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17日我們驅車來到臨汾市洪洞縣就直奔大槐樹尋根祭祖園。</p> <p class="ql-block"> 過去曾聽說過洪洞縣大槐樹的故事,但在我的記憶中是模糊的,今天走進這里一定要探個清楚。</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AAAAA國家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中國根”后面是大槐樹,這是華夏之根。全國有18個省、500多個縣、2億人來自大槐樹。</p> <p class="ql-block"> 民間流傳的一首民謠:</p><p class="ql-block"> 問我祖先何處來</p><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大槐樹</p><p class="ql-block"> 祖先故里叫什么</p><p class="ql-block"> 大槐樹上老鸛窩</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周五到周日下午有花樣鑼鼓表演。</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后面有《古大槐樹賦》。</p> <p class="ql-block"> 要想讀懂洪洞大槐樹,一定要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史。在宋金時期我國總人口有一億四千多萬,蒙古人是馬背民族十分強悍,忽必烈帶領他的騎兵南下屠城,他們只要土地不要人見人就殺。金國滅亡前人口有5000萬人,滅亡后只剩下1000萬人。蒙古人攻打南宋時,南宋共有8500萬人,還是被屠殺了1000多萬人。四川原來有1000多萬人,被蒙古人屠殺后剩下不到100萬人。元朝末期戰火四起,各路人馬逐鹿中原,元兵只要攻下一個地方就開始屠城,比如繁華的楊州城被殺得只剩下18戶人家。再加上黃河泛濫蝗蟲成災,天災人禍到了明朝初年全國人口不到6000萬人。好多地方已經是千里無人煙,漢族快變成少數民族了!</p> <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時期到處農田荒廢人煙稀少,山西卻是另一番景象。因為山西四周是崇山峻嶺易守難攻百姓安居樂業,中原百姓為躲避戰亂紛紛逃往山西。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當時全國人口不到6000萬,山西人口就有4000萬。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調配人口政策,明初洪武年間先后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這幾十年里從朱元璋開始到朱棣先后一共移民18次,共遷移人口100萬。</p><p class="ql-block"> 600年前的洪洞大移民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我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p> <p class="ql-block"> 洪洞縣驛道(官道)旁邊的廣濟寺的大槐樹張貼了一布告:</p><p class="ql-block"> 告示</p><p class="ql-block"> 邊荒待耕遷民在急,凡屬平陽府管轄之內平陽縣邨鎮居民均在遷民范圍。凡五口之家遷二、六口之家遷三、七口之家遷四、八口之家遷五,有丁無地者全遷。廣濟寺三里之內歸駐軍管轄,地方無權遷移,大槐樹下聚集民眾。布告到日即刻照辦,如有抗命不遵者嚴懲不貸!</p><p class="ql-block"> 平陽府大堂 此佈</p><p class="ql-block"> 洪武叁年七月拾五</p> <p class="ql-block"> 有傳言說不愿遷移的到大槐樹下登記,結果去的人全被官兵反手捆綁送上遷移之路。官府也有政策:凡是移民的配送農具、耕牛、種子并免稅三年,帶上碟文(通行證)由官兵護送(押送)。一路上的艱辛不言而喻,路上要大小便了只好求押送的官兵:“官爺請幫解開手,我要小便?!弊詈缶秃喕桑骸拔乙馐??!爆F在我們都是在說:“解手”,恐怕我們也是移民后裔哦。為了預防移民半路逃跑,官兵還把每個人的小腳趾甲蓋劃上一刀?,F在傳說凡是小腳趾甲分開兩瓣的都是移民后裔。</p> <p class="ql-block"> 押送途中內急的人好多,不斷有人叫喊:“官爺!我要小便!請解開我的手!”、</p><p class="ql-block"> “官爺!解開我的手!”、</p><p class="ql-block"> “官爺!解手!”</p><p class="ql-block"> “解手”、“解手”、“解手”……</p><p class="ql-block"> 一直傳了下來,永遠傳了下去!</p> <p class="ql-block"> 洪洞縣的廁所也叫“解手處”了。</p> <p class="ql-block"> 千年槐根,據考古人員認定此古槐根應在宋元時期之前,它有5.2米高、4.2米寬?;备P根錯節、形象奇特,讓人們有了豐富的聯想。是一棵千年古槐的真根。因為原大槐樹在清朝順治八年被洪水沖走,人們便對這千年古槐根更加尊重,并產生無限的聯想。</p> <p class="ql-block"> 獻殿,每天上午都有傳統《祭祀》節目表演。主要展示的是大槐樹傳統的祭祀禮儀。體現了槐鄉后裔緬懷先祖功德的赤子情懷,同時大槐樹祭祖的習俗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移民去向圖</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移民記載</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移民記載</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堂里肅穆莊重。</p> <p class="ql-block"> 顕大槐樹移民先祖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里供奉著移民的姓氏牌,十八次的大遷移,共遷移人口100多萬,從這里遷出去的移民姓氏有1200多個姓氏。每次有移民后裔來祭祖總會找到自己祖先的牌位上香祭拜。</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里供奉的大槐樹移民先祖的牌位1200多。</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樹處</p><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在順治八年(1651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在古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起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劉子林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游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坤義士幾經波折終于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于石碑之后。</p> <p class="ql-block"> 這是由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槐樹,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由二代槐樹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樹也有近百年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掛件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槐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 在景區三代槐樹下擺放著幾根槐樹的化石以滿足移民后裔對古大槐樹的依戀。</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戲劇《玉堂春》、《蘇三起解》里的原型故事就發生在洪洞縣,這是蘇三卸枷處塑像。看見她耳邊就響起了那精典的唱詞“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好慘,過往君子聽我言……</p><p class="ql-block"> 周一、五景區有《蘇三起解》拆子戲演出。</p> <p class="ql-block"> 我也許是大槐樹移民后裔,愿先祖賜福予我,永不忘先祖的恩德!</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寄托著多少游子的鄉愁。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們也是同根同宗同族同魂同心!</p> <p class="ql-block"> 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是移民心中的老家。滄桑巨變無奈老槐樹逝然,但悠悠槐香蕩漾于中原華夏,縈繞于故土新居??M回在千萬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際。這是思鄉之情,這是念祖之情。這是難割難舍的同根同源之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新丰县|
万全县|
崇文区|
义乌市|
乡宁县|
汉中市|
南乐县|
绵竹市|
鄂温|
曲阜市|
柯坪县|
页游|
维西|
延庆县|
渭源县|
青州市|
张家界市|
稷山县|
高邮市|
瑞丽市|
内黄县|
兴山县|
吉首市|
万山特区|
六枝特区|
固镇县|
建平县|
鄯善县|
海晏县|
韶关市|
彭水|
丰都县|
平原县|
霍城县|
德庆县|
当涂县|
乐山市|
宿松县|
理塘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