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鐘山石窟。中外學者認為,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不在云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第二個敦煌”,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這里雖然偏僻,但我們慕名而來,來的早,人獨一份,專場游。這里明示不許拍攝,看門的老漢看我們很誠懇,就默許了。看了鐘山石窟,還順便參觀了石窟所在地“安定古鎮”和古鎮前山上的“古長城(烽火臺)”。(照片安定古鎮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一、鐘山石窟。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為佛教石窟。位于陜西省子長市安定鎮城東鐘山腳下。始建于西晉太和年間(366~370年),歷經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鑿建而成。(照片鐘山石窟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據清道光“安定縣志重修石宮寺碑記載”,這里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剛殿;還有萬佛樓、鐘鼓樓、三官樓、觀音閣及禪室方丈。<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典型的縱軸式布局佛寺,</span>雕梁畫棟,十分壯觀,可惜毀于兵燹,除正殿石窟外,盡成廢墟。(現鐘山石窟全貌)</p> <p class="ql-block">鐘山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為典型的縱軸式布局佛寺,共有十八窟,現開掘五窟,以第三窟為主窟,洞窟為橫長方形,分前室、后室,前室為三開間。鐘山石窟是研究千余年來歷朝歷代宗教史、民俗風情、彩繪工藝、衣著裝飾、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的重要史料。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山石窟鎮寺石獅、石牌坊和三官樓)</p> <p class="ql-block">三官樓(山門)</p> <p class="ql-block">三官樓(山門)</p> <p class="ql-block">三官樓里面一側</p> <p class="ql-block">石獅、石牌坊、萬佛巖和萬佛樓</p> <p class="ql-block">二門(又稱彩門)</p> <p class="ql-block">兩口防火大缸</p> <p class="ql-block">撞鐘</p> <p class="ql-block">菩提樹</p> <p class="ql-block">萬佛巖說是有十八窟,開放的只有五個窟。</p> <p class="ql-block">萬佛巖側面</p> <p class="ql-block">萬佛巖正面</p> <p class="ql-block">萬佛巖石窟。開放五個窟中,居中的三號窟為主窟,是萬佛巖。一號、二號在照片中三號窟的右側,四、五號窟在左側,這四個窟幾乎沒留下什么雕塑和壁畫。</p> <p class="ql-block">一號窟</p> <p class="ql-block">二號窟</p> <p class="ql-block">四號窟</p> <p class="ql-block">五號窟</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重點:三號窟。看窟的老漢打開三道大鎖,我們才能進入窟內。窟門楣上有“萬佛巖”三個大字。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寬16.4米,進深9.5米,高度約10米。正中有一石壇,長11米,寬5.3米,高1.4米,佛壇被八根通天柱環繞。窟內中央設橫長方形佛壇,壇基上分前后兩排分布著8根接地連頂的方形石柱,石柱1米見方,高5米,上呈窟頂。</p> <p class="ql-block">3號窟是保存最好的石窟,除了風化的后壁和地面、窟頂之外,整個石窟雕滿了各個時期的塑像,已經沒有任何空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看了以后真正體會到,三號窟“萬佛巖”是重點,是精華。</p> <p class="ql-block">四壁及柱子上全部是原石雕刻的上萬尊石佛,每尊石佛的姿態表情各不相同,而且面相溫和。</p> <p class="ql-block">鐘山石窟的主窟壇基上有3組14尊大型主體石雕,主佛像為釋迦牟尼三世佛即分別為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p> <p class="ql-block">三號窟講解性標牌。</p> <p class="ql-block">窟內保留著完好的數十通碑、碣題記,山門、牌坊、蕭寺宮、七級密檐式磚塔、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巖法師浮圖塔,以及塔林、地官、石崖墓群、禪室、禪院。</p> <p class="ql-block">石窟正門兩側墻壁上,分別雕刻的16尊羅漢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兇神惡煞,有的閉目誦經,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寧思沉睡。羅漢造像的上方,雕滿了數層千余尊佛像,喜怒哀樂,各不相同,姿勢各異。</p> <p class="ql-block">千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鐘山石窟是研究千余年來歷朝歷代宗教史、民俗風情、彩繪工藝、衣著裝飾、雕刻藝術和建筑藝術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壇基三尊主像上面各鑿有復斗形藻井,繪唐草圖案。