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b></h1><div>美泉宮位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西南部,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宮殿,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宮。這座宮殿不僅因其宏偉的建筑和精致的內部裝飾而聞名,還因為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意義。<b><br></b></div> <div><br></div>大門旁的方尖碑<div>方尖碑是古埃及對太陽崇拜的標志,象征著一道陽光從天而降。<br></div> <div><br></div><div>方尖碑頂上有一只代表帝國皇權的雄鷹,鷹被認為是唯一可以逐日而不被燒死的生物,在這里寓意哈布斯堡家族的帝王是唯一可以傳達天意的人。方尖碑在巴洛克符號學中有穩定的含義,在此也表達了帝國江山穩固之意。<br></div> <div><br></div><div>美泉宮廣場,東西二側各有一座噴泉群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精美絕倫!<br></div> <div><br></div><div>美泉宮的名字來源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傳說1612年他狩獵至凱特堡,飲用此處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為“美泉”。人們之所以喜愛美泉宮,部分原因是叱咤風云的拿破侖和人見人愛的茜茜公主(伊麗莎白皇后)都曾居住于此。也曾是電影《茜茜公主》的拍攝地。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代也在典雅的宮廷舞臺上為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演奏過鋼琴。<br></div><div>美泉宮被譽為歐洲第二大宮殿,僅次于法國凡爾賽宮,華麗的宮殿內設有1441個房間,裝點著美艷的裝飾與擺設,宮內金碧輝煌,收藏臻品如數家珍,最惹人矚目的大概是那幅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少女時代的畫像了。<br></div><div>由于宮里不準拍照,我們也失去了展示宮內富麗堂皇的機會了。</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泉宮御花園</b></p><p class="ql-block">美泉宮背面的皇家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法國式園林,占地2平方公里, 有超過30萬棵樹,組成修剪整齊的綠樹墻。每面墻前面有十尊高5米多的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雕像,這樣的雕像還往東西花園的林陰道上延伸,總共有44座。這些雕像大部分是德國藝術家威廉·拜爾的作品。在雕塑藝術中,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泉宮御花園規模極大,兩旁是蒼翠的大片林木,中間有八大塊花圃,呈對稱布局。綠油油的草皮,再搭配上萬紫干紅的花朵,真是美不勝收。</p> <div><br></div><div>草坪如地毯,布滿了鮮花織就的花紋,紅的、粉的、白的、黃的、灰的、褐的,間或有幾棵樹點綴期間,形成立體的圖案。前些天在薩爾茨堡我們曾被米拉貝爾花園所折服,但到這里一看,米拉貝爾花園只能稱為“小巫”了,簡直無法與美泉宮相比!畢竟這里是皇家花園,而那里只曾是傳教士私藏情婦的地方。<br></div> <div><br></div><div>大路旁出現一片殘垣斷壁,它是J. F. H. von Hohenberg在1778年按照古羅馬皇帝韋帕薌時期的神廟仿建的古羅馬舊墟,迎合了哈布斯堡家族對外宣稱的他們就是古羅馬帝王后代的觀點。<br></div> <div><br></div><div>這里是皇宮名稱由來但卻有些不很起眼的美麗泉眼。1777年制作的方尖碑噴泉。<br></div> <div><br></div><div>美泉宮南面花園的盡頭是一座龐大的雕塑噴泉,叫“海神噴泉”,手持權杖的海神波賽冬傲立于巨大礁石之上,整個噴泉充滿動感,出神入化,賞心悅目。<br></div><div>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賽冬是宙斯的弟弟。當初宙斯三兄弟抽簽均分勢力范圍,宙斯、哈迪斯分別統治天空、冥界,而波賽冬成為大海和湖泊的君主。<br></div> <div><br></div><div>美泉宮的最高點是凱旋門,池塘里荷花綻放,池水如鏡,映照出藍天和凱旋門。凱旋門是一座純羅馬式建筑,規模比巴黎凱旋門大,11道拱門一字排開,各門之間是巍偉的羅馬柱。<br></div> <div><br></div><div>凱旋門頂的雕塑是一座棲息在球體上口中銜蛇的老鷹雕像——哈布斯堡(鷹堡)王朝家族的標志,雕像下面,建筑物的頂部,以金色銘刻著以下文字:“在皇帝約瑟夫二世和女皇瑪麗婭?