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運河在東平(第一章節選)</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p><p class="ql-block"> 人文遺產京杭大運河流經東平六百年,在境內留下了豐富的人文遺產。 運河沿線,閘壩、渡口遍布;運河區域,城鎮因河而興。這些城 鎮、店鋪鱗次櫛比,作坊星羅棋布,物資豐盛,商貿繁榮。隨著 京杭運河的開通,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陸續傳入東平, 清真寺、天主教堂等宗教活動場所分布于運河兩岸區域,宗教文 化逐漸昌盛。運河區域的名門望族聲名遠播,佳話流傳。 </p><p class="ql-block"> 積淀豐厚的水滸文化,魅力凸顯。在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相交流中, 東平人作用重大,業績非凡。大運河畔的千年古城——州城, 曾 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盛贊為“雄偉壯麗的大城市”, 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交流使得東平這塊地靈人杰之地名人先賢輩出。他們 在政治、醫學、農學、書畫、文學藝術、建筑設計等領域表現出 非凡的才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影響深遠,備受世人稱贊。教育發達,文風昌盛,書院府學久負盛名。</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來,東平 產生了不少名家名著,培養出一大批頗有影響的社會精英。如北 宋著名兒科醫學家錢乙及其《小兒藥證直訣》,元代著名農學家 王禎及其《農書》,著名雜劇作家高文秀及其代表作《雙獻功》, 著名文學家郭茂倩及其《樂府詩集》,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羅貫中 及其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均影響巨大,代表了當時的 最高水平。東平為古之名郡,且居運河要樞,眾多文人墨客乃至 帝王官員,如李白、高適、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歐陽修、司馬光、蘇軾、梁楷、文天祥、 王士禎、乾隆皇帝等,在此留下了足跡和傳世佳作。</p><p class="ql-block"> 東平段運河區域的臘山道廟章樂,東平“四音戲”“端鼓腔” “漁鼓”等戲曲音樂,流傳已久,影響廣泛,已被分別列入國家、 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摔二鬼” “子午門功夫” “小洪 拳”等武術雜技,飲譽東平及周邊地區,傳承至今,為廣大民眾 所喜愛。東平民歌民謠豐富多彩,逸聞傳說世代相傳。 已結集出 版的民歌民謠 200 多首,逸聞傳說 300 余篇。</p><p class="ql-block"> 東平出 口以糧食為大宗,其次是煙葉,每年向河北省輸出煙 葉 10 余萬斤,而且每年從高唐、臨清、堂邑等縣輸入棉花 10 萬 余斤。當鋪、鹽店、錢莊等外地資本控制,綢緞、 布匹、鞋帽等商品由濟南、周村等地客商販來銷售,年營業額白 銀萬余兩。紅糖、白糖、糯米、大米、紙張、煤油、火柴、布匹、 竹器等均從上海、鎮江、清江等地水運販入,年營業額白銀萬余 兩。煤炭從魯南的楊家閘、韓莊和濟寧等地水運輸入,每年銷售 數十萬斤。隨著城鎮經濟的發展,運河沿岸集中了大批搬運工人、 挽船纖夫、船工水手,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雇傭勞動力隊伍。 東平 從袁仲口到大安山 30 余里路程中,沿運就有王思 口、王仲 口、常 仲口等碼頭,舊有十八口之稱,經濟發展相當繁盛。經濟的繁盛 必定帶來文化的繁榮,京杭運河貫通東平后,南來北往的漕船途 徑東平,漕運文化隨之在東平繁榮。南北文化在東平交會融合, 一大批官宦和文人墨客匯集于此,進行文化創作、傳播和交流,對東平的民情風物產生重大影響。</p><p class="ql-block"> 東平文化呈現出“多元”“包 容”的特點,東平人也逐漸形成了倔強、 自強不息、忠勇俠義的 個性特征,衣食住行、文化娛樂都呈現多樣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边坝县|
尚志市|
耒阳市|
应城市|
军事|
九江县|
延长县|
辽宁省|
驻马店市|
和硕县|
莒南县|
富源县|
噶尔县|
克拉玛依市|
大竹县|
中卫市|
高台县|
洛南县|
读书|
桦南县|
武冈市|
青田县|
哈巴河县|
东乌|
台东市|
蒲江县|
百色市|
梧州市|
永昌县|
泰顺县|
神木县|
瓮安县|
筠连县|
枣阳市|
古田县|
崇明县|
大城县|
东城区|
锦屏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