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淺談寧夏隆德歷史上的民族融合</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楊七斤</font></div><div><br></div><div>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之間融合發展的歷史。2018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講話時強調,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通過民族融合發展來實現。如果沒有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遷徙、互動、融合,就不可能形成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就不可能實現中國的長期統一和穩定。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更應該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br>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地區都是如此。位于六盤山西麓的隆德縣,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結合部,屬于邊塞地區。公元前220年,秦始皇首次出巡西北邊地,取道隴西,由雞頭道穿越六盤山。公元前112年到公元前88年,漢武帝先后六次登六盤,出蕭關,巡邊塞。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六盤山)視察馬政,隆德一度為監牧地轄境。特別是宋代,德順州(今隆德)北有西夏,西有吐蕃,南有南宋,是宋夏爭奪戰的邊防前線,也是宋金、金夏交戰的主戰場之一。在古代,隆德境內有許多民族在這里聚居,漢、唐、宋、元時期,匈奴、羌、吐蕃、女真、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隆德一度成為漢族與游牧民族的戰場之一。到了清同治年間,反清回民軍與清王朝的戰爭在隆德大地上持續十多年,被朝廷在隆德境內安置了好多陜、甘回民。<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漢代建立月氏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月氏,是中國秦漢時期生活在河西一帶的少數民族,漢初因襲秦制﹐有隴西郡。漢朝在今隆德境內設月氏道,并建月氏城。月氏城就建在今天的隆德縣大莊鄉石廟村西蕃岔,名叫“紅土城”。史書明確記載“道”制最早見于東漢時代,是設置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與縣平行的地方行政區劃,漢朝時道專門設立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班固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寫道,縣“有蠻夷日道”,①范曄在《后漢書·百官志》也謂“凡縣主蠻夷曰道”,②意即凡設在少數民族聚住區的縣就稱之為“道”。這應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民族自治地區之一。這說明隆德在漢朝是一個民族融合聚居的偏遠地區。并且月氏道開隆德縣境內行政區劃建置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秦末漢初,月氏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月氏戰敗后,其大部西遷至今新疆伊犁河、楚河流域。月氏故地河西地區被匈奴占領。沒有來得及遷走的月氏余部臣服于匈奴,并與羌氐等民族雜居,后陸續降附漢朝,被稱為小月氏。漢朝把他們安置在長城以內水草豐茂,地廣人稀的略畔山(六盤山)一帶,在今隆德境內設月氏道,建月氏城,月氏城在今隆德縣觀莊鄉石廟村西蕃岔,叫紅土城。1985年8月,隆德縣志辦和文管所工作人員曾進行過考查,城的輪廓依稀可辨,有漢磚瓦殘片。《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中曾有記載:“月氏道,在今隆德縣境,是為處置月氏降者而設。”③元鼎三年(前114),漢分隴西、北地郡地,置天水、安定二郡。隆德屬安定郡,安定郡轄二十一縣,今固原境內四縣,即高平縣、烏氏縣、朝那縣、月氏道(道相當于縣,居少數民族)。(清宣統)《甘肅全省新通志?卷十三?輿地志?古跡》記載:“月氏道,在(隆德)縣境。漢時以居月氏降者。”④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月氏道)治所當在今寧夏固原市南與隆德縣、西吉縣交界處一帶。”此地距張家川馬家塬大約70公里路程。天水、隴西、安定即今天的甘肅東部和寧夏南部,周秦時期有很多所謂西戎的部族。