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甘肅的甘南成為人們的熱門旅游地。假如你到了甘南,那迭部一定是不能錯過的。因為那里有險峻的高山,清澈的河流,莊嚴的寺廟以及紅色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迭部縣城</p> <p class="ql-block"> 迭部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處,白龍江上游的高山峽谷地帶。東鄰舟曲、宕昌縣,北接卓尼、岷縣,西、南與四川省若爾蓋、九寨溝縣接壤。</p><p class="ql-block"> 迭部,古稱疊州,藏語的意思是“大拇指”,即神仙拇指點開的地方。神話傳說,迭部四周全是高聳入云的石頭山,隔斷了交通。古代有個山神途經這里,被石山擋住了去路,伸出拇指一摁,石山頓時開了缺口,便有了通道。這一地區的行政管轄建制變化頻繁,直到1962年元旦才成立了迭部縣。縣域面積五千多平方公里,盡為山地,幾乎沒有平原,平均海拔高度在三千三百多米,人口有六萬多人。</p> <p class="ql-block"> 紅軍長征在迭部縣有兩個重要事件被載入史冊。一個是俄界會議,一個是臘子口戰役。</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甘肅地圖上,沒有“俄界”。俄界是迭部縣達拉鄉的高吉村。當年紅軍從四川帶來的通司(翻譯)誤將高吉讀成俄界,紅軍中作會議記錄的同志便將“俄界”記錄下來,會議也就成了“俄界會議”。不過,現在和長征有關的史料中,仍然使用“俄界”這個名字。</p> <p class="ql-block">?俄界會議紀念廣場</p> <p class="ql-block"> 迭部我來過兩次,第一次來是2019年7月11日,那天的經歷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當時,我們在若爾蓋縣城吃過午飯,原本計劃參觀巴西會議舊址等,不料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無法前往,只好趕往迭部縣城,準備第二天去俄界會議舊址和臘子口戰役參觀點。</p> <p class="ql-block"> 若爾蓋到迭部約一百四十公里,中途路過著名的花湖生態旅游區,我們稍事休息,走進草地。夏日的花湖水豐草勝,清涼秀美,湖水清澈如鏡,湖畔開滿鮮花,五彩繽紛,令人心曠神怡。而我覺得,這里大片大片的沼澤地,似乎才是當年紅軍穿越的真正的草地,水坑遍地,草包一團一團地,踩在濕漉漉的草甸上軟綿綿的,稍有不慎,就會掉進泥潭當中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離開花湖,沒走多遠,就進入高山峽谷地帶。這里是岷山山脈北段,崇山峻嶺,群峰交錯。它實際上成了四川與甘肅的天然分界線。岷山南麓屬于川北若爾蓋,其北麓則進入甘南迭部等縣境。迭部縣,南有岷山,北有迭山,兩大山系在其境內形成數百座縱橫交錯的高山,重巒疊嶂,歷史上是不是因此而被稱為疊州?我想是吧。</p> <p class="ql-block">?俯瞰高吉村(圖片來自官網)</p> <p class="ql-block"> 過了郎木寺,進入省道三一三,出現狀況。前方道路正在施工,一半路面已打好水泥,為保護新打的路面,工人在水泥路面鋪上一層塑料膜,上面壓了很多小石塊。這樣就只剩下一半路面能夠通行,加上小雨下個不停,本就不寬的坑坑洼洼的路面變成了稀泥窩。朋友把這樣的道路比喻為“米湯鍋”。用來形容道路上的泥漿就像熬制勁道的小米粥,稠稠地,粘粘地,用筷子一挑還扯絲的那種。即使是這樣的路況,還有個別司機不懂禮讓,只顧往前開,造成車輛擁堵。</p><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到迭部縣城有六十五公里的路程,我們走了快四個小時,平均時速十六邁,還不如自行車的速度??斓降靠h城時,道路才變好。走了一下午省道三一三,也讓我對幸福的概念有了徹悟。什么是幸福?當你駕車從破爛不堪、揚塵迷漫的砂石路上,當你從坑洼不平、前堵后擁的“米湯鍋”路上,當你從落石不斷、危險難料的盤山路上,突然駛上平坦寬闊、通暢漂亮的大道,那才叫幸福。</p> <p class="ql-block">?俄界會議會址</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迭部,標志著中央紅軍長征走出了四川,進入甘肅。甘肅是參加長征的四支紅軍隊伍都經過的唯一省份,從岷山到六盤山,從甘南草原到隴東高原,到處都留下了紅軍光輝的足跡;甘肅也是紅軍長征活動時間最長的省份之一,從1935年8月到1936年11月,共一年多時間。其中:</p><p class="ql-block"> ——紅二十五軍從1935年8月2日入甘,到9月中旬前后入陜,在甘肅活動四十余天。</p><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陜甘支隊)從1935年9月5日入甘到10月中旬入陜,在甘肅歷時四十多天;西征軍從1936年5月18日組建后,相繼進入寧夏、甘肅開展活動,直到三大主力會師,活動時間約半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紅二、紅四方面軍從1936年8月進入甘肅,到1936年11月22日山城堡戰役以后入陜,歷時一百余天。