廣東,朱德率部在三河壩成功阻擊打援,后與攻打潮汕失利的主力會合,也只剩2000多人,且意志消沉,經不起考驗的官兵相繼離隊,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可謂大浪淘沙。</p><p class="ql-block"> 歷史關頭,是朱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動擔當</span>站了出來,他在天心圩整頓時說“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span></p><p class="ql-block"> 這支800多人的隊伍,有南昌起義的革命精英,是革命的火種,產生了后來的朱德、陳毅、林彪三位元帥和粟裕大將。在朱德和陳毅的帶領下,隊伍輾轉到了湘南,舉行了著名的湘南起義,發展到一萬多人,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隊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在后來的革命斗爭中,朱德一直贏得了戰士們的尊重和愛戴,被譽為“紅軍之父”。</p> <p class="ql-block"> 朱德榮膺元帥</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為求真理別家門,平生戎馬生涯戰斗乃心安樂處”。</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向朱德授勛章。</p> <p class="ql-block"> 朱德與夫人康克清</p> <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帥與家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故居--</span>這里是朱德9歲開始,生活了14年的地方,一棟土木結構的三合院,有朱德養父母、叔叔們居住的房間及釀酒房、紡車房等。朱德的大伯父伯母因為無子,就把朱德過繼給他們,小叔和三叔在種地的同時還兼做釀酒生意。</p><p class="ql-block"> 朱德的臥室是一間狹小的閣樓房間,室內的床鋪、書桌、煤油燈都是朱德使用過的。為了方便通風采光,朱德在墻上掏挖了一個小窗洞。朱德從這里離開后,就開始了外面世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德的臥室</p> <p class="ql-block"> 琳瑯井:1900年,遇大旱,14歲的朱德割草時突然發現水源,便與小伙伴一起挖了這口水井,后筑了井臺和亭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出生地--</span> 朱德家世代為貧苦佃農。1882年朱德先輩租用丁氏地主的80多畝田地和房產,1886年12月1日,朱德元帥就是在這個西房倉屋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在朱德9歲那年,四川大旱,生活更加困難。除夕之夜,朱家因無力滿足地主蠻橫加租要求,被逼連夜搬家,全家人被迫分散,朱德便去了養父大伯家生活,直到最后離開家鄉。</p> <p class="ql-block"> 現在這里作為“朱德與母親”陳列室--</p><p class="ql-block"> 朱德的生母鐘太夫人一生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家境貧窮,只留下了六男三女。她終日忙碌,做飯、種田,養蠶、紡紗等,從無怨言。朱德為了尋求革命道路,瞞著鐘太夫人離開了家鄉。</p><p class="ql-block"> 1943年,朱德收到侄兒來信,知道體弱年邁的母親在有生之年想見他一面,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他未能滿足母親的愿望。鐘太夫人毫無怨言,只是默默的思念著遠在抗日前線的朱德。</p> <p class="ql-block"> 一位平凡的母親,帶著遺憾離他而去,朱德傷心不已,淚眼朦朧中,母親攜他走過的歷程浮現在眼前…。為了紀念母親,朱德有七七四十九天沒有刮胡子…。</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年2月15日,鐘太夫人在家鄉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中共中央機關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親挽頌詞: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朱德父母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間,朱德祖輩從廣東韶關輾轉入川,遷徒儀隴,在這里安身,后又幾經變更。1917年,朱德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駐防瀘州時,用積蓄為父母購置的。堂屋門楣上的“人民的光榮”匾是1950年中共川北行署委員會所贈,現在這里舉辦了“朱德的故鄉情、親友情”展。