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日,時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1950年8月,解放軍二軍后勤部一批指戰員奉命到和闐專區策勒縣山區,接收起義部隊軍馬場,并沒收當地封建大牧主的草場。建立一牧場。70多年過去,第一批解放軍官兵漸漸老去,但紅色軍牧精神不滅,并永久傳承。</p><p class="ql-block">發一組歷史照片,紀念一牧場第一批開拓者,照片收集不易,請收藏。</p> <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一牧場成為解放軍二軍南疆軍區后勤部肉食品生產基地。購買土種羊九千多只,在方圓100萬畝天然草場四季轉場放牧。1952年,指戰員捐出一個月的津貼購買羊只發展生產,分為六個畜牧組。在當地被稱為“后勤部”。</p> <p class="ql-block">1953年場吸收附近青壯年農牧民為職工,成為與指戰員共同建設牧場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成立了黨支部和畜牧獸醫工作站。1954年從兵團領回28只高加索美麗奴細毛羊,當年進行綿羊改種。12月一牧場升為營級單位。</p> <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一牧場劃歸兵團管轄,更名農一師一牧場,11月劉端為第四任場長。在一連二連三連建人工授精站。1956年場有1000人,其中職工500人。場部北成立農一隊,南籌建副業隊(加工隊)。調整牧業為四個連隊。</p> <p class="ql-block">1957年秋人工授精,來年春集中產羊羔。場部派人上山協助接產護羔成為常態。年末151名官兵集體專業。1958年在蘇聯專家和“八農”指導下,制定綿羊育種計劃,制定發展培育細毛羊方向。12月一牧場創萬羊萬羔繁育豐產記錄,獲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簽署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p> <p class="ql-block">1959年周懋伯為政治指導員,11月為一牧場場長。1960年場第一屆黨代會召開。同年9月場小學開學。老兵張誠到東北方50公里處籌建五連。</p><p class="ql-block">1962年場設立保密電臺。農一隊豬場有大小豬114頭,雞300多只。</p> <p class="ql-block">劉端場長代表一牧場赴北京參會領回的獎狀。</p> <p class="ql-block">一牧場牧區海拔在3000-4000米之間,環境艱苦。從職工到場領導不畏嚴寒艱苦創業,為建設祖國邊疆積極勞作。圖為劉端場長在山上調研。</p> <p class="ql-block">以和田羊為母本,高加索 美麗奴 阿斯卡尼細毛羊為父本,經過多年復雜雜交的科學技術實踐,培育出昆侖細毛羊。</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50年代初,一牧場老兵放牧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四季露天放牧,職工頂冽風冒雹雪,持槍放牧;夤夜沖地,住地窩子,吃包谷馕無怨言,只為建設新家園。老兵和當地老職工把青春獻給了昆侖山,建起屯墾戍邊堅強防線。</p> <p class="ql-block">早年通往牧區沒有道路,駱駝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圖為過河場景。</p> <p class="ql-block">每年早春場召開大會,表彰先進,提出新年奮斗目標。圖為周懋伯場長在群英會上給職工宣講新年藍圖。</p> <p class="ql-block">老兵王大貴副場長,負責后勤工作,他勤下連隊,督促搞好副業,保障全場人員在饑荒減糧時期不餓肚子。并在豐年節假日能夠改善伙食。</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表彰大會。</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我訪問老友同學,重返一連夏草場牙門,伴著十八道彎,沿新修環山路先上二連產羔草場。物是人非,天湛藍,草已青,昆侖雪山依然威嚴聳立,一連山澗的土黃色冰舌還在滴滴答答融化著。想起1972年三月我班初中二年級同學第一次上山接產護羔,以后工作又多次上山,往日的辛苦都化著美好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記住這些老前輩吧。他們曾兩次來場工作: 劉端場長、三八式老兵,和妻朱月英。(以所收集到的照片而寫,排片不分先后。)</p> <p class="ql-block">一直在放牧一線的老黨員、老模范夫婦、二連職工木達甫和古爾汗(子 阿里木),他們是牧場最早吸收的當地職工。