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首屆國際青春詩會——金磚國家專場”詩歌座談會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詩人齊聚一堂、共話詩歌,留下了諸多“閃閃發光的句子”。有詩人說“詩能夠更多地改變世界、修補世界”,還有詩人說“詩歌是一種嶄新的思想能量,打破生活慣性和對世界認知的框架”……詩歌的交流讓我們感到,我們的相同多于我們的不同。</p><p class="ql-block">從這些對詩歌的思考和感觸中,我們可以窺見今天仍在讀詩、誦詩的意義。春秋時期,孔子曾教導自己的學生:“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認為詩歌對人有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不可不學。</p><p class="ql-block">一曰“可以興”,即詩歌的精神、讀詩的體驗可以激勵人的心志、豐富人的感情和想象力;二曰“可以觀”,即詩歌的內容能夠讓人認識社會、體驗生活;三曰“可以群”,即詩歌作為一種表達形式,可讓人借此尋找同道中人,喚起更多共鳴;四曰“可以怨”,即通過寫詩誦詩,還可抒發內心的情緒、對社會的見解等。</p><p class="ql-block">孔子對詩歌的理解,點出了其教化、言志、抒情等多重意義,而詩歌在漫長的歲月中還被賦予了更多。</p><p class="ql-block">詩歌是古人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今天,人們若喜逢故人,可能是聊天、敘舊居多,而在中國古代,許多人見面、離別、聚會都樂于以詩詠志,或是表達欣喜,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或是抒發離愁,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此“以詩會友”的形式,給生活平添了幾分儀式感。</p><p class="ql-block">特別是身處現代社會,焦慮、迷茫是不同人生階段常會感知的情緒,此時,再去閱讀詩、感受詩,從先人、哲人的文字當中,去獲得心靈的寄托、情感的共鳴,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與喜悅。因此,物質日益豐富的當下,詩歌仍是許多人生活中的一種陪伴。</p><p class="ql-block">此外,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可視化的閱讀”。短視頻是一種非常直觀的表達,簡潔明了,但如果我們長期只通過短視頻來認識、了解世界,忽略了以詩歌為代表的經過錘煉的文字,那么可能會難以領會很多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一些人的思維可能會漸趨淺薄,精神世界也可能會漸趨荒蕪。不僅如此,詩歌還有跨越時空、鏈接文明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國外一網站上,被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是“你讀過的最美的中國詩是哪一首”,有網友留言說,自己被《詩經》中的《邶風·擊鼓》所感動,甚至將其作為婚禮的祝詞……可以說,詩歌因其飽含獨特的文化韻味、深層的人文情懷、雋永的生命理悟,自古以來就是世界思想文化傳播的紐帶,也是國際交流的使者。</p><p class="ql-block">像中國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就是一條精彩紛呈的詩歌之路。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經典詩篇,讓這條大道不僅流動著絲綢、瓷器、茶葉和金帛,還閃耀著哲學思想和文學之美的光芒。唐朝時期周邊各國對中華文化非常癡迷,紛紛派來遣唐使學習唐朝詩歌,據說當時很多國外民眾都會唱唐詩,甚至將一些唐詩收錄進教科書。在這些唐朝的詩人中,《長恨歌》作者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在周邊國家廣為傳播。</p><p class="ql-block">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三度到訪中國,與梁啟超、蔡元培、魯迅、徐志摩、林徽因等作家學者進行文學交流。當時有報紙報道,泰戈爾首次抵達中國時,前來想見他一面的人在路上擠成一片,這些人大多都是他的讀者。</p><p class="ql-block">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盡管彼此的文化、傳統大不相同,但是詩歌將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通過這扇大門,不同國家的文化融入同一片土地,同時驚奇地發現:我們更多的是相同,而非不同!“詩歌萬歲”“詩歌將我們永遠聯系在一起”,這是參加本次詩會后,所有國內外詩人的共同心聲。</p><p class="ql-block">詩歌不僅推動了不同國家、民族心靈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也架起一座通往未來的友愛之橋。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詩歌讓我們從個體聯結成為志同道合的群體,也是詩歌讓我們實現了不同文化的融匯。正如這次詩會提出來的,用詩歌的力量,浚通人類文明的交流之河。</p><p class="ql-block">然而,如今關于詩歌也多了一些爭議和不解,比如有讀者反映現在不少詩歌變得越來越“高深”,雖然每一個字詞都認識,但組合在一塊就讀不懂了。出現這種情況,或許是和讀者自嘲“文化不達標”有關,但癥結更有可能就在詩人本身。一些詩人的創作走進了一個“遠離車馬喧”的境地,甚至開始只在熟悉的同儕之間交流、互贈,偏向小范圍內的“孤芳自賞”。</p><p class="ql-block">事實上,詩歌從來不是文人雅士比試才學的專屬。盡管詩歌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但最終是要給人看的。詩歌實質上是一個精神產品,不應提倡隱晦或粗俗之風。</p><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那些口口相傳的經典詩作大多誕生于市井百態之間。可以說,詩人自古就是時代的見證者和同行者,他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很多詩歌飽含深情與熱淚,讓雅俗可以共賞,深得讀者喜愛,產生廣泛影響,從而傳唱不衰。</p><p class="ql-block">曾記否,海子的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溫暖了許多人的心扉;舒婷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道出了很多青年向往愛情的心聲;北島的一句“我不相信”,直讓人耳瓜子嗡嗡作響。這一些詩歌沒有華麗或者晦澀的詞藻,但其中飽含的真情卻噴薄欲出,直擊讀者心靈。相比于其他文學體裁,詩歌雖然篇幅較短,但極具情感維度和思想張力,這也形成了詩歌獨特的魅力和旨趣。寫詩誦詩不必大張旗鼓、凈手焚香,它可能是月下獨酌時悵惘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歸園田居時閑來一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今天的詩人或許也是最不應“宅居”的一群人,如果你也寫詩,不妨去看看山間的溪流和天邊的云霧,去見見想見的人。當好的文字與春花秋月、真情實感相遇、碰撞,也許就成了詩。</p><p class="ql-block">穿越千年,詩歌之光依然照耀著我們、溫暖著我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詩句里的那個人無不是我,也無不是你。我們不能離開詩,也離開不了詩。正如人不僅是活著,還需要詩意地棲居。</p><p class="ql-block">總是要在紛繁的生活之余留給自己一個詩意的空間、一個溫厚的枕頭。英國詩人薩松說“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滿腹詩書之人,其語自華、其氣成香。郁郁乎文哉,讓我們期待一場詩歌的復興,開啟新時代詩與思的浪漫遠行;讓我們擁抱詩歌,做一個內心自信豐盈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海市|
抚远县|
巧家县|
武强县|
淄博市|
邢台县|
简阳市|
河东区|
扎兰屯市|
义马市|
嘉鱼县|
进贤县|
楚雄市|
汨罗市|
涟源市|
烟台市|
湄潭县|
吉安市|
通河县|
喀喇|
盐亭县|
榆树市|
荃湾区|
深州市|
澄迈县|
景东|
泰州市|
北流市|
沙坪坝区|
芜湖县|
彭泽县|
寿光市|
小金县|
河北省|
利辛县|
邵阳县|
刚察县|
佛学|
东乌珠穆沁旗|
田林县|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