</p><p class="ql-block"> 朱德先后讀私塾、順慶府中學等,借了200多元學費,是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陳毅元帥故居</b></p><p class="ql-block"> 陳毅元帥故居位于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勞動鎮,距縣城8公里。高鐵到遂寧市,再轉乘汽車到樂至縣,縣汽車站每天6:30至18:30,101路公交每隔40分鐘會與陳毅故里公交站對開一趟,車程約20分鐘。</p><p class="ql-block"> 這是位于縣城的陳毅紀念館,因是星期一而閉館。</p> <p class="ql-block"> 陳毅故里地處較偏辟,但現是一個以偉人文化為主線,田園風光與人文景點相融合的4A級景區。當地老人享受免費公交,從縣城始,一路上車的老人,很多是前往陳毅故里休閑的。</p> <p class="ql-block"> 首先來到景區距離最遠的“陳氏宗祠”,陳氏宗祠是陳毅故居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始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的小青瓦四合院,展示了陳氏家族的歷史,家風文化,陳毅青少年經歷,以及家人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陳氏族徽:</span> 宗祠的第二進門楣上有一枚醒目的符號--陳氏族徽。</p><p class="ql-block"> 陳氏的祖先曾為炎帝的天文官,探索出用立木測日影,通過日影的變化來確定時間:于是早晨日出地平線,有了“旦”;正午日影與立木重合,有了“東”;傍晚日落草中有了“暮”等字及意義。且認為,太陽的東升日落,有看不見的云梯供它上下。于是陳氏的祖先便以觀測時間的儀器,加以想象會意為自己的圖騰,作為自己的族徽,也就是“陳”字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儀門家風:</span>陳氏家族世居江西省泰和,祖傳“儀門家風”。明洪武初年,先祖陳和考中進士,官至桂林府府尹,相當于現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后發生了靖難之役,朱棣推翻皇侄稱帝,陳和堅持士大夫不事二主的氣節,棄官歸隱,率領族人遠遁于湖南新寧崀山之中,開荒種地,不食明祿。</p><p class="ql-block"> 后有陳毅前六代高祖夫婦教子有方,兒子陳湯吉考取拔貢,進京途中把盤纏用于接濟窮人,名揚鄉里,父母得到當朝皇帝的表彰和賜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陳毅祖上從今邵陽市新寧縣遷入樂至。父親陳昌禮讀了一些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懂一些;母親黃培善勤勞善良,他們對陳毅少年時期學習、品德的養成有很深的影響。 </p><p class="ql-block"> 1901年8月26日,陳毅出生于樂至縣復興場張安井村(現樂至縣勞動鎮)這樣一個“耕讀傳家”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陳毅5歲發蒙就讀私塾,7歲那年,家庭經濟破產,隨父親到湖北利川,寄居做小官的外祖父任所。一年后返回樂至,居住在陳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1909年,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新式教育,陳家將家里僅有的40畝田地和房屋全部當賣,舉家搬遷到成都東郊望江樓村,另租100畝土地繼續務農,送兒子陳修和與陳毅等弟兄進了成都東門外后稱錦官驛小學讀書。這一決定,讓陳毅兄弟接受了現代新科技知識的教育,為日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陳毅和哥哥陳孟熙先后考上了成都甲種工業學校、留法預備學校和官費留學法國資格。</p> <p class="ql-block"> 1922年,陳毅留法勤工儉學,因參加抗議法國當局的學生運動,被押解回國,在陳氏宗祠居住了八個月。其間,他為家鄉人民在羊叉河上安裝了水碾、水磨、水力軋花機和簡易提水灌溉等機器,并在此寫下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事難成事難成事事難成事事成”的著名楹聯。</p><p class="ql-block"> 同時陳毅也認識到,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社會的,即向蔡和森寫信,申請并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陳氏“一帥兩將軍”</span></p><p class="ql-block"> 陳毅這代兄弟有六人。但因年齡關系,與堂兄陳修和、胞兄陳孟熙關系更為密切。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一帥兩將軍”分屬不同陣營,但最后還是殊途同歸了。</p><p class="ql-block"> 陳修和先后就讀四川高等工業學堂、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法國里昂高等兵工學院。國民政府時期,歷任蔣介石侍從副官,上海兵工廠技術總監、沈陽兵工廠中將廠長等職,是個兵工專家。同時又在上海多次掩護陳毅和我黨的同志見面,因此我黨對陳修和也非常尊重。