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圖/崔海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附城鎮古稱“附庸”,是陵川西南重鎮,起源西周、繁于唐宋、興于明清。在陵川、晉城、高平三角之邊緣,東南兩面接壤河南。這一帶丘陵連綿、土地肥沃、盛產五谷雜糧。一年三大集會,附近和河南各縣商賈云集互通有無,是山西貨和河南貨商阜重要交易地。古今皆是交通樞紐,戰略要地、兵家必爭。新莊村位附城鎮東南6公里,村南丈河海撥1千米,短距陡升1百米,使村東西兩面懸崖峭壁和崎嶇坡陡深溝,南北一條路是古今附城至河南商貿要道和軍事關隘。部頒標準運送重裝備和兵員的“戰備路”,“重丘三級路基8米”的“禮奪”路穿村而過。村村通公路前,縣林場在新莊村設一檢查站,就把丈河一帶亂砍濫伐偷運木材堵截住,今林場在新莊村建有一幢辦公樓。新莊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紅色文化底蘊厚重,不斷有文章在省、市、縣刊物、網站、媒體發表。現介紹主要從三條主線展開,一是“陵高縣政府駐新莊村”、二是“情報交通站”、三是“全國著名軍旅作家崔家駿”</p> <p class="ql-block">一、陵高縣政府駐新莊村</p><p class="ql-block">1943年9月21日黑夜10時,附城村的路憲文帶領著“老2團”3個連的八路軍129師主力部隊,從剛解放的奪火來到新莊村。天不明突然展開對附城鳳山日偽據點的攻擊,無防備之敵戰敗逃往陵川縣城。22日(農歷八月二十三)上午,在附城北街關帝廟前召開祝捷大會,路憲文宣布成立“陵高縣政府”(取陵川的“陵”和高平的“高”,組成“陵高縣”)并任縣長。陵川、高平、晉城當時是日偽占領區,為避敵鋒芒,當夜八路軍部隊和路憲文撤退駐到新莊村。“陵高縣政府”尋址新莊村,首先是地理的選擇,既可避開附城對敵戰前沿,進可攻附城及高平,退可背靠駐奪火的八地委、專署和軍分區根據地。二是縣長路憲文的姐姐路印枝嫁新莊村崔實保,崔家較富裕能臨時給我方提供糧食,崔實保被任命為縣民政局局長。縣政府成立月余后,各職能部門相繼充實,機關駐東、西古廟和村南農戶家中便于集中戰斗和撤退管理。縣政府成立村農協會開展“減租減息”、“扶助農商”恢復群眾正常生活;建立區村抗日政權,縣長路憲文妻子李希在新莊村發展崔金堆、王疙瘩加入中共黨組織,擔任了村干部;分化瓦解敵人,登記前縣國民黨政府官員,愿意抗日者為政府咨議;鎮壓日偽漢奸和粉碎日偽軍掃蕩,逐步在新莊、附城一帶站穩腳跟并解放了和陵川接壤的高平、晉城部分村鎮;陵高縣為地委機關和部隊籌集了大量糧食、經費和兵員。轄區和活動區從丈河、瑤泉、臺北、新莊、附城、西河底,逐步擴展到曹莊、野川底、高平的郭莊、米山、河西、晉城的東王臺、巴公、三家店區間,為解放陵川、高平、晉城做出巨大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后,撤銷陵高縣政府,原屬陵川、高平、晉城管轄之地皆回歸。</p> <p class="ql-block">二、武裝保衛陵高縣政府</p><p class="ql-block">縣長路憲文在附城宣告陵高縣政府成立后,當夜率部秘密撤駐進新莊村。得知通衢陵川、晉城、高平的三角戰略要地失守,駐陵日軍連夜組織日偽軍占領附城,第二天分兩路從北面向新莊村進攻。獲知情報,“老2團”副參謀長原崗率主力部隊在峰西村東設伏阻擊,激戰到下午敵未前進一步。