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這一年,大唐帝國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宰相武元衡被藩鎮王承宗、李師道派出的刺客斬殺于街頭,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隨后,身為諫官的白居易上書,主張嚴緝兇手,卻被朝臣們視為異類,不久,因為越職言事而被唐憲宗貶為江州司馬。不過,這也是十月之后的事情。因為,在這一年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二月,一件似乎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遭到了朝野大臣的普遍關注,這就是被貶為連州司馬的詩人劉禹錫寫《戲贈看花諸君子》事件。</p> <p class="ql-block">劉禹錫出生于一個“世以儒學稱”的官宦世家。受家風影響,在青年時代,可謂是一帆風順、平步青云,很幸運。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歲的劉禹錫首次參加科舉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一作“宏”)詞科。二十四歲再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享譽京華。貞元十八年,劉禹錫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與同樣在御史臺任職的韓愈、柳宗元結為好友,三人志同道合。此時的劉禹錫,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永貞革新卻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p> <p class="ql-block">貞元二十一年,唐順宗即位,一場以打擊官宦勢力,革除積弊為目的的改革——“永貞革新”拉開序幕。這場改革似乎給江河日下的唐王朝打了一針強心劑,也給當時年輕氣盛豪情萬丈的劉禹錫、柳宗元提供了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時號二王、劉、柳”。在這場短命的改革中,劉禹錫和柳宗元成為朝野矚目的政壇新星。遺憾的是,永貞革新僅僅持續了一百四十余天便宣告失敗。參與革新的大臣受到貶謫,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先被貶為邊地刺史,又由于“朝議謂王叔文之黨或自員外郎出為刺史,貶之太輕”,再被貶為朗州司馬,這就是轟動一時的“二王八司馬事件”。這一年,柳宗元三十二歲,劉禹錫三十四歲。</p> <p class="ql-block">朗州十年,是劉禹錫一生中處境最差、心緒最抑郁、最虛廢的時期。初到貶所,劉禹錫的心情可以說是非常低落、郁悶的。然而,劉禹錫最讓人佩服的就在于,不管遭遇什么,他都能樂呵呵地面對,雖然身處“巴山楚水凄涼地”,并未因貶謫一蹶不振,他將目光投向了巴蜀旖旎的山川和質樸的人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span></p><p class="ql-block">《竹枝詞》,簡稱“竹枝”,早期的竹枝詞多以“竹枝”和“女兒”兩詞作為襯詞,估計竹枝詞的名稱便由此而來。竹枝詞又叫“巴歙”,巴即巴郡,歙就是民歌。《唐才子傳》記載:“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聲傖佇。”巴人善歌舞,他們民間的竹枝詞都是能唱能跳的,每逢佳節,巴人便聚在一起,擊鼓踏歌。這種音樂,在一般士大夫眼里,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白居易謫居江州的時候,就說當地的民歌是“嘔啞嘲哳難為聽”。雖然劉禹錫也隨著大流先承認竹枝詞“詞多鄙陋”,但是他自己卻不避這村野鄙陋,而是以士大夫之身份,主動去采集民歌,并改造民歌,創造民歌,“倚聲作《竹枝辭》十篇,武陵人悉歌之”(《唐才子傳》),于是,竹枝詞這朵原本只在深山中開放的小花,被詩人移栽進了唐詩的江山。</p> <p class="ql-block">遷客騷人之思似乎是古代文人吟詠不變的主題。被貶之后,柳宗元寫了不少悲愴悲涼、懷念故土的詩文。劉禹錫也并非沒有這種痛徹骨髓的悲涼,但是他天性中的桀驁不馴還是驅使他宛如堂吉訶德一樣舉起詩歌的長矛向那個不可一世的風車進攻,即使面對著成百上千倍強于自己的敵人時,仍然向自己的敵人毫不猶豫地發出挑戰。甚至到了晚年,他還寫了《子劉子傳》表明了在這場貫穿他后半生的政治爭斗中,他的態度始終未變。這種倔強,這種不妥協,在中國文人中間的確罕見。在這場戰斗中,已經無所謂勝負,因為詩人展示的是作為一個有骨氣有膽識的文人深埋于內心和靈魂中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作為人的不可磨滅的尊嚴。于是,我似乎明白,劉禹錫為什么被白居易稱為“詩豪”了,其實,劉禹錫不僅是詩中之豪,更是文人之豪,人中之豪!