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跟著阿光去旅行】窮游山西(1)——太原(2024.7.17-7.18)

三平園主

自從母親2019年患阿爾茲海默癥后,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旅行了。以前和阿光幾乎每個月1-2次外出徒步爬山,每個寒暑假都有幾次長達一周以上的旅行。現在母親在老年病房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顧,我也就有了時間可以外出旅行了。<div>  當我得知阿光要一個人去山西旅行時,我果斷地要求和他搭伴同行,他也特地改簽推遲了已預訂的火車票,并幫我購買了車票,于是便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山西之旅。</div> <p class="ql-block">  有句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古建看山西。山西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眾多文化古跡、自然風光非常豐富的的省市。</p><p class="ql-block"> 我們第一站到山西的省會城市——太原。太原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戰略重城。太原古稱龍城,王昌齡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此地。太原在歷史上長期處于邊塞之城,經常與游牧民族處于爭戰狀態,因此較少有朝代作為都城。春秋末期三家分晉,趙簡子曾將都城設在太原,后代趙王又將都城遷到了邯鄲。漢文帝被封到代國,太原是他的龍興之地。唐高祖李淵起兵于太原,因此也是唐朝的龍興之所。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太原為基,統一了北方。后漢劉知遠占太原之利,建立后漢政權,而其弟劉崇困守于太原保存了后漢政權。宋太宗趙匡義封為晉王,滅后漢于太原,此后太原的歷史地位逐漸衰落。而到了清朝,滿蒙統治,使山西由邊塞之地變為腹地,歷史地位更是下降,直到清末晉商的崛起,富甲天下,富可敵國。因此,太原雖不是古都,但它的歷史地位始終不容小覷。</p> 早上一到太原,游覽的第一站阿光選為永祚寺,當地人俗稱為雙塔寺,現建立了雙塔寺公園。永祚寺位于太原市迎澤區郝莊,占地面積130余畝,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晉陽奇觀"凌霄雙塔"是目前全國現存磚塔成雙組合實例中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組,堪稱我國"雙塔之最"。<div>  永祚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99年,即明朝萬歷二十七年,當時名為永明寺。這座寺廟在1608年,即萬歷三十六年由五臺山的高僧妙峰(福登)和尚按照朝廷的命令擴建,更名為永祚寺。清朝初期,它進一步擴建,包括山門、禪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個小型的佛教活動場所。</div> 永祚寺的二門是寺院早期的山門,建造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面闊一間,1988年又增建耳房兩間,門額上"祗園勝境"牌匾由清康熙十五年到二十一年間任陽曲縣知縣的戴夢熊所題。門口有一對石獅與眾不同,笑口常開憨態可掬,笑迎著八方來客。 永祚寺三門為民國時期所建,面闊一間,門額書"永祚禪林",并懸有當代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篆刻家張領先生撰寫的"風藻無穹帖愛寶賢花愛紫,因緣有會寺求永祚塔求雙"楹聯,楹聯將永祚寺的無梁建筑、磚雕藝術、碑碣石刻、明代牡丹融入其中,并愿有緣相會,永遠平安。<div>  寺內的無梁殿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完全由磚仿木無梁建筑組成的寺院。雖是磚石無梁殿,卻處處藏匿著屬于木構的風韻,它是一座雙層的建筑,不用一木,全為磚砌,形似于木而工精于木,為研究明代無梁建筑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每一處都無不讓人驚嘆。下層為大雄寶殿,上層為三圣閣,殿內光線昏暗,都供有佛像,但已無香火。<div>  寺內栽有牡丹6000多株,尚有古牡丹——"紫霞仙",介紹說是全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明代牡丹和最古老的寺院牡丹,可謂"太原百草群芳之首"。