膠著之際,路憲文帶部分部隊繞到敵后包抄,敵發現后急撂下死傷人奪路逃回陵川;不久駐陵日偽軍又組織千余人,從東北方向走小路偷襲新莊村,被在玉泉、南村一帶活動的路憲文和“老2團”工作隊發現,邊打邊退往嶺東村。陵高縣委書記李步云和地委書記江明正在此村,聽到槍聲他們即往新莊村撤退,副參謀長原崗聞訊率部往灰圪堆嶺接應。敵到嶺東村發現到新莊村還得下一道溝、翻一座嶺,怕中埋伏就炮擊新莊村,將駐東廟公安局門前岸上的一顆老黃櫨樹連根劈了一半,敵偷襲不成返回縣城;同年12月31日晚上是1943年最后一天的農歷臘月“五豆節”,駐峰頭的日偽軍在萬章村漢奸韓維屏的指路下,企圖從西北方的東王莊村走小路偷襲新莊村,敵夜間悄悄從河元村小路溜到萬章村時,被值夜民兵發現開火報警,激戰中5名民兵犧牲,3人被捉,村長韓海玉迅速點燃了湯王嶺聯防報警信號火堆。敵怕被趕來的我軍殲滅,燒了民兵房逃回了峰頭據點。三次偷襲不成,一化妝成要飯間諜到新莊村偵察,民兵活捉后搜不到證據,只好放了,不久日本轟炸機從新莊村東北方向來轟炸陵高縣政府,炸塌東廟公安局駐地東屋3間,在西廟政府辦公區院內,炸傷村民崔海保,炸縣政府時炸彈稍遲落在村南高脊嶺山上,炸了一個大坑。為保衛陵高縣政府,副參謀長原崗和武委會主任蘇楓編了一套快速傳遞消息的紅旗、消息樹、冒煙火堆等信號,村村互聯互防并經常更換,確保了陵高縣政府工作人員正常安全工作。</p> <p class="ql-block">三、冀南銀行“陵高縣支行”</p><p class="ql-block">陵高縣進駐新莊村,除了武裝斗爭粉碎日偽軍掃蕩外,為迅速安定群眾恢復經濟,冀南銀行“陵高縣支行”隨陵高縣政府進駐新莊村。冀南銀行是我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于1939年10月15日在山西黎城小寨村成立的。支行在新莊村居村中一獨戶2間樓房,南山墻二樓修八字形石梯方便裝卸,室內有儲錢地庫。支行為在轄區使用冀南幣,禁止國民黨、日偽幣鈔流通,成立了20多個信用合作社給群眾兌換偽鈔。將收回的偽鈔到敵占區購回各種生活物資,使“死錢變活”;低息發放扶助農、副業貸款,讓群眾修繕住房、購種子及生活用品;合作社收購荊條、羅頭、?把、藥材、柏油等副業產品現金結算,增加農民收入;兌換民間銅、銀、金等珠寶首飾上交總行。“陵高縣支行”的這些做法深得民心,對困難時期的生產自救、支援前線抗戰和活躍革命老區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抗戰勝利后撤銷了陵高縣政府,冀南銀行“陵高縣支行”也隨之撤銷。</p> <p class="ql-block">四、安置五名老紅軍</p><p class="ql-block"> 陵高縣政府駐新莊村期間,保衛縣政府開展各方面工作和反日偽軍掃蕩的戰斗部隊,是出身老紅軍的八路軍129師“老二團”副參謀長原崗率領的3個主力連。129師原班底是紅軍“四方面軍”,故四川籍人較多,在兩過雪山、草地和諸多戰斗后,許多人年老生病或傷殘不能再隨軍征戰。縣長路憲文就在附城一帶選擇孤寡婦女和她們結婚生活,時不足百戶的新莊村就安置了5名紅軍,分別是:朱德順,婚后生一女嫁附城西街,其去世葬新莊村;李增榮,婚后收一養子,去世葬新莊村,留有紅軍傷殘榮退“榮譽證”;老范(村人的尊稱不知其實名),“老二團”戰士,老家解放后攜新莊村妻返故鄉;老趙(村人的尊稱不知其實名),“老二團”某連班長,解放后給老家寫信尋親,被侄兒趙紅毛得知,尋到新莊村,其妻不愿意隨去,侄兒將其獨領回故鄉;王慶紅,1958年新莊村結婚妻亡,獨返故鄉。