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南京燕子磯,玲瓏秀美,意境深遠,兀立江畔,三面臨空,猶如飛燕展翅欲飛,故名燕子磯。古往今來,燕子磯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成為長江岸邊一顆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一一題記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青藏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以其壯闊的空間廣度,悠遠的時間長度,刻畫出中華民族的情感深度。這條跨越時空的壯美長河,造就無數江山勝景和人文勝跡,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流經的地方,留下眾多文化痕跡,滋養著國人的精神世界,培育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子磯,坐落于南京東北部,倚山臨水。這山叫直瀆山,精精巧巧,海拔只有36米,腿腳一伸就上了山頂;這水是浩浩蕩蕩神州第一江……長江。長江沿途有三大名磯,分別是岳陽的城陵磯、馬鞍山的采石磯、南京的燕子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大名磯中,惟有燕子磯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臨空,遠望若燕子展翅欲飛,靠形似而得名,可謂有形有款,惟妙惟肖。其它兩磯就沒有這天賜形象眷顧了,燕子磯,因此被世人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子磯是古典唯美的,游燕子磯要有閑情雅興,要有思古幽情;游燕子磯費心不費腳力,因為燕子磯小巧玲瓏,抬抬腳走幾步,就把燕子磯走個通透。燕子磯形小頂低,但內涵卻博大精深,所以看燕子磯需有心眼相通的體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陽春三月,天氣晴好,我從“南巡蹬道”拾級而上,沒感覺吃力便來到磯的最高處……磯頂,江風吹來,頓覺心曠神怡。放眼望去,便有種“吾欲乘風歸去”的氣勢。滔滔江水在腳下流淌,巨輪猶如小舟緩緩而行,江水慫恿著浪花,浪花拍打著磯體;偶爾有幾只小鳥飛過,仿若來呼喚這數百年不變姿勢的“燕子”遨游天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于磯巔,近覽渡口輪馳,遠眺八卦州地,東瞻雄偉二橋,西觀幕府重巒和長虹橫臥,宛如“石燕拂云晴亦雨,鐵橋鎮浪夜猶虹”的畫卷,迷人而壯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佇立御碑亭前,只見朱紅的亭欄,斑斑駁駁,多處露出底白。碑亭雖舊,氣魄猶在;雙層六角,飛檐翼然,亭內豎立乾隆皇帝題寫“燕子磯”御碑,背面題詩:“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林耕鑿久相安。”《題燕子磯》即寫出了江岸的變化,也記錄了江邊安寧的田園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登臨燕子磯,可見對燕子磯的厚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喜歡看石刻,筆峰蒼勁有力,真可以飽眼福。在江南游覽風景名勝時,時常遇到乾隆皇帝題字題詩,墨寶留香,彌久至今,著實佩服皇帝大人的斐然文采,見景賦詩,情景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精神財富,視覺盛宴,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江景,最佳時間節點是夕陽西下之時,火紅的太陽低角度直射過來;火的是金黃,熱的是青石,涼的是江水,勾勒出由金輝、長河、船舶、石磯構成的巨幅油畫。舉目眺望,長江水面波光粼粼,平平緩緩,猶如一條絲帶飄向遙遠天際,浮移的江輪,就像萬花筒里一幀幀變幻的畫面,讓你百看不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切行切游,那瞬間的定格,恍若進入時空隧道,讓人想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詩句,感慨先輩們評選金陵48景時對燕子磯的首肯,“燕磯夕照”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磯頂西行,綠樹叢蔭,一片幽靜,宛如步入一條文化長廊。過“俯江亭”延著蜿蜒窄道,順巖坡而下,越過石拱橋,便到崖下“觀瀾亭”。這里是觀賞長江的最佳之處,與磯頭風光大不相同;高高的斷崖,有平有凹,有實有罅,有曲有直,有容有棲,赭紅赭紅色的,這是太陽千百年來精雕細琢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只有太陽,做得到這么持久這么耐心;也正是石崖毫無保留的敞開,把特質的內核交給太陽,才成就了天造地設的摩崖。這是大自然雙向選擇的一個典范,只有唯一,沒有再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摩崖如果不注入文化內涵,就像是一匹奔騰的野馬,而不是駿馬一樣。只有經過文化的浸潤,才能提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層級。摩崖有了石刻,就有了生命。有了靈魂,也有了文化。恰如給摩崖插上翅膀,可以飛過古今飛向未來。融書法家墨寶與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以燕子磯為題的詩詞歌賦為一體的石刻,給大自然的眷顧之地,增添了無窮亮色,也成就了一大特色景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石刻前,我覺得最讓人激賞千古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寫燕子磯的詩。傳說中,朱元璋率文武官員來此賽詩,先是大臣們一一詠出,最后朱元璋賦詩壓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百官翹首期待中,朱元璋吟到:燕子磯乃一秤砣;大臣們聽后相互望望,心想怎么這么俗,這也算詩?朱元璋看到大臣們的表情,不緊不慢地問:長虹做桿又如何?接著朱元璋又說,既然有秤有桿,那么鉤在哪呢?這時,朱元璋一指天邊彎月:天邊彎月做鉤掛;頭三句,完成了詩的鋪墊,于是朱元璋高聲道:稱我江山有幾多!