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

7252022侯文葳(拒私聊)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及其作為社會和政治中心對中國社會發揮持續的作用,認為“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其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次申遺北京已經翹首期盼了13年,期間進行了大量準備,申遺成功真是可喜可賀。</p> <p class="ql-block">7·8公里的中軸線由15個遺產點串聯起來,他們是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社稷壇、太廟、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天壇、先農壇、北京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永定門。我從小在北京長大,對北京充滿熱愛之情。這次北京中軸一條線申遺成功對北京皇城的保護真是一件天大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看這張清代畫作中的皇城,民國初年,天安門和正陽門之間的中華門和圍墻被拆除。袁世凱時期,正陽門與前門之間的甕城被拆除。可以看出中軸線上的建筑保留至今,真是不容易。申遺成功值得全中國人驕傲。</p> 鐘鼓樓 <p class="ql-block">北京鐘鼓樓,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中軸線最北邊的一座標志性建筑是鐘樓。原址是元大都天壽萬寧寺中心閣,明永樂(1420年)建,后大火燒毀,清(174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鐘樓高47·9米。頂層重檐都是藍色琉璃瓦。周身灰磚砌筑,僅在大鐘附近有一圈漢白玉欄桿。</p> <p class="ql-block">側面看鐘樓</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木框鐘架和銅鐘都是明代遺存。</p> <p class="ql-block">鐘樓里懸掛著明永樂年間鑄的大銅鐘高7米,直徑3·4米,重63噸。銅鐘聲音洪亮,悠遠綿長。</p> <p class="ql-block">鐘樓內有巨大的空間形成共鳴腔,使得鐘聲雄渾而綿長。有名人形容鐘聲“沉重、寬厚、有很大的氣勢,好像夏天醞釀下雨的時候,遠方隱隱有隆隆的雷聲”。他形容鐘聲不僅僅是大,“而是說這個大的聲音發出震動的音波,嗡嗡起伏,飄飄然送到遠方”。</p> <p class="ql-block">現在鐘樓下面的空腔是博物館,在那里不時可以聽到錄播的洪渾鐘聲。</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樓在元代不是這個位置,明代重修時才移到中軸線位置。鼓樓高46·7米,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筑,比鐘樓低1·2米。</p> <h3>爬鐘鼓樓有點兒累,70多階臺階一直通到樓上,年齡大的得歇幾口氣。</h3> <p class="ql-block">鼓樓中原有25面更鼓,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24節氣)。擺在這里的都是現代品。</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物是這面清代破鼓,鼓面被刀刺破,傷痕累累。是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后用刺刀破壞的。</p> <h3>鼓樓中保留著銅刻漏復制品。鐘鼓樓是元明清三代城市報時的功能性建筑。所謂“晨鐘暮鼓”,就是鐘鼓樓報時寫照。而負責敲擊鐘鼓的兵士靠銅刻漏掌握時間。</h3>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樓可以觀賞到戶外風景,當然周邊有嚴密的圍欄。冬天看北海和什剎海是不是有點兒清明上河圖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春天綠意盎然的什剎海。什剎海是中國漢代就有水利設施,元代為大運河漕運在京城的終到站,岸邊曾經是皇親國戚及達官貴人居住與生活的場所。</p> <h3>西南方向是修繕一新的平房。應該是煙袋斜街及什剎海周邊的平房。</h3> <p class="ql-block">東北邊是北鑼鼓巷方向,那大樹叢中長著毛草的磚瓦房,才是北京胡同的形象。南鑼鼓巷保留著元代規劃的街巷和明清時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每日按照時辰報時,中國古代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一時辰等于今天的兩個小時。又將晚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劃分為“五更”。晚7點被稱為“定更”,此時開始擊鼓,先快擊18下,再慢擊18下,不快不慢再18下,擊兩輪,共108下,擊完鼓后再撞鐘,這時開始宵禁。到了早上5點,即“亮更”,也是先擊鼓再撞鐘,各108下,然后城門打開,新的一天開始了。周而復始的鐘鼓聲報的是時辰,也是國泰民安。</p> 萬寧橋 <p class="ql-block">中軸線上的萬寧橋,是保存了700多年的元代建筑,1285年建成。因為處于地安門與皇城之間,也稱為后門橋。這里是大運河通向什剎海的最后一道船閘,元世祖忽必烈曾經站在橋上為通惠河命名。</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的不同年代的石欄桿是歷經700多年滄桑的實證。</p> <p class="ql-block">2000年,在清理運河河道時挖出6只鎮水石獸,經考證都是元明文物遺存。</p> 景山 <p class="ql-block">鼓樓正南方是景山。雖然照片逆光,但中部萬春亭,兩邊東觀妙亭和西輯芳亭都清晰可見,可以欣賞到皇家園林布局之美。景山是整個中軸線的制高點,海拔89·2米。景山歷史悠久。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世宗建太寧宮,并開鑿了今天的北海,挖出的泥土在此地堆成了小丘。元朝建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把皇宮的中心建筑延春閣建在土山的南面,將土山命名為“青山”,又在青山上下廣植花木,作為皇家的后花園,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規模營建城池、宮殿和園林。