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寧化縣是中央蘇區核心區,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寧化人民為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走進寧化,高矗的軍號雕塑隨處可見,寧化人民以英武的軍號標志和特有的熾熱情懷,追尋與懷念那難忘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城中心廣場</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城路口</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長征出發紀念館廣場</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淮土鎮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年初,我和家人專程從福州來到閩西,在感受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的同時,饒有興味地參觀了寧化縣長征出發紀念館專題展《軍號嘹亮-中國紅色軍號歷史陳列》,該展以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為切入點,系統展示軍號在人民軍隊建設中的作用、意義及時代價值,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長征出發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壁塑:軍號(展廳前)</p> <p class="ql-block"> 雕塑:軍號嘹亮(展廳入口)</p> <p class="ql-block"> 號角是中國軍號的早期形態,為獸角制作而成的吹奏之物,被廣泛應用于戰場上的發號施令或振氣壯威 ,成為冷兵器時代戰爭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海螺制作的號角</p> <p class="ql-block"> 牛角制作的號角</p> <p class="ql-block"> 軍號由號角演變發展而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手中,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激發斗志的旋律;不僅是克敵制勝的戰斗武器,更是出奇不意的戰術載體。人民軍隊用信仰鑄造了軍號,用熱血擦亮了軍號,用智慧吹響了軍號,賦予了軍號特殊的內涵與意義。</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日,人民軍隊在嘹亮的軍號聲中誕生。1928年,中國工農革命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紅軍初創時期,通信工具十分落后,靠旗語、煙火等方式維持部隊聯絡,因其容易受到天氣、環境等的影響,號音聯絡便逐步從駐地走向戰場,成為各級指揮員調動、指揮部隊的得力助手。</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義時部隊使用的軍號(代用品)</p><p class="ql-block"> (現存于通信兵陳列館) </p> <p class="ql-block"> 紅銅打造的軍號</p> <p class="ql-block"> 紅軍創建初期,部隊沿用的是原國民革命軍的號譜。1930年冬,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國工農紅軍總部著手編寫我軍自己的號譜。1931年,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并逐漸建立健全了司號制度。</p> <p class="ql-block"> 在寧化縣長征出發紀念館內,珍藏著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它是全國目前唯一一本保存最完整和正規出版印刷的紅軍軍用號譜。這本紅軍軍用號譜為橫式小32開本,內頁20頁,對折成40頁,用毛邊紙、黑油墨印制而成,封面上印有“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印”等文字。為保密起見,內頁曲譜均采用五線譜,收集了紅軍生活、訓練、作戰及部隊番號、職務等曲譜340多首。這本《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連同號嘴,是由寧化籍老紅軍羅廣茂同志使用、保管并捐獻的。</p> <p class="ql-block"> 羅廣茂珍藏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使用過的號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p> <p class="ql-block"> 1930年,紅四軍從古田出發途經長汀,在紅軍的感召下,年僅15歲的羅廣茂毅然告別父母,加入紅軍。羅廣茂個頭不高,說話卻中氣十足。部隊根據他的特點,把他調到紅四軍第三縱隊任司號員,之后又選派他到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司號大隊學習。結業時,學校鄭重地發給學員每人一本軍號譜,要求他們認識到軍號譜的機密性和重要性,要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軍號譜。羅廣茂先后在紅四軍、紅十二軍、紅五軍團擔任司號員,頻繁的戰斗中,他始終牢記黨的囑托,把軍號譜隨身珍藏。</p> <p class="ql-block"> 1934年,羅廣茂在福建連城作戰中負傷,進入紅軍醫院治療。后來,醫院被沖散,羅廣茂與隊伍失去了聯系。為避免軍號譜落入敵人手里,羅廣茂回到老家,將軍號譜交給母親保存,自己則外出打工躲避敵人抓捕。</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羅廣茂想將軍號譜拿出來交給國家,但母親年事已高,怎么都想不起來軍號譜藏在哪里。直到1974年拆建家中谷倉時,已是花甲之年的羅廣茂才發現這本被油紙布包裹、牢牢釘在谷倉底板上的軍號譜。