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0年春,我們倆曾經游覽過蘇州市吳江區的同里古鎮,2003年秋也游覽過昆山市的周莊古鎮,當時還是使用加裝膠卷的傻瓜相機,拍攝的一些彩色照片也已泛色,景區的印象也淡薄了。二十多年之后的今日(2024年4月19日),老蔡和董老師夫婦倆相約我們倆一起踏上了五天的自駕自由行,以同里鎮上的“美里程酒店”為據點,重游同里古鎮和昆山周莊水鄉古鎮,順便還游了青浦的金澤古鎮。現編輯成三集蘇南古鎮游美篇,以資留念。</p> <p class="ql-block">下塌的美里程酒店</p> <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鎮上明、清兩代的建筑占古鎮面積達70%,鎮內水網縱橫,有49座風格迥異的橋梁,包括有名的古橋和具有同里習俗“走三橋”的“同里三橋”。同里以水鄉古鎮、現代農業、田園鄉村、濕地公園和新能源應用五大元素為依托,不斷豐富“千年古鎮、世界同里”的品牌內涵,逐步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的示范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級5A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影視基地等譽稱。</p> <p class="ql-block">古鎮景區導游圖</p> <p class="ql-block"> 跨過古鎮南邊的牌坊,走過“中川橋”,迎面而來的是一條筆直的青石大街(中川北路),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大街兩側的古建筑錯落有致,白墻黛瓦、木窗雕花,盡顯江南水鄉的溫婉與雅致,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和潤,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戲臺</p> <p class="ql-block">中國同里影視攝制基地</p> <p class="ql-block"> 穿梭于同里的古街、小巷和岸邊,街邊的商店琳瑯滿目,岸邊的茶室和餐廳一字排開,盡顯江南水鄉的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小巷</p> <p class="ql-block">岸邊的茶室和餐廳</p> <p class="ql-block">公園橋和搖櫓船碼頭</p> <p class="ql-block">乘搖櫓船游河</p> <p class="ql-block"> 著名古橋“泰來橋”</p><p class="ql-block"> 明崇禎十五年(1640年)同里人馬而錫始建木橋,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煥易石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建,2003年同里鎮政府修繕。南北走向,橋臺為青石壘砌,其余為花崗石。橋長30.85米,橋寬3.43米,橋面高4.34米,跨度10.85米。1994年該橋列為蘇州市文物控制單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體現同里民風習俗的“同里三橋”</p><p class="ql-block"> “同里三橋跨于崇本堂之南的“T”字形河道上,東邊為長慶橋,南邊為吉利橋,西邊為太平橋。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壽都有走三橋的習俗,祈求太平、美滿和吉利。“同里三橋”被列入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長慶橋</p> <p class="ql-block">左邊為吉利橋,右邊為太平橋</p> <p class="ql-block">吉利橋</p> <p class="ql-block"> <b>退思園</b></p><p class="ql-block"> 退思園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二年(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1837~1888年),任安徽鳳(陽)穎(川)六(安)泗(川)兵備道,光緒十一年罷官歸里營造此宅,取名“退思”,寓意“退則思過”。清書畫家袁龍設計此園,建筑為東西向布局,庭園位于建筑群之北,整體占地5674平方米,建筑面積2622平方米。庭園以池塘為中心,亭臺樓閣皆貼水而建,以“貼水園”而著稱于世,2000年,該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前庭</p> <p class="ql-block">貫通前后的側廊</p> <p class="ql-block">中庭</p> <p class="ql-block">后庭畹香樓,是主人與家眷的起居樓。</p> <p class="ql-block"> 庭園面積不大,以池塘為中心,在池塘周邊巧妙地搭建了亭、臺、樓、閣、榭等元素,顯得十分小巧玲瓏,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庭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門頭</p> <p class="ql-block">退思草堂</p> <p class="ql-block">池塘周邊的亭臺樓閣榭</p> <p class="ql-block">有頭無尾的“鬧紅一舸”,由湖石所托半浸于碧波之上,水聲潺潺不絕于耳。</p> <p class="ql-block">在退思草堂前的親水平臺上平視庭園景色</p> <p class="ql-block"> 雨中漫步,濕潤的微風拂面,密集的細雨灑身,仿佛時間定格在那一刻,似癡如醉麗還佳。</p> <p class="ql-block"> <b>耕樂堂</b></p><p class="ql-block"> 耕樂堂位于古鎮西上元街陸家埭,由明代處士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始建。朱祥曾經協助江蘇巡撫周文襄公建宣帶橋有功,撫衙授于官職而朱祥不愿為官,歸隱故里。后來,數易其主,屢有修建,現存的系清乾隆至咸豐年間所建。建筑為前宅后園布局,占地面積4268平方米。