蒂蕾西雅治下1775年建造”,<br></div> <div><br></div><div>從凱旋門俯瞰美泉宮的整個后花園有著迷人的不同景色,在這里遠眺,視覺極廣,視野極大,能看到許多特別的景致。<br></div> <p class="ql-block"><br></p><h1><b>酒店</b></h1><p class="ql-block">置身于奧地利這樣的國度,你會感覺每時每刻都置身于畫卷之中。連我們住宿的酒店都如此浪漫,不禁感嘆,如果這世界上真有人間仙境,那一定就是奧地利!</p> <div><br></div><h1><b>奧地利 格拉茨</b></h1><div>奧地利東南部的瑰寶之城——格拉茨,這里是一片歷史與現代交織、藝術與生活交融的獨特空間。更是中歐風情的生動縮影,它以優雅的建筑、濃厚的藝術氛圍和悠閑的生活節奏,編織出一幅迷人的城市畫卷。<b><br></b></div><div>沿著嵌入地表的電車軌道,走到主廣場正中心。抬頭,周身是一片寫滿了歷史的老建筑。<br></div> <div><br></div><div>薩老殿在1566年建成,這座四角宮殿至今仍有一個土耳其戰士的雕像守護著……也由于這片經歷了風雨的屋檐,格拉茨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了世界文化遺產。<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城廣場</b></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宏偉的格拉茨市政廳,其華麗的立面、精致的雕塑和鐘樓上的天文鐘,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的輝煌過往與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6世紀中期的市政廳是典型文藝復興風格,圓形拱頂莊嚴,山墻造型復雜,四根立柱隔開三道拱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市政廳大門上的四座雕像,分別象征藝術、科學、貿易與技術。市政廳見證了格拉茨逐步成為奧地利第二大城市的歷史。</p> <div><br></div><div>廣場中央是建于1878年的約翰大公噴泉,青銅噴泉有四位女性雕像,分別象征恩斯河、穆爾河、德拉瓦河和松河。<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波街</b></p><p class="ql-block">城角落當屬修波街一帶。它的大斜坡可以通往城堡山,道路兩側遍布古老建筑,一個個庭院暗藏古老歲月的留痕。即使大門緊閉,無法進入,光看外立面也可流連許久。除了外墻的精美雕飾和花紋之外,一座座大門也宛如藝術品。</p> <div><br></div><div>轉角這個建筑,是舊城區知名的標的物艾格樓房 。外墻是巴洛克式建筑, 特別的地方就是優美的拱型的迴廊 以及墻面上的裝飾圖飾。這個建筑也是格拉茨最古老的藥房 (建於1535年) 17世紀翻修后就是現在這相貌。<br></div> <div><br></div><div>以彩繪壁畫靚麗的建筑是“公爵府”。墻上的壁畫是1742年由畫家約翰梅爾繪制,所繪人物都是希臘羅馬神話諸神及各類傳說,還有窗欞雕花等,都是當時流行的裝飾方式。<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堡山</b></p><p class="ql-block">城堡山從老城區拔地而起,若是站在城堡山腳下仰視,因為角度關系,見不到城堡,倒是能見到時鐘塔,還有兜兜轉轉、依懸崖而建的步道。這條極美的步道,是“一戰”戰俘在巖壁上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格拉茨老城的任何地方,都可見到時鐘塔。尖尖的屋頂四周各有一個木制塔樓,塔樓下方則是時鐘。數百年來,它見證著老城興衰。</p><p class="ql-block">時鐘塔最早建于13世紀,前身是瞭望塔,1588年修建為今日模樣,用于報警和報時。塔身上有三個不同功能的大鐘,分別為報時鐘、火警鐘與死刑鐘。1712年,報時鐘被新的壁鐘取代,死刑鐘不久后也被取下,只剩火警鐘掛在原處。</p><p class="ql-block">最特別之處便是指針,與一般鐘表的“時針短分針長”不同,它以長針代表時針,短針代表分針,為的是讓山下的人看得更清楚。</p> <div><br></div><div>位于城堡山中心位置的大鐘樓,如今仍每天敲響三次,分別是早上7點、中午12點和傍晚7點。有趣的是,很多人將時鐘塔和大鐘樓混淆。<br></div> <div><br></div>站在城堡山高處俯視山下老城,大片紅瓦建筑綿延,穆爾河穿城而過。<div>在圖片中間有一個未來感十足的建筑以其流線型外觀和獨特的“藍皮膚”,突出的觸角外形,?被形容為一只“肥胖的海參”或“浮出水面的有腮巨獸”,?甚至“未來潛水艇”,顛覆了傳統審美,與周邊古老建筑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展現了格拉茨對創新藝術的熱烈擁抱。那就是著名的“格拉茨之眼”——格拉茨美術館。