</p><p class="ql-block"> 西漢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同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與各民族平等往來,保護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利益,所以得到西域各族人民的擁護。“西域內附日久,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⑤《漢書?地理志下》卷二十八下:“安定郡……月氏道,莽曰月順。”⑥王莽篡漢,改寫了大漢朝代歷史,也改寫了月氏道的名字,月氏道稱為月順道。</p><p class="ql-block"> 月氏城為什么要設在隆德呢?大概因為這里是北通原州(今固原),南通秦州(今天水)的重要孔道。還有,六盤關砦在東,控制著長安涇州、環縣,沿茹河至青石,從小水溝翻六盤山沿什字河至興隆到蘭會通西域的大道。另外,葫蘆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其上游興隆、什字當時就很繁華,即就是現在,隆德縣沙塘一帶的人還有去高窯寺(興隆)和什字趕集的習慣,而什字稍東則水草豐茂,地廣人稀,是安置月氏最理想的地方,在這里建月氏城對月氏降者進行管理是最合適不過的了。</p><p class="ql-block"> 東漢省涇陽、月氏入朝那。到三國時,高平、朝那、烏氏等縣均被曹操占據。魏明帝太和二年(228),蜀相諸葛亮領兵進攻曹魏西部邊境,安定郡楊條叛魏(相傳楊條為今隆德溫堡楊家坡人)。民間有諺語流傳:“楊條坐在楊家坡,守住月氏動干戈。可憐馬謖失街亭,楊條隨著把頭落”。楊條堅守月氏城等待蜀軍到來,曹操派大將曹真和右將軍張郃領兵討伐,進攻月氏城,蜀軍因失街亭退回漢中,楊條等孤立無援,曹軍攻破月氏城,楊條被活活勒死。月氏道延續到東漢時期,月氏城在隆德境內存在了約400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小月氏大批遷往隆德境域,他們和漢族人民雜居、通婚,差異逐漸消失。在動態發展的民族遷徙過程中,民族界限被不斷打破,民族壁壘逐漸消失。因此,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經濟文化以至血緣關系上的交融在民族遷徙中得以實現,民族融合也在此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加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唐代吐蕃占據六盤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亂后,唐寶應元年(762),代宗李豫即位,吐蕃軍隊乘唐西邊軍事力量削弱之際,攻克唐隴山以西進入寧夏南部山區。廣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大舉攻占秦、渭等州,控制河西、隴右。不久攻占六盤山地區的隆德。十月攻取長安,半月后吐蕃撤出長安,退守原、會(今靖遠)、成(今甘肅成縣)、渭等州。次年一月,河北、朔方副元帥仆固懷恩舉兵叛唐,攻占靈州。九月,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南下,攻占涇州、奉天(今乾縣)、邠州等地,逼近長安,京師戒嚴。十月,河西節度使派唐軍5000人,攻仆固懷恩后方摧沙堡(今六盤山),又攻靈州,仆固懷恩回軍靈州救援。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郭子儀大破土蕃,收復原州、靈州。唐代宗大歷元年(766),與吐蕃會盟。吐蕃又攻取原州。大歷二年(767),郭子儀與吐蕃盟于興唐寺,大歷六年(771),吐蕃攻取青石嶺(今固原開城南),屯兵那城(朝那),郭子儀派使者諭吐蕃,譴責吐蕃背信棄義,毀甥舅之盟,吐蕃旋即退出兩地。大歷八年(773),郭子儀派渾瑊領兵駐朝那(今彭陽古城)。鹽州刺史李國臣在安樂山(今同心)抗擊吐蕃,吐蕃引兵退卻,渾瑊乘機出擊,殺吐蕃數千人。其時,吐蕃軍事設防在摧沙堡(今固原西南六盤山)。</p><p class="ql-block"> 建中四年(783)一月,隴右節度使張鎰和吐蕃相尚結贊在清水縣訂立盟約,盟約規定:涇州西至彈箏峽(今固原瓦亭峽)西口、隴州(今隴縣)西至清水縣為唐境;蘭、渭、原、會(今甘肅靖遠)等州,西至臨洮為吐蕃境。黃河以北則從故新泉軍(今甘肅靖遠西南)以北至大磧、以南至駱駝嶺為界、中間為閑田,雙方不得越界侵掠,從此隆德劃入吐蕃版圖,彈箏峽以東屬唐朝領土,瓦亭成為唐朝最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政權之間的和好及各民族間的友好往來,是民族關系的主流,也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唐一度收復原州及六盤七關,其中六盤七關之一的六盤關,就在瓦亭(今涇源縣大灣鄉瓦亭村)西南二十里隴山(今六盤山)上,西至隆德縣8公里。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又再度陷落,中經五代至北宋前期,隆德之境一直為吐蕃占據,成為少數民族的游牧地。《武經總要》卷十八上記載:“六盤關寨,古六盤關也,在瓦亭西南隴山上,唐天寶后陷吐蕃,宣宗朝收復。”