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這里,形成5座山峰,稱“萬歲山”。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縊死于萬歲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下。</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萬歲山”更名“景山”,并在5座山峰上各建了一座佛亭,自東向西分別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富覽亭,最高大的是中峰的萬春亭。中心亭是萬春亭,正好建在中軸線上,是瀏覽北京城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萬春亭上的中軸線標記</p> <p class="ql-block">從萬春亭向北看,比較近的紅墻金黃色琉璃瓦的建筑群是近年才重新開放的壽皇殿。沿著地安門內大街向北可以看到的建筑是鼓樓,上面露出一點點頭的是鐘樓。天氣好的還可以穿越到奧林匹克公園。</p> <p class="ql-block">壽皇殿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現存位置,是清朝陳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場所,舊北京城“五壇八廟”之一。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市少年宮。像我這么大的孩子基本都有在這里活動的經歷。2013年少年宮遷出,恢復原貌。</p> <p class="ql-block">壽皇殿門前有三座四柱九舉(用四組柱支撐九座有琉璃的建筑)牌樓。</p> <p class="ql-block">同時把三座牌樓放在一張照片里實屬不易,使用手機廣角也就這個水平。</p> <p class="ql-block">牌樓柱基上的石獸</p> <p class="ql-block">外院正門,牌樓式拱圈三座,琉璃重昂五踩斗拱。</p> <p class="ql-block">壽皇門是內院正門,琉璃筒瓦歇山頂建筑,現存建筑為1981年以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門前是元代石獅子</p> <p class="ql-block">丹陛蛟龍浮雕</p> <p class="ql-block">壽皇殿正殿全圖,手機廣角拍攝,九進大殿,皇權建筑最高等級,巍峨壯麗。</p> <p class="ql-block">巍峨壽皇殿,闊20米,深4·2米。黃琉璃筒瓦無廡殿頂。</p> 故宮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亦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故宮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長3·5公里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p> <p class="ql-block">站在景山萬春亭向南看是故宮博物院。故宮布局是中國皇權時代秩序的典型代表。這些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大殿是從南神武門到天安門整齊排列。</p> <p class="ql-block">東西兩側分設東六宮和西六宮,還有娛樂的場所和敬神的場所。</p> <h3>金碧輝煌的琉璃頂。</h3> <h3>說起皇宮中軸線,最多的是門,其中有一些是最重要的。</h3> <p class="ql-block">午門是故宮博物院大門。這座凹字型建筑,全高37·95米,二樓正中的寬度有60多米,兩側雁翅樓長度有70多米,三面合圍成宏大的午門廣場。</p> <p class="ql-block">午門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午門北立面和內金水橋是非常美的建筑組合。五座雪白漢白玉內金水橋,巨大的紅墻,金瓦的建筑充滿皇家氣派,也仿佛一片仙境。</p> <p class="ql-block">內金水河是對稱的像飄帶一樣的人工河流,與外金水河、筒子河共同形成故宮水系。</p> <p class="ql-block">內金水河曲線之美。</p> <p class="ql-block">午門二樓長期開放展覽,可以站在二樓外樓看北廣場。</p> <p class="ql-block">太和門</p> <h3>太和門是進入皇上辦公區的大門。</h3> <p class="ql-block">前面太和門廣場,多少王宮大臣,外國使節進皇宮之前,先得在這個廣場候著,等待召見。</p> <p class="ql-block">站在保和殿后的高臺階看皇宮辦公區與生活區之間對稱之美。</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后面三層須彌座高臺正中的御路(專為皇帝用的路),由巨大的漢白玉雕成,這塊御路石稱為云龍階石,最下面的一塊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量超過200噸,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塊石料。在這塊巨大的御路石上,雕刻著9條凌空飛舞的巨龍,它們或升或降,高高地突起在巨石的表面,造型十分生動。巨龍身下是萬朵云霞。石雕的下部有5座寶山,寶山之川是流暢的水紋,寓意為山海蛟龍,是一件極有價值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是故宮的北大門,高31米,與景山相對。古代沒有地位的人從只能從神武門進入,現在是故宮博物院出口。</p> <p class="ql-block">東西兩側還有東華門和西華門。照片為夕陽下的東華門和故宮東南角樓。</p> <p class="ql-block">故宮辦公區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都坐落在有漢白玉欄桿的高臺之上,布局嚴謹和諧。</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高35·05米,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宮)中最大的殿宇,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筑,正觀太和殿感覺就是兩個字“威嚴”。