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北方大學醫學院</b>,何許院校?這個名不見今傳學校的前世今生是什么?為解釋疑問,并深度了解“<b>北方大學醫學院</b>”,前些時間專程去<b>北方大學創建地</b>邢臺<a href="http://www.xsjgww.com/54sggen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b>走訪“北方大學”舊址</b></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院系設置</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5日,<b>北方大學</b>正式成立于邢臺,首先設立了行政學院、工學院、<b>醫學院</b>、文教學院、財經學院,五個學院和財經研究室、歷史研究室兩個研究所。1947年遷到長治后,又設立了農學院和藝術學院(原文藝研究室)。</p> <p class="ql-block"> 當年這個<b>北方大學</b>的簡稱也是“<b>北大</b>”,不過,此“北大”非彼“北大”!</p> <p class="ql-block"> 在邢臺市南關以西的中華基督教會-北方大學校部舊址和邢臺學院校園內直隸第四師范-北方大學醫學院舊址的兩個展館中,都看到有“北方大學醫學院”簡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與諸多高校的血脈淵源</span></p> <p class="ql-block"> 恰逢“舊址”負責人在接待什么領導和記者,發現我是“北方大學醫學院”的后代,順便也讓我講了講北方大學醫學院的那點事。略感遺憾的是,在展廳“<b>北方大學與諸多高校血脈淵源</b>”的圖表中,竟然沒有看到“醫學類院校”。這方面我還真知道一點,建議增加:50年代的“<b>第一軍醫大學</b>”、1978年恢復高考時的“<b>白求恩醫科大學</b>”、今天的“<b>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b>”,就是源于當年的“<b>北方大學醫學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校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在<b>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b>校史及“<b>白求恩醫科大學</b>的前世今生”中,很容易追溯到,他們的前身就是,<b>北方大學醫學院。</b>然而這里<b>北方大學醫學院</b>再往前的溯源,僅僅到1939年的衛生教導大隊或前總衛生學校,看來準確性還是差了一點!</p> <p class="ql-block"> 根據我手中老爸留下的<b>《烽火硝煙中的白衣戰士》續一</b>中的記載,北方大學醫學院最早起源應該是誕生在1937年12月的八路軍<b>129師醫生訓練隊</b>!</p> <p class="ql-block"> 為好好挖掘“北方大學醫學院”的歷史,我第一次(原來僅僅是翻閱)仔仔細細把<b>《烽火硝煙中的白衣戰士》續一</b>看了一遍,還真讓我發現了很多過去不是很了解的事情,另外還巧遇一些“意外收獲”。后面我將根據手中掌握的資料,嘗試盡可能詳細講述一下<b>“北方大學醫學院”的前世今生</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組成的八路軍,跨過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在9月25日的平型關大捷和10月19日夜襲陽明堡勝利后,八路軍129師主力以及115師344旅(1938年2月并入129師指揮序列),挺進到晉東南,以太行山為中心,開始了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工作。抗日戰爭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醫療衛生工作的保障,以鞏固軍隊和人民群眾的戰斗力。時任<b>129師衛生部部長錢信忠</b>決定籌辦<b>醫生訓練隊</b>,以加強部隊的衛生醫療救護人員。醫訓隊由衛生部長錢信忠直接領導并兼任教員,朱璉副部長(兼野戰醫院院長)也兼任教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38年的129師衛生系統</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這兩頁發現好多熟悉的名字:獨立團衛生隊長<b>張立山</b>、688團衛生隊長<b>歐陽奕</b>、補充團衛生隊長<b>趙安泰</b>……,當然還有衛生部部長<b>錢信忠</b>(北方大學醫學院院長)、學生隊長<b>詹少聯</b>(6縱/3兵團衛生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軍衛生部部長張立山</span></p> <p class="ql-block"> <b>張立山</b>(后12軍衛生部部長)<b>是老爸近多年的直屬領導</b>,他跟王近山(769團團長/6縱司令/12軍軍長/志愿軍3兵團代司令)在紅軍時期就建有“<b>過命</b>”的交情。<b>王近山1938年到769團任團長時,就把獨立團衛生隊隊長張立山調到了769團</b>。王近山離開769團后,張立山到“醫生訓練隊”學習,1940年<b>王近山任新8旅代旅長</b>(1942年為386旅第二任旅長),<b>張立山“醫訓隊”畢業后又跟王近山到了新8旅</b>……。老爸1947年1月北方大學醫學院畢業到6縱時,<b>王近山</b>任司令,衛生部長<b>詹少聯</b>(后3兵團衛生部部長)、野戰醫院院長<b>張立山</b>(后12軍衛生部部長)、醫政科副科長<b>雷銘奇</b>(后12軍衛生部副部長)。</p> <p class="ql-block"> <b>歐陽奕</b>,1933年<b>紅軍衛生學校</b>第四期學員,后任紅一軍團野戰醫院所長。抗戰初期<b>老爸參軍到688團時,歐陽奕是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衛生隊隊長</b>,后來歷任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第1旅衛生處處長、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衛生處處長、太岳軍區衛生部副部長/部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5縱隊衛生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62軍衛生部部長、第十九兵團后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志愿軍衛生部副部長、廣州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b>《烽火硝煙中的白衣戰士》續一</b>這本書就是歐陽奕送給老爸的,扉頁上還特別寫了“<b>望珍藏</b>”三字。