</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舊居</p> <p class="ql-block"> 時間回到1935年8月下旬,右路軍走出草地,到達川北若爾蓋縣巴西一帶,發動了著名的包座戰役,消滅胡宗南守敵一個團和援敵一個師,為紅軍北進甘肅創造了很好時機。但是,張國燾違背中央確定的北上戰略方針,擅自強令所有紅軍南下,并背著中央給前敵總指揮部政委陳昌浩發了一封率右路軍“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的密電。這份至關重要的電報被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毛澤東。為避免紅軍內部發生沖突,9月9日夜,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斷然決定,率領紅三軍(原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迅速脫離巴西險區,先行北上,向甘肅境內挺進。</p> <p class="ql-block"> 10日,中央進入迭部縣達拉鄉地界后,以中央政治局的名義分別致電徐向前、陳昌浩和張國燾,再次重申中央北上方針。陳昌浩的態度與張國燾一樣,指責中央是“右傾機會主義”、“逃跑主義”,決心南下。同日,中央還發布了《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強調指出,目前形勢完全有利于我們,無論如何不應該再退回原路。“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南下是絕路”。</p><p class="ql-block"> 11日,中央抵達高吉村,與先期到達這里的紅一軍(原紅一軍團)會合。并再次致電張國燾,嚴厲指出:中央為貫徹自己的戰略方針,再一次指令張總政委立刻率左路軍向班佑、巴西開進,不得違誤;中央已決定右路軍統歸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志指揮,并已令一、三軍團在羅達、俄界集中。顯然,這時的中央電令,對張國燾不起作用。12日,張指責中央“不圖領導全部紅軍,竟率一部秘密出走,其何以對國際和諸先烈”等。他還致電紅一軍、紅三軍負責人,誘令他們南下。</p> <p class="ql-block"> 為了揭露和批判張國燾的分裂本質,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針,黨中央于12日在高吉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俄界會議。會議首先由毛澤東作關于同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的爭論與目前行動方針的報告。報告著重講了三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第一、中央堅持兩河口會議確定的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張國燾反對這個方針,主張向南在政治上是沒有出路的,中央不能把一、三軍團也拉上這條絕路。由于張國燾的阻撓和破壞,使一、四方面軍不能共同北上,因此,一方面軍主力之一、三軍團應該單獨北上。</p> <p class="ql-block"> 第二、毛兒蓋會議決議是紅軍主力向黃河以東發展。現在由于情況變化,我們的行動方針應有所改變,首先經過游擊戰爭,打到蘇聯邊界去,打通國際聯系,得到國際的幫助,整頓和休養兵力,擴大紅軍隊伍,創建根據地,再向東發展。從各方面條件看,實現這個新方針,無疑是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中央與張國燾的斗爭,是黨內兩條路線的斗爭,要盡可能做工作,爭取他,不馬上做組織結論。因為它關系到爭取四方面軍的廣大干部,我們還要盡力爭取四方面軍北上。</p> <p class="ql-block"> 接著,彭德懷報告了部隊改編等問題。在討論時,與會同志一致贊同毛澤東的報告,擁護中央北上方針和改編軍隊。大家紛紛發言,揭露了張國燾擁兵自重、制造分裂、爭奪權力的陰謀活動。</p><p class="ql-block"> 會議決定,紅一、紅三軍和軍委縱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林 彪為副司令員,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為政治部副主任;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樣、彭德懷、林 彪組成五人團,負責軍事領導。</p> <p class="ql-block">?茨日那村</p> <p class="ql-block"> 會議作出《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需要說明的是,因時間緊迫,該決定在俄界會議上只是原則通過。