他們和許多牧工為牧場的綿羊改良做著最基本的工作,為建設牧場做出了自己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邱惠民,抗日戰爭老革命,在牧場先后擔任多個連隊領導。</p> <p class="ql-block">郭朝陽,和妻冉梅芝一直在二連和畜牧獸醫站放種羊。</p> <p class="ql-block">老兵卡瑪爾與妻(女 卡燕),在水磨和組長王三一同磨面,幾十年如一日為全場人供應食糧。</p> <p class="ql-block">老牧工吐朗.帕孜和妻庫完罕.魯普拉(子 買買提.吐朗)。他們在山上放了一輩子羊,退休后享受幸福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兵劉秋,和妻張玉英在二連放羊,種菜。</p> <p class="ql-block">張德英,任三連等連隊連長。老八路。</p> <p class="ql-block">王世友,第一批進場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周懋伯,擔任場領導時間最長的老兵。他深入基層連隊,工作兢兢業業,文革時期受到沖擊,下放到連隊,又能管好一個連隊,和劉端場長一樣,也是深受牧場人愛戴的老領導。</p> <p class="ql-block">昔日人煙稀少的牧區,現在已建成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牧場風光</p> <p class="ql-block">老兵張有吉,曾在三連放牧。</p> <p class="ql-block">在一連工作的老兵許金友。</p> <p class="ql-block">一連原指導員康紀凱。</p> <p class="ql-block">老兵李潤根。曾在七連沖地。</p> <p class="ql-block">七連趕大車的老兵王志堅。</p> <p class="ql-block">在七連的老兵姜長勝和妻周懷榮。</p> <p class="ql-block">在二連放牧的老兵李正林。</p> <p class="ql-block">曾在牧場工作過的特等戰斗英雄閆二娃。他與戰友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參加過延安保衛戰和解放大西北多次戰斗。</p> <p class="ql-block">老黨員老模范王三與妻。老八路。王三先是放牧組組長,后在水磨是組長,帶領組員日夜操勞,提供全場食糧,為牧場發展做出積極貢獻。</p> <p class="ql-block">老兵胡煥章和妻崔文先。</p> <p class="ql-block">老兵王庭棟,曾在七連、五連工作。</p> <p class="ql-block">張書誠,在基層經培訓加自學,成衛生員,后任四連指導員兼衛生員。</p> <p class="ql-block">達正興和妻劉正群,在七連務農。</p> <p class="ql-block">老兵朱順才和雍居正。朱順才自學攝影技術,為牧場留下些珍貴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兵戴周榮,曾在五連任指導員。</p> <p class="ql-block">老兵趙云岺,在畜牧獸醫崗位工作了一輩子。為牧場綿羊改良工作做了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羅玉堂和張梅花夫婦,曾在二連、三連工作。</p> <p class="ql-block">馬寶山,在距場部一百公里外的四連工作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醫生岳澄昆和妻宋玉潔護士。岳醫生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技術經驗,醫術高明,愛心仁厚,深受牧場職工愛戴。</p> <p class="ql-block">在二連工作的老兵李德仁。</p> <p class="ql-block">長期擔任三連會計的荊子海。是第一批進駐牧場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孔照義,第一批進場的老兵,后來學習畜牧獸醫,成為技術員。</p> <p class="ql-block">胡范齋,老兵,在二連放羊多年。</p> <p class="ql-block">老兵柴登元,一直在條件最艱苦的四連工作。</p> <p class="ql-block">古爾汗,牧場最早入黨的維吾爾族女黨員。她努力勞動積極工作,為本民族姐妹樹立榜樣。曾獲多種表彰獎勵。</p> <p class="ql-block">古爾汗一直在二連放牧。他們夫婦深得領導信任,連里把代次最高的改良母羊群放心地交給他們,他們把膘肥體壯的羊群展現給人們。</p><p class="ql-block">1969年,古爾汗作為和田地區的黨員代表,參加了中共九大會議。1978年,古爾汗作為和田地區人民代表,參加了自治區人代會。