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世界文化遺產~印度埃洛拉石窟(上)

又見炊煙

<p class="ql-block">在印度德干高原平坦的土地上突然出現一座山巖,與郁郁蔥蔥的灌木叢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段南北走向的新月形玄武巖峭壁上,居然有人工開鑿的洞穴廟宇,令人嘆為觀止,堪稱印度建筑藝術史上的絕唱。這就是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印度宗教建筑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和阿旃陀石窟并列為印度石窟著名藝術代表,二者同位于馬哈拉斯特拉邦內,一個位于奧蘭加巴德東北方,一個位于西北方;一個以石雕聞名全球,一個以壁畫震驚世界。</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開鑿在南北走向長達兩公里的玄武巖巖壁上,34座石窟分屬佛教、印度教、耆那教(qí nà jiào)三種宗教,其中有12座佛教石窟、17座印度教石窟、5座耆那教石窟。石窟從南向北依次編號,南端第1~12窟為佛教石窟,中間第13~29窟為印度教石窟,北側第30~34窟為耆那教石窟。</p> <p class="ql-block">據考證,7世紀前后佛教僧侶最先發現這里,因為清幽隱秘的環境非常適合冥想修行,他們像開鑿阿旃陀石窟一樣,在巖壁上開鑿出了供居住的洞穴以及祈禱的巖廟。隨著佛教的衰退,大約在765年,國王克利希那一世為紀念戰爭勝利,命人在埃洛拉開鑿出更為宏偉壯觀的凱拉薩神廟。到了9世紀,當地君王為了保護耆那教,也因地制宜地在堅硬的巖石中鑿出5座耆那教廟宇。</p> <p class="ql-block">這可能是世界上很少的三教合一的祭拜場所了,試想一下,三種不同信仰的教徒在這里一起修行起居,朝拜著各自的崇拜之神,這是需要多么寬廣的胸懷和極大的寬容精神啊。</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群不僅是印度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院群,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寺廟石雕建筑的典范之一。埃洛拉石窟的開鑿年代比阿旃陀石窟晚,真正讓埃洛拉石窟聲名遠揚的原因,是祭拜印度教濕婆神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這是一座動用7000多名勞工、落錘直下約36米、鑿下20萬噸巖石、費時150年開鑿出的全世界最大的巨石雕刻神廟,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稱建筑藝術史上的奇跡,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是世界寺廟石雕建筑的典范,16窟的凱拉薩神廟更是印度石窟神廟的巔峰之作,堪稱世界建筑藝術史上的一處豐碑。窟中連貫又精妙的雕塑和建筑可追溯至公元600~1000年,向人們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印度文明。埃洛拉石窟群不僅藝術造型獨特,技術水準高超,而且作為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圣殿,它們是古代印度容忍、寬恕特性的精神體現。1983年,埃洛拉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很大,全部走完花時很長,我們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洞窟參觀,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令人震撼的印度教第16窟凱拉薩神廟。</p> 佛教石窟 <p class="ql-block">佛教創始人是印度凈飯王和摩耶皇后之子~悉達多 (Siddhattha),后人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死后,佛教雖然分成好幾個宗派,但是都以佛陀為宗師。然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卻沒有成為印度人的主要宗教,而是在日后成為亞洲地區的第一大宗教。12座佛教石窟(1~12編號)約為公元7~8世紀間開鑿,這個時期,佛教在印度已經衰微,印度教異軍突起,1 ~12窟的佛教石窟從建筑形制到雕刻風格都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最南邊的12座石窟屬于佛教的地盤,除了第10窟是佛殿以外,其他全是僧人開鑿出來給自己修行、講學的地方。