窟內雕像,全部妝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繪,金碧輝煌,保留千年而經久不變,令人稱絕。</p> <p class="ql-block">壇基的正前方,置一對對稱的自在觀音,盤腿坐在仰蓮須彌座上。壇基前下方,東有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西置騎大象的普賢菩薩。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密無間隙地刻滿數層萬余尊浮雕小佛像,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為主。兩邊的造像龕里,雕有太子出行圖和僧人啟門圖。</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結跏跌座于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釋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別侍立大弟子迦葉和小弟子阿難,均腳踏蓮座,通高2.5米。</p> <p class="ql-block">壇基東西兩端各立一尊侍協菩薩,壇基前后兩排共八根接地連頂的方形石柱,1米見方,高5米,系造窟時所留支撐頂板巖石。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均密無間隙地刻滿了數層浮雕,均以佛教故事為主。</p> <p class="ql-block">主窟四壁及石柱柱壁上滿雕小千佛、菩薩、羅漢、弟子等。石窟前壁下方浮雕有16尊均高0.7米左右的羅漢像,或合目誦經,或恍然深思,或側首,或垂眉,或微笑,或怒視,每個形象都顯示出不同的性格。石窟東壁一組“佛涅槃圖”,釋迦佛仰身而臥。眾弟子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俯首飲泣,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側目凝視。</p> <p class="ql-block">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與壇基緊密連為一體,壇前有乘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乘獅的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乘白象的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主窟的外壁上,雕刻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儒教孔子的造像。壇基三尊主像上面各鑿有復斗形藻井,繪唐草圖案。窟內雕像,全部妝彩,均以泥金彩繪。</p> <p class="ql-block">二、安定古鎮(歷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陜西省子長市安定鎮是陜北目前保存最好的宋明古鎮,鎮內鐘山石窟群、明代古城墻、清代窯洞和民國衙門舊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到此探古尋幽。安定古鎮是中國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道,自隋唐起即為邊關要塞,元朝開始設縣,歷代為當地政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現街道里街面兩側多為新建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安定鎮,1942年5月,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將縣城遷至現在的瓦窯堡鎮,改名為子長縣,安定縣降格為安定鎮至今。</p> <p class="ql-block">姜聚華將軍故居。</p><p class="ql-block">姜聚華少將。1933年12月出生于陜西子長安定鎮。1947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后深造成為一名軍醫。1955年,他獲得上尉軍銜,隨后考入第四軍醫大學,1961年畢業時已任陜西省軍區獨立師醫院內科主任。1969年,姜將軍調任寶雞解放軍第三陸軍醫院院長,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帶領團隊救治大量重傷員,特別是截癱患者,通過精心治療,使他們得以康復。1978年,他轉任蘭州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兼醫務部主任。1993年9月,他光榮退休。</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石牌坊為新建</p> <p class="ql-block">也有少部為古建,等待翻新復建</p> <p class="ql-block">離開街道里面的房子,多為古建</p> <p class="ql-block">三、安定古鎮烽火臺與明代土長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岑巩县|
郎溪县|
遂川县|
岳阳县|
阳山县|
乳源|
上蔡县|
东至县|
万山特区|
天全县|
华池县|
汝阳县|
白银市|
镇坪县|
博客|
中山市|
凤冈县|
保亭|
义乌市|
中宁县|
镇平县|
林甸县|
咸阳市|
崇阳县|
柞水县|
波密县|
南安市|
田东县|
增城市|
潮安县|
保定市|
嘉善县|
常山县|
锡林郭勒盟|
徐汇区|
逊克县|
车险|
凌源市|
长岭县|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