三層漢白玉欄桿托著巨大的宮殿,那般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一世,高大的琉璃重檐廡殿頂,,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后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后改為今名;,兩年后告竣。</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漢白玉欄桿</p> <p class="ql-block">從漢白玉欄桿看秩序</p> <h3>這門好美呀!</h3> <h3>中和殿</h3> <h3>保和殿</h3> <p class="ql-block">乾清宮是生活區第一宮,是皇上的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p> <p class="ql-block">琉璃交錯。</p> <p class="ql-block">故宮西側金頂環繞的雨花閣</p> <p class="ql-block">美麗的東北角樓,可以看到景山</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樓、圍墻筒子河,對稱到極致。</p> 端門、社稷壇、太廟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建筑圖</p> <p class="ql-block">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舉行大朝會或者出行,城樓下的御道兩側,儀仗種類紛呈,數量龐大,隊伍宏偉,從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長達兩華里。端門高29米</p> <p class="ql-block">太廟是位于端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主建筑,依《周禮 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規定而設。東側的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用以奉祀皇帝的歷代祖先。最大的建筑為享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書寫的“太廟” 九龍貼金題額。面闊十一間,長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殿高32.4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層漢自玉須彌座上。</span></p><p class="ql-block">米。</p><p class="ql-block">享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每年</p> <p class="ql-block">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絲楠木,最高的達13.32米,直徑最大的達1.2米。殿頂用片金瀝粉彩畫裝飾,地面墁鋪金磚。</p> <p class="ql-block">現在中間擺放的是1999年中國所鑄108頂“中華和鐘”。上層34個鈕鐘,代表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臺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鈕鐘代表56個民族,下層18個鎛鐘,代表中國16個重要歷史時期和和平、發展主題。</p> <p class="ql-block">太廟琉璃門</p> <p class="ql-block">戟門門是太廟的禮儀之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漢白玉繞欄須彌座,臺階九級,中飾丹陛。正門兩側各有一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的旁門.戟門內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銀鐓紅桿金龍戟120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國聯軍全部掠走。</p> <p class="ql-block">寢殿(中殿)供奉歷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內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歷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祧殿供奉皇帝遠祖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西側的社稷壇,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壇。現在是中山公園主建筑。</p> <p class="ql-block">社稷壇五色土是在社稷壇上鋪設青、赤、白、黑、黃五色之土,代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方不顏色的土地,即全部國土,皇帝每祭社稷壇, 壇上均要新敷五色土。</p> 天安門和外金水橋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和外金水橋</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位于廣場中心,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為“承天門”,寓意“承天啟運、受命于天”。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城樓高約34.7米。?</p>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前華表</p> <p class="ql-block">外金水橋與內金水橋呼應也是五座,橋下行水,橋上走人。</p> 天安門廣場及建筑 <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的大型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廣場內沿北京中軸線由北向南依次矗立著國旗桿、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廣場東面是國家博物館,西面是人民大會堂。