所以,無怪于當秋天已經成為古代文人固定的抒發傷感悲涼情懷的對象的時候,劉禹錫卻能寫出那首讓人驚嘆不已的《秋詞》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span></p> <p class="ql-block">劉禹錫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爭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擊中不斷反擊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他自立門戶,不斷創新,寫出大量雄渾蒼勁的詩歌。同時,他又以詩歌作為武器,無情地嘲諷和打擊著他的對手。他雖然不斷地被排擠,被打擊,被流放,卻從沒有慫過,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萬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span></p><p class="ql-block">在《浪淘沙詞(其八)》中,“莫道”語音未落,緊接著又是一個“莫言”迎面喝來。劉禹錫用復沓的方式,用斬釘截鐵,間不容發的語氣,詩人對身處逆境的現狀無所畏懼,傲然相對,更飽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的慰勉之意。隨后,用比興言志的藝術手法,用蜀地的淘金勞動作喻,來表達自己雖然被貶往荒涼的夔州,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但他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心靈消沉,像水中的泥沙一樣沉入人生谷底,而是采取更加積極樂觀,奮發昂揚的態度,將苦難當作磨礪心性的人生考驗。</p> <p class="ql-block">元和九年,劉禹錫奉召從朗州回京。以戴罪之身等待朝廷發落,當有人勸他此時應該去拜訪宰相武元衡,請求權貴恩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不但如此,他在跟朋友們一起去游覽京城的玄都觀賞桃花時,竟寫下了一首讓權臣十分不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裁。</span></p><p class="ql-block">這首詩的諷刺意味實在太明顯了:詩中,劉禹錫以辛辣筆觸嘲諷了權貴及諂媚之徒,這一下子可刺痛了當權者。玄都觀里的桃樹,其實是暗指當時的權臣,而這些權臣們,很多都是在永貞革新里靠著檢舉、揭發、告密、迫害起家的,當“劉郎去后”,這些大臣們就欣欣然登上了帝國的高位。這種諷刺在公開挑戰政治守舊派的底線的同時,也對皇權進行了蔑視,此詩是劉禹錫詩人氣質和斗士靈魂的縮影。于是,因“語涉譏謗”,好不容易回京的劉禹錫又被貶去了更加偏僻的播州。在唐代還是未開化的荒蠻之地,窮山惡水,條件艱苦。</p> <p class="ql-block">劉禹錫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八十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言辭懇切,甚至表示如果因為這個請求而獲罪,他雖死無悔。在柳宗元的一再請求和宰相裴度的爭取下,劉禹錫被改貶連州刺史,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p><p class="ql-block">赴連州上任途中,劉禹錫與柳宗元兩人結伴南行,一路上遍游風景,詩酒唱和。至衡陽時,兩人卻不得不各奔貶所,不知何日能再相見。歧路在前,柳宗元寫《三贈劉員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span>?</p><p class="ql-block">詩似是對自己以往的經歷作總結。劉禹錫以《答柳子厚》相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會待休車騎,相隨出影羅。</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命運弄人,正值壯年的劉柳怎能料到,這次相見竟成了永別。之后,劉禹錫因母喪由連州北還,途經衡陽時接到柳宗元在貶所逝世的消息,他“驚號大叫,如得狂病。良久問故,百哀攻中。涕淚并落,魂魄震越”(《祭柳員外文》)。看到上次兩人以詩唱和的分別之地卻已物是而人非,他睹物思情,情難自已,于是長歌當哭,以志哀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憶昨于故人,湘江岸頭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馬嘶遁故道,帆滅如流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span></p><p class="ql-block">柳宗元去世后的二十多年,劉禹錫的朋友仍然不少,但像柳宗元一樣患難相依、生死相托的卻是沒有。在之后的歲月里,劉禹錫忍受著“終我此生,無相見矣……知悲無益,乃恨無已”的悲痛之情,寫下了《祭柳員外文》《重祭柳員外文》等一系列悼念至交好友的文章和詩歌。后來劉禹錫沒有辜負老友的托付,用半生的心血編撰成一部《河東先生集》刊印,多年后,柳宗元的兒子劉周六不僅長大成人,還高中進士。</p> <p class="ql-block">如果沒有劉禹錫,柳宗元的名字也許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淹沒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永州八記》《捕蛇者說》《江雪》《黔之驢》《漁翁》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也許便不會流傳于后世。