在佛教的洞窟中,第5號、第10號、第11號和第12號洞窟較為重要,里面有寺院、佛像、講經堂等,佛祖釋迦牟尼像是佛教石窟中最主要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阿旃陀的佛窟中,佛殿和僧舍是有著嚴格的區別的。在埃洛拉,這兩種石窟有著融合的趨勢,第11、12僧舍窟明顯兼有佛殿性質。在阿旃陀石窟塑像中大多遵循的是笈多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而埃洛拉石窟則受到印度教的影響,盡管相對印度教石窟比較簡單樸素,但也開始追求復雜而華麗的風格造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雕刻已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脅侍的3尊形式雕像之外,還開始出現了眾多的菩薩、女神和犍陀羅等早期密教圖像,意味著佛教的衰落與蛻變。</p> 第3窟 <p class="ql-block">第3窟外觀。</p> <p class="ql-block">第3窟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之上,顯得和藹而穩健。</p> 第5窟 <p class="ql-block">第5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大的比哈拉窟(僧房),長36米、寬18米,以24根帶有羅曼式柱頭的列柱將長方形窟殿分為中殿和側廊,側壁鑿有20間小室。從中央兩排狹長的石凳可以看出,這里曾被當作講堂使用。</p> <p class="ql-block">第5窟的主佛。</p> <p class="ql-block">第5窟的雕像。</p> 第9窟 <p class="ql-block">第9窟的門面繁縟又精致,上面雕刻了很多人物和法器。</p> 第10窟 <p class="ql-block">第10窟是埃洛拉石窟唯一的支提窟(有佛塔),這間兩層的支提門面雕飾十分精美,上層的窗戶從原本的馬蹄形改為三葉形。</p> <p class="ql-block">窗口兩旁上方各雕有一組佛的護法天神飛天,每組各三個飛天,形象活潑。</p> <p class="ql-block">第10窟的僧院和寺院合二為一,該石窟又被稱作維什瓦卡馬(Viswakarma),意思是木匠,其名來自宛如木頭雕刻的肋排拱石窟頂。教徒們將天花板雕刻成了一根一根肋拱,十分新奇。窟殿寬13.1米,縱深26.2米,長排列柱導向半圓形后殿,末端一座巖刻窣堵波(佛塔)的臺基前,倚坐著佛陀雕像。第10窟的形制有些像阿旃陀石窟的第19窟和26窟,那兩個窟都比埃洛拉的第10窟開鑿的早,是否模仿埃洛拉?總感覺文明是有傳承的,建筑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第10號窟中的笈多式佛陀釋迦牟尼雕像高約3.3米,為典型的一佛二伺,脅侍菩薩與頂飾飛天組成了華麗的佛龕。佛陀坐在一座8米高的塔前,壁上還有成排的小雕像,場面極為壯觀。巨大的佛像體態勻稱,表情自然,慈容睿目,極其生動。</p> <p class="ql-block">第10窟的二層一般是關閉的,看門的印度管理員老人家對中國人很友好,破例讓我們登上二層,拍出了與平層視角不同的片片。</p> <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佛教的雕刻是三教中最樸實無華的,講究大氣自然。但是那時佛教的名望已經不及從前,連佛教的石窟都不似從前,受當時的風氣影響,變得華麗復雜了許多。第10窟的雕塑,不算精美但已初步呈現印度教的風范。</p> 第11窟 <p class="ql-block">第11窟看似為雙層的毗訶羅,實際為三層,這里又被稱作兜德勒(Do Thal)。11號石窟直到1876年才被發現,與12號石窟一樣,設計成這么大的毗訶羅,很可能是想和印度教石窟一較高下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這里各層均設佛龕,供奉一佛二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飛天雕塑,細腰豐臀,儼然受印度教影響。</p> 第12窟 <p class="ql-block">第12窟是從巖石中挖出的一整棟三層樓,也叫“三層窟”,窟內樓梯、房間、大廳、佛像俱全,全是向內開鑿出來的。12號窟據說是印度最大的僧舍,上下三層每一層都雕刻滿了佛像,八組八大菩薩,每一個都惟妙惟肖。那些我們從小到大熟知的觀世音、彌勒、文殊菩薩等,都或站或坐于石窟之中,隔著千年的時光與我們遙遙相望。</p> <p class="ql-block">頂層兩側壁上有佛祖大雕像。后壁也有7尊,一邊是佛祖在樹下修煉悟道,一邊是佛祖端坐華蓋之下凝神沉思。</p> <p class="ql-block">洞窟后壁沉思中的佛。