</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會堂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人民大會堂坐西朝東,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建于1959年,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地方,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地點。</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建于1959年,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博物館通過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每年吸引著數百萬國內外觀眾前來參觀。館藏文物143萬余件,跨越7000年。</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于1958年,設計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人民英雄紀念碑由兩層月臺、兩層須彌座、碑身和碑頂組成,通高37.94米,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共使用1.7萬多塊花崗巖和漢白玉。人民英雄紀念碑鑲嵌著8個歷史題材10個主題的漢白玉大浮雕,展現了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浴血奮斗的艱辛歷程。</p> 正陽門 <p class="ql-block">中軸線穿過皇宮,天安門廣場向南就來到正陽門。北京正陽門,也被稱為前門,高33米,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南端,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原名麗正門,后改名為正陽門。正陽門一直被視為老北京的象征。正陽門不僅在歷史上見證了北京城的繁榮與變遷,而且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意義,成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共同構成了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城樓高約42米,箭樓高約36米,兩座建筑通過甕城 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在歷史上多次遭受破壞,但經過重建和修復,依然保留著明正陽門在明清時期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只有皇帝出行或重大國事活動時才會開啟。此外,正陽門也是北京內城九門之首,象征著北京城的威嚴和莊重。如今,正陽門不僅是游客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展示老北京傳統建筑風格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南口是中國公路零里程標。</p> <p class="ql-block">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完美的中國特色。</p> <p class="ql-block">前門箭樓,高36米。</p> <h3>前門箭樓始建于1439年,1900年由于八國聯軍炮轟正陽門,使建筑遭受破壞。</h3><h3><br></h3> <p class="ql-block">后來重修正陽門箭樓的時候,清政府委托德國人斯凱格爾設計,其為箭樓新添了水泥平座護欄和窗上的護檐,使這座中國古建沾上了洋味。</p> <p class="ql-block">箭樓外廊花式托臂</p> <h3>1990年正陽門經修繕以后對外開放,那時我們還帶著孩子上過前門箭樓,現在已經不再通行,也上不去了,只能遠遠相望。</h3> <p class="ql-block">2008年,政府按照舊照片和圖樣重建了前門五牌樓,前門大街也改成了步行街,整個街面進行了改造,讓這里恢復了京味。</p> <h3>前門大柵欄是個市井之地,繁華的商業經久不衰。</h3> <h3>近年國家開始重視文物保護,這些老字號門臉兒都成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生活在北京的人誰沒在這里買過綢緞面料呢。</h3> <h3>這座大觀樓文革時改名紅樓。1970年冬,由于在農村插隊除了地雷戰什么也看不到,回京以后專門跑到這里看芭蕾舞紅色娘子軍電影。</h3> <h3>前門大街新添不少雕塑,勾起人們對老北京的回憶。</h3> <h3>量體裁衣。</h3> <h3>這個雕塑使我想起兒時的伙伴名叫小印子,一個扎著這樣的小辮的男孩。</h3> <h3>看著雕塑是不是感覺聽到吆呵聲。</h3> <h3>結賬</h3> <h3>吸鼻煙壺</h3> 天壇 <p class="ql-block">天壇與先農壇分立中軸線兩側</p> <p class="ql-block">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為“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總面積273公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國七年(1918年)1月1日,辟為天壇公園,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天壇主要建筑也在一條中軸線上,他們分別是祈年殿、皇穹宇、圓丘。</p> <p class="ql-block">天壇祈年殿通高36·8米,建筑布局為上殿下壇,上殿直徑32米,是一座圓形大殿,宏偉壯觀。下壇最大直徑90米。祈年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祈谷等大典的場所,其建筑風格獨特,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天壇中軸線石板路叫做丹陛橋,連接著祈年殿和圜丘壇,是人們游覽天壇的必經之路。</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為重檐圓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為“皇穹宇”。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徑15.6米,木拱結構,嚴謹、精致,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天花藻井為青綠基調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院內有兩大聲學現象,正面的石階上有一塊三音石,站在三音石拍一下手可以聽到五六次聲音。