⑦從廣德元年(763)至北宋初年,吐蕃在隆德境內長達2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根據后世文獻記載,吐蕃統治河西、隴右時期,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并未發生變化,基本上維持著原有傳統。吐蕃統治者也尊重各族人民的傳統和習慣,允許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風俗習慣生活。河西涼、甘、肅、瓜、沙諸州地區的漢人依然與吐蕃占據前一樣,聚族而居,從事農業生產,并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習俗。在漢人周圍則居住著吐蕃、吐谷渾、回鶻、龍族、沙陀等其他民族。他們與漢人雜居,并從事農牧業生產,與漢人相同,也被編入有關節度衙統治下的部落體制之中,為吐蕃當局納賦服役。吐蕃向周邊地區軍事擴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漢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過程。吐蕃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在沿襲原有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后,隆德境內蕃漢關系十分融洽,貿易繁榮,物產豐富。宋代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三十九》中記載:“渭州籠竿、羊牧隆城、靜邊、得勝四寨,在六盤山外,內則為渭州藩籬,外則為秦、隴禁帶,地土饒沃,生齒繁多。內籠竿城(今隆德城)蕃漢交易,市邑富庶,全勝近邊州郡。”⑧</p><p class="ql-block"> 當時,屬今隆德轄地的邪洛籠川(邪洛切音為興,籠隆同音,即興隆川)設羊牧,后稱羊牧隆,今隆德境內的“西蕃岔”“西蕃灣”“西蕃溝”等,就是唐代吐蕃居住的地名,沿用至今。再比如當地百姓掛燈籠,據說在唐代,吐蕃族人用竹子編的燈籠,綁在竹竿上掛在院墻上以祈求平安,并給夜間過路的人照明,后來演變成節日的花燈。吐蕃在隆德境內與漢族共同生活、融合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金代建立德順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慶歷三年(1043)倚隴干城置德順軍(今隆德城),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二月,金兵圍攻德順軍,經略使劉錫棄城逃遁,德順軍被金人占領。金以其地賜劉豫之“齊國”。天會十五年(1137)廢“齊國”。《續資治通鑒?宋紀卷一百九》記載:“是月,金人至德順軍,經略使劉錫遁去。”⑨金皇統二年(1142),考慮到德順軍的重要戰略地位,金升德順軍為德順州。大定二十七年(1187),德順州由隸秦鳳路改隸鳳翔路。貞祐四年(1216)四月,德順州升為防御州,十月升為節鎮州,軍名隴安。轄隴干、水洛、威戎、隆德、通邊、治平六縣;靜邊、得勝、寧安、懷遠四寨;中安一堡。據《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記載:“德順州,上,刺史。宋德順軍,國初隸熙秦路。皇統二年升為州,大定二十七年來屬。貞祐四年四月升為防御。十月升為節鎮,軍曰隴安。”⑩從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二月,金人占領德順軍,金皇統二年(1142)升德順軍為德順州,至金正大四年(1227)成吉思汗攻取隴安軍,金在隆德境內的統治長達96年。在這96年時間里,金在德順州選派的官員有女真族,也有漢族。據史料不完全統計記載,在德順州16個任職官員中,有11人為女真族,有5人為漢族。</p><p class="ql-block"> 金代朝廷通過地方世襲選派當地官員,讓當地土著官員利用長期鎮守邊境、深得當地人心的優勢,本地人管理本地事。如烏古論長壽和溫敦永昌兩位都是吐蕃族人,他們家族一直生活在德順、鎮戎邊境地區,家族世襲蕃巡檢,因此,朝廷不但讓他們兩人世襲蕃巡檢外,還提升烏古論長壽為隴安軍節度使、溫敦永昌為隴安軍節度副使。</p><p class="ql-block"> 朝廷還對其他民族有功之人賜女真族姓氏,如烏古論長壽,臨洮府第五將突門族人,突門族是金時臨洮吐蕃大族,本姓包,因與西夏戰,沖鋒陷陣,積功甚厚,貞祐三年(1215),賜姓烏古論。女奚烈資祿,咸平府(今遼寧開原北)人,本姓張,善槍法,時稱張鐵槍。因從軍攻宋有功,興定元年(1217),賜姓女奚烈。完顏阿鄰,為金朝末年將領,本姓郭,以功賜國姓完顏。</p><p class="ql-block"> 1980年,在隆德縣城小南門外約300米處的臨泉村,一群眾修建院落時,發現了廣濟禪寺塔下地宮,為金代廣濟禪寺祖師墓葬。地宮坐南面北,墓宮門前豎《廣濟禪寺安葬功德記》石碑,據《廣濟禪寺安葬功德記》碑文中記錄的修塔者、主講經論者、捐獻器物者、傳戒弟子、塑佛像者、材料監管者、磚匠、泥匠、木匠等人物近一百人,他們既有女真族,又有漢族,其中記載“鎮國上將軍、行德順州刺史兼知軍事護軍、太原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實封一百戶、總押軍馬德石烏也,并妻太原郡夫人王勝仙。”