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考釋】 封爵西河郡 相里元出地(四)</p><p class="ql-block"> 泛黃的典籍記載,精美的碑石文字,滄桑的零藏遺存,悠遠的村人衍傳…對考釋村名由來提供了多個維度的依據。</p><p class="ql-block"> ——題記</p> <p class="ql-block">(續三)</p><p class="ql-block">四、零藏溯流徂源</p><p class="ql-block"> 碑石在歷史長河中。其記事、記人具有印證和補充歷史的功能。墓碑,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不僅記錄了逝者的信息,還可以透過時間、官職、任地、世系等,了解歷史淵源、家族地望等信息。典籍不僅是思想寶藏,也是民族集體記憶和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連接歷史和現實的橋梁。若兩者尚不能厘清迷霧,尚可借用俄國作家果戈里所說:“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都已緘默的時候,只有他還在說話?!弊屛覀冨忮私ㄖz存——零藏、辛莊。小相村現今舊時三堡尚存,零藏、辛莊解放前早已夷為平地,看似已無可能觸摸到,但歷史不會完全失憶…村人還是留下了“先有零藏,后有小相”的口口衍傳;村落中留下了名為零藏的街、巷名,遺址上也呈現了辛莊的地垙名稱,粗考小相村的街、巷名稱,除了四美街、毓秀街為嘉美名稱外,大都與鄰近的古寺、家廟、宅院、自然村的名稱相關(相鄰或相對),為今人追尋過往的歷史,開啟了一扇窗口。辛莊故址上已聳立著雄偉的中汾酒城南門,但零藏村的遺址還在,即便它默默無言,也在以另一種方式向世人訴說…</p> <p class="ql-block"> 據李應杰先生在《汾州滄桑?小相篇》記載:“小相村的由來,相傳,春秋時晉國大夫里克被晉惠公所殺,其妻攜少子逃居相城,時人俗呼相里氏”,“辛莊村是相里氏的祖居舊地?!钡胤轿幕瘜W者指出: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由于文字出現較晚,刻碑立據則是隋唐之后,傳說就成為通例,學者持此審慎的態度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今次汾州文化論壇20多人考察小相村,對挖掘小相村歷史,助力村志的編寫,無疑會提供很大的幫助,確實出現了數篇高水平的文稿。但也出現了個別“鐵口直斷”假說,僅靠解讀一塊碑文,直言“大、小相村由相里氏人始建于五代早期,后唐(923~936)時期”的話題。筆者根據北齊時天保三年(552)的相里寺碑,多個相里人名;清代學者顧炎武推定的“相里瑞碑為武周時立。”率先提出質疑,并對:“奈(怎么會)為汾州西河縣人呢?“的疑問句譯法提出異義,并試譯為:“這是作為汾州西河縣人是己”的陳述句式。因觀點相悖,先是筆者無語,后被群主移出汾州文化研究論壇。筆者要重申的是:關于小相村的立村時段,既不能無視北齊相里寺碑上的多個相里氏人,也不能無視立于相里金碑東側的相里瑞碑(古代以東為上)客觀事實,因為有清代學者顧炎武、民國縣長王堉昌的合理推斷,清?乾隆《汾陽縣志》:“按:相里瑞,唐時人,蓋金之遠祖…”的記載;還不能無視《冊府元龜》中記載的武士彟的原配夫人相里氏的存在。更不能無視相里金碑文中追溯到的漢代御史相里武的官職和朝代早于相里祉的研判…相里金碑序文中:“遠祖食祿西河,因居汾晉間,奈為汾州西河人也”、“護喪葬于汾州西河縣唐化鄉大相里原”,與其后的銘文:“近囗祖禰,食祿并汾”、“遷神即路,歸葬故園”前后呼應,一氣呵成。真未辜負李霞蒸“杼思冥搜,摭實紀述”苦心和本意。</p><p class="ql-block"> 有歌詞曰:“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相里金的碑石,追溯到了其遠祖相里武,似乎是要中斷了與其得姓始祖的聯系。