</div><div> 但作為奉賢人肯定不同意這“唯一”的說法,因為據《鄔橋志》《鄔橋續志》等史料記載,上海市奉賢區鄔橋社區有一棵明代古牡丹“粉妝樓”,這棵古牡丹是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升任南京禮部尚書之年,贈予同窗好友鄔橋名士金學文的禮物,400年來,金家子孫歷經22代共同守護著這棵牡丹,現在也成為了鄔橋社區的一張名片。</div></div> 文峰塔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是以傅霖為首的縉紳學士為補輔太原"文運"不足而建造的風水塔。文峰塔高54.76米,13層,平面八角形,為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文峰塔塔身輪廓呈直線形,沒有明顯收分,塔身用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工藝精湛,古樸素雅。 宣文塔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由晉穆王朱敏淳特邀護國禪師、五臺山高僧妙峰法師擴建而成。宣文塔高54.78米,13層,平面八角形,塔剎為銅鐵制寶瓶頂,為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宣文塔塔身輪廓呈流線形,七層以上有明顯收分,同時有琉璃剪邊做裝飾,雄偉壯麗。塔底層開辟塔門,塔內有階梯,可盤旋而上。 遙望二塔,高度相當,風格協調,古韻幽幽;近觀二塔,方見其各有精妙——東南塔為素磚砌體,塔上雕刻清素,塔身收分很小,直徑相同,故而挺拔壯美;西北塔為琉璃剪邊,雕刻精細華麗,塔身收分明顯,外形秀麗俊朗。 宣文塔后有一座閣樓,里面是傅霖、傅山祖孫及傅氏家族在當地進行文化教育和為當地建設作出貢獻的圖文介紹展覽館。 寺內還有一座寶賢堂,里面存放了許多珍貴的碑刻文物,其中明代《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最為珍貴,是迄今為止全國保留原石最為完整的一部大型藩府刻帖。 法帖上迄上古倉頡,下至明代張弼,跨越數千年,薈萃了128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書法風貌。<div><div>  永祚寺的雙塔、建筑、墨寶、牡丹,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賦予了這座百年古剎神奇的魅力,使其成為了一座集人文情結與自然風光于一體的太原地標建筑。但唯一遺憾的是寺內佛像尚存,但已無香火,永祚寺應該恢復寺廟的功能,繼續香火傳承。</div></div> 游覽太原的第二站為督軍府,據史書記載該舊址原為晉文公重耳廟,北宋初年曾為潘美帥府,歷代山西巡撫的衙門均設在此。民國五年(1916年),各省軍務長官改稱為督軍,閻錫山任督軍,因此稱督軍府。<br> 山西督軍府舊址占地面積35110平方米,主要由門樓、前院樓房、淵誼堂、小自省堂、梅山和玉堂春組成,是中國保存下來較完整的督軍府舊址之一。內存有清、民國年間石碑5通、碣1方。<div>  督軍府儀門上方是民國時期的省主席趙戴文手書“鑑往惕來”四個大字,門前柱上有一對聯為孫中山手書:“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br></div> 山西督軍府舊址一直是山西政治中心,2017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搬遷,太原市組織實施綜合整治配套工程,官方拆除與歷史風貌不相協調的6處現代建筑,修繕南大門、淵誼堂、自省堂等歷史建筑11處,依據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修建仿古建筑6處,建設晉商博物院。淵誼堂上則高懸著“天下晉商”的巨幅匾額。 <p class="ql-block">  改建晉商博物院的設想,一度引發眾議,認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府衙,與晉商并無瓜葛,況且當時在迎澤公園已有一處晉商博物館。相關部門反復研究,幾度更名,從山西歷史人文博物館、山西府衙博物館,最后還是定為晉商博物院,只是將其中的十號樓作為“山西抗戰”博物館。后來,又在大門入口處加掛了“督軍府舊址”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確實這里不適合當作博物院,一是這里本來是政府機關的辦公場所,是由一個個辦公室組成的,一個房間一個內容的展覽,展覽面積小,內容不豐富,展覽的主題也分散過多;二是名為晉商博物院,但內容從上古到今涵蓋了山西的歷史,更像是一個大雜燴;三是展覽的文物大都是仿制品,缺乏吸引力。</p> 御書樓就是珍藏皇帝御批及重要文書檔案的場所,據說康熙巡行山西時,留下大量御書詩詞。解放后,御書樓成為省府圖書資料室。可惜的是,在革文化命的大運動中被拆除,所有圖書資料全部失落。如今的御書樓及院落,是依據文獻記載復建的,收藏有萬余冊古籍善本和名家手跡。 “自省堂”是一個會議廳,這里是督軍府決策軍政大事的所在,里邊的幾十張八仙桌也是大宴賓朋的場所。“自省堂”三個字是由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寫的。 被稱為晉商博物院,當然晉商是主角了,說到晉商,不能不說晉中的票號。四號樓的“匯通天下”展廳陳列著沈思孝、謝肇墆、紀昀、龔自珍、梁啟超等人論述晉商的“晉商論語”,“山西號稱海內最富”,“非數十萬不稱富”等等。另一側的“晉商標記”則記錄了晉商發展史的若干重大事件。1823年(清道光3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平遙日升昌創立,被稱為中國金融的“鼻祖”。日升昌先后在北京、上海、漢口、天津、濟南、開封、南京等地設立分號四十多處,幾乎覆蓋整個中國。樓內有日升昌的開創者、第一任掌柜雷履泰的塑像。 督軍府的后面是梅山,是張之洞當山西巡撫時在原來堆煤的地方改建的,以喻前低后高,做官要有靠山。山上建了一座哥特式尖塔鐘樓,高聳入云,是太原市重要地標。 督軍府的東花園據稱是閻錫山的私人花園,目前尚未開放。西花園也是值得觀賞的景點,由三個水塘組成,這里臺榭遍布,曲水流觴。令人矚目的還有眾多亭子上鐫刻的匾額和楹聯,不乏名家手筆,諸如張廷玉、鄭板橋、紀曉嵐、康有為、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賈景德等等。 太原的第三個景點是純陽宮,純陽宮又稱呂祖廟,占地約1萬平方米。原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呂洞賓修建的,純陽宮“純陽”二字,為洞賓之號,因供奉呂洞賓而得名。太原純陽宮是一座集廟宇、園林風格為一體的五進院落,院內亭臺樓閣。門前有四柱三樓木牌坊,造型、色彩均有特色。太原純陽宮是道教建筑文化中別具特色的優秀范例,具有鮮明的道教建筑特色,為研究中國道教建筑道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走進大門,就見前方有一塊牌樓,牌樓上寫著“呂天仙祠”。相傳呂洞賓是山西芮城人,因此在山西有三大純陽宮,“北宮”是大同純陽宮,“南宮”是芮城永樂宮,“中宮”就是這里太原純陽宮了。 進了純陽宮,大門的左側就是碑廊,碑廊里有石碑,也有石像,本來想先進去后,等出來時再細看,可是阿光對這個純陽宮好像不太感興趣,進去不久就出來了,我也不好意思讓他在外面久等,最后到這里匆匆拍了張照片也出來了。 大門的右側有一座假山,山上有一座亭子,里面供著關羽騎馬挎刀的銅像。 進入第一進院子,院門前有一對石獅子,拱門上有繁體書寫的“道德之門”。 第二進院落有一個敞開的過廊,正中有一尊彌勒佛像。 左右有兩頭瑞獸,一頭銅獅,一頭銅象,背上都有一托盤,上面原來是有佛像嗎? 第三進院落的中央就是純陽宮主殿——呂祖殿,單檐歇山頂,檐下無斗拱,造型莊重。殿前有兩只石獅子。 呂祖殿之后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二層樓閣,磚石結構,兩側由碎石承托出門洞。二層房檐下懸掛一橫匾,上書“瀛州妙境”,之下一行大字為“山西皈一道院”。這個門洞叫做虛無洞,里面就是“別有洞天”。 洞有一對銅獅,造型比較獨特,特別是兩獅的嘴巴扁平方形,從沒見過這么奇特造型的獅子,失去了獅子的威嚴,不是是何寓意。 穿洞而過就是第四進“九宮八卦院”,整個院落布局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間的回廊亭形成“九宮建制” 。院落底層八面均有磚券窯洞,俗稱“九窯十八洞”,體現了道家對“洞天”“福地”的追求。這個院子具有鮮明的道教建筑特色,也是整個純陽宮的精華所在,布局十分精妙。<div>  中間的這個回廊亭,又稱八角攢尖亭。回廊亭為二層建筑,一層是平面方形建筑,二層是平面扇形八角攢尖亭,名曰“方形三間兩層亭”,這種建筑造型很少見。</div> 樓下的九宮,每角、每面、八個方位都開辟磚券窯洞,長春洞、永沃洞、靈寶洞……洞內供奉不同神仙,故又被稱為“九窯十八洞”。 第五進院子中央的“巍閣”,拱門上有“潛真洞”三字,門口有一對銅獅,是宮內的最高建筑,集洞、樓、閣一體。<div>  純陽宮看似不大,其實很有看頭,我們時間有限,只是粗略地走馬觀花,沒有細細品味,如果要了解中國道教文化,純陽宮絕對是值得一觀的地方,里面的石碑和雕像也值得花時間細細研究一番。</div> 太原的第四站游覽文廟,太原文廟始建于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明代重修并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太原文廟毀于汾水泛濫。文廟被水沖圯后,府城縉紳、學士,無不為之大懼,以為天降兇示于文人,水退之日,遂集聚府衙請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眾文士的聯名書上呈山西巡撫張之洞,請巡撫大人定奪。