中央北上到哈達鋪以后,在9月2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決定“關于國燾問題的決議的起草,由洛甫(張聞天)負責”。這一決定由張聞天寫成并通過后,沒有立即公布。直到1935年12月,才在中央委員范圍內公布。目的是教育并挽救張國燾本人,給他以改正錯誤的機會,并爭取四方面軍的廣大指戰員。但利令智昏的張國燾,拒絕中央的一再勸告和挽救,在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p> <p class="ql-block">?辣子情緣雕像</p> <p class="ql-block"> 今年5月16日,我第二次來到迭部,專程參觀了俄界會議會址。會址位于迭部縣城東南六十多公里的達拉鄉高吉村。這里處于岷山峽谷地帶,山巒重疊,達拉河穿行南北,溝通川甘兩省,從而使達拉溝成為川甘天然通道之一。古時運兵征戰,屢經此道。三國魏蜀相爭,唐、蕃、吐谷渾交戰,以及1253年忽必烈遠征云南,均取此道。紅軍就是途經此道,從巴西抵達高吉的。</p> <p class="ql-block"> 高吉村是個藏族山寨,當年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現在已是個大寨?!案摺痹诓卣Z里意為山,“吉”意為八,“高吉”的意思是“八個山頭”。走進高吉村,具有濃郁藏族風格的搭板房,依山就勢不規則地分布著。在眾多房子中間,隱藏著一個用土墻圍著的兩層木樓小院,這里就是俄界會議舊址。2006年舊址成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會址的外形和沙窩會議舊址有些相似。小院內,當年召開會議的土屋和毛澤東居住的木樓保存完整。可以看出,當地政府為保護和重修俄界會議會址下了不少功夫。</p> <p class="ql-block"> 俄界會議后,陜甘支隊先頭部隊從高吉出發,繼續北上,沿達拉河向臘子口方向挺進。從高吉到臘子口,要經過藏民聚居區和原始森林。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宣傳,許多藏民藏匿糧食,逃離村寨,紅軍來后,吃住遇到很大困難。原始森林地帶溝壑縱橫,道路崎嶇,行軍艱難。小股反動武裝在山林里偷襲,也給紅軍造成了傷亡。9月14日晚,紅軍大部隊到達達拉溝口的旺藏寺,毛澤東就住在茨日那村的桑杰家。</p> <p class="ql-block"> 去臘子口的半道上,我們路過旺藏寺。旺藏寺現在是旺藏鄉政府所在地,距茨日那村二里地,在國道上遠遠就能看見路邊“茨日那毛主席舊居”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茨日那村坐落在山坡上,干凈整潔,被命名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口還建有長征驛站。我們沿著一面紅軍文化墻往村里走去,首先看到一座藏族群眾歡迎毛澤東的雕像。雕像命名:辣子情緣,是一位藏族老者與毛澤東握手,手里提著一大串辣子。毛澤東的舊居是一個藏式小院。院墻是土墻,院子很小,迎面是二層小木樓,一層是警衛室,二層是毛澤東住室,室內保留著當年的布局,墻上毛主席的畫像上掛滿了潔白的哈達。當年在這里,毛澤東向紅四團發布了“以三天的行程奪取臘子口”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 在茨日那,我們有幸見到了舊居的主人桑杰。他現在仍住在這里。聽桑杰說,當年他爺爺尕讓接待毛主席時,他們家是村里最富裕的。這座房屋在新中國成立后曾經被沒收,1976年才還給他家,由他繼承下來。爺爺、父親和他三代人一直守護著這個紅色遺址。桑杰對我們說,祖先留給我舊居,讓我很自豪,很驕傲。我要守護好舊居,守護舊居就是守護不朽的長征精神。從桑杰的身上,我感受到藏民的純樸和熱情,還有擔當和傳承。</p><p class="ql-block"> 在茨日那,我了解到這里的群眾對毛澤東的感情深厚,家家戶戶都貼著毛主席畫像。桑杰告訴我們,前多年,村里一戶人家失火了,村里人都幫著救火。跑到他家一看,房主人帶著全家人正往外跑,什么東西都沒拿,只有房主人雙手高舉著毛主席像從火里跑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二層毛澤東住室</p> <p class="ql-block">?與桑杰合影</p> <p class="ql-block"> 離開茨日那,我們沿省道三一三前往下一站——聞名于世的臘子口了。</p> <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圖片拍于臘子口戰役紀念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颍上县|
南川市|
格尔木市|
桂平市|
义马市|
英德市|
玉环县|
巨鹿县|
上蔡县|
汪清县|
那曲县|
卫辉市|
呈贡县|
荃湾区|
微山县|
共和县|
恩施市|
南溪县|
乐昌市|
毕节市|
渭源县|
泊头市|
抚远县|
永兴县|
康定县|
西宁市|
淳化县|
改则县|
永胜县|
罗平县|
通城县|
稷山县|
满城县|
清水县|
金阳县|
新化县|
上虞市|
灵寿县|
乐山市|
凤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