</p> <p class="ql-block">五、“窯洞”秘密情報交通站</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變”八路軍進駐山西抗日,延安社會部敵工部在平順縣寺頭村秘密設立了太行區“第一情報組”。情報組經平順、壺關、陵川的楊村、附城、丈河、奪火到河南輝縣有一條秘密交通線,新莊村地處附城至河南古商貿驛站必經之道,在村南“窯洞”設立了情報站,代號“窯洞”,是傳遞密件、情報和護送過境干部的秘密情報交通站。曾護送陵川第一任共產黨縣長王耿人和衛隊安全撤至河南,完成了許多艱難任務。隱蔽戰線同志的情報對敵打擊是致命的,對黨的貢獻是巨大的,過的是刀口舔血日子,因而犧牲是極其慘烈的。1940年山西“十二月事變”,為維護國共合作抗日局面,陵川我黨政軍機關和黨員撤至平順縣石城山區。八路軍交通員委福順回他老家“窯洞”情報站,通知站長委銀肉、交通員其父委銀聚和王四肉撤退時,被國民黨組織的暗殺團包圍在窯洞,其父委銀聚、母親蘇黑女當場被敵人砍下頭顱犧牲,委銀肉、委福順、王四肉被綁至村南數里的“后南垛”嶺上用石頭砸死后,又刀砍肢解尸體。</p> <p class="ql-block">六、“上鋪 ”秘密情報交通站</p><p class="ql-block">1940年“太南撤軍”時新莊村“窯洞”情報交通站被敵搗毀,我“敵工部”急調被敵在監獄拷打至殘、不能撤往平順的地下黨員、陵川禮義平川人李漫西,到新莊村恢復情報交通站并任站長。李漫西到任后,在名叫上鋪的房間掛牌“新莊村留人小店 ”開張“營業 ”,代號“上鋪 ”。1943年4月日寇掃蕩陵川國民黨27軍戰敗,許多潰兵往河南逃跑,情報站用各種辦法將其攜帶的大量武器彈藥留下,藏匿于新莊村“龍王洞”中,當年秋天八路軍收復奪火,情報站將武器上交給我八軍分區。日寇占領陵川后,為加強敵后斗爭力量,組織上讓已撤退到平順的李漫西兒子李海水到情報站擔任路北交通員。李海水和太行區情報總站接頭人是“平順情報站”的李貴達(全國勞模李順達的弟弟)。他多次逢兇化吉完成任務。1944年3月21日,在執行任務夜宿楊村古廟,被已經恐嚇后的和尚告密,野川底日偽軍捉住他后,用刺刀將他雙手刺透,穿上鐵絲綁在馬鞍上拖往野川底據點。他兩腳磨的露出白骨,拖了30多里,血也灑了30多里。嚴刑拷打拒不投降,敵割了他舌頭押到山嶺后,用刀砍掉他雙手、雙腳分尸后讓日本狼狗吞吃滅跡。1945年4月10日陵川解放后,李漫西帶著孫子李天仁回平川村生活。2005年清明節,任長治市物價局黨組書記、局長的李天仁到新莊村尋訪爺爺李漫西和父親李海水革命遺址與業績,寫有回憶錄。</p> <p class="ql-block">七、“中華英烈網”在冊烈士</p><p class="ql-block"> 崔成鎖 1920年出生,1943年陵高政府駐新莊村時參加八路軍,在“縣公安隊”看守監獄犯人。后調八路軍129師“老二團”,隨部參加保衛“陵高縣政府”作戰,參加過豐西、東王莊、嶺東阻擊戰和解放陵川縣城等戰斗,從戰士逐步升為連長。1945年7月在進攻解放新鄉時帶隊副團長犧牲,他“代理副團長”突襲日寇裝甲阻擊陣地,被多輛裝甲車包圍、追擊、碾壓犧牲。</p><p class="ql-block"> 崔有保 出生日不詳,陵高縣政府駐新莊村時參加了129師“老二團”,1947年7月解放河南沁陽縣時,因城高11.5米、寬6.5米,護城河寬12米、深2.5米,還有炮臺、碉堡、鹿寨、鐵絲網、雷區,易守難攻。在激烈攻城戰斗中,不幸被地雷炸傷,他兜著露出的腸子攻擊,犧牲在進攻路上。</p><p class="ql-block"> 崔丑孩 1924年出生,陵高縣政府駐新莊村時參加了129師“老二團”。