</p> <p class="ql-block">第2層上有一道長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猶如一座佛教的萬神殿,雕刻著成排的眾佛、菩薩、多羅女神等群像,構成了早期密教曼茶羅圖像。</p> <p class="ql-block">四臂佛雕像。</p> 耆那教石窟 <p class="ql-block">位于第16窟凱拉薩神廟向北500米左右地方的是耆那教石窟群。印度的耆那教歷史悠久,它產生于約公元前8世紀,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耆那教的第24祖筏馱摩那(Vardhaman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耆那”(Jaina)是由“jn”演變而來,其意為“戰勝欲望的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在漢譯佛典中稱為尼乾外道、無系外道、裸形外道、無慚外道或宿作因論等。印度信奉耆那教的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埃洛拉石窟所在地就是西印度。</p> <p class="ql-block">5座耆那教石窟(30~34號石窟),在9~11世紀間開鑿,屬于埃洛拉后期建造的石窟。雖然多半模仿印度教石窟,感覺不到最鼎盛期的印度教石窟群那樣的力量,不過這里的耆那教特有的雕刻卻十分的細密、繁復、精致,據說還殘留著許多未發掘的石窟。</p> 第32窟 <p class="ql-block">第32窟稱作因陀羅瑟帕(Indra abha),這里是因陀羅會堂,也是埃洛拉最出色的耆那教石窟。該石窟開鑿于9世紀,分上下兩層,一樓中庭里有巖石雕成的四面堂,很像小一號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雙層列柱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廳富麗堂皇,有些出乎意料。</p> <p class="ql-block">在耆那教寺廟的天花板上,常看到向日葵雕塑或壁畫,向日葵是對太陽的虔誠象征。</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大雄),所以第32窟中有很多大雄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雙層列柱大殿二樓的壁龕中,供奉著耆那教創教始祖筏馱摩那大雄(Mahavira),端坐于蓮花臺,蓮花臺下有金剛座。</p> <p class="ql-block">前廊兩側都有騎大象的雕像,其中一尊已被人摸的石頭發亮。</p> <p class="ql-block">前廊里騎獅子的女神像。</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石窟中多為裸體雕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巴濕伐那陀和戈摩遼爾兩位大教長的裸體雕像,身體的每個部位雕刻精細,腿臂上纏繞著藤蔓,長發披肩,無形中產生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象征著耆那教苦行不渝、返璞歸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窟內雕像密密麻麻,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令人瞠目。</p> 第33窟 <p class="ql-block">第33窟外觀。</p> <p class="ql-block">窟內的大祖雕像。</p> <p class="ql-block">本篇未完待續,以第16窟凱拉薩神廟為代表的印度教洞窟精彩至極,圖片多內容豐富,我將在本篇《世界文化遺產~埃洛拉石窟(下)》中對其詳細介紹,敬請大家關注。</p> <p class="ql-block">拍攝:又見炊煙</p><p class="ql-block">撰文:又見炊煙</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19年2月26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邑县| 大关县| 永平县| 石门县| 宁武县| 枝江市| 玛曲县| 奇台县| 当雄县| 大城县| 甘肃省| 东光县| 寿光市| 灵寿县| 普兰店市| 那坡县| 特克斯县| 新泰市| 榕江县| 肃南| 东辽县| 清河县| 平舆县| 上思县| 冕宁县| 通海县| 交城县| 黑龙江省| 德州市| 兴和县| 墨竹工卡县| 栾川县| 上高县| 枞阳县| 宿松县| 乌鲁木齐县| 青岛市| 滨海县| 珲春市| 三江|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