</p><p class="ql-block"> 順便說一下:老爸1937年參軍的344旅(旅長徐海東)688團,團長陳錦繡1938年1月犧牲,老爸1938年入黨,多年浴血奮戰到抗戰勝利后,當年688團的同期戰友幾乎全部犧牲/失聯……。歐陽奕是后來跟老爸一直保持聯系的688團戰友的唯一一人。有關344旅688團跟129師的關聯,請參見我另一美篇《<a href="http://www.xsjgww.com/52etu5pj"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戰太行?“紅軍團”--688團與769團</a>》。</p> <p class="ql-block"> <b>趙安泰</b>曾任紅一方面軍第5軍團衛生員、調劑員,第3軍團11團衛生協理員,紅四方面軍第31軍衛生部看護員、司藥長、所醫務主任、團衛生隊長。抗戰開始就跟王近山也有密不可分的關聯。1937年11月12日,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王近山從772團抽調1營2、4連與3營11連共三個連,以及1000多名剛參軍的新戰土組建成了一個新兵團,1938年1月13日改編為129師補充團,<b>趙安泰</b>任補充團衛生隊長。同年7月28日劃歸386旅建制(1940年6月補充團改編為129師386旅17團)。1939年6月趙安泰到129師醫生訓練隊學習,1940年4月畢業后,歷任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衛生處長、13縱衛生部部長、61軍衛生部部長、第二軍醫大學政委……。</p><p class="ql-block"> 趙安泰后來跟老爸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卻<b>有一個無巧不成書的故事</b>:我1978年在西安交大上學時,曾跟老爸一起去臨潼一個部隊療養院看望他們北方大學醫學院的一個同學(可惜叔叔的名字我忘記了,后來老爸的通信錄也遺失)。在他家吃飯聊天時,他得知我在西安交大上學,就說:當年他們<b>教官趙安泰的兒子跟我一樣,也在西安交大計算機專業上學</b>;一問名字,竟然是我同班同學趙華森。天啊!這世界也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 來自129師的<b>趙安泰</b>與來自115師的<b>歐陽奕</b>兩人,竟然多次一起出現在“續一”書中并肩戰斗;一個是13縱(61軍)衛生部部長,一個是15縱(62軍)衛生部部長。而趙安泰在129師醫生訓練隊第三期的同學<b>張立山</b>則是12軍衛生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錢信忠與詹少聯</span></p> <p class="ql-block"> 錢信忠和詹少聯都出自徐海東(1937年8月-1938年8月任115師344旅旅長)的紅25軍。1934年11月已是224團衛生隊看護長的詹少聯隨紅25軍78師開始長征,部隊進入陜南后創建了鄂豫陜游擊根據地。由于224團撤編,詹少聯調任223團看護長后不久,軍醫院院長錢信忠就決定由詹少聯任醫務主任。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后,錢信忠衛生部部長,詹少聯任129師衛生部學生隊隊長。準備籌集<b>醫生訓練隊</b>時,錢信忠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詹少聯。于是,任命<b>詹少聯為醫生訓練隊的籌建負責人</b>。詹少聯在榆社縣城通過商務印書館石印了《臨癥秘典》,并動員了在縣城開業的四個醫生參軍當教員,此外,還有韓剛、劉和一、韓卓然、任摶久、王芝安、穆久如、常維國等高級醫務技術人員在“醫訓隊”任教,詹少聯自己也順理成章的<b>成為醫生訓練班的首期學員</b>。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師醫生訓練隊第一期學員名單</span></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八路軍129師醫生訓練隊正式開班,<b>詹少聯、何正清、歐陽啟旭(來自769團衛生隊)</b>等都是野戰衛生學校第一期的學員,共有21名學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師醫生訓練隊第一期學員</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學員集中學習8個月后,學員們便結束學業重返自己的崗位。醫生訓練隊第一期學員畢業合影,<b>中排右1為詹少聯,</b>畢業后詹少聯到129師醫政科任副科長(1940年任白求恩和平醫院院長),<b>歐陽啟旭</b>到八路軍晉西秦賴支隊任衛生隊長兼主治醫生(后歷任第一野戰醫院院長、北京協和醫院院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師醫生訓練隊第二期學員</span></p> <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醫訓隊第二期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馬廄村正式開課,1939年4月畢業。其中<b>潘陽泰</b>入校前是769團衛生隊長,畢業后任385旅醫務主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29師醫生訓練隊第三期學員名單</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6月,129師衛生部舉辦了第三期醫生訓練隊(1939年6月-1940年4月)。這前三期醫生訓練隊的很多學員,都是129師各級衛生部門的領導,后來他們大部分都到<b>北方大學醫學院當過教員</b>(客座教授)。巧了 這第三期學員的76人中,<b>趙安泰跟張立山又是同期同學</b>。</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八路軍成立后,設立在延安的“<b>八路軍總部</b>”或稱“<b>十八集團軍總部</b>”,是八路軍的最高領導機構。