</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蘭德宮</b></p><p class="ql-block">建于1557~1565年間的蘭德宮,該宮由意大利建筑師阿利歐所設計。1543年斐迪南一世廣征工匠和建筑師來鞏固格拉茨“奧地利內地首府”的城市地位,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就是這座蘭德宮了。蘭德宮被認為是意大利地區以外最重要的文藝復興式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蘭德宮這座有著優美列拱與田園式庭院的建筑物,是仿造倫巴底地區某幢宮邸的形式來設計興建的。建筑物的結構呈口字形,然極具特色的是,口字形建物的其中一面,只有拱廊而沒有樓房,這樣的空間設計仿佛有開放劇場般的趣味性。</p> <div><br></div><div>主建筑共三層樓高,主要樓層除了有相當寬敞的徊廊外,徊廊外半圓形的拱窗使得典雅的建物感極富韻律感。<br></div> <div><br></div><h1><b>斯洛文尼亞布萊德湖</b></h1><div>斯洛文尼亞的?布萊德湖,位于該國西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南麓,是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它形成于大約14000年前,由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地質移動而成,因此也被稱為“?冰湖”。布萊德湖以其碧綠的湖水和湖心島上的?圣母升天教堂而聞名,被譽為“阿爾卑斯山的眼睛”。 這里不僅是斯洛文尼亞最著名的湖泊之一,還是?歐洲最美的湖泊之一。<b><br></b></div> <div><br></div><div>布萊德島坐落在布萊德湖心,形如水滴狀,因其獨特性而成為斯洛文尼亞最有代表性的瑰寶和明信片中的常見風景勝地之一,必須乘坐傳統的人力小船才能上島。<br></div> <div><br></div><div>布萊德城堡雄踞于布萊德湖畔130米高的峭壁之上,俯瞰著布萊德湖,亦眺望著朱利安阿爾卑斯山。它始建于1011年,是斯洛文尼亞最古老的城堡。<br></div> <div><br></div><div>圣馬丁教堂位于布萊德鎮老城區,它一直在布萊德湖北岸靜靜地守望著這純凈的湖光山色。<br></div> <div><br></div><div>布萊德湖也被美譽為“阿爾卑斯山的眼睛”,這“眼神”純潔無瑕,勾人魂魄。布萊德湖更是一處心靈的凈土。這里讓人心曠神怡,每一幀畫面都是大自然的恩賜,每一處風景都是攝影愛好者的靈感源泉。<br></div> <p class="ql-block"><br></p><h1><b>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b></h1><p class="ql-block">盧布爾雅那是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位于西北部薩瓦河上游,群山環抱的盆地之中。城堡高居市中心的小山丘之上,最早建于12世紀,曾多次被毀,現仍在修復之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龍橋</b></p><p class="ql-block">這座石橋建于1901年,是盧布爾雅那的標志建筑。四個橋頭裝飾有青銅的翼龍。</p> <div><br></div><div><h1><b>克羅地亞十六湖國家公園</b></h1>十六湖國家公園,位于克羅地亞中部的喀斯特山區,是克羅地亞最大的國家公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9年將其列為世界遺產。<br></div> <div><br></div><div>“十六湖”呈帶狀蜿蜒于山谷中,有許多石灰巖沉積而形成的天然堤壩,這些堤壩又形成出許多的瀑布和湖泊,這些湖泊呈現出翠綠或寶石藍等迷人色彩,因此被譽為“克羅埃西亞的寶石”。<br></div> <div><br></div><div>有的水流喘急,奔騰咆哮<br></div> <div><br></div><div>有的絲絲縷縷、如綢緞般柔軟。<br></div> <div><br></div><div>十六個晶瑩剔透的湖泊沿著山勢由高向低自然散落,地勢的起伏造就了山間成百上千的涓流和大小瀑布。<br></div> <div><br></div><div>有瀑布,也有細流,曲徑通幽,勝境無窮。走在其中,留戀其中,一種愛意和親近。<br></div> <div><br></div><div>觀之有勢,聽之有魂。走在其中,賞在其中,一種靈動和心跳。<br></div> <div><br></div><div>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br></div> <p class="ql-block"><br></p><h1><b>斯普利特</b></h1><p class="ql-block">?斯普利特是?克羅地亞第二大城市,位于?亞德里亞海的?達爾馬提亞海岸中心,有170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普利特面向亞得里亞海,?擁有美麗的海濱和綿長的沙灘,斯普利特被譽為“千島之國”,?