?從姓名來看,德石烏也為女真族,王勝仙為漢族。這是女真族與漢族通婚的很好的例證,也是隆德境內各民族融合發展、共同生活的真實情況。隆德境內女真人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漢人被賜女真姓氏,女真人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征逐漸被漢人同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成吉思汗攻破德順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代正大四年(1227)春,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圍攻德順州,擬取德順作為坐夏之所,德順城無軍,情況十分危急。德順州節度使愛申知道鳳翔馬肩龍膽識過人,可與他相商御敵的計謀,于是送書信招他前來,馬肩龍得書欲行,鳳翔總管禾速嘉國鑒認為大兵方進,我城可恃,德順決不可守,勸他不要前往。馬肩龍也知德順不可守,前往必死,但為報知己,慨然前往。到了德順,不幾日受到圍困,愛申、肩龍與鳳翔總管府判官,共同守御。堅守一百二十晝夜,力盡城破,愛申拔劍自刎。成吉思汗攻下德順,率軍出德順州城,沿山河、蘇臺一帶南下,穿黃草溝、越馬尾巴梁,進入六盤山浩瀚林區,在六盤山駐軍,避暑六盤山。</p><p class="ql-block"> 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潼關以西建立陜西行省,以京兆府作為陜西行省的治所。據《元史》記載: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冬十月,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刺為安西王,賜京兆為封地,駐軍于六盤山。至元十年(1273),皇子安西王被封秦王,別賜金印,分治秦蜀,“一藩二印,兩府并開”,?在長安的府邸叫安西,在六盤山的府邸叫開城,視為上都,并于舊原州設立開城路,號為上路。安西王出鎮京兆,在京兆府城東北面,建造豪華宏偉的安西王府;在固原開城修建了一處宮苑,用于屯兵駐守,并筑城置開城府行政官邸。安西王冬居京兆,夏居開城王府,是為夏宮,歲以為常,開城王府是西北地區的行政中樞。至治三年(1323)將開城路降為開城州。</p><p class="ql-block"> 元代天歷三年(1330),開城州武德將軍達魯花赤忽都魯沙在隆德北聯池率民眾祈雨,作《靈湫記》刻于黑水龍王廟碑。《靈湫記》記載了達魯花赤忽都魯沙與百姓“沐心浴身,露頂跣足,跪拜圣湫。越三日,陰陽乃翕,風雨應起,流潤器物,稼穡咸亨。”?的祈雨場面和祈雨結果。這是蒙古官員與漢族百姓和諧共生的生活場景。元代隆德境內的“達子溝”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地名,沿用至今;過去表現北方游牧民族騎馬征戰的場面,演變成節日的馬社火;當地漢族人向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搟氈,做氈裹脫(氈襖)等技術。這些都是蒙古族與漢族共同生活、融合發展的具體表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清代回民安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初年,陜西關中的回民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反清武裝運動,不久,甘、青、寧所屬的河州、隴東、固原等地的回民也揭竿響應。反清回軍之勢銳不可當。</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四年(1865)至同治五年(1866)不到一年時間,反清回民軍曾3次攻破隆德城。自同治元年(1862)至同治十年(1871),隆德縣由清廷委任的六任知縣被反清回民軍殺掉三任,趕走一任。同治五年(1866)四月一日,知縣宋繼昌被殺,同年秋,知縣蘇國泰被趕走;同治八年(1869)十月五日,知縣蔣柏林避居莊浪分縣被殺;同治十年(1871)四月十六日,知縣周其俊被殺。</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一年(1872)春,左宗棠鎮壓反清回民軍,將陜西、河州回民近萬人,除該親屬認領外,其余男女六、七千人,全部插花安置在當時隆德縣管轄的屯民(今楊河鄉)、韓溝(今西吉縣興平鄉)、新店子(今西吉縣什字鄉)各堡聚居,給予口糧種籽,讓其盡力開墾耕種。左宗棠安插回民的原則是選擇有水可灌溉的荒絕之地;要自成片段,可使聚族而居,不與漢民雜處;要有一片平原之地,無大山大河之險,距離大道不遠也不近,以便管理。</p><p class="ql-block"> 其實,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反清回軍與朝廷頻繁的戰爭,客觀上使回漢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回漢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回漢之間彼此攻戰,在攻戰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向著民族融合發展。