1938年12月,為了便于指揮前方部隊作戰,中央軍委決定在晉東南成立<b>八路軍總部前方指揮部,簡稱“前指”</b>,亦稱<b>第十八集團軍總部前方總指揮部,也</b>稱“<b>前方總部、前總</b>”或“<b>集總</b>”。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左權、野戰政治部主任傅鐘、副主任陸定一、前總后勤部長楊立三、前總衛生部長孫儀之。</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在我軍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九路圍攻后,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定和擴大。根據黨的六中全會的決定,把陜北的許多學校和機關也向晉東南(即太行山)遷移。<b>前總衛生部</b>(駐地襄垣縣南村)和抗大一分校(駐地潞城縣古璋鎮)就是在這一形勢下遷到了晉東南。</p> <p class="ql-block"> 為了適應抗日形勢的發展和部隊日益壯大的要求,“前總”決定加緊培養衛生醫務人員。孫儀之部長即前往抗大一分校挑選人員(支隊長杜義德,后6縱政委王近山的搭檔),組建了<b>前總衛生教導隊,</b>隊長沈葉是老紅軍因負傷留在后方、指導員溫善德是抗大四期學員、主任教員于寧是抗大一分校杜義德手下干部。1939年秋,<b>前總衛生教導隊</b>改為大隊建制,成為<b>前總衛生教導大隊</b>,遷移到武鄉縣土河村。于寧任大隊長、江學彬任政治協理員。</p> <p class="ql-block"> 前總衛生教導隊僅僅招收了兩期學員,第一期藥劑班(1939年8月-1940年4月)和第二期軍醫班(1939年10月-1941年4月)。</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年初,前總<b>衛生教導大隊</b>擴建為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前總衛生學校,或稱<b>八路軍前總衛生學校</b>。孫儀之部長兼任校長,于寧改任教育主任(教務長)。前總衛生教導隊的第二期軍醫班于1940年3月變為<b>前總衛生學校第一期</b>學員;由于1940年年底的“<b>十八集團軍野戰衛生部衛生學校(</b>簡稱<b>野戰衛生學校)</b>”的成立,他們畢業時候則成為:<b>野戰衛生學校的畢業生。</b></p><p class="ql-block"> 這個<b>十八集團軍野戰衛生部衛生學校</b>是怎么回事?來自哪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總衛生部與129師部合并前后的衛生系統</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在129師醫生訓練隊第三期學員畢業的1940年4月,為適應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經劉伯承師長和鄧小平政委批準,129師衛生部決定<b>在醫訓隊的基礎上籌建129師衛生學校</b>。錢信忠部長直接領導建校工作,于<b>1940年6月,129師衛生學校</b>在山西省遼縣羊角村正式成立。錢信忠兼任校長、政委,吳成緒任總支書記,穆久如任教務主任。教員逐步增加了李潤生、李明、王克璽等。</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十八集團軍前方總部和129師的后勤部門合并(注:<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3年9月,彭德懷被調回延安軍委總部。10月6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129師師部與八路軍前方總部合并,保留129師番號,沿用八路軍前方總部名義,直至抗戰勝利</span>)。隨后,<b>“前指”和129師的兩個衛生部也進行了合并</b>,錢信忠任衛生部長,孫儀之任政委,成立稱為:<b>十八集團軍(八路軍)野戰衛生部</b>。</p> <p class="ql-block"> 合并后的兩個衛生部所屬的“<b>前總衛生學校</b>”與“<b>129師衛生學校</b>”也進行了整編合并。合校后定名為<b>十八集團軍野戰衛生部衛生學校,</b>簡稱<b>八路軍野戰衛生學校</b>或簡稱<b>“野戰衛生學校”</b>(特別加有“<b>野戰</b>”二字)。<b>錢信忠</b>兼任野戰衛生學校校長,<b>涂錫道</b>任政委,<b>于寧</b>任教育主任。<b>詹少聯</b>(后海軍后勤部衛生部部長)已經是<b>白求恩和平醫院</b>院長。</p><p class="ql-block"> 合編后的<b>野戰衛生學校</b>,專業課有生理、病理、解剖、細菌、藥物、診斷、內科、外科等約二十門課程。學校先遷到遼縣(左權縣)黃漳村,1941年初,學校又遷至和順縣土嶺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路軍衛生學校畢業證章</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人會把<b>八路軍野戰衛生學校</b>跟<b>八路軍衛生學校</b>搞混,其實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學校。位于延安的<b>八路軍衛生學校</b>,其前身會追溯至1931年11月建立的我軍第一所軍醫學校——<b>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b>1933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改名為<b>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b>(歐陽奕是紅軍衛生學校第四期學員)<b>;</b>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紅軍衛校改稱<b>八路軍衛生學校</b>,于1938年3月在陜北富縣張村驛重建學校和附屬醫院。1940年9月,在毛主席的提議下,在延安辦學的<b>八路軍衛生學校</b>正式更名為<b>中國醫科大學</b>。