1948年淮海戰役他所在的76團進攻大王莊,和黃維的“老虎團”絞殺在一起,逐街、逐屋爭奪,一場血戰過后,“老虎團”被逐出大王莊,在最后圍剿黃維兵團戰斗中犧牲。</p><p class="ql-block"> 崔銀堆 1921年出生,陵高政府駐新莊村時擔任村民兵隊長,在對敵作戰和保衛陵高縣政府安全中,機智、勇敢、靈活,縣長路憲文、縣武委會主任蘇楓,讓他擔任了陵高縣政府武委會屬下的“民兵部”部長。1947年帶領民兵參加解放河南焦作戰斗中犧牲。</p> <p class="ql-block">八、全國著名軍旅作家崔家駿簡介</p><p class="ql-block"> 崔家駿小名崔喜順,1927年出生在一個農耕暨官宦家庭,其父崔實保擔任過國民黨陵川縣政府司法科錄士,其母路印枝附城河東村人,是陵高縣縣長路憲文的姐姐。陵高縣政府駐新莊村時,崔實保擁護抗日出任縣政府“咨議室”參議,其家庭殷實給我方提供經費和糧食,被任命為縣民政科科長,土改時劃為“開明紳士”成份。1938年崔家駿11歲參加“陵川抗日孩子宣傳隊”,在晉城演出時,穿上八路軍軍裝成八路軍總部“太行山劇團”演員;自學編寫、導演的文藝節目經常在部隊演出,逐步擔任劇本作家和劇團團長,筆名肖矛;隨部隊參加過淮海、渡江、解放中南、大西南戰役;創作的戰地通訊經常被新華社向全國廣播和在《新華日報》刊載;參加抗美援朝任15軍文工團團長和3兵團文工隊隊長。參加上甘嶺戰役撰寫了數萬字戰地日記,是電影《上甘嶺》、《雷鋒》、《在戰斗里成長》等劇本編劇,被拍成電影在全國上映;在宣傳學雷鋒活動時任沈陽軍區文化部創作組長大校軍銜,撰寫《雷鋒的故事》分別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各省日報和地方報紙刊載,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發行,至今還有出版社轉載。任長春警備區副政委,師級干部,1999年4月5日在長春因病去世,享年72歲,骨灰回新莊村安葬。</p> <p class="ql-block">九、陵川“農業學大寨”先進典型村</p><p class="ql-block">新莊村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合11.25平方公里),古語稱是“騎在山嶺上的村”,先輩以地形墾出919畝農田,49個地名分布在26道溝、20條嶺、3面坡。最大地塊西嶺有3.8畝(農業學大寨時,起高墊低號稱有5畝),大部分梯田呈前低后高的直棱坡狀,部分地后塄是石頭圪針坡。春天往下擔糞,秋天往上挑糧,野豬、野鼠等遭害。十年九旱,常受雹災、山坡種地,莊稼牛毛樣,出的吃奶力,年年鬧糧荒,自然條件惡劣,平均畝產常在2百多斤左右。1968年下半年開始組織專業隊“學大寨”治理農田,將山坡的活石頭和打炮眼、炸石頭加高地塄、加厚活土層建水平海綿田,署寒雨雪無阻。1971年9月縣學大寨經驗交流會上,新莊村黨支部的典型發言說:“三年來,新莊村堅持了專業隊長年干,冬春發動群眾干,晴天分散干,雨天突擊干,后塄刨完荊疙瘩,邊頭淘凈小杏葉,薄地剖腸刨腹還上土,塌塄挨根徹底壘起來。硬是以大寨人的精神,實現三年無塌塄,建成725畝水平梯田。三年學大寨,第一年戰勝旱災畝產404斤,兩年學大寨戰勝雹災畝產515斤,三年學大寨戰勝洪災,畝產渴望800斤。兩年交售國家糧食30萬斤,超額完成國家任務18萬斤”。從1968年夏天開始到1972年夏天,為期4年的學大寨運動,新莊群眾真是吃了苦中苦,受了罪中罪。