周圍散布著上千個美麗小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濱廣場</b></p><p class="ql-block">斯普利特海濱廣場如同斯普利特的起居室,有著最佳的休息位置和觀景場所,海濱廣場的正前方直接與地中海海岸相連,可以一覽無遺的觀看平靜如鏡的海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濱廣場后方則是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的宮殿。戴克里先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時期的宮殿遺址,沒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戴克里先宮</b></p><p class="ql-block">這個是戴克里先的皇宮,金、銀、銅、鐵四個大門,皇宮背面兩個建筑是羅馬軍營所在地,這里還有個丘比特神廟,南部分為上半部下半部兩層,皇宮建在海上,下半部非常潮濕,不能住人,也不能存放東西,所以為了隔潮的原因,建了兩層,上半層在這里居住,他居住的地方餐飲、娛樂、休閑的地方,但是現在全部被毀掉,現在只有一個中庭還在,沒有頂了,皇陵還在,被改造成了教堂,對面神廟被改造成洗禮堂,北邊的兩個兵營完全不在了,都是百姓的住房,商店,旅館。現在海邊的位置已改造成海濱大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克里先宮是斯普利特最著名的古跡之一,?建于公元305年,?占地廣闊,?宮殿正門有6根大理石柱,?這些石柱是從中東遠洋運來的。?這座宮殿不僅展現了羅馬帝國的宏偉與壯麗,?而且成為了斯普利特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盡管經過1700多年的滄桑風雨的沖刷摧殘,戴克里先宮原有的風貌已“容顏大變”,殘垣斷壁配上背景藍天,仍不失為一幅美麗的畫面。宮殿本身延續了羅馬帝國最愛用的希臘風格,柱廊、拱門、壁畫每一樣都是一件藝術品,矗立在一旁的獅身人面像,見證著羅馬從輝煌到落寞。斑駁的石柱、磨得發亮的大理石路面,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羅馬,見證了一場榮光。</p> <div><br></div><div>寧斯基主教雕像1929年完成,現矗立在斯普利特市戴克里先宮北岸金門城墻外,高約6米。寧斯基主教神采奕奕,高高挺立,他高舉右手,一股正義之氣便油然而生。據說摸摸寧斯基雕像的腳趾會為自己帶來好運,因此,有許多游客都去摸他的腳趾,現在,腳趾已經被摸的光滑锃亮,閃閃發光。<br></div><div>古爾·寧斯基是中世紀克羅埃西亞(克羅地亞)的一位著名主教,他強烈反對羅馬教皇,勇敢向其挑戰。因為在當時拉丁語是做彌撒唯一使用的語言,寧斯基曾努力爭取用克羅地亞語做彌撒。<br></div> <div><br></div><div>這里的羅馬廊柱和透著藍天的圓頂大殿,都是羅馬建筑的典范標志<br></div> <div><br></div><div>戴克里先宮的“地下宮”是整座宮殿保存最為完整的部分,當時是作為地下倉庫和監獄使用的,有人把它叫做“戴克里先地窖”。<br></div><div>地下宮的上面是戴克里先的私人公寓,可惜已蕩然無存。地下宮為人們提供了羅馬時期宮殿結構和布局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它來揣摩上面宮殿的模樣。在這里逛街又涼快又舒服,只不過天黑以后你還敢不敢自己來這里走走。<br></div> <div><br></div><div>鐘樓可以說是這個城市很標志性的建筑,是城市的制高點,在老城區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br></div> <div><br></div><div>沿著鐘樓的樓梯一級級的爬上去。<br></div> <div><br></div><div>俯瞰腳下,老城的紅屋頂、遠處的山麓屏障、美麗的港灣和平靜的地中海盡收眼里。<br></div> <div><br></div><div>越往上攀爬鐘樓外的風景也越來越精彩。<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斯普利特老城</b></p><p class="ql-block">斯普利特城中心是老城,也是最美的精華所在。相對于擁擠的宮殿,隨意穿行于這古老的街道,也能邂逅無知的驚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區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羅馬時期建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古羅馬遺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乎走過的每一棟建筑物都有故事,墻上的雕刻,壁飾,設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連其中的雕刻都散發著厚實的文化韻味。</p> <div><br></div><div>普利特古城的巷子像迷宮一般。