2002年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前樓大堂</p> <p class="ql-block">樓內陳列著各種根雕藝術作品</p> <p class="ql-block">中樓前的園藝小筑</p> <p class="ql-block">中樓大堂</p> <p class="ql-block">從中樓二樓窗戶俯拍中樓后門上的門楣(耕樂小筑)</p> <p class="ql-block">后樓</p> <p class="ql-block">后樓院外的大糧倉</p> <p class="ql-block"> 后花園內亭臺樓閣臨池而建;園內有一株樹齡達四百多年的白皮松和一株樹齡達120多年的黃楊樹,古樹樹干斑駁蒼勁,古意盎然;園內筑有黃石假山,渾厚中見空靈。</p> <p class="ql-block">不同視角下的古白皮松樹</p> <p class="ql-block">古黃楊樹</p> <p class="ql-block">不同視角下的后花園的秀姿</p> <p class="ql-block"> <b>珍珠塔景園</b></p><p class="ql-block"> 珍珠塔景園位于古鎮同里的北側,全園面積達27畝,整個景區分東、西北三個部分,東部是陳御史府第,西部為后花園,北部為古祠堂和陳宅的部分舊宅。</p><p class="ql-block"> 家喻戶曉的錫劇《珍珠塔》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是根據明代萬歷年間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嫁女贈送珍珠塔的史實演繹而來,其故事早在民間流傳,清乾隆年間已有刊本。</p> <p class="ql-block"> 陳御史府是兩路五進的深宅大院,粉墻黛瓦,庭院深深。</p> <p class="ql-block">御史第前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御史第門</p> <p class="ql-block">貫通前后各進的內側通道</p> <p class="ql-block"> 第一進茶廳,又稱轎廳,是主人或來客停轎、下轎之處,也是供轎夫、隨從休息飲茶之地。</p> <p class="ql-block">茶廳板壁的背面上的《同里湖珍珠塔碑記》</p> <p class="ql-block"> 第二進是宏略堂,是陳府舉行大典和接待貴賓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宏略堂板壁的后背面上的裝飾</p> <p class="ql-block"> 第三進蘭云堂,又稱房廳,是主人起居和接待親戚內眷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蘭云堂的前廳</p> <p class="ql-block"> 第四進是蘭云堂的后廳</p> <p class="ql-block">后廳底樓現為陳列室</p> <p class="ql-block">后廳的二樓主廳,在“祉猷并茂”(意為福祉和謀劃并茂)匾額下展示的仿古珍珠塔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后廳二樓的起居室</p> <p class="ql-block"> 第五進是堂樓</p> <p class="ql-block">堂樓內的大彩屏——珍珠塔景圖</p> <p class="ql-block">堂樓之北是照壁</p> <p class="ql-block"> 走出御史第后,跨越浜舫橋,步入陳氏舊宅。它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監察御史陳王道擴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陳銳重建,現只存大廳和書樓。2001~2003年修繕后納入陳御史府管理,1994年7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p> <p class="ql-block"> 后花園內有池塘、假山、長廊、亭榭樓閣、瀑布、花草樹木和精美華麗的仿古戲臺等,具有江南古典園林的獨特風格。</p> <p class="ql-block"> 浮翠舫畫舫停泊在碧波之上,猶如浮在翡翠之上,故得“浮翠”之名。</p> <p class="ql-block">浮翠舫</p> <p class="ql-block">在浮翠舫內聊天</p> <p class="ql-block">溪清虹影</p> <p class="ql-block">浮翠舫、水流云在軒、清溪虹影和清云堂</p> <p class="ql-block">小蘭亭和浮翠舫</p> <p class="ql-block">小蘭亭</p> <p class="ql-block">桃園瀑布和景明軒</p> <p class="ql-block">桃園瀑布</p> <p class="ql-block">仿古戲臺</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 ,同里被燈光裝點得別有一番韻味,燈籠高掛,照亮了古街的每一個角落。河道兩岸的燈光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片片絢麗的光影。此時的同里,少了白天的喧鬧,多了一份寧靜與神秘。</p> <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鎮的三日之游,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空,親身感受了江南水鄉古鎮的韻味和風情,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讓人流連忘返,留下了一段珍貴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謝謝收閱,續集待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鄯善县|
合水县|
台东市|
延寿县|
根河市|
隆安县|
文安县|
丰城市|
民县|
苗栗县|
商南县|
乌拉特后旗|
莲花县|
陆丰市|
佛学|
芜湖县|
项城市|
松潘县|
鄯善县|
无极县|
揭阳市|
丘北县|
剑川县|
德保县|
扶余县|
涟源市|
麻城市|
朝阳县|
武城县|
利津县|
玉环县|
台州市|
同仁县|
平塘县|
汝城县|
龙游县|
唐山市|
望城县|
抚松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