所以,若說起“新中國軍醫的搖籃”,<b>八路軍衛生學校</b>當之無愧的排為“<b>第一搖籃</b>”,第二搖籃就非<b>八路軍野戰衛生學校</b>莫屬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畢業于八路軍衛生學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八路軍野戰衛生學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醫學院的三個戰友</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入朝參戰前三個老戰友在河北辛集的合影。其中,時任12軍衛生部副部長的<b>雷銘奇</b>,他是1937年9月跟老爸同期在344旅參軍的,入伍后不久他就成為<b>八路軍衛生學校</b>12期的學員(1939年3月畢業);時任12軍隨營學校衛生科長的<b>王泰云</b>,老爸769團的戰友,他是<b>野戰衛生學校軍醫科</b>六期畢業學員(1943年7月畢業);老爸時任12軍野戰醫院二分院院長,入校時是<b>野戰衛生學校</b>學員,畢業于<b>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一期</b>(1947年1月畢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野戰衛生學校5、6、7期學員名單</span></p> <p class="ql-block"> <b>野戰衛生學校</b>第五期的<b>劉子文</b>(開國女中校),重慶解放后,她和<b>蘇棣</b>在二野軍政大學三分校四總隊任衛生科科長,老爸是總隊衛生所所長。我大學畢業到北京后,劉子文任304醫院院長/顧問,她跟我說:我們跟你父母關系太特殊。我是你父母的“媒人”,老李(時任12軍政治部主任李開湘)是婚禮上的證婚人……。</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初春,野戰衛生學校根據上級指示,實行精兵簡政。在校<b>學員由四百多人減少到119人</b>(其中黨員105名),當時只剩下二個軍醫期和一個調劑期。精簡人員回部隊去。4月,涂錫道政委調離學校,肖大煊接任政委。下半年,學校遷到遼縣上武村。并根據野戰衛生部的決定,學校成立干部班,提高在職干部的理論和技術水平。<b>干部班從部隊選拔學生,學制四年</b>(野戰衛生學校第七期1941年6月-1945年4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1945年的八路軍衛生系統</span></p> <p class="ql-block"> 順便說明一下,1945年何穆任院長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是新組建的,此時,晉冀魯豫軍區有兩個“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p> <p class="ql-block"> 1945年3月,老爸奉命到“<b>野戰衛生學校</b>”學習(學制兩年)。同年8月份野戰衛生學校更名為“<b>晉冀魯豫醫學專科學校</b>”;1946年1月,再次更名:<b>北方大學醫學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名字前面標紅點的都是后來聯系上的戰友</span></p> <p class="ql-block"> 1945年<b>野戰衛生學校</b>有兩期學員入學,1月份開學的是學制一年的<b>軍醫速成科</b>;3月份入學的是學制兩年的<b>軍醫科</b>。說實話,過去我很長時間都認為老爸和他戰友們上的是“<b>抗大</b>”,直到在此書中看到這個“學員名單”,才搞明白:他們不是“<b>抗大</b>”,而是“<b>北大</b>”,是<b>北方大學醫學院</b>的畢業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吉林大學校史中的野戰衛生學校</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兩期學員入學不久,日本鬼子就投降了。大家都興奮的個個熱淚盈眶,同時又覺得有那么點點的遺憾,因為沒有在前線跟戰友們一起慶祝這浴血奮斗八年換來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0日,上黨戰役打響,<b>野戰衛生學校</b>的師生們積極參加了對傷病員的救護治療工作。上黨戰役勝利后的1945年10月,<b>野戰衛生學校</b>遷校到長治,并改編為<b>晉冀魯豫醫學專科學校</b>。改編后,錢信忠兼校長、劉和一任副校長、肖大煊任政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1月的晉冀魯豫衛生系統</span></p> <p class="ql-block"> “續一”書中的信息:1946年1月10日,<b>“醫學專科學校”即將轉為“北方大學醫學院”</b>。如此看來,1946年1月“速成科”畢業的學員就應該是<b>晉冀魯豫醫學專科學校的唯一畢業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1月畢業的學員畢業證</span></p> <p class="ql-block"> 太巧了,從<b>《烽火硝煙中的白衣戰士》續一</b>書中看到<b>陳其及伯伯</b>(老爸同期同學常華阿姨的丈夫)的畢業證,頒發者還是“<b>十八集團軍野戰衛生學校</b>”。為什么即不是“北方大學醫學院”,也不是“晉冀魯豫醫學專科學校”?也許是時間太短了,“醫學專科學校”還沒有正式改編好,僅僅四個月就轉為了“北方大學醫學院”。</p><p class="ql-block"> 從1946年1月學校名稱仍然是“野戰衛生學校”的畢業證來看,書中的“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二期”的學員,應該實為“<b>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一期</b>”學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邢臺總部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5日北方大學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正規的綜合大學。大家知道,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創辦的<b>抗日軍政大學(抗大)</b>,主要是了為抗擊日寇的侵略,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快速)培養軍政人才,在那種特殊的條件下,還不能稱為綜合大學。