第二年,他便將這本號譜連同他的號嘴一起,捐獻給了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人在號譜在”,一本《軍用號譜》,背后是一位老紅軍幾十年守護的信仰和諾言,它承載著將士們聽黨指揮、聞令而動的使命和紀律,彰顯著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絕對忠誠!</p> <p class="ql-block"> 至抗戰前夕,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軍共進行千余次戰斗,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勝利實現戰略轉移。紅軍軍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以弱勝強的戰斗奇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虛實奇正的紅色傳奇。</p> <p class="ql-block">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四川所有兵力共10個團20萬人,分為六路圍攻川陜根據地。紅四方面軍以紅四軍、紅三十三軍及紅九軍、紅三十軍各兩個師在東線,打敵第五、六兩路。1934年8月,紅九軍作戰科科長周希漢帶著軍直屬隊在四川萬源縣羅文壩地區作戰,該部穿插到紅二十五師和二十七師中間,隨部隊一起追殲潰敵,追到一個岔路口,走在前面的二十五師改沿小路東進,直屬隊仍沿公路向南朝預定集合地點前進。不久,哨兵發現前面有埋伏。此時,后面的二十七師還沒上來,軍直屬隊只有500多人,除了號兵連和通信兵外,都是機關干部和勤雜人員。周希漢看到號兵連連長,靈機一動,讓號兵連散開,每隔10米一個號兵。戰斗打響后,100多把軍號一起吹響,紅軍戰士吶喊著沖向敵人,連續四次沖鋒,潰敗敵人3個團,創造了紅軍戰爭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 紅六軍團使用的軍號(代用品)</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中,隨著無線電、電話等現代通信的發展,軍號的作戰指揮功能逐步弱化。但在廣大抗日根據地,形勢嚴峻,敵眾我寡,回旋余地小,無法整建制行動,抗日軍民便發揮游擊戰優勢,分散作戰,以小勝積大勝,以時間換空間,頑強生存,直至最后反攻,創造了四面發號、多處發號、游動發號的軍號游擊戰法。</p> <p class="ql-block"> 八路軍司號員崔振芳用過的軍號 </p><p class="ql-block"> (代用品)</p> <p class="ql-block">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經過4年艱苦作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和廣大人民群眾經歷了與國民黨軍進行的140余次較大規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800余萬,奪取了全國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紅色軍號,奏響了解放的號角。</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作戰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沖鋒號令“聯合國軍”膽戰心驚。志愿軍人在軍號在,軍號在沖鋒號就在,沖鋒號在,戰斗和勝利就在。紅色軍號,吹出了血性膽略,吹出了軍威國威。</p> <p class="ql-block"> 鄭起用過的軍號(代用品)</p><p class="ql-block"> (現存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軍號伴隨著戰爭的誕生而誕生,是軍隊信息聯絡、鼓舞軍心、實施管理的音響通信工具。自從有了人民軍隊,就有了紅色軍號。在波瀾壯闊的戰爭舞臺上,紅色軍號以獨特的角色,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歷史話劇,創造了一個個嘆為觀止的紅色傳奇。</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戰爭形態的演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發展,軍號的指揮功能逐步弱化,司號制度被取消。2018年10月1日,全軍恢復播放作息號;2019年8月1日起,隨著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軍號再次在軍營響起。軍號聲聲,激勵中國軍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在對傳統的回歸中,接過前輩的軍號,奏響新時代強軍強國的奮進強音。</p> <p class="ql-block"> 以司號員身份開始革命生涯,在烽火硝煙中成長為百戰將星的開國將領。</p> <p class="ql-block"> 激昂軍號永難忘,鐵馬冰河入夢來。中國軍號,從大漠孤煙中走來,走過世紀風雨,走出軍威國威,回蕩在歷史長空,響徹在新時代。軍號嘹亮,永不消逝。人民軍隊聞號而起、聽令而行、號聲不息、奮斗不止的偉大精神必將激勵人民軍隊砥礪成鋒,在強軍興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闊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 熱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澄迈县|
伊宁县|
奉化市|
三河市|
郧西县|
津市市|
布拖县|
平江县|
修武县|
会东县|
临澧县|
嘉禾县|
蓝山县|
南部县|
仪陇县|
博罗县|
靖西县|
溆浦县|
平潭县|
象山县|
读书|
柯坪县|
宜丰县|
界首市|
武宁县|
霍邱县|
河津市|
宁晋县|
台中市|
略阳县|
大英县|
上思县|
长葛市|
牙克石市|
唐山市|
子长县|
博白县|
鄂尔多斯市|
射阳县|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