還有就是回音壁。耳朵貼在回音壁可以聽到站在很遠的地方的朋友竊竊私語。可惜現在墻邊加了圍欄,那奇妙的回聲已經聽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圓丘為雕砌的三層露天圓臺,壇面為艾葉青石,漢白玉欄板、欄柱雕組成,兩道外方里圓的圍墻象征著“天圓地方”。由于是祭天壇,圓丘的整個結構是對數學的巧妙運用,壇面、臺階、欄桿的石制構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數,即陽數,用以象征天。壇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天心石(億兆景從石),站在上面高喊或發出敲擊聲,周圍即起回音,與自己發出的聲音引起共鳴,好似一呼百應。</p> <p class="ql-block">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總稱圓丘壇,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p> 先農壇 <p class="ql-block">先農壇位于中軸線西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山川、神農等諸神的重要場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設立的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農壇內的建筑是明清兩代逐漸完善起來的。最初的建筑叫山川壇,與此同時還建有太歲壇、風云雷雨、五岳、四海等13座祭壇。嘉靖十一年(1532)建太歲殿。同時還建有天神壇、地祗壇等。清朝在原基礎上擴建或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改原明代太歲殿東的旗纛廟為神倉;1754改木結構的觀耕臺為磚石結構;1755改原齋官為慶成宮。(照片:拜殿)</p> <p class="ql-block">1991年,先農壇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此后經過幾年的修繕和復建,一座完整的明代皇家壇廟建筑群已恢復雄偉宏大的英姿。太歲殿、神倉、神廚、具服殿、觀耕臺、先農神壇、慶成宮等建筑成為北京市難得的歷史遺存。</p> <p class="ql-block">太歲殿及院落</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p> <p class="ql-block">觀耕臺</p> <p class="ql-block">明清耤田稱為一畝三分地,位于觀耕臺正南,是明清時期皇帝行親耕禮的田地,面積近799平方米(清制)。親耕時,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兩側為戶部尚書與順天府尹,伴隨著奏樂,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戶部侍郎播種。耤田歷史景觀,是北京先農壇農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區,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郎世寧繪《?雍正帝祭先農壇圖》,看皇帝扶犁耕田的陣仗,足見古代皇帝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天神地祇壇,位于具服殿西側,共9座石龕石座立在綠地之間,石龕中供奉著天地諸神牌位,包括五岳五陵,四海四河等天下名山大川之神。明嘉靖年間,天神壇、地祇壇原位于內壇南門外,后兩壇拆除移至此處。原天神壇、地祇壇形制已無存,僅地祗壇神龕移入內壇保護。</p> 永定門 <p class="ql-block">永定門城樓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起點,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永定門城樓是一座兩層重檐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建筑,主建筑包括?城臺、?箭樓、?甕城等,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門,也是外城七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2004年,北京市仿照乾隆年間式樣,根據民國時期對永定門的測繪資料,重新復建了永定門城樓,使其再次屹立在北京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中軸線南御道</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地理標記。</p> <p class="ql-block">文字標注:距永定門72丈。</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南段御道遺存。2004年的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永定門北還有御道遺存,東側路面遺存108米,西側路面遺存140米,均用花崗巖條石砌成,下方為三合土夯筑。屬于正陽門到永定門古代御道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代御道遺存、新鋪御道與永定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我們慶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更要保護中國古老而偉大的文化遺產,使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為民族的智慧與勤奮而自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团风县| 富平县| 德惠市| 旬邑县| 沅江市| 宜丰县| 韩城市| 游戏| 安阳市| 巨鹿县| 涟源市| 博客| 本溪| 霍山县| 璧山县| 深水埗区| 卢湾区| 德化县| 衡南县| 楚雄市| 民乐县| 崇礼县| 阿鲁科尔沁旗| 余姚市| 临武县| 襄城县| 平昌县| 稻城县| 枞阳县| 延庆县| 海淀区| 托克托县| 依兰县| 台安县| 安平县| 景东| 梁河县| 福泉市| 邻水|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