而<b>北方大學</b>,已經著眼于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為奪取全國政權后的國家建設培養人才。</p><p class="ql-block"> 同年2月,<b>八路軍野戰衛生學校</b>就轉為<b>北方大學醫學院,</b>并且(4月)從長治遷到了邢臺直隸第四師范(舊址)。</p> <p class="ql-block"> <b>北方大學醫學院是“北大”里面最特別的一個學院</b>。一,北方大學醫學院并非新組建的,而是由“<b>八路軍野戰衛生學校</b>”直接改編而成;二,醫學院重點是培養前線醫護人員,采取軍事管理和軍事編制,學員全部是來自晉冀魯豫各軍區部隊的現役軍人。<b>醫學院隸屬北方大學和晉冀魯豫軍區衛生部的雙重領導,</b>錢信忠兼任院長,劉和一與李新農任正副教務主任;三,后來北方大學合并為“華北大學”時候,醫學院并沒有跟著一起過去,而是另外發展為“醫科大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醫學院在邢臺的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 位于邢臺學院校園內的直隸四師舊址,是<b>北方大學醫學院</b>和文藝研究室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就在北方大學剛開學不久,國民黨政府便發動全面內戰,蔣介石將西南大批軍隊調往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區,企圖搶占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1946年8月,國民黨軍隊從鄭州、石家莊南北兩側打通平漢線,進攻解放區。為了避免戰火,使這所新生的大學有一個安寧的學習環境,<b>北方大學決定向太行山上的晉東南老革命根據地轉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在長治高家莊村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 長治,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古稱“上黨”,因其“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而得名。11月中旬從南太行回京,專程繞到長治馬廠鎮高莊村尋訪“北方大學”舊址,看到這里正在修建“北方大學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堂大廳也成為北方大學的大會禮堂</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0月,<b>北方大學</b>從邢臺陸續遷至長治高家莊。高家莊當時歸潞城縣第五區管轄(現長治市郊區馬廠鎮高村),是一個有著百十戶人家的中等村莊,地形開闊,村中有一座修建于1931年的天主教堂,占地幾十畝,建筑宏大,<b>北方大學的校部和部分學院</b>就設在這里。教堂旁邊,有一座安神醫院,據說也是北方大學當年最重要的教室宿舍舊址。</p><p class="ql-block"> 其實,在<b>北方大學</b>遷來之前,這里已有另一所大學,那就是<b>晉冀魯豫軍政大學</b>,校長劉伯承,所以又被稱為劉伯承大學,成立于1945年9月,是由抗大總校奉命進軍東北時,中共中央決定抽調150名營團以上干部組成干部大隊,同抗大太行分校、太岳分校合并為晉冀魯豫軍政大學,屬于晉冀魯豫軍區領導下的學校,1945年10月底正式開學。第一期學員在1947年4月畢業,分配到各部隊中,地方干部分回原地工作。第一期學員畢業后,軍政大學遷到冀南根據地的南宮、衡水一帶辦學,其原長治辦學校舍都由北方大學各院校接手。</p><p class="ql-block"> 從時間上看,北方大學與晉冀魯豫軍政大學曾有過幾個月的共處一地的時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醫學院在安昌</span></p> <p class="ql-block"> 當時高家莊周邊各村全是北方大學下設的各院系。<b>行政學院</b>和<b>文教學院</b>與校部同駐高家莊;<b>工學院</b>駐高家莊附近的張莊、李村等地;<b>財經學院</b>設在高家莊附近的馬廠;<b>藝術學院</b>在北方大學遷來長治時,原有一個文藝研究室,1947年4月擴建為藝術學院,院址在張莊;<b>農學院</b>于1947年3月建院,院址原在張莊,后遷到長治城內東華門一帶;而<b>北方大學醫學院</b>則設在高家莊村西北約3公里的安昌古鎮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醫學院安昌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 <b>北方大學醫學院的所在地是安昌</b>,是原晉冀魯豫軍政大學軍工部所在地。1946年10月,“軍工部”離開后,北方大學醫學院進入安昌。不過北方大學醫學院的領導、教師、學員400多人并沒有全在安昌村,還有一半住在鄰村安陽。院長錢信忠和主要領導住在<b>安昌</b>,而專家教授們則同學員一樣分住在兩個村,所以教師們有時講課,不得不步行幾里路前往其他點的班級講課。11月中旬去過一次,已經找不到舊址了,問了好幾個人,沒有人知道幾十年前的事(因為是中午到的,村委會也沒人)。</p> <p class="ql-block"> 醫學院前期的學生實習,主要依靠長治城內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何穆),后設<b>診療室</b>,1947年6月發展為<b>醫學院附屬醫院</b>,醫務主任安中彥、副主任黃天真、教導員鄭一天。附屬醫院的設立,既解決了學生實習問題,又為師生和當地群眾治病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 這個課程比重是1947年以后的,老爸他們畢業的時候,外語課程還沒有。老爸的外語僅僅局限于藥名。沒搞明白的是,為什么是學“德語”?</p><p class="ql-block"> 由于<b>“北方大學醫學院”的性質要“治病救人”</b>,學員們學習的時候,醫治疾病的義診已經展開。當地農村環境是惡劣的,衛生習慣沒有養成,困擾鄉民的最普遍的病便是生疥瘡。由于“北方大學醫學院”進駐安昌、安陽兩地的“近水樓臺”,兩村群眾得到“醫學院”教官及其學員們的診治不在少數。漸漸,附近村莊風聞此消息后,前來就診治療者越來越多。