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寫在甲辰"八一"前夕的話:</p><p class="ql-block">在南山溝軍營里,最具有軍人體驗感的生活就是野營拉練:吃、住、行。</p><p class="ql-block">身負十幾斤重的行囊,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冒著嚴寒,踏著積雪,一走就是幾十公里,累嗎?當然累!嘴上說不累其實都是假的。</p><p class="ql-block">野營拉練,團里連續組織過四次,可我只參加過兩次,兩次拉練的經歷讓我終生難忘,它是一次身體和毅志力的磨礪,更是軍人或不可缺的鐵血精神。</p><p class="ql-block">野營拉練雖然累,但也有快樂。身心融入到大自然當中,爬高山,過田野,夜宿民居,與純樸的村民共敘魚水之情,如此等等,這些經歷都是在辦公室里無法體驗到的。</p><p class="ql-block">今年春天,我借南山尋跡之際,又去了當年野營拉練經過的地方:龍門黃河鐵索橋和丁村。</p><p class="ql-block">這一橋、一村有歷史也有故事,你想聽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黃河龍門鐵索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戰友們:</p><p class="ql-block">你參加過野營拉練嗎?</p><p class="ql-block">你去過河津嗎?</p><p class="ql-block">那你一定知道龍門鐵索橋!</p><p class="ql-block">那你一定走過龍門鐵索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橋你熟悉嗎?</p><p class="ql-block">它就是當年你走過的鐵索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橋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走過這座橋的人不一定知道這座橋的過去和現在,如果你想知道,聽我細細道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支援解放大西北,方便兩岸通行,西北野戰軍決定在黃河龍門渡口建一座鐵索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禹門口黃河鐵索橋于1949年3月正式動工。</p><p class="ql-block">為了趕上10月1日開國大典時試橋,工人們晝夜施工,在橋底和兩側用鐵絲網勾設護欄,鋪敷橋板,橋板用鐵絲固定在鐵索上。9月底工程基本完成。10月1日凌晨,參加試橋典禮的人群,敲鑼打鼓,一早來到渡口兩岸。但萬萬沒想到,夜里一場大風,橋板全部被掀翻到河里,建橋工人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開始了新的加固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禹門口黃河鐵索橋,1950年初正式通車,鐵索橋全長150米,寬1.5米,木樁鐵絲鋼繩欄桿,橋面為木板鋪設,每天早鋪晚拆,每遇大風即需拆除。橋面板鋪好后,可以走行人和小型人拉、畜力車,直到公路橋建成后,該橋停止使用。</p><p class="ql-block">經過60多年風霜雪雨的侵蝕,終因年久失修,大橋不堪重負。2014年12月6日,有人發現,黃河鐵索橋山西一端的幾根鐵索斷裂,部分橋體跌落河中。考慮到正值黃河凌汛期,飄落在河中的該橋恐怕會給108國道禹門口公路橋造成危害,經報請上級批準后,于12月8日將黃河鐵索橋兩端鐵索全部割斷,使橋體全部沉入黃河。</p><p class="ql-block">黃河龍門鐵索橋橫跨晉陜兩岸,完成了它的使命,雖然橫亙在黃河上只有64年,但它徹底改變了黃河龍門渡口無橋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如今,雖然鐵索橋沉入了河底,但在那座橋上曾經留下過我們的足跡,我們應該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底部隊拉練到河津時,已經開始籌建侯西鐵路禹門口黃河鐵路橋,1972年,禹門口黃河鐵路橋建成;1973年,又建成了108國道禹門口黃河公路橋,該橋包括懸索橋和雙曲拱橋各1座,六十余年間,在禹門口百余米的河段上,形成了黃河上四橋飛架的獨特景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創視頻</p> <p class="ql-block">資料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丁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隊野營拉練一般都在年底進行,入冬后的晉南是寒冷的,所以,宿營基本都是安排在村子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年拉練,大部隊就宿營在丁村,這是個神秘的村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進駐丁村之前,隊領導反復叮囑我們,村里社情復雜,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那一夜,我值夜班,就是想看看丁村社情到底有多復雜,難道會有階級敵人搞破壞?仗著我曾在連隊野外值勤的經驗和膽識,我找了個離哨位不遠的一個隱蔽處,端著沖鋒槍仔細觀察周圍的情況。白天看見的斗拱飛檐,夜間都變成了呲牙咧嘴的怪獸,門口的石獅也顯的格外猙獰。