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岡石窟。<div>云岡石窟是中國四大著名石窟之一(莫高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是古代的藝術寶庫。石窟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時期(460年),前后歷經60年的鑿刻完成。也是佛教傳入我國以來,第一次由一個民族(鮮卑族)、一個朝代(北魏)雕做完成的皇家佛教石窟。是北魏期間政治、文化、歷史、宗教的珍貴資料。1961年公布為中國首批重點文保單位。2001年成為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div><div>圖中的“真容巨壯”是北魏官員、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云岡石窟浩大工程時所書。</div> 云岡石窟游客中心的佛像。 曇曜--北魏著名高僧,主持開鑿了云岡石窟,其中編號第16至20窟,是云岡石窟開鑿最早、體量最大,造型最生動五尊大佛。史稱曇曜五窟。<div>曇曜高僧的塑像,2008年由當時的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先生擔綱完成的。藍天白云下,遠遠看到曇曜高僧袈裟飄忽,仙風道骨、廣袖似云,仿佛隨風飄然而至,獨立蒼茫之上。<br></div> 云崗石窟入口處的白塔。 云岡石窟的禮佛大道。 云岡石窟景觀的入口。 云崗石窟中的第2窟,俗稱“寒泉洞”。洞窟開鑿的北魏時期常年有清泉流出。洞內雕有三級浮屠寶塔,寶塔上雕有瓦筒、斗拱、櫞檐等等仿木結構。中間一層為鏤空雕出廊柱,龕中雕有天宮伎樂人。 云崗石窟的東部石窟外景。 云崗石窟的第3窟史稱“靈巖寺洞”,是云岡石窟最大的洞窟。中間為一座倚坐佛,佛高10米左右,面相圓潤,五官端正,比例協調,身披袈裟,雙手作無畏、與愿法印。左右兩尊脅侍菩薩,身高6米,發髻高聳,寶冠雕刻精美。手法和造像風格與北魏有明顯不同,但造像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遼時代等說法。 看看參觀的游客與洞窟中佛像的對比。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工匠們在這么高大的洞窟中,憑借原始的錘、鑿,經過幾十年的勞作,一點點的鑿刻出如此巨大的佛像。不知這是否是信仰的力量還是被迫為生活所為。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向一千多年前的工匠們致敬。 云崗石窟中部石窟群,也是云岡石窟的核心景觀區 云岡石窟的第5、6窟,窟外有清順治八年加蓋的四層五間式閣樓,清代號稱“云岡佛閣”。 拍個照片吧。 云岡石窟第5窟的祖尊佛,坐高17.4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這尊佛像從頭到腳均是施泥彩塑,面部、胸部貼金,衣飾垂落,飄逸自然,仿佛絲綢制作,體現出高超的泥塑水平。在大佛的兩側和后背開鑿出誦經通道,以便僧侶和信眾繞佛膜拜。 這是大佛旁的脅侍菩薩之一 這是大佛另一側的脅侍菩薩。 大佛窟崖壁佛龕上的雕像。 大佛入口門楣上佛龕里雕刻的塑像,講述著各種佛教故事。 佛窟中的壁畫。 第7窟佛龕上的交腳菩薩和依坐佛像。 第7窟拱門入口上的雕刻佛像。 第7窟拱門上一朵團蓮,四周是飛天起舞。 第8窟拱門上的五頭六臂的護法神像。 欣賞一下云崗石窟中距今1500多年前的精美雕塑吧。<div>這里的佛窟帶給我的只能是驚嘆了!想象一下1500年前的工匠們,在這么高大的洞窟里,僅憑昏暗的油燈,使用簡陋的工具,一下下鑿刻著崖壁,歷經四十多年完成了舉世驚嘆的石雕佛窟,這里所看到的一切,真的令人嘆為觀止。</div> 第13窟中的交腳菩薩,在北魏時期許多佛祖和菩薩的塑像,都是采取交腳而坐的姿態。這明顯有別于后來的隋、唐、宋、遼金的佛像造型。這座13.6米的坐佛,頭戴寶冠,口中含珠,腳踏蓮花,手臂作出無畏法印。為防止巨大的手臂懸空,工匠們在手臂下方雕刻出四臂大力士用來托舉手臂,巧妙解決了這個問題。 洞窟中南壁的七尊立佛,造型儀態莊嚴。 云岡石窟的14窟外景。該石窟曾經風化嚴重,瀕臨倒塌。石窟門前的石柱是依舊樣加固而成。 拍照留下美好的記憶。 第15窟,也稱“萬佛洞”。崖壁上雕有無計其數的小佛像,初步統計共有13200個大小佛像。 云岡石窟的第17窟,這座佛窟是曇曜開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交腳彌勒佛像。你知道佛像上許多小洞是用來做什么的?據記載是后世見佛像風化嚴重,欲將佛像施以泥塑,在佛身上打孔攙麻繩以便施泥塑像。 云岡石窟的第18窟,這座佛窟是曇曜開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立佛高達15.5米,面部豐圓,鼻梁高挺,身軀偉岸,身披袈裟,器宇軒昂。 云岡石窟的第19窟,這座佛窟是曇曜開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佛像坐高16.8米,是云岡石窟第二高大佛像。