也許,我們根本不會注意到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叫柳宗元的人。真正的友情大抵就是如此,無論春風得意還是天涯淪落,無論長安為官還是謫居荒夷,劉禹錫與柳宗元的友情有如黑夜中的明燈,又如冬日里的陽光,照亮和溫暖了中國文壇與政壇的一片天空。</p> <p class="ql-block">桃花詩案還有續集。大和元年(827年),劉禹錫回到洛陽,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有了前一次禍從口出的教訓,照理說劉禹錫應該變得更加謹慎小心了,不管怎樣說,畢竟他此時已經不是年少氣盛的青年,而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可是,回到京城的劉禹錫似乎并沒有汲取年輕時候的教訓,他又一次來到了十多年前游覽過的玄都觀,劉禹錫,這個五十五歲的倔強老人,故地重游,心又癢癢,隨即又引出《再游玄都觀》七絕一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span></p><p class="ql-block">詩人似乎還怕別人讀不懂自己詩中的譏識之意,還專門在詩序中寫道:“始謫十年,還輦下,道士種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來,無復存,惟兔葵燕麥動搖春風耳,因題茲二十八字,以俟后游”。《舊唐書》說“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甚至后人也有評價說劉禹錫刻薄不厚道。但是,如果“行”就是遭遇打擊之后搖尾乞憐俯首求饒,劉禹錫無疑是“無行”的。</p> <p class="ql-block">“詠史”之體,據說最早為班固所創,從那以后,詩歌詠史漸漸蔚為風氣,成為潮流。唐代幾乎所有詩人都有詠史篇章,其中,杜甫、劉禹錫、李商隱、杜牧都是詠史名家。劉禹錫詩歌,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詠史詩。唐人詠史,石頭城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一個明月相伴的夜晚,詩人來到這座空城,山形依舊,濤聲依舊,城墻幾成廢墟,只有那輪曾經照徹千古的月亮,還在靜靜地俯視著這繁華過,又衰敗過的世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span></p><p class="ql-block">“山圍故國”二句是白居易贊不絕口的詩句,認為有了這兩句,“后人無復措辭”。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時空中,詩人靜靜地沉思,隨一輪冷月,詩人俯瞰著世界,其實也是在俯瞰自己。歷史的滄桑感在沉思中得以萌發,漸漸升華成哲人的雋水。在這樣的詩歌面前,我們似乎都要躡手躡腳,屏住呼吸,靜靜等待那一抹歷史的月光照過我們的頭頂,好讓我們在她的指引下,體味歷史的秘密,體味人生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其實,人生的秘密往往就在歷史中埋藏著。如果詩人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側微眾生,跨越歷史的時空體味生命的話,人生的短促和可笑立刻就在歷史的永恒面前現出原形,面一切的繁華和衰敗,鼎盛和凄涼,更不過是過眼煙云,《烏衣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span></p><p class="ql-block">既然永恒不可能,那么祈求永恒也必為虛妄。任何繁華都會散盡,任何鼎盛都會成為云煙,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那么,相比于這片土地上無數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歡離合,個人的起起落落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詩人以沉靜代替了憤怒,以思考代替了躁動,以釋然代替了執著,以放達代替了焦灼。因為詩人已經借助一雙巨大的翅膀飛上了蒼穹,在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俯瞰蕓蕓眾生,俯瞰著我們,也俯瞰著自己,于是,詩人的生命從這紛繁的世間被提純了,超越了苦難,超越了悲涼,也超越了得失。</p><p class="ql-block">這雙翅膀,就叫歷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观塘区|
信宜市|
仪陇县|
木里|
瑞丽市|
内黄县|
额尔古纳市|
金门县|
日照市|
石棉县|
肃北|
鹤庆县|
丰顺县|
香格里拉县|
石门县|
耿马|
定西市|
英德市|
城固县|
兴隆县|
增城市|
琼结县|
柳林县|
施秉县|
高雄县|
巴林右旗|
和平区|
东明县|
河北区|
涿州市|
浠水县|
江西省|
延安市|
任丘市|
德惠市|
涟源市|
湾仔区|
车险|
抚顺市|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