記得隊領導在介紹社情時所說的話:丁村沒有貧下中農,都是地主、富農。此時我精神高度緊張,一直提高警惕,那一夜,我一人連站了三班崗,直到天亮竟沒有一絲困意。</p><p class="ql-block">據說,那一夜丁村不太平,有一婦女自殺,連續捅了自己幾十刀,不知為什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丁村社情沒那么復雜,主要是我們階級斗爭這根弦繃的太緊了,總覺得階級敵人時刻在置我們于死地。現在想想是挺可笑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來經過查閱資料,才弄清丁村的來龍去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村,是一個因“丁村遺址而聞名的行政村,屬于中國傳統村落。 該村地處汾河東岸,襄汾縣城南5公里處,村域面積為3.72平方千米。丁村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汾水古驛村寨、老街深巷宅院、家風族訓共同構成了北方地區漢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南發掘出的“丁村遺址”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的空缺,而丁村民宅則恢宏完整,數量眾多,分布集中,是中國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建筑的珍貴標本。丁村因此被評為第六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并成為山西省首批100家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村的形成年代為明代,其主要產業包括農業、養殖業和手工業。2012年12月17日,丁村被批準為中國傳統村落,其主要景點包括丁村遺址和丁村民宅等。丁村民宅是我國北方現存較完整的明清民宅,被譽為“封建社會農業莊園”的活化石,并于1988年1月13日正式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村遺址是1953年發現,1954年發掘的,是我國解放后首次發現的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南北長五公里,東西寬二公里,共發掘近萬件石器,28種動物化石,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三枚牙齒化石和一個幼兒右頂骨化石,距今十多萬年。丁村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的缺環,對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及意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丁村還擁有丁村民宅和丁村遺址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展示了丁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為研究中國戲劇史、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創視頻</p> <p class="ql-block">資料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結束語</b></p><p class="ql-block">一村、一橋的過去和現在,僅用幾段文字和圖片也只能勾勒個大概輪廓,具體的細節還需要讀者們自己去填充和品味。</p><p class="ql-block">不得不佩服當年野營拉練所選擇行軍路線和宿營地點的那些高參們。</p><p class="ql-block">黃河、汾河,山西的這兩條重要血脈孕育了三晉大地,記載了禹門口的歷史;再現了丁村遺址和古村落的建筑藝術及文化積淀。</p><p class="ql-block">《橋與村》是《南山尋跡》的姊妹篇,也是山西之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美篇里的文字、視頻能引起你的聯想或共鳴,說明我們的山溝情結依舊在。</p><p class="ql-block">我所做系列美篇的目的,就是為了那些沒有機會或沒有精力,回山溝看看的戰友們,了卻心里的那一份執念。</p><p class="ql-block">八一建軍節就要到了,這輯美篇算是送給各位戰友們的節日禮物吧!</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p><p class="ql-block">祝各位戰友節日快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沽上漁夫寫于</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和圖片載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贵德县|
宁城县|
博湖县|
永定县|
平潭县|
芷江|
遂昌县|
崇信县|
靖安县|
原阳县|
南通市|
玉溪市|
东港市|
荔浦县|
板桥市|
上林县|
青神县|
邮箱|
醴陵市|
玛曲县|
阿拉善盟|
红河县|
股票|
偏关县|
昌邑市|
英超|
尉犁县|
抚顺市|
邯郸县|
靖江市|
滁州市|
门头沟区|
伊金霍洛旗|
雅江县|
景谷|
富阳市|
柏乡县|
综艺|
日照市|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