清光緒八年(1882年),時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燒毀了的崇善寺廢墟上重建太原文廟。移地重建的太原文廟,即現存的太原文廟。因此,文廟的這個牌樓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右側的門前。 太原文廟為祭祀孔子的場所,太原文廟嚴格按照孔廟建制修建,是國內存量極少的省府文廟之一,是山西境內布局完整規模較大的文廟,也是太原市區內最大的文廟。太原文廟,占地面積3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現中軸線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廟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六角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和崇圣祠,前后四進院落式布局。<div>  太原文廟的三座欞星門間墻上鑲有4個綠琉璃團龍,兩旁的兩只鐵獅子為明代遺存。。</div> 進入欞星門,在門廊右側隨意擺放著兩塊碑和兩座石像,兩座石像一高一低,體態輕盈,線條流暢,不知是什么時代的作品。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文廟易名為“山西省民眾教育館”。在這一期間,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改作“古代禮物樂器陳列室”;大成門,改成“禮堂講演廳”。其它殿宇或為閱覽室,或為書庫,或為其它活動室和陳列室。<div>  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門先后投資100多萬元對太原文廟進行修復,因此,太原文廟看起來頗新。</div> 前院內有一半月形水池為“泮池”,池上跨一“泮橋”,看上去頗新,像是現代翻修過的。過去秀才新入學時,都要在當地官員帶領下,登泮橋跨泮池,穿過大成門進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學署拜見教官,這個儀式被稱為“入泮”或者“游泮”,即進入孔學大門。 橋前的在蓮花座上的鐵獅像是明代的舊物,造型古樸獨特,獅子在蓮花座上還是第一次見。 道旁還有一只大鐘和缸,看起來也有些年代了,不知是不是舊物。 太原文廟過了大成門為第二進院。院內正面的大成殿是太原文廟的中心建筑,殿內曾供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木主神位,也有說是塑像, 但現在塑像和牌位都已無存。 太原文廟崇圣祠是在第三進院落(后院)中,是由崇圣門、崇圣殿和東西配殿所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建筑,崇圣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地方。 第二天我們游覽太原最主要的景點晉祠,也是我們太原打卡的第五個景點。<div>  知道山西有晉祠是因為讀初中時的語文課本里收錄了梁衡的散文《晉祠》,在四十年之后,終于跟著阿光來到了晉祠。但現在的晉祠環境早已與梁衡寫作時大不同,晉祠的外圍擴建了一個唐園。</div><div>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對晉祠進行了擴建。門匾的“晉祠”兩字也是取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手書,一副對聯“臨汾川而降祉,構仁智以棲神”也是出自李世民之文。</div> 唐園是一座免費的公園,門口的匾上書“唐宗遺風”四字。 進入唐園大門是一組李世民和他的謀臣和武將的雕塑群,拿鞭的武將應該是尉遲恭了。 雕塑群的對面一座飛龍閣,飛檐翹角的三層樓閣,很有氣派。 道路旁發現了一座新的碑墻,梁衡的散文《晉祠》鐫刻其上。 晉祠地勢開闊,背靠懸甕山,山上有道觀,體力好還可爬山游覽道觀。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于是其弟長大后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姬虞后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后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后人稱為晉祠。進入晉祠開始收費。 進入晉祠大門,首先看到的建筑是三晉名泉殿,其外形像美術片《大鬧天宮》里孫悟空變形的那座小廟,因此,此處也成了網紅打卡地。 殿后是一座水鏡臺,雖是一座戲臺,卻是集樓、臺、殿、閣四種建筑風格于一體,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后部是重檐歇山頂,臺周圍有疏朗的走廊。