但小相村的零藏街、巷名稱似乎現出一絲光亮,村西南一隅的零藏村遺址不再沉默,村人口口衍傳:“先有零藏,后有小相”將還原其本來的歷史面目…,姓氏典籍《元和姓纂》與碑刻序文中記載的:“至周時,晉有大夫里克,其妻司成氏攜少子季連,避地居于相城,時人遂呼相里氏。”中的“相城”再次浮現眼前,揮之不去。碑刻序文“協避窨全身支道,見因地得姓之由”將司成氏母子當時的境遇推到了“零藏村”的面前,幫助今人再次細作疏理。相里金碑序文“因居汾晉間,奈為汾州西河縣人也”,即是指相里遵的遠祖,居住在汾水、晉水之間(即今山西),則遠祖即指許多代以前的祖先,則得姓始祖季連為百世不祧之祖。避地居于相城,可能源自司成氏見過晉惠公的“遺里克書中‘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的記載;銘文:“近囗祖禰,食祿并汾”更是將范圍鎖定在唐代時的并州、汾州地域,且是相里金的祖禰地;“遷神即路,歸葬故園”更將當時遷移靈柩啟程上路,將逝者的遺體送回故里(汾州西河縣唐化鄉大相里原)進行安葬(葬地小相村北“太師塋”),記述的清清楚楚。《左傳?文公十六年》提及的歸葬故園,其原始含義即“運回故里安葬”,這一習俗體現了對故里深厚的情感和對祖根的追尋,是許多人一生追求的歸宿;這種行為不僅是對自已生命的尊重,也是對家族和祖先的敬仰和紀念。相里金碑刻銘文“歸葬故園”與序文“離汴水以涉長政,歸汾川而就玄寢”做了精準的呼應。各種史書對季連的記載僅見姓氏典籍:“克妻司成氏,攜少子季連,避地居于相城”,好在《莊子?天下篇》最早對相里姓氏作了記述:“相里勤之弟子…”《韓非子?顯學篇》:“相里氏之墨…”《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記載了“季連元孫勤見莊子,韓非子言相里子,著書七篇”,《左傳?僖公十年》有:“晉殺其大夫里克…”《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惠公賜里克死,里克遂伏劍而亡”的歷史事實,并留下了遺里克書:“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文獻記載。晉惠公即位后,背信棄義,約曰成了“空頭支票”,并賜里克死,里克臨死時,留下了“欲加之罪,何無辭乎”的悲情感嘆!</p><p class="ql-block"> 正是這些“信史”的真實記載,促使眾多學者超出碑文世系追溯到的漢代御史相里武,探尋典籍記載的相里勤何在?筆者做為小相里人曾撰寫過《汾陽古相城的推述》一文,結合清代、民國學者親訪小相北“太師塋”兩塊相里墓碑的不同記載,(1)清代學者朱彝尊考察后,在《相里金碑跋》中寫道:“汾陽縣有大相里、小相里,相里氏子孫聚族居也。按:相里氏,東周時即有之,莊子稱相里勤之弟子是己?!泵駠h長王堉昌民國十三年親訪兩碑后,也做出同樣的記述。朱彝尊之后不久,清代學者顧炎武同樣考察兩碑后,在《金石文字記》中寫有:“…莊子書相里勤之弟子”、“韓非子言相里氏之墨…”作碑者不能引也。同文也留下了“…至今千余年,而裔孫猶居于此…若山東、河南,則兵火之余,人民亡散,欲求元時遺族,已寥寥不可見矣?!?lt;/p> <p class="ql-block"> 以顧炎武反清復明的曠世大儒,極具民族氣節,作為清代學者的祖師爺,留下了“作碑者不能引也”的巨大懸念,后人更應審慎地研究此句的深刻蘊涵。盡管如此,同時也留下了“…欲求元時遺族”的記載,對照《新集天下氏族譜》:“謹錄元出州郡,第四道河東道十郡,汾州西河出十姓:…相里、任…”等,一為“元時遺族”,一為“元出州郡”,很值得今人探尋“元”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是清?乾隆皇帝主持,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和學者編撰,聚集了當時一流的學者精心??笨加?,并由3800多學者抄寫,歷時十三年編撰而成,堪稱中國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整的集成。編撰官對每一種過目的書寫一篇提要,對作者的生平、寫作旨要、成書經過、內容篇章、學術價值等情況做出概述,這些提要都成于學有專攻的著名學者之手,最后經總撰官紀昀筆削定稿,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元和姓纂》粗校中??