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紹興山陰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一說福建省漳州府云霄縣城紫陽書院)。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留學日本后改名瑾,號(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中國近代女權運動家、革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 于1907年7月被清廷處決于浙江紹興。</p><p class="ql-block">秋瑾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曾祖父秋家丞曾任縣令。1881年9月,秋瑾祖父秋嘉禾離福建省云宵,赴臺灣任鹿港廳。1885年,父秋壽南在福建提督門幕府任內,以勞積保知縣,分發臺灣。初赴臺北府某縣任,卻被人捷足先得,改除臺灣撫院文案。1886年,秋壽南在臺灣,囑親戚何祿安護眷赴臺。秋瑾隨母親兄妹道經上海,耽擱數月;后搭糧船成行。海上遇臺風;數日后,安抵臺北。三個月后,隨母親兄妹返回廈門。</p><p class="ql-block">1903年,秋瑾與吳芝瑛結拜,中秋,秋瑾身著男裝到戲院看戲,轟動一時。不久,秋瑾和丈夫發生了婚姻危機,然后離婚。1904年秋瑾變賣首飾籌集資金于5月東渡至日本,先后入國語講習所(日語講習所)、實踐女學校。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加入馮自由和梁慕光受孫中山委派在橫濱成立的三合會,并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5、6月間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馮自由、黃元秀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了由孫中山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于去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據日人永田圭介《秋瑾——競雄女俠傳》所稱,在回國前,秋瑾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然而,據徐雙韻《憶秋瑾》一文所記載:“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講臺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顯然是表達回國反清的立場,對決定不回國的同志表示其回國之舉并非投降。坊間以此冒稱“罵魯迅”,乃取自永田之主見,與在場他人所見,尚有出入。9月在上海組織銳峻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于1906年農歷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于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府,與徐錫麟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徐錫麟等創辦,后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并任學堂督辦。</p><p class="ql-block">大約從年春開始籌資準備于7月由金華府起義,呼應徐錫麟在安慶起義。7月1日至7月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后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省巡撫恩銘,被捕后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消息為浙江巡撫張曾敭得知,大為震怒,知悉徐錫麟與紹興大通學堂督辦秋瑾乃為同黨,氣急敗壞。當即急電紹興府知府貴福,派山陰縣令李鍾岳查封大通學堂。7月14日,李鍾岳帶領標兵、管帶到大通學校查抄。李鍾岳深恐軍隊亂開槍,特地乘轎在前,軍士只得朝天鳴槍。人馬剛至時,校門緊閉,校內有槍還擊,李在轎內,大聲喊話:“本縣在此,大家放心,無須開槍。”軍士遂破校門而入,師生四散。縣令怕傷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擊女子。此時,秋瑾正穿著長袍立在屋脊上,聽縣令喊話便脫下長袍。軍士見是女子,不復射擊,得免于難。因放暑假,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8名學生。另在水澄橋河下溺斃1人,校墻外跌死1人,并搜出槍數十支,子彈若干[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下午四時在她自己工作地點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臥龍山(即府山)監獄(今臥龍山建有風雨亭)。貴福、李鍾岳及會稽縣令李瑞年,行三堂會審。次日,貴福責令李鍾岳派人到紹興城外秋瑾母親家查抄。李鍾岳故意草草了事,裝作一無所獲。李鍾岳命將秋瑾等9人,提到衙內花廳。秋瑾口供僅寫“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詩句。隨后,李鍾岳即到紹興府向貴福報告審訊情形。貴福愀然不悅。因秋瑾為保護其他仁人志士不受牽連,而使得貴福惱羞成怒必殺秋瑾而后快。貴福當晚赴杭,向張曾敭作假報告,說秋瑾對造反之罪,業已供認不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15日凌晨三、四時,于浙江省紹興古軒亭口被五花大綁著處斬,時年31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論認為對女流之輩的秋瑾處以斬刑過于殘酷,即使是當時憎恨革命黨人的守舊派,亦不認同官府的處理手法。秋瑾尸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后由同善堂收殮,草葬于臥龍山麓。之后,其靈柩數遷。官方于事后曾通緝數十人,迫于輿論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錢)。秋瑾被殺,導致官方開始打壓女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遇害兩周后,張曾敭致電貴福:“報紙中載:該匪當堂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有無其事?有即送核。”當日,貴福復電“七字在山陰李令手,已晉省。”可見實有其事。貴福懷疑李鍾岳偏袒,有意開脫。在得到浙江巡撫同意“將秋瑾先行正法”復電后,立即召見李鍾岳,令他執行。李鍾岳說:“供、證兩無,安能殺人?</p><p class="ql-block">1908年,被懷疑出賣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復會暗殺,但蔡元培謂胡道南被暗殺,誠屬冤死。1912年1月,有報章報導,胡道南確是告密人。</p><p class="ql-block">瑾既被害,暴尸道路,無敢收葬者,其女友徐寄塵、吳芝瑛等收其遺骸,葬之西湖,清吏惡之,滿御史常徽上疏請夷其冢,清吏恐激民變,囑其兄桐出名遷柩,以還紹興,己酉(1909年)冬,其子自湖南來,遷瑾柩歸湖南,與其夫延鈞合葬焉。</p><p class="ql-block">1912年,秋瑾遺骨經湘、浙兩省協商遷回浙江杭縣西湖西泠橋畔原墓地,墓旁修建風雨亭,亭以秋瑾臨刑前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大門使用紅磚砌成。1月26日,徐自華等人,在大善寺開追悼秋瑾大會。12月10日,孫中山親至秋墓祭悼,并撰題挽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p><p class="ql-block">1936年,李鍾岳之子《民國日報》記者李江秋,專赴杭州,與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見。秋宗章告訴李江秋:“先姊在家,獨居一小樓,所有與先烈來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農歷)大通被查抄時,全家均逃難,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鍾岳先生在查抄前,已問明小樓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檢查,否則必連累多人”。此足證明李鍾岳救人于難的苦心。</p><p class="ql-block">1956年,毛澤東住在杭州期間,表示西湖邊的墳墓太多,應該遷葬讓死人也過集體生活。1964年10月至11月間,胡喬木在杭州所寫的《沁園春·杭州感事》(經毛澤東親筆修改)一詞中,又暗指包含秋瑾墓在內的一眾西湖古跡是“土偶欺山,妖骸禍水”,鼓吹要“掃此荒唐”。此后,當地政府開始對西湖周邊墓冢進行突擊拆除。1965年1月28日晚,杭州市園林管理局西北管理處工人將鋼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開,然后鑿開棺材,取出秋瑾遺骨以及陪葬遺物,隨后遺骨被裝入陶罐埋到龍井路雙峰村邊的吉慶山馬坡嶺腳已經準備好的土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秋瑾墓在杭州西泠橋另一端重建,塑漢白玉全身像,并鐫有孫中山的手跡“巾幗英雄” </p><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秋瑾 永垂不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伽师县|
丹东市|
北流市|
崇阳县|
宁阳县|
分宜县|
宽甸|
裕民县|
健康|
怀集县|
读书|
扶余县|
平陆县|
彭州市|
济南市|
建瓯市|
邹城市|
丰原市|
定日县|
鄂托克前旗|
思茅市|
连州市|
尚义县|
怀来县|
承德县|
浦东新区|
安远县|
小金县|
剑河县|
津市市|
丰顺县|
石棉县|
巧家县|
邢台县|
西峡县|
章丘市|
佛山市|
泰宁县|
财经|
名山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