</p> <p class="ql-block">最早進入職工序列的艾和買提和妻(子 庫爾班江)。艾和買提在場運輸組拉駱駝,經驗豐富,是受所有人信任的優秀馱工。</p> <p class="ql-block">魏效忠,老兵,在七連沖地是一把好手。妻王玉蘭,山東女兵。</p> <p class="ql-block">老兵邵性善和妻胡玉蘭,曾在七連勞動。</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間是加工隊最早的職工土大洪 ,兩邊是其妹與姊。</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進場的老兵李耀明和妻錢秀芳(作者父母)。李耀明曾是七連沖地班班長,是連隊領導的得力干將。</p> <p class="ql-block">老兵李生福,曾任牧場政委。文革時期來場,為安穩人心,促進安全生產,做出不懈的努力。妻李文志,山東女兵。</p> <p class="ql-block">劉國礎,場最早的采購供給員,場領導信任的老兵。為把牧場牧產品送出去,把需用商品買運到場,做出了十分努力。發揮著牧場與外界與師部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連老兵竇成海和妻田秀英。</p> <p class="ql-block">原七連老兵侯建培,妻 山東女兵,三班班長姜蘭霞。</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來牧場,在一連放馬、放羊的老兵閔盛志與妻。他們前半生艱苦奮斗,退休后生活幸福。</p> <p class="ql-block">老兵胡云泉,曾任基層指導員。</p> <p class="ql-block">老兵石發友與同甘共苦的妻張成蓮。他們一直在山高坡陡的三連放牧。</p> <p class="ql-block">老兵龍希云與妻李愛珍,他們在加工隊工作多年。</p> <p class="ql-block">馬德義,牧場最早的政法干部。</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70年代從牧場調農一師六團的原牧場部分老兵老職工。前排:張淑清,徐家良,姜蘭霞,張義山,后排:侯建培,張同亮,尤范菊。</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盛開的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1966年底,經過八年的選種繁育,加強放牧管理,經師有關部門鑒定,一牧場細毛羊的主要性能趨于一致,生產效能顯著提高(產毛量 產肉量 羊毛品質)。</p> <p class="ql-block">196 3 年十月,現代著名詩人郭小川到牧場采風,他坐汽車騎馬甚至走路,深入基層到放牧羊群,了解牧場人的真實生產生活情景,返回后寫出《昆侖行》《他們下山開會去了》等膾炙人口的詩作,發表在《人民文學》大型期刊上。</p> <p class="ql-block">兵團關心為邊疆建設做出了一輩子奉獻的老兵,1999年安排已經離退休的部分老兵到外地旅游觀光。這是在和田烏魯瓦提景區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3年,場羊毛總產147.4噸,平均單產5.38公斤/只??,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為阿克蘇大光毛紡廠提供了優質原料。羊群品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羊只應改盡改,發展成細毛羊和改良羊。</p><p class="ql-block">1974年再次提交《南疆細毛羊育種工作提綱(1974-1980年)》。</p> <p class="ql-block">1992-1993年,為保護環境防止草原退化,對草場劃分并拉網圍欄。1999年勘界完成,發放草場使用證。</p> <p class="ql-block">從場部到二連產羔草場要走十八道彎。如今修通一連至二連整個旅游大環線,乘機動車眼觀十八道彎幾分鐘就通過。</p> <p class="ql-block">一牧場已成為和田地區最主要的昆侖山旅游風景區。海拔3000米山上是高原雪山???和天然草原觀景區。自然無污染的 環境,培育出昆侖山有機羊肉,是旅客必嘗的美食。夏季草原綠草如茵,初秋百花迎風招展。</p> <p class="ql-block">注重旅游品牌創建。山下萬畝耕地培育的果林成園。以藍湖生態園(AAA級)為主的3000畝果樹園林,人們來這里觀湖光山色,形成春至賞花??夏納涼,秋可摘果??冬戲雪???的完整旅游系列。</p> <p class="ql-block">這是老模范木達甫在二連夏草場放牧的圖景。正因有了一代代牧工的辛勤勞作,才有了現在的牧工騎摩托車放羊,住上了保暖供電的寬敞新房。</p><p class="ql-block">牧場羊肉深受人們青睞,是優質農產品,2016年首家肉食品深加工企業成立,所產肉行銷全疆。</p> <p class="ql-block">農田農牧作物機械化率95%以上。