陵川縣將新莊村樹為先進典型村,組織全縣各機關、村干部到現場參觀;縣組織的學大寨經驗交流會、表彰會、整風鼓勁會在新莊村召開;各村墻上寫的標語是:“學大寨,趕新莊,社社隊隊都達綱”;縣委副書記吉維善、縣武裝部副部長王懷明、機關抽調的干部長期住村蹲點;縣武裝部將民兵集訓、教育局教師放假、學生學農都到新莊訓練和參加建設大寨田勞動;1973年新莊村參加了晉東南地區,在長治召開的農業學大寨經驗交流暨表彰大會。那時陵川有線廣播、《陵川小報》、《晉東南報》、《山西日報》常有新莊的典型報道和照片,那時新莊村真是“廣播有聲,報紙有影”。</p> <p class="ql-block">十、天津、陵川插隊知青</p><p class="ql-block">1970年5月陵川縣接收了來自“天津市”的170名插隊知青,新莊村當時是陵川縣學大寨出名的“先進典型村”,有15名知青安置到村,他(她)們是:李開原、李宏岐、李寶、劉慶余、劉五生、劉子明、高仲杰、時二遠、安鴻才、劉大江、李美福、林慧敏、趙桂英、張義新、王建榮。當月30日他們乘汽車到新莊村時,村民敲鑼打鼓舉橫標歡迎。男女各擠住2間民房、點煤油、露天廁所、集體灶早晚不變“老三樣”飯,從開始激動想象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及遠大前途遐想,被現實和勞累雙重打擊,他們曾流淚想家。出工不知苗和草,摘上青皮核桃咬,拔麥苗當韭菜、摘土豆疙瘩當果子,鬧了不少笑話。憨厚村民對他們熱情關愛,容忍他們的“無知”,耐心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新莊村的日常生活。組織他們演節目、給來村參觀的當講解員、村治安巡邏員。在村2年半的時間里,他們用平車拉石頭、打炮眼炸石頭、手搬肩扛石頭修邊壘塄;異株授粉育優良種子;刨樹坑、運水管;各種農活都親歷或干過,就是沒有和其它知青點上的知青一樣去打群架、偷東西。高仲杰當過村小學代課老師,劉大江被推薦和考核到長治文工團,安鴻才被推薦為“積極分子”,并在村上加入共青團組織。她在縣組織的知青表彰會上受表彰和介紹事跡,在縣有線廣播站錄音談學習心得,成陵川家喻戶曉的先進人物。經縣知青辦推薦、組織部政審和本人文化考試,安鴻才被西安冶金建筑學院錄取,后調上海寶鋼集團任高級職稱的工程師。安洪才回新莊“探家”,給養殖戶崔貴昌資助5萬元,修繕紅色文化舊址捐款2萬元;劉五生回村搞了幾年特種養殖;高仲杰來新莊村及附城一帶購上核桃、藥材等銷往天津。1977年又有陵川籍知青7人安置到新莊村,他們是:趙建國、路和平、李水寶、段全紅、崔躍進、管英慶、畢晉奎。其中趙建國擔任過村團支部書記,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新莊村應征入伍,在北京某部隊提干,回鄉探親時給新莊村孤寡老人,困難戶送面粉、大米、油等,給兩戶遺屬各送慰問金1000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高淳县|
铜山县|
绍兴市|
南丰县|
建阳市|
永安市|
巴林左旗|
彭山县|
内江市|
孝义市|
原阳县|
鹤岗市|
离岛区|
靖西县|
中西区|
托克逊县|
当涂县|
渝北区|
宣威市|
呼和浩特市|
岗巴县|
清徐县|
西城区|
普兰店市|
安化县|
岑溪市|
建水县|
吉木萨尔县|
阿克陶县|
祁连县|
会宁县|
临汾市|
东乌珠穆沁旗|
贺兰县|
楚雄市|
莱西市|
石台县|
绥芬河市|
青川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