此句一出,百官嘩然,贊嘆不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元璋這首詠燕子磯,看似通俗,實際確是一首氣魄宏大的詩作。要完成這首詩,需要有相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想象力,非一般學識的人所能達到。詩是思想的結晶,這首詩比興運用大開大合,帝王之氣直撲眼前,短短四句把詩的藝術和意境推向極致,無不讓人感覺那股浩然大氣,天地正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摩崖石刻,是令人觀賞細品的景觀,看著恢宏的石刻,誦讀著古人留下的詩作,仿佛穿越時空,在歲月長河中閃爍著光芒。我常想,在南京有明故宮、鐘山、夫子廟、白鷺洲,面積都比燕子磯大許多,怎么就這么精小的地方,能得到那么多王侯將相、文人墨客的青睞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南朝梁武帝簫衍開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再到大清朝康熙、乾隆,江山一統的皇帝們都格外青睞燕子磯,并留下千古傳頌的詩詞墨寶,這恐怕是被不同朝代的皇帝共同鐘愛的少有的一個特別現象吧?正應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子磯,不僅得到皇帝們至高無上的喜歡,也同樣得到有如過江之鯽一樣多的詩人、雅士們觸景生情的推崇,見磯揮毫,力作驚世。如宋代黃庭堅、沈蔚、趙公豫等;明朝顧璘、王叔承、史可法等;清朝龔賢、吳敬梓、潘次耕等;還有民國孫中山等名人志士及現代人都喜歡寫燕子磯,歌燕子磯,詠唱不絕,綿延千秋,結晶出文化的永恒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為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感驕傲與自豪。名勝古跡,因有名人的情感抒發而揚名四海,而名人也因景觀的揚名而聲名遠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雷貫耳的大詩人李白,曾是金陵常客,留下《登金陵鳳凰臺》等10多篇詩作。在一個月夜如銀的夜晚,李白登臨燕子磯,邊飲酒邊徘徊于酒樽石旁,豪興大發,揮毫在石上寫下“吞江醉石”。這神來之語,僅僅四字,高度凝煉,概括精巧;我認為含金量超越其無數詩篇,將李白的性情,灑脫,仙骨淋漓盡致灑脫開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酒樽為盞,以長江水為酒,以一石樽而醉吞浩浩長江,這氣魄,這膽識,這狂燃,獨有李白才有。那尊千古傳奇的“酒樽石”因為有了李白即興揮墨,留給后人無盡遐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炎黃子孫,我喜歡老祖宗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信其有,則稱得上是文化傳承!燕子磯的獨鏈鎖孤舟、觀音洞、馬娘娘梳妝臺、蛤蟆石……林林總總的傳說,那些留存,那些遺跡,都神奇地講述著飛翔燕子的前生今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繞過石蹬小道,有一窯面江小崖洞;這小小天地太美妙了,它讓人與人之間距離無形中貼近了,這是上蒼為有情人所造化的吧!從洞口向外望去,滾滾長江湍流不息,江水在磯底撞擊翻轉,水氣升騰,大有普陀山潮音洞的感覺。放眼望去,江面波光粼粼,像巨型銀網平鋪開來,無限拉長,別有洞天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子磯雖小,卻具一步一觀,一轉一景的鬼斧神工造化,讓我不由吟起潘次耕“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迂回磯頂,一方石碑引人注目,上刻“想一想,死不得”,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書。當我看到這石碑時,眼前的美景轟然間一下被擊碎了。在那民不聊生的年代,這里曾是一處令人膽寒心碎的“鬼門關”,人們對死有一種解脫式的無畏。當地有句民謠“燕子磯頭,一仰一個”,從崖頂向下望去,是深不見底的深潭,跳下去恐怕連尸體都無法找尋。于是,陶先生為規勸一時想不開的人,立下這塊勸戒碑,此碑曾讓許多失意之人幡然醒悟,挽救了不少生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磯頂東北則,小山丘三角亭,內立“遇難同胞紀念碑”。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陷南京,3萬余名解除武裝的軍人和2萬余平民避居燕子磯,準備渡江北逃,遭日艦封鎖,并用機槍橫掃,5萬余人尸橫荒灘,血染江流,這是震驚中外“南京大屠殺”中的慘案一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磯頭紅石如血,看著這些冰冷的礫石,心頭隱隱作痛,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路則一棵棵無名樹,從巖縫中生長而出。挺拔參天,我在樹下佇立了很久……生命是偉大的,生命力是堅不可催的,生命不息,成長不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子磯,萬里長江第一磯;美麗與憂傷并存,天然與神話合奏,歷史與文化共鳴。就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那樣,用永遠無法磨去的記憶,演義著傳頌著發展著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彰顯著秀麗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獨特魅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分宜县|
安阳县|
瑞金市|
兴隆县|
泾源县|
囊谦县|
射洪县|
仪陇县|
遵义市|
辽阳县|
开江县|
开原市|
五大连池市|
崇礼县|
罗山县|
景泰县|
卢湾区|
杨浦区|
安泽县|
德安县|
建湖县|
鲁山县|
江西省|
通山县|
九寨沟县|
台中县|
尚义县|
裕民县|
中超|
太仆寺旗|
遂川县|
瑞昌市|
吕梁市|
江达县|
白河县|
丹凤县|
武冈市|
襄樊市|
麻城市|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