學員們每日的加班成了家常便飯,治療疾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醫學院(第一期)畢業證</span></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元月,學院突然召開緊急會議,校長范文瀾,院長錢信忠主持會議,講話說:解放戰爭進入到如今,今年是將是一大轉變。我們要去爭取更大勝利,要打大仗,要解放全中國,部隊急需大批有技術的衛生人員做戰爭后勤,救死扶傷的保障,組織決定讓你們提前結束學習,等推翻了蔣家王朝,再接而且<b>首先要接你們回來再繼續學習</b>。就這樣,這期學員簡單的舉行了畢業典禮,各自收拾課本,背上行李,按命令開赴各自的崗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一期畢業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張“<b>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一期畢業合影”</b>照上的日期是“1947年元旦”,正好對應上了老爸他們畢業證上的時間-1947年1月1日(民國36年)。這跟我前面的分析:《烽火硝煙中的白衣戰士》續一書中的“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二期”,實為“第一期”的結論不謀而合。不過這張“畢業合影”照片我是第一次看到,問了其他幾個北方大學醫學院的后代,都沒見到過這照片。</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的背景看上去不像是高家莊村的那個教堂,也不知道是否是安昌的哪個教堂。據說,長治地區曾是天主教大區,那時叫潞安教區,和太原教區并稱山西兩大教區,是山西天主教的重要傳播地區,長治地區的教堂比較多,這張<b>北方大學醫學院</b>的畢業照可能是在另一個教堂前拍照的……。原想去實地考察一下,可惜一直沒有抽出時間,有機會一定到長治轉幾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方大學畢業紀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枚“<b>北大畢業紀念</b>”章是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四期(1946年3月-1948年3月)學員<b>馬向魁</b>前輩的,他們是百分之百的北方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入學畢業都是“北大”)。我覺得這枚“<b>北大畢業紀念</b>”章,應該是“北方大學藝術學院”的作品。而藝術學院是由原“北方大學文藝研究室”(主任陳荒煤)于1947年4月擴建為北方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光未然(張光年),院址在長治張莊。藝術學院附設美術工廠,制作證章、樂器,還曾印制領袖像30多萬份。1947年1月份畢業的學員,還沒有藝術學院,所以他們只有畢業證,沒有“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畢業于山西長治的北方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分散在晉冀魯豫各個部隊。老爸分配到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司令員王近山)16旅(旅長尤太忠)衛生隊。此時<b>詹少聯</b>任6縱衛生部部長,跟老爸一起在344旅參軍的<b>雷銘奇</b>時任6縱醫務處長、老上級<b>張立山</b>在6縱野戰醫院當院長、<b>王泰云</b>在6縱17旅(旅長李德生)49團衛生隊;老爸同期同學<b>劉金玉</b>分配到18旅(旅長肖永銀)衛生隊。有關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的組建,<b>參見《</b><a href="http://www.xsjgww.com/52etu5pj"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b>戰太行?“紅軍團”--688團與769團</b></a><b>》。</b></p> <p class="ql-block"> 1947年,6縱跟隨劉鄧大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緊接著發起魯西南戰役,打開了南進通道。隨后,兵分三路,千里躍進大別山。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先后越過隴海路,涉過黃泛區,跨過沙河、渦河、汝河(<a href="http://www.xsjgww.com/2aforac8"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汝河血戰中的鐵血先鋒與絕命后衛</a>)等重重障礙,于8月末勝利到達大別山,由此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些戰友都是誰啊?有認識的告訴我!</span></p> <p class="ql-block"> 歷經淮河戰役、渡江戰役、千里追擊掃蕩江浙、挺進大西南、解放重慶……。1950年老爸調二野軍政大學三分校四總隊任衛生所所長;1951年組建志愿軍12軍野戰醫院二分院(為戰而生,和平后番號取消)任院長入朝參戰;抗美援朝勝利12軍凱旋歸來時,醫療二所(原二分院)調志后更名“3205機動醫院”留守朝鮮;1955年年底3205醫院全院回國,直接南下開赴臺海前線福州軍區后勤部住泉州;1956年年底3205醫院整體轉到鐵道兵第一軍,再次北上到內蒙古包頭市……。多年的征戰與變換單位,很多戰友都失去聯系。</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1977年,北方大學醫學院軍醫科第一期的學員,為慶祝畢業30年,曾經搞過一次的大聚會(大概30多人,忘了是在雞公山還是平頂山),可惜沒找到他們當年的合影。好在有這次聚會,找回來不少失聯的戰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母跟北方大學醫學院北京的同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和畢業證都是京生哥找出來的,照片應該是70年代末,老爸老媽和張義明、王尚林、王忠仁、常華(前中,右邊陳其及,左邊老媽)等,在陳其吉(常華的紅軍丈夫)家照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跟京生哥在北京游玩</span></p> <p class="ql-block"> 插點題外話:老爸的同學中,張義明伯伯后來在北京空軍,住在北京臺基廠,出門右轉就是王府井大街,所以我到北京總是吃住在他家。