1948年沈陽解放前夕,他拒絕到南京出任兵工署署長,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中國最大的兵工廠,為解放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后,陳修和繼續被委以重任,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多貢獻,享年101歲。</p><p class="ql-block"> 陳孟熙,先后就讀留法勤工儉學學校、北京中法大學、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國民政府時期,官至少將司令,新中國成立前夕,策反了多名國民將領,在樂山冒著生命危險率部起義,加入革命陣營。享年86歲。</p><p class="ql-block"> 陳氏三兄弟:左為陳孟熙,中為陳修和右為陳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陳毅故居</span>,荷塘圍繞,綠樹掩映,<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陳毅故里景區的核心建筑,</span>一座具有濃厚川中民居特色的三重堂四合院、木質結構瓦房,占地750平方米,加上四周園子占地6050平方米。約康熙初年,祖上陳堯欽兄弟隨一支移民隊伍來到四川樂至,在此地定居下來。陳毅元帥就誕生在這里,并在這里度過了幼年和童年。</p><p class="ql-block"> 故居大門有鄧小平題寫的“陳毅故居”匾額,兩邊是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直聲滿天下,殊勛炳世間”的對聯。庭院內,左側立有陳毅與夫人張茜的漢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 這幢老屋是祖上傳下來的。傳到陳毅的祖父輩時,以堂屋為界兩兄弟均分,左邊是叔祖父陳榮斌,右邊是祖父陳榮盛。祖父陳榮盛共有五兄弟,在房屋出賣前一直是三代同堂大家庭一起居住生活。</p><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迫于生計等原因,陳毅的父親同大哥商定,變賣老家田地,并把本房所有房屋轉賣給叔祖父陳榮斌家,舉家遷至成都另謀生路。</p><p class="ql-block"> 期后,房屋全部被出租。解放后房屋分給了農民,大躍進時期作為食堂,后遭大火焚燒部分,直到1979年政府開始修復,1980年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span>離陳毅故居200米的梅山上,有著蘇杭園林式建筑風格,展廳有大量的反映陳毅元帥生平的照片和珍貴文物等,再現了陳毅元帥光輝偉大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少年學子</p> <p class="ql-block"> 陳毅行軍途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代表黨中央參加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儀式。陳毅右邊分別是班禪和達賴。</span></p> <p class="ql-block"> 1964年陪同周總理接見外賓。</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和陳毅在一起,真是燦爛輝煌!</p> <p class="ql-block"> 1955年,陳毅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軍銜及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p> <p class="ql-block"> 威風凜凜的六位大元帥</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在廣州舉行的軍委常委會人員合影,有八位元帥、一位大將。</p> <p class="ql-block"> 陳毅與夫人張茜</p> <p class="ql-block"> 陳毅與家人--是元帥當中難得的能與父母一起合照的三代同堂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毛澤東主席出席陳毅的追悼會“我也來悼念陳毅同志,陳毅同志是個好同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羅瑞卿大將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羅瑞卿大將故居位于南充市順慶區舞鳳街道將軍路(原舞鳳鎮),毗鄰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 羅瑞卿祖先是湖北人,也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期遷至南充。</p><p class="ql-block"> 故居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一座三合院式土木穿斗青瓦房。