在這中世紀建造的大理石遺跡里,如今是各樣的咖啡館、餐廳和酒吧。你轉角遇到的,不一定有你想去的路,卻一定有巴爾干半島明媚的陽光,和令你開懷的人。”<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波黑莫斯塔爾</b></p><p class="ql-block">莫斯塔爾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部城市。在內雷特瓦河畔,有中世紀羅馬建筑古跡。城南的波奇泰爾以伊斯蘭建筑聞名。</p> <div><br></div><div>莫斯塔爾是座美麗的城市,位于波斯尼亞南部峽谷之中,依山傍水,地勢起伏,內雷特瓦河把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洋溢著濃郁的奧斯曼帝國時代情調。<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斯塔爾老橋</b></p><p class="ql-block">莫斯塔爾以一座古老石橋著稱。老橋是一座曾有427年歷史的石拱橋,橫跨流經莫斯塔爾老城市中心的奈萊特瓦河,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老石橋的風貌與周圍以古老石頭為主體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鋪砌的古街道相和諧、呼應,充分展現了16世紀波斯尼亞的古樸風情和藝術風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市因這座小橋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b></h1><p class="ql-block">克羅地亞南部的杜布羅夫尼克建于公元7世紀。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氣候宜人,位于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石灰巖半島上,是歐洲中世紀建筑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座城市,被譽為“城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劇作家喬治·蕭伯納在1929年訪問這座城市時說:“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樣子,那么去杜布羅夫尼克吧!”英國詩人拜倫稱其為“亞得里亞海的一顆耀眼明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杜布羅夫尼克舊城</b></p><p class="ql-block">杜布羅夫尼克古名“拉古薩”。城區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有14~16世紀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塊突出海面的巨大巖石上。城堡用花崗巖砌成,堪稱世界上最好的城墻,也是這座城市成名的主要原因。它集中世紀地中海之奇幻于一身。</p> <div><br></div><div>老城西部的派勒城門。一個具有文藝復興樣式的外城拱門,修建于1537年。<br></div> <div><br></div><div>通過一座三拱的石橋抵達由1460年建造的哥特式風格的內城門。<br></div> <div><br></div><div>內城門和城墻直接相連,上方有城市的保護神——圣弗拉霍的雕像。<br></div> <div><br></div><div>大歐諾佛噴泉是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一個標志性建筑,造于1438年,噴泉從12公里外的Rijeka Dubrovacka引水入城、老者們更是把它視為圣水點灑在身上。是古城供水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直接飲用。<br></div> <div><br></div><div>派勒城門入口處的St spasa教堂,是為紀念1667年大地震中的死難者而建立的。<br></div> <div><br></div><div>主干道普拉察大街,盡頭是杜城的另一地標建筑——古鐘樓。<br></div> <div><br></div><div>大道周邊延申多條狹窄的小巷,商店、餐館、旅店及百姓人家,漫步其中可以傾聽此間的生活交響曲,領略以慢生活著稱的拉古薩。<br></div> <div><br></div><div>鐘塔左側的斯龐扎宮在1667年大地震中是少數沒受到破壞的建筑之一,保存在宮內的海量文獻有幸躲過一劫,因此也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國家檔案館之一,保存著自12世紀到現在的珍貴文物。<br></div> <div><br></div><div>正前方是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左側是原總督府(大公府),歷史上曾是"共和國"政府所在地。建于15世紀,現在是博物館。