</p><p class="ql-block"> 回漢關系的和諧與民族交融密不可分。民族交融主要是血緣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血緣交融主要體現在族際通婚方面,文化交融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學藝術等方面,居住交融主要體現在交錯雜居。安置后的回民與漢族之間通過多年血緣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出現了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比如安插在隆德境域的回民,他們的哇嗚、口弦(篦檔兒)等民間樂器的制作和演奏藝術,被當地漢民學習,在當地廣民間為廣為傳播,這是民族融合發展的具體表現形式。</p><p class="ql-block"> 總之,隆德境域的民族融合,使漢民族像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以他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和特有的包容性接受、融合其他民族,并不斷向四周輻射,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為維護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進而實現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人與人和諧共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著力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不斷探索促進民族融合、民族團結,推動民族地區各民族融合發展。因此,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交往互助、情感融通,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富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參考文獻</b></p><h5>①班固,《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線裝書局,2011年,第513頁。</h5><h5>②范曄,《后漢書卷三十八·百官志》,線裝書局,2011年,第1256頁。</h5><h5>③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中華書局,2015年。</h5><h5>④安維峻纂修,《甘肅全省新通志?卷十三?輿地志?古跡》,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h5><h5>⑤范曄,《后漢書卷一百十八·西域傳》,線裝書局,2011年,第1718頁。</h5><h5>⑥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上》,線裝書局,2011年,第631頁。</h5><h5>⑦曾公亮、丁度,《武經總要·卷十八上》,中華書局,1959年。</h5><h5>⑧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三十九》,中華書局,1985年,第3339頁。</h5><h5>⑨畢沅,《續資治通鑒·宋紀卷一百九》,中華書局,1957年。</h5><h5>⑩脫脫,《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中華書局,1975年。第645頁。</h5><h5>?隆德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隆德縣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71頁。</h5><h5>?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第181頁。</h5><h5>?民國桑丹桂修,陳國棟纂,《隆德縣志?卷四》,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二十四年,第27頁。</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邛崃市|
阿克苏市|
凤阳县|
石门县|
余庆县|
沙河市|
嵊州市|
泊头市|
金川县|
获嘉县|
柯坪县|
田东县|
时尚|
泸定县|
廊坊市|
虎林市|
临海市|
林周县|
清水河县|
中方县|
科技|
德安县|
曲松县|
房产|
卢龙县|
武乡县|
长垣县|
获嘉县|
郯城县|
同德县|
隆化县|
灵璧县|
桃江县|
辰溪县|
华容县|
兰州市|
额敏县|
乌苏市|
独山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