山下種植苜蓿和玉米青儲飼草,供應冬季羊群和待產母羊及育肥羊。建立了高原雪菊種植基地,并得到兵團有機農產品認證。</p> <p class="ql-block">堅持上山放牧與山下育肥相結合,飼草料基地與育肥羊基地相結合。2007年一牧場羊肉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2015年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2018年,牧場退出貧困團場序列。牧場對草原管理改良有成效,2020年啟動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其中一牧場500公頃天牧草原生態公園成為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試點項目。</p> <p class="ql-block">118萬畝草原被定為有機羊生產基地。2018全年出欄牲畜10.2萬頭只,肉類總產1910噸,羊毛126.4噸。2023年牧羊總數10.85萬只,年產羊肉1600噸。</p> <p class="ql-block">這些東西可曾見過?在窯洞里,在馬背上,在牧工家(馬燈 胡衿 條根水壺)。</p> <p class="ql-block">到此,十分懷念老一輩軍墾人!是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高原天地,我們在牧場健康成長為兵二代賡續紅色血脈,與全場人一道,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在巴什吐格這塊大地上續寫屯墾戍邊的新篇章。圖為在十四師屯墾報上發的紀念父親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自治區政府給在新疆工作三十年的老兵老職工頒發的紀念獎章。</p> <p class="ql-block">沙棗,沙棗,沙棗!牧場人誰沒有吃過這微甜而略澀的小果子。童年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一連老連部卡爾蘇。當時這里有小學教學班,授精站。有參天楊樹和青煙柳林,有四季長流河水,牧場最早建立的小水電站。</p> <p class="ql-block">一連職工在排練迎新年節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0年全場陸續危房改造,同年場舉辦第一屆昆侖山大峽谷旅游文化節,以后每年都有不同的旅游節召開。2015兵團贈牧場200頂帳篷?,山上牧工放牧時告別陰暗潮濕的地窩子。同年啟動天然氣入戶工程,人畜安全飲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圖為提供收集資料的主要成員。我們都是兵團二代,我們也為牧場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中有的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熱愛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忘不了風雪天餓著肚子抱羊羔回羊圈,深夜在一天授精結束后整理資料,暑天割苜蓿幾乎中暑……如今我們也已退休,但父輩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精神代代相傳,忘不了他們的音容笑貌,他們就像昆侖山雪峰,精神常在,四季巍峨,豐碑永立!</p> <p class="ql-block">櫛風沐雨70載,初心不忘來時路。幾代一牧場人弘揚兵團精神,老兵精神,創造了“荒山變良田,昆侖走牛羊”的人間奇跡。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這支紅色軍牧精神的農墾隊伍,歷史將記下他們的高風亮節和優良傳統,他們的豐功偉績,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建立的功勛。</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編輯 作者 李新玉 </p><p class="ql-block">所有照片題詩作者 仇明元老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甘洛县|
民县|
彩票|
孟州市|
垣曲县|
盐城市|
德江县|
来安县|
马山县|
炉霍县|
贺兰县|
淮滨县|
开化县|
海南省|
柳州市|
扶沟县|
永泰县|
肥西县|
如东县|
兴安盟|
萝北县|
讷河市|
抚宁县|
凤山市|
武乡县|
喀什市|
佛坪县|
平南县|
阳信县|
时尚|
阿勒泰市|
津南区|
斗六市|
策勒县|
德钦县|
云浮市|
垦利县|
梅河口市|
西盟|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