出:西河隰城,相里祉始居焉,今汾州相里城是也。魏郡冠氏縣,祉十一代孫后魏清河太守、洛干侯相里僧伽,因封始居冠氏縣…”的記載,為今人探尋典籍記載的相里祉所處的時代提供了可參照的信息,尤其可貴的是“西河隰城,今汾州相里城是也”彌足珍貴!盡管“相里城”與碑刻中的“相城”尚有一字之差,但西河、隰城、汾州已直指今日汾陽市(縣)之地。這是四庫館臣們坐在書案之前十多年的潛心研究的結論,即“十年磨一劍”凝聚的心力共識和取得的學術成果!因紀昀“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正是以紀昀為總撰官的四庫館臣留下的珍貴文字,為今人追溯相里元出地的“相城”提供了依歸。</p><p class="ql-block"> 元出和始居如何解讀,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從“元”與“始”分別的意思釋義或可提供一些思路:“元”的本義即是人頭,引伸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來表示天地萬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為頭的用法,后來被“首”取代,更多的便用它的引伸義。《說文解字》:元,始也,從一從兀?!稄V韻》:元,大也,始也,長也,氣也?!兑捉?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p><p class="ql-block"> “ 始”的本義是最初、開始,后引申指根本、過去之義?!墩f文解字》: 始,女之初也,從女臺聲?!墩f文解字注》:初,始也,此與為互訓。解釋為始的本義是女子初剛懷孕,指最初、開始?!都崱罚菏?,初也。看完釋義,元即始,始即初,初與始互訓…著實令人糾結。</p><p class="ql-block"> 直至看到欽定《四古全書提要》中祉十一代孫相里僧伽,因封始居冠氏縣,方才有些理解元與始的區別,其用法與《通志?氏族略》:“濟陰太守相里祉,始居西河”句式完全一樣,始居即“最初遷居”之義?!洞呵飼x大夫里克考論》(清徐融媒體 王增斌、郭會生)一文中即此用法,表述為“漢代里克后裔之相里氏,再遷西河(今汾陽)”。事實上,元和始都有表示開始或起點的含義,但元在漢語中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和用法,包括作為漢字本身的意義,在歷史和文化中的特定使用,以及特定事件和時期關聯,“元”更強調周期的開始,首要性和根本性,如元旦、元月、元出、建元、改元及唐初常用的元謀、元勛、元從等,這些名稱表達的是一個周期的開始和新生。而始則更側重于表示某事物的起點和開始,它是一個動詞性的概念,表達的是動作的開始,是一個起始點。即“始”更側重于強調事物的起點和初始狀態,如始發、始居、始端、始建、始創等。相里金碑文中,從理氏到里氏再到相里氏 ,三易其氏,季連是相里氏的得姓始祖,開啟了相里氏的新的周期…</p><p class="ql-block"> 關于零藏村,因是自然村而非行政村,歷次《汾陽縣志》未見記載,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還是在續志中收錄了滿公大師的石刻內容,民國時,王堉昌在《汾陽縣金石類編》卷三幢?塔類同樣收錄了《宋?滿公大師經幢》石刻文字,其紀年為宋?嘉佑四年(1067),這是零藏自然村較早見之于石刻文字的資料,也是一種客觀的歷史信息,為追溯其源頭提供了指引。海見同學新收集的《故鄉小相村全貌》一圖,文字中出現了“離藏”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 古建遺存零藏村,更顯得彌足珍貴。即便靜默無言,也是它訴說歷史的一種方式,即以街、巷名的形式表達。而這種訴說,智慧、深情,引人遐思又充滿力量,可謂是開啟了一堂厚重悲情的歷史課。今次,當地文化學者侯廷勝先生用不疾不徐的腳步,炯然如炬的目光,樸實無華的文字,回溯小相村的歷史,撰寫的《小相村中村零藏村》一文,引領村人穿越歷史的煙云,拂去歲月的塵埃。