1906年5月31日,羅瑞卿大將誕生于此,并整整生活了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 羅瑞卿幼年家境比較富裕,6歲入私塾讀書,后進入大林寺高等小學,又考入了張瀾創辦的南充縣立中學,與張瀾的兒子是同學,與朱德是校友。在學校,羅瑞卿追求進步,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由于參加進步活動而與外祖父發生尖銳矛盾,不久他熱愛的母親過早去世。在這種情況下,1926年底,羅瑞卿毅然離開家鄉,投考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革命軍事生涯。</p> <p class="ql-block"> 這是建國初期,羅瑞卿與朱德、張瀾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羅瑞卿在大革命失敗后,輾轉數省,在上海找到黨組織,于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 井岡山時期,羅瑞卿任紅五十九團參謀長、紅四軍政委等;在極其艱苦的長征中,任紅一軍團保衛局局長,由于頭部傷口,造成吃飯都很困難,但除了極為艱苦的行軍外,還要一絲不茍地完成保衛黨中央的任務;延安時期,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新中國成立,羅瑞卿是第一任公安部長,后還擔任過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等職。</p> <p class="ql-block"> 初到延安時的羅瑞卿。</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羅瑞卿隨部隊向西北挺進中,接到毛澤東親發電報趕到北京,當晚,在香山雙清別墅受到毛澤東接見,7月被任命為公安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羅瑞卿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公安工作會議。</p> <p class="ql-block"> 已過天命之年,為保證毛主席的安全,卻認真學起游泳來。</p> <p class="ql-block"> 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羅瑞卿多次遇難而大難不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大難不死:1927年7月,羅瑞卿在武漢尋找黨組織,不幸染上傷寒,無錢治療,孤身一人躺在四川會館的小黑屋里,傷寒在當時的中國可是死亡率極高的疾病。是四川會館一位熊姓師傅發現了他,每天送來一碗稀薄的米粥,其它也無能為力了。羅瑞卿靠著這碗米粥和頑強的生命力,奇跡般地活了過來。</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大難不死: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的一次戰斗中,羅瑞卿的左腮被一枚子彈擊穿,顱骨部分破碎,更嚴重的是,傷口正好經過了大動脈,頃刻間,血流如注,整個人頓時陷入了昏迷狀態。在搶救治療過程中,羅瑞卿傷口反復惡化,幾度昏迷。據事后羅瑞卿回憶,在自己昏迷的過程中,迷迷糊糊聽到了鋸木頭的聲音,隱約聽到有人說“要做長一點,這個人個子蠻高”。這正是當時的醫院準備給他做棺材的聲音。不過,這副棺材羅瑞卿并沒有用上,在幾天后,羅瑞卿成功從閻王爺手里跑出來了。毛主席聽說這件事都感到十分驚奇,忍不住評價道:“羅長子是閻王爺點了名不去的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大難不死:羅瑞卿因勒奮工作、堂正做人、才華出眾、業績驕人而受到“四人幫”的嫉恨,他們以莫須有的罪名強加于羅瑞卿。1965年12月,羅瑞卿被罷免了所有職務,受到錯誤批判,被推到萬劫不復的境地。羅瑞卿決心以死抗爭…他大難不死卻雙腿跟粉碎性骨折。</p> <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1日,羅瑞卿與夫人郝治平在德國海德堡醫科大學醫院。</p><p class="ql-block"> 這是羅瑞卿生前最后一張合影。</p> <p class="ql-block"> 走過一片片神奇的土地,細看每一位元帥的生平事跡陳列館和紀念館,深受教育:元帥們都出生于祖祖輩輩重視“耕讀傳世”的傳統家庭--自小就參加農業耕作,造就了他們勤勞勤奮勒儉的優秀品質,也從中深深了解勞動人民的疾苦;而又在“讀”中,學習圣賢教誨,接受先進文化思想;特別以“讀”修身養性立道德,以救國拯民為己任,理想追求執著而堅定…。</p><p class="ql-block"> 可見,元帥們的產生絕非偶然,優秀的家族傳統和良好的家風,以及革命斗爭的實踐,造就了一代人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家居|
承德县|
祁东县|
嵩明县|
泗水县|
墨江|
曲靖市|
武威市|
桦甸市|
贵阳市|
邯郸县|
治县。|
辽阳县|
萨迦县|
二连浩特市|
宁国市|
镇江市|
鹤峰县|
丹巴县|
马公市|
沙河市|
泾源县|
安徽省|
樟树市|
耒阳市|
沛县|
东乡县|
靖安县|
康平县|
高台县|
乐业县|
青神县|
威远县|
北碚区|
南岸区|
滨海县|
建阳市|
嘉荫县|
乌拉特后旗|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