此臺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 對越坊前有一座金人臺,也稱為蓮花臺,是一個方形的磚石結構平臺。金人臺中央建有一座?明代琉璃小閣,四角各立有一尊高約2米的?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故稱金人臺。這些鐵人最初鑄造于?宋朝,用于鎮水護祠,歷經近900年的風霜雨雪,至今仍然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宋代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高度水平。?特別是西南角的鐵人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被稱為宋朝的“不銹鋼”,其造型比例適當,保存完整,威武雄健,展現了宋代武士的英武氣魄。而西北角的金人缺失,是民國時期按原樣鑄造后補上去的。 金人臺后是一座木制結構的“對越坊”,“對越”坊,屬功德坊,建于明朝萬歷四年(1576年),“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宣揚,意為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相傳對越坊是明萬歷年間太原縣舉人高應元出資修建。 坊頂檐下斗拱密致,縱橫交叉,整個造型玲瓏剔透,華麗典雅,做工之精巧看這密布的斗拱就知道了。 對越坊后面是晉祠的獻殿,是一種殿和亭結合的建筑,四周無墻便于通風,是擺放祭祀食品的地方,四面通風使食品不易腐壞,有天然的冰箱之說。晉祠的獻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據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p class="ql-block">  這個“獻殿”匾和圣母殿的“顯昭濟圣母”匾以及“難老泉”匾,被稱為晉祠三大名匾。</p> 但據樑上的文字,1955年用原料照原樣翻修過。 獻殿的左右兩邊是鐘鼓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左為鐘樓,右為鼓樓。鐘鼓是古代報時的工具、祭祀的法器。《晉祠志》載,晉祠每晚要由守廟祠官于鐘樓撞鐘,稱為定夜鐘。撞鐘方法獨特,為48次,方法是"緊擊七,緩擊八,如是各三度,末后擊三聲"。 獻殿右邊的鼓樓。 梁衡先生在《晉祠》一文中把晉祠的水也作為一絕,晉祠的水大都是地下的暗泉,難以探測源頭,水尤為清徹。有水便有與水有關的建筑,最富盛名的便是魚沼飛梁。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圣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 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此為魚沼;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枕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div>  魚沼飛梁為 宋代建筑,造型奇特,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十字型橋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橋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梁思成先生稱之為中國獨一無二的,現代人稱之為最早的立交橋。但現在看起來頗新,似是近代翻修過的建筑。 </div> <p class="ql-block">  晉祠最主要的建筑是圣母殿,創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最主要的看點一是氣勢宏偉的大殿,二是八根柱子上的八條盤龍,三是眾多的牌匾。當年梁思成先生到山西調查古建筑,開始晉祠并不在調查之列,后乘長途汽車路過晉祠,看見一座飛檐翹角的建筑從叢林中突兀而出,當即下車到晉祠進行調查,從而發現了獨特的晉祠。 </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大殿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周圍廊,是我國現存古建筑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大殿采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和建筑發展的重要的實物資料。</p> “顯靈昭濟圣母”匾額位于圣母殿前廊明間上方,長4.2米 寬3米,《宋會要》載:“熙寧十年(1077)封‘昭濟圣母’,政和元年(1111)加封‘顯靈昭濟圣母。’”