張義明伯伯的京生哥的兄妹三人是我最熟悉的,我在工廠當工人時京生哥在內蒙兵團,我上大學后京生哥回京在法制報社工作。</p> <p class="ql-block"> 跟老爸一起分到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的劉金玉,他夫人陳德昭阿姨也是老媽的戰友,楓樹下的照片拍照于朝鮮。</p> <p class="ql-block"> <b>北方大學一共存在了兩年零八個月</b>的時間,在長治就辦了一年零八個月。1947年暑期,北方大學陸續回遷邢臺。至1948年5月,除農學院、醫學院外,本部及其他院系全部遷回邢臺。</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北方大學遷回邢臺。9月,<b>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大合并為華北大學</b>,吳玉章任校長,范文瀾任副校長。1949年,<b>華北大學遷到北京</b>,后改名為<b>中國人民大學</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大合并為華北大學時,<b>北方大學醫學院沒有跟隨并入華北大學</b>,而是獨樹一幟的另外獨立發展,其歷史沿革如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華民國上加蓋</span><b style="font-size:15px;">公元</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華北醫科大學畢業證</span></p> <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b>北方大學醫學院遷到石家莊,與白求恩醫科大學合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醫科大學</b>。兩校的附屬醫院同時合并,仍稱<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華北軍區衛生部長錢信忠兼校長,耿毓桂任校政治委員、陳淇園任教育長、劉和一任副教育長。</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1日,<b>華北醫科大學</b>改隸軍委衛生部領導。2月命名為:軍委<b>天津軍醫大學</b>。</p><p class="ql-block"> 1950年7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天津軍醫大學”。</p><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9日,天津軍醫大學被命名為<b>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b>。</p><p class="ql-block"> 1954年2月26日,<b>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與長春第三軍醫大學合并</b>,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b>第一軍醫大學</b>。<b>遷校長春</b>。</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11日,第一軍醫大學移交地方領導,學校定名為<b>長春醫學院</b>;</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15日,長春醫學院改名為吉林醫科大學。朱德為學校親筆題寫“<b>吉林醫科大學</b>”校名。</p><p class="ql-block"> 1978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逝世39周年紀念日,學校舉行了隆重的恢復校名慶祝大會--<b>白求恩醫科大學</b>。 </p><p class="ql-block"> 2000年并入吉林大學,成為“<b>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b>”。</p> <p class="ql-block">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說的<b>第一軍醫大學</b>跟1975年廣州的“第一軍醫大學”毫無關系,僅是名稱相同而已。<b>1975年的第一軍醫大學</b>,其前身是于1951年創建的<b>東北軍區軍醫學校</b>,后陸續調整為“第十一軍醫中學、第十一軍醫學校、齊齊哈爾醫學院、解放軍軍醫學院”,1970年遷入廣州、1975年轉隸更名為第一軍醫大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求恩醫科大學校史沿革圖</span></p> <p class="ql-block"><b>附件一:白求恩醫科大學</b></p><p class="ql-block"> 1946年的晉察冀軍區也有一所著名的大學,即<b>白求恩醫科大學</b>。它是1939年由白求恩大夫直接參與創建于河北唐縣牛眼溝的<b>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b>。1940年2月,為了學習和紀念白求恩,晉察冀軍區將學校改名為<b>白求恩學校,</b>附屬醫院改名為<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戰火暫停,白求恩學校返回東山坡復課,改名白求恩衛生(醫科)學校,除繼續培養部隊選送的衛生人員外,開始招收地方知識青年入學,并在《晉察冀日報》刊登招生廣告。3月,第一批新生開學,編為軍醫15期,這是學校首次公開向地方招收學員。時值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奉命赴東北受戰事所阻,與張家口醫學院合編。6月,中醫大繼續開赴東北后,白求恩醫科學校和張家口醫學院合編,中醫大留下的小部分師生和原張家口醫學院師生并入,正式成立白求恩醫科大學。軍區衛生部部長殷希彭兼任校長,衛生部政委姜齊賢兼任政委。耿毓桂任副政委,張文奇、陳淇園分別擔任正副教育長。</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晉察冀軍區決定將<b>白求恩學校</b>更名為<b>白求恩醫科大學</b>。