佛像雙耳齊肩,身披袈裟,線條簡單流暢。佛像右手成無畏法印,象征佛法無畏和傳承。 云岡石窟的第20窟,這座佛窟也是曇曜開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也稱之為大像窟。由于前立壁在北魏塑像完成不久坍塌,使得大佛顯露在外,后在遼代建有木構窟檐,但不久毀于兵火。露天大佛高約13.7米,端坐石臺之上,面相方圓,大耳垂肩,鼻直口闊。大佛神情莊嚴,面目慈祥,氣度不凡。是北魏云岡石窟造像的登峰之作。 虔誠的膜拜曠世大佛。 必須與大佛合影留念一下。 九十歲的岳父終于了卻了游歷我國四大石窟的愿望。 由此前往云岡石窟的西部石窟群。<div>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云岡石窟的皇家開鑿造像就此結束。后期的民間開鑿大多在西部石窟群,但無論是規模還是造像水平都遠不及前期皇家佛窟。輝煌的云岡石窟造像就此衰落。</div> 云岡石窟西部的佛窟。 歡迎參觀! 云岡石窟第39窟,這也是西部窟群中的佼佼者。五層佛塔立于洞窟中心,四壁鑿有無數的佛龕。這也是云岡石窟晚期最大的石窟。 離開云岡石窟前,在“真容巨壯”石碑前與老爸合影留念。能與九十歲的老爸在這里合影留念,真是太難得了! 離開云岡石窟我們來到了長城上著名關隘--雁門關。這是雁門關景區入口巨大浮雕墻。浮雕上雕刻著曾經據守雁門關的將士,李牧、霍去病、衛青、楊家將等等。 雁門關景區入口還有雕塑群像。主要是以楊家將的故事為藍本,這位是佘太君的塑像。 雁門關第一道關口得月樓。 雁門關前的得月樓。<div>在長城上幾乎每一座關口都建有得月樓,寄托守衛邊關的將士思鄉之情。</div> 雁門寨,清朝以前稱之為得月村,民國時期改稱雁門關村。這里是中原與塞外的分界點,房屋建筑格式和人們生活習慣是胡、漢混揉。這里也是我國保存為數不多的古邊寨村落。 想我的風吹到了雁門關。 明萬歷年間就有記載的“豹突泉”古井。這里也是歷代鎮守邊關將士們的飲水之源。 雁門關外的邊貿街牌樓。自宋朝以來這里是長城內外重要的貨物集散和以物易物的互市之地。 雁門關位于山西代州古城北部的勾注山上。與長城構成中國古代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雁門關自古就是中原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曾經號稱“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雁門關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和5A景區。 雁門關的甕城入口。甕城為明代建筑,城門兩側題有“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寨尊崇第一關”。 甕城中的“地利門”為明代建筑。城墻上建有“寧邊樓” 甕城內建有古戲臺“春秋樓”,此時正上演的是晉劇,聽了半天戲由于是山西話沒聽懂,看戲裝和演員扮相應該“四郎探母”。 地利門的城墻洞還是挺高大的。地面上的青石至少有六百年歷史,中間可以看出兩道凹陷,這是歲月的車輪碾壓的痕跡。 寧邊樓又稱“六郎廟”1937年毀于戰火,2010年重新修復。 將士們,聽令!擂鼓為號,殺向敵陣! 這位應該是穆桂英吧! 與地利門相向而建的關門。在關門之外有一個巨大的水塘,一旦敵軍攻入城內,還可以放水淹敵于城中。 沿著雁門關東側城墻出發,準備參觀雁塔。 回望雁門關。 雁門關西側的城墻,依山而建,蜿蜒向上,在蒼松翠柏間格外壯觀。 我們就要登頂了。 巍峨挺秀的雁門關“雁塔”。 雁門關西側的城墻和烽火臺。 俯瞰雁門關城墻。 我們登臨位于雁門關城墻上的“雁塔”。 雁門關上的“敵樓”,古時扼守邊關的將士們可將武器、糧食存放此處。另外敵樓上可放煙火傳遞情況。 通過敵樓的窗口拍攝的雁塔。框型構圖簡單明了主題突出,拍出藍天上白云飛渡,起伏的遠山和近處的翠柏,挺秀的雁塔位于照片恰當的位置,未經任何裁剪修飾,可稱之為優秀照片。這也是老伴拍攝得意作品。 雁塔始建于隋代,損毀于清朝。2010年重建。塔高21米,為四邊密檐九層實心塔。現在是雁門關標志性建筑。 雁門關城墻上最佳位置拍個照吧。 西風古道瘦馬,雁門關下。 雁門關的天險門。門外有鎮邊祠等古建筑。由于時間關系沒能前往參觀有點遺憾。 拍照留影彌補點遺憾吧。 雁門關前燕子飛。 老兩口在雁門關前留個影。 再見了雁門關!<div>我們要沿著雁門古道十八彎景觀路前往古城代州。</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额济纳旗|
武陟县|
潢川县|
芒康县|
酒泉市|
鄂托克前旗|
湘乡市|
石棉县|
峨山|
安龙县|
和静县|
金华市|
定陶县|
牟定县|
抚顺市|
庆城县|
九台市|
大英县|
黑水县|
淮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蛟河市|
晋州市|
响水县|
姜堰市|
闽侯县|
江陵县|
读书|
漳州市|
卓资县|
文化|
夹江县|
龙陵县|
清镇市|
固原市|
洛隆县|
伊川县|
金门县|
江川县|
甘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