文中寫到:“零藏村,村民稱呼音為“閭藏”,民間有寫作靈藏、林藏、云藏等多種形式,應鄭重回歸到零藏的正字上來?!鼻皫滋旌R娛占降摹豆枢l小相村全貌》圖又寫作“離藏”兩字,這張圖是寓居天津的村民任丕先先生于1948年所繪,由后人任小泉、王志軍保存,頗顯珍貴,只是用了近音“離藏”來書寫“零藏”,今人只能理解,也足見正字的必要!《小相村中村零藏村》采訪到了“村民現能口傳最早的零藏村住民,贊化里頭甲侯氏長男侯萬程,三男侯萬結,三妹侯玉梅等,還有許氏、張氏、王氏等人的詳細信息,辛莊村最后的住民為贊化里八甲相里爾泰(1871~1959),夫妻一直在此居住,于1938年因日寇侵略的戰亂,遷入主村”。應該說相里爾泰是辛莊自然村最后的堅守者。文章同時記錄了“村民在1956年辛莊地垙作為墳塋時,打穴至八、九尺深左右,出現了磚鋪的院面”,或許這塊洪水沖擊平原的地下埋藏著更多的秘密,明代孔天胤詩中:“荒祠相里存”也許與此相關聯…相里爾泰這一枝脈,仍在小相村繁衍生息,延續著相里族人的榮光。</p><p class="ql-block"> 零藏村的村名歷經滄海桑田,在歲月中洗凈鉛華,在古漢字里墨香溫存。盡管名稱很是特殊,筆者根據其字、義、音,釋讀其為晉國大夫里克后裔“零落寒門、避窨潛藏”的縮略語,正是司成氏攜少子季連避地居于相城時的棲身之所,與典籍記載的史實和碑文“協避窨全身支道”相互契合,這應是零藏村名的深刻蘊意所在。因零藏村位于小相村西南一隅,順勢推述小相村即為是時的“相城”。姓氏典籍準確的記載應是:“克妻司成氏,攜少子季連,避地居于相城(一隅)”,零落潛藏,隱姓埋名,繁衍生息,直至成為汾州西河縣“相里氏”的地望。相里爾泰之子相里兆仁在1953年的買地契約簽字為“里隱相下”,是為外鄉人不曾注意的相里復姓的重要細節,有論者言:“細節里藏著天使”,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相里金家族的“神秩(軸)”上也是如是書寫為“相上里下”的一個字。據了解,相里族人還存有更早的“神秩”,期待機緣巧合…小相里“上托相城,下衍小相”,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有多個維度的史料佐證的。</p> <p class="ql-block"> 另一文化學者景耀(昊潛)撰寫的《相里迷蹤》一文中寫道:“相里瑞早于相里金應該是正確的,克妻司成氏攜子從晉國臨汾到安徽淮北相城,千里之遙能夠生存下來還發展起來實屬奇跡…大相村的形成應該相對晚一些…”是很有見地的論述。筆者以為:汾州文史論壇中不乏大量的有識之士。</p><p class="ql-block"> 關于小相村之“小”,筆者根據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杜金鵬、歷史學家徐中舒:“地名以大小為名,原有對稱之意,故地稱小,新遷稱大”之論,援引《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西遷的月氏稱大月氏,留在原居地的稱為小月氏?!边€有梁氏族人遷徙所處為大梁,留在梁伯國的族人當是為少梁;《詩經?小雅?大東》:靠近西周鎬京者(西周都城地)為小東,遠者為大東;西周時遷徙的虢國,分別叫西虢、東虢、南虢、北虢,留在原封地的是為小虢,說明小相村成村時間更為早些。小相里應是“相里故里”,是相里氏的元出之地。相里金碑銘“葬歸故園”,卒葬于小相里北的“太師塋”,是為客觀的事實,歷次的《汾陽縣志》有明確的記載,正是歷史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零藏村是凝固的歷史,形象地詮釋了“克妻司成氏,攜少子季連,避地居于相城”,隱姓埋名、零落潛藏的境遇,即碑刻序文記載的:“協避窨全身支道,見因地得姓之由”。而相城是小相村村名溯源繞不開的話題,相城之“城”,蓋為有堡墻之筑,相城之“相”,筆者根據“目在木上”的構字理據,結合村內大型夯土建筑“大悲庵”(俗稱土臺子),推述為目光高遠的人群居住地。今次略作補充:小相村境域,歷史上地理位置變動不大,東有小相河流過,西有炭窯溝溪水,歷次《汾陽縣志》少見小相北堡的記載,分析更早時(南北朝~明代前,待考),村子最北端,應是土臺子及寺道。