立匾加飾白云朵式花邊,顯系北宋流行紋飾。 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在古代天子、王為九條龍,圣母殿作為王后的主殿,所以有八條盤龍。 它們怒目利爪,一派生機,雖有千年,仍鱗片層層,須發根根,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其木質之好,工藝之精。 這些木雕盤龍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云生,一派生氣,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 柱上的盤龍確實生動栩栩如生,加上柱頭漂亮的斗拱和梁上的眾多牌匾,足夠讓你流連忘返,驚嘆歷經千年的風雨,還能看到宋代的實物真是一件幸事。 但也經不住歲月的侵蝕,盤龍的細小部分已經風化缺損,這條盤龍的四爪斷了兩爪,形似在向人們伸出兩指作出“耶”的手勢,因此反倒成為網紅,被稱為“比耶龍”。 在大殿前廊有兩座將軍站塑,戎裝鎧甲,威嚴雄健,相傳北有方弼,南有方相,他們是周武王的護衛。 <p class="ql-block">  晉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國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殿內有主像一尊,圣母邑姜身穿蟒袍,霞帔珠瓔,凝神端坐于鳳椅之上,表現出統治者的尊貴與奢華。四周環立侍從42尊,其中宦官5尊,著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p> 這是站圣母兩邊的侍女,應該是貼身服侍的侍女,相比其他站得比較遠的地位要高些。 這兩尊宦官也是地位較高的,不僅在圣母的正前方,還站在兩座轎中,但不知他們是宦官,還是身著男服的女官呢。 <p class="ql-block">  在所有雕塑中最為珍貴,最有吸引力的還要數三十尊侍女像。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絲毫畢現。她們神采各異,雖然身上落滿了厚厚的灰塵失去了光彩,但那是歲月的留痕;她們雖然地位低下,站立在大殿的兩側,不為人所注目,但她們的神采絕不輸于雍容華貴,神色呆板的圣母。</p> 圣母殿的北側回廊里豎立著幾塊石碑,但時間所限,沒來及去細看。 在圣母殿北側有一座苗裔堂,俗稱奶奶廟、子孫殿。創建年代不詳,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 苗裔堂里有神像七尊,中間是子孫圣母,旁邊是培胎娘娘、癍疹娘娘、送生娘娘等,分工很明確。 苗裔堂里左右兩邊侍從的彩塑也很精彩,他們衣著鮮艷,神態各異,明代的塑像當然要比圣母殿里宋代的塑像色彩鮮亮。 在殿前靠近窗口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尊人物塑像,不知是何人物,手里捧的也不知是何物。 晉祠里的樹也是一絕,每棵樹都很有年代感,動不動都要上百年,這兩棵在魚沼飛梁前的側柏已有500多年的高齡了。 在兩棵側柏下有一對鐵鑄的獅子,不知是什么年代鑄造的。 梁衡的《晉祠》一文中,最令我難忘的是他對圣母殿左前方的一棵側柏的描寫“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像一股煙,像垂下了一根繩,這么具有豐富想象的描寫,令我四十年不忘,全文也只記得這一句,這次我先去找這一棵,想看一看這到底是一棵怎么樣的樹啊! 然而晉祠里最富盛名的是苗裔堂前的這棵周柏,據傳西周時期所種已有3000多年的樹齡,這棵側臥的是龍柏,據說在它西面還有一棵鳳柏,鳳柏枯死,這棵龍柏向鳳柏的方向傾斜。 在這棵龍柏即將傾倒之時,即將碰到圣母殿的屋角時,長出了一棵唐槐將它支撐住,既撐住了龍柏,又護住了圣母殿,因此稱它為情義之樹。 在魚梁飛沼北側的這棵槐樹高大挺拔,也已有500多年的高齡了。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兩側各有一座亭,亭中各有一眼泉井,左為“難老泉”,右為“善利泉”,而“難老泉”前人群簇擁,而“善利泉”少有人觀,概人皆想不老吧!亭柱上有一副對聯:天地同源,晝夜不舍。</p><p class="ql-block"> 難老泉被稱晉祠三絕之三。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想想千年光陰之后,我們與李白在此重逢,不也是美事一件么。</p><p class="ql-block"> 晉祠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p> 難老泉前有一條小溪,溪中有一座船形基座,座上有座翹檐的小亭。 難老泉前的小溪里,一掛細泉從龍嘴里垂下,泉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瞇瞇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里,卻總不能滿碗。