</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軍醫11、12合期及軍醫18期畢業,這是白求恩醫科大學在解放戰爭中的第一屆畢業生。8月,冀察冀軍區各地衛生學校合并于白求恩醫科大學,設分校。</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白求恩醫科大學移駐石家莊。7月,原分屬兩軍區的白求恩醫科大學和北方大學醫學院合并,命名為華北醫科大學。兩校附屬醫院同時合并,仍命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和平醫院第一分院轉移阜平,后華北軍區衛生部對所轄醫院統一整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附件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p><p class="ql-block"> 人們都知道,白求恩1938年9月15日,在五臺縣松巖口村,創建了“模范醫院”。其實在太行山左權縣也有一所129師的“模范醫院”,詹少聯就曾任129師模范醫院。歐陽啟旭曾任129師模范醫院1所所長。</p><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為紀念白求恩,中央決定把他創立的模范醫院更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此后,各地建立的國際和平醫院在名字前一般都加白求恩三字。129師的模范醫院改名為白求恩醫院,詹少聯任院長。1942年7月,白求恩醫院與附屬醫院、野戰醫院、兵站醫院合并為<b>白求恩和平醫院</b>,詹少聯任院長。</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組建<b>晉冀魯豫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b>院長何穆。同年歐陽啟旭奉命組建第一野戰醫院。</p><p class="ql-block"> 抗戰勝利后,隨著解放區區劃的調整,到1946年,解放區已經有<b>八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及42所分院。八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分別是:<b>延安</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晉冀魯豫</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晉察冀</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蘇北</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山東</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晉綏</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翼熱遼</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b>華中</b>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p> <p class="ql-block"><b>附件三:與北方大學有關的高等院校</b></p><p class="ql-block"> 北方大學從1946年1月5日正式成立,到1948年8月24日與華北聯大合并成立華北大學,僅兩年多。</p><p class="ql-block"> 北方大學作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組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大聚合的地方之一,它是劃時代潮流的一部分,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它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之一,與新中國諸多高等院校血脈相連,后來繁衍了眾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藝術單位:</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1950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中國政法大學,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干部組建了中國人民大學。</p><p class="ql-block">中國農業大學——北方大學農學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農藝系合并發展為今日的中國農業大學,該校前校長樂天宇即為原北方大學農學院院長。</p><p class="ql-block">北京理工大學——北方大學工學院后來和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合并發展成為今日的北京理工大學。</p><p class="ql-block">中國歌劇院、中國舞劇院——北方大學藝術學院后來和華北聯合大學藝術班合并發展成為中國歌劇院、中國舞劇院。</p><p class="ql-block">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由北方大學歷史研究所發展而來,原北方大學校長范文瀾生前一直擔任該所所長。</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南召县|
永安市|
宜都市|
德保县|
勃利县|
哈尔滨市|
夏河县|
含山县|
平远县|
巩留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广宁县|
宁夏|
灵丘县|
定陶县|
涿州市|
崇明县|
项城市|
米林县|
正定县|
巴彦淖尔市|
平顶山市|
城口县|
台江县|
刚察县|
比如县|
同德县|
南充市|
大英县|
丽江市|
永德县|
衡阳县|
罗山县|
集安市|
大连市|
志丹县|
庄浪县|
永仁县|
吉安县|
姜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