古漢語中,道、路、街、巷有著明確的區別,《說文解字》中,道:被解釋為通達之路;路:被解釋為“大道也”;街:被解釋為民居之間相通之路;巷:被解釋為“小路也”。從春秋戰國時期,城、邑、里三者之間有內在聯系及其發展演變關系,邑是一種古老的聚落形態,有溝、樹之封的聚落。環壕聚落是邑的高級形態,環壕聚落基礎上出現了有圍墻的即是城。那些起初沒有建起圍墻較小的邑,后來也稱作里,即城外之里,實際上就是自然村落。邑是無圍墻的聚落,邑字上方之口,應是溝、樹之封,此解更接近“邑”的造字本義。宋 滿公大師:“本邑零藏人”,鎮河門石刻:“南通邑路”,一為鄉邑,一為城邑,似可佐證零藏村的客觀真實。古代的城并非今日之平遙古城,北京皇城之城…古時小相村四至大體分明,具備筑城(相城)的客觀條件,《太平寰宇記》:前趙時劉元海所筑的“八門城”(今羅城村)也可旁證。孫冶讓《正義》:“此鄉邑亦猶言鄉里。凡六鄉五比為閭,則聚居為城邑,猶之里宰,六遂之邑為五鄰聚居。”</p><p class="ql-block"> 歷史的迷人之處,可能就在這里,根據有限模糊的史料去推演過去的歷史實屬不易…讓我們慢慢地從遺址、遺跡中找尋更多的參考答案,用多維的依據,考釋相里氏元出地——相城…期待更新的考古學證據,揭示小相村悠久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草就拙文前,在美篇中又見到了汾陽小相村考察簡記(4),《小相村在外工作人員群》也作了轉發,該文寫有:“俗姓王氏的靈藏,生于公元519年,雍州新豐縣人…隋朝初年被隋文帝稱為‘道人天子’,公元530年左右,‘志慕情遠’的靈藏,隨著逃難的人流,走進了山西,來到了被后人冠以‘靈藏村’之名的汾陽小相村所在的卜陽地域…村人為感激靈藏法師恩德,就定村名為靈藏村,時間約為公元530至540之間,已示千秋萬代,永做紀念?!弊鳛榉饘W“門外漢”的筆者,查閱資料記載:“…開皇四年(984),關輔亢旱,帝引民眾就給洛州,敕藏同行共通圣化。”就給洛州,即今洛陽;何來汾州?怎言卜陽?隋文帝楊堅大定六年(581)登基即位,改元開皇,改名大興善寺,靈藏大師是大興善寺的開山鼻祖…若是隋文帝早登基50年或許可能…筆者簡評:神童…高僧…11歲…靈藏…此文可更名為《高僧童話》。如果說相里金碑譯讀時是面碑誤釋,則小相村簡記(4)純屬向壁虛造。</p><p class="ql-block"> 歷史已經遠去,誰都沒有光刻機,客觀真實注定是一個不可能還原的歷史之謎。正是泛黃的典籍記錄,精美的碑石文字,滄桑的遺址零藏,悠遠的村民衍傳…引領著今人透碑見人,循人見事,因事見史,或許能夠破解歷史上少見記載的汾陽古相城,尋找到失落2600多年本屬于邑人的東西??陀^現實是:地屬春秋時的瓜衍縣(今汾陽)境域上,遺里克書中的“汾陽之邑”與里克后裔相涉的“三塊碑石”(相里寺碑、相里瑞、相里金碑),聯結在小相里零藏自然村方圓不足一公里的這塊土地之上,這是不爭的事實。</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不揣谫陋,不避重復,粗略考釋,是為芻蕘之見,僅用作村志資料參考,不作它用,特此說明。</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9日于興隆家園</p><p class="ql-block">鳴謝:特別感謝海見同學搜集整理涉小相村的資料匯集,方便查閱,實用有效,前幾天又發來當地學人關于西河的研討內容等史料,對本拙文的草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海宁市|
苏尼特右旗|
弥渡县|
安龙县|
九江市|
杂多县|
达拉特旗|
普陀区|
田东县|
鄯善县|
仙居县|
昭觉县|
嘉定区|
天柱县|
介休市|
鄂州市|
靖远县|
犍为县|
黔东|
龙里县|
宝坻区|
石柱|
塔河县|
白水县|
巢湖市|
北辰区|
华宁县|
叶城县|
墨竹工卡县|
城固县|
崇阳县|
廊坊市|
九江市|
格尔木市|
盐边县|
长沙县|
松滋市|
平泉县|
同江市|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