<br></div> <div><br></div><div>耶穌會學院</div> <div><br></div>圣伊格納西奧教堂<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貢杜利奇廣場 詩人伊萬.貢杜利奇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杜布羅夫尼克城墻</b></p><p class="ql-block">杜布羅夫尼克的多邊形城墻始建于13世紀,總長約2公里,厚2-6米,最高處達25米,城墻上建有許多用于防御的角樓和堡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約翰堡壘。</p> <div><br></div><div>古城墻北側有最經典的明闕塔,從明闕塔可以眺望整座杜夫羅夫尼克古城和亞得里亞海,風景這邊獨好。<br></div> <div><br></div><div>從堡壘窗口看出去,有向外凸出的堅固城堡和城墻。<br></div> <div><br></div><div>向漫步在城墻上的朋友打招呼。</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城墻那兒的多米尼克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一片整齊劃一的橘紅色,還有鐘樓、教堂和城堡一起而錯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波黑科托爾</b></p><p class="ql-block">科托爾古城位于歐洲黑山共和國亞德里亞海科托爾灣畔,是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存中世紀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里比較著名的圣特里豐大教堂,又名科托爾大教堂,是黑山共和國僅有兩座雙塔教堂中的一座。大教堂修建于12世紀,是亞得里亞海東海岸現存最古老的大教堂。</p> <div><br></div><div>圣路加教堂,始建于1195年。科托爾經歷過多次地震。在古城教堂中,圣路加教堂是唯一一座經受了歷次地震而沒有倒塌的。<br></div><div>科托爾有兩大看點,一看教堂。當地有種說法:一年有多少天,科托爾就有多少座教堂。科托爾古城區的居民只有區區五千,教堂據說卻多達360座,大的小的,新的破的,有東正教的,也有天主耶穌教的。<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托爾的另一大看點就是古城墻了,城墻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紀,之后不斷加長加寬加固。它始于海邊,沿著山坡蜿蜒向上,形成之字狀,之字上的一點就是飄揚著旗幟的要塞。雖然規模氣派無法與萬里長城相比,卻是歐洲最為完整的長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中央是建于1602年的鐘樓。鐘樓是古城里的地標式建筑,鐘樓下有一個錐形的石柱,又稱羞恥之柱,是以前處罰犯人的地方。</p> <div><br></div><div>漫步古城中,映入眼簾的是厚重的中世紀建筑,以及各式各樣的雕像和石刻紋飾。踏著鵝卵石和石板鋪就的古老道路,慢慢游覽。小巷深深,斑駁陳舊的建筑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式樣,教堂、酒吧、商鋪和餐館……。<br>古城不大,但歷史底蘊豐厚,眼前的每一條巷子、每一個教堂、每一處古宅,都有其光陰的故事。幾個世紀的時光在這里悄然流逝,留下這些古街古巷古建筑,是無法磨滅的歲月印痕,鐫刻著科托爾曾經的滄桑與輝煌。<br></div>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黑山布德瓦</b></h1><p class="ql-block">布德瓦因其2500年的悠久歷史而成為亞得里亞海岸邊最古老的定居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伊凡教堂,坐落在老城北側,是天主教堂,建于17世紀,其高聳的塔樓是布德瓦老城的地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墻外廣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德瓦曾長期被威尼斯統治,走在布德瓦老街上,感覺來到威尼斯,城中各處的細節無一不透露出威尼斯式的奢華。</p> <h1><b>未完待續</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黄大仙区|
卢龙县|
辉县市|
石柱|
公安县|
托克逊县|
广东省|
尼木县|
胶州市|
綦江县|
任丘市|
福建省|
三台县|
榆中县|
疏勒县|
游戏|
鄄城县|
蓬溪县|
定安县|
疏附县|
兰州市|
理塘县|
富川|
奈曼旗|
大庆市|
嘉兴市|
蓝田县|
岫岩|
深泽县|
延庆县|
广宗县|
临漳县|
两当县|
高陵县|
乐至县|
出国|
元朗区|
渭南市|
阳新县|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