小和尚身上長滿了苔蘚,像似穿著一件綠色的袈裟,而腦門卻被水流沖涮著特別潔凈,露出了白白的腦門,顯出了漢白玉的材質。這溪水的環境,已與梁衡文中所描寫的已大不同了,畢竟已過了四十多年,晉祠經過了多次的整修。 右側的善利泉俗稱北海眼,為晉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亭為八角攢尖頂,斗拱昂嘴雖已改為明代手法,但間架結構保留北齊風格。與難老泉亭南北對峙,為圣母殿左右翼。 苗裔堂北側長長的臺階上面的平臺上有一座朝陽洞,殿內供奉的是呂洞賓。平臺上一個上面又有幾處建筑和人文景點。 朝陽洞旁有一個云陶洞,又名朝陽別一洞,原洞深邃,連通懸甕山,相傳為古代躲避兵亂的處所。因年久堵塞,現洞深約30余米,洞高數米,伸向西北。洞內鑿一淺穴,筑有臥榻,乃清初傳山隱居處。洞中有傅山手書"云阿",取自唐代崔曙"三晉云山皆北向,陶然共醉菊花杯"名句。傅山常在此煮茶款待賓客,故又名茶煙洞,"石洞茶煙"為晉祠內八景之一。 上面還有呂祖閣、讀書臺、三臺閣等建筑。呂祖閣又稱顧亭,創建年代不詳。正殿三間,奉呂洞賓神像,左右配有耳房。 讀書臺又稱伴桐亭,創建年代不詳,原在懸甕山上,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建,相傳為北齊宰相楊偣少時時讀書的之處。三臺閣清光緒初晉同住持續曇創建。三臺指天上的三臺六星,寓意此閣巍峻。 晉祠另一處重要建筑為唐叔虞祠了,處于晉祠中軸線的北側。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現祠堂是經元、明、清三代翻修擴建而來, 唐叔虞祠過殿內左右各有六位樂伎像,系元代作品,為研究元代樂器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唐叔虞祠在《水經注》《魏書》《史記·晉世家》等史籍中都有記載。現存的建筑不在古籍所記載的位置,原建筑毀于何時,無從可考。現存唐叔虞祠大殿為元至元四年(1267)創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雖經明、清屢次重修,但從結構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風格,殿內塑像均為明代作品。 唐叔虞祠大殿神龕內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執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雖為明、清后世重裝,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龕前兩柱上各盤繞泥塑蟠龍一條,活靈活現,張牙舞爪,形態生動,粗壯有力,氣勢兇猛,有騰云駕霧之勢。<div>  晉祠先有唐叔虞祠,原是晉祠的主神,天圣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主神也就變為其母邑姜,唐叔虞也成為陪祠。據有專家考證,這個圣母其實是隱喻當時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劉娥的出生地就在太原,建圣母殿是為討好她,以示孝道。</div> 神龕內左右各有一侍童。 神臺下文臣武將相對而立,人物神態表情生動,衣冠鮮亮,人物造型藝術甚至高于正中的唐叔虞像。 大殿前廊下東西兩側各立大碑一通:東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汾東王廟記》碑,西為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唐叔虞祠記》碑。大殿廊柱上對聯:“懸甕慶靈長錫茲難老;分圭遺厚澤惠我無疆。” 在唐叔虞祠的前面,還有一座東岳祠又名泰山廟,俗稱閻王殿。坐北向南,東鄰文昌宮,西連昊天神祠。創建年代不詳,明隆慶元年重修。我們因為時間關系,沒有進去游覽。 從晉祠出來,我們直奔太原高鐵站,乘坐高鐵前往大同。阿光游程安排得很緊湊,跟著阿光游,我根本不用動腦,旅行線路、住宿、吃喝都安排的妥妥的,我做個快樂的跟屁蟲就行。我們還在督軍府旁邊的杏花堂和太原最熱鬧的鐘樓街上的老太原菜館,品嘗了太原的美食。匆匆太原兩日行,不虛之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宁市| 元江| 奉贤区| 遂宁市| 玉溪市| 绥中县| 象山县| 育儿| 麻城市| 黄大仙区| 若尔盖县| 枣庄市| 逊克县| 金川县| 巍山| 太湖县| 淮滨县| 高邑县| 磴口县| 颍上县| 义马市| 都兰县| 乌什县| 微山县| 昭觉县| 宜城市| 瑞丽市| 本溪| 镇江市| 临桂县| 佛冈县| 那曲县| 苍南县| 门头沟区| 玉龙| 千阳县| 甘洛县| 高要市| 耒阳市| 东海县|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