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樂樂清縣志》有翁敏之傳,全文如下:翁敏之,字功甫,性行平實,規(guī)度宏深。葉水心令人,敏之從姑也,甚愛之,勉令就學,師陳潛室、朱尹覺。所居舊有鄉(xiāng)校,乾道丙戌(1166)海溢廢,敏之與族人旁址辟新學,匾曰:‘圖南書院',招明師,聚族里而教之。未幾,從弟安之以禮經魁漕貢,擢進士;巖壽以太學優(yōu)居第二,皆受業(yè)潛室。即所居建聯(lián)桂坊、崇儒里,不數年與鶚薦者十余人。敏之初以邊賞補官,兩領薦計臺,初任上饒永豐務,攝警曹提兵御洋寇,漕米池陽不虧,以功曹秩監(jiān)御前王津園,辟普寧令,改遷江寧令,皆不就。調婺州贍軍庫、平江府塘頭、安吉州犒軍庫。金華乏食,勸米商平糴有方,一郡無饑。塘頭近言偃舊宅,敏之尋古跡,訪靈祠,推崇學道愛人之訓,士民感異雅,尚酹祭至今。浙右千金(南宋安吉州千金鎮(zhèn)在今湖州市南潯區(qū)西南)最為重鎮(zhèn),前政激切多怨,敏之至,上下相安,不擾而裕,葺觀政堂、藏卷亭,游息其中。有旨除閤門祗候,將朝參,喟然曰:“今老矣!曉漏穿花,安得似園林閑散之樂。”遂不復仕,進終秉義郎。</p> <p class="ql-block"> 《永樂樂清縣志》書影</p><p class="ql-block"> 從翁敏之傳中的“所居舊有鄉(xiāng)校,乾道丙戌(1166)海溢廢,敏之與族人旁址辟新學”到翁安之登第的嘉熙二年(1238),時間跨度長達72年。圖南書院究竟創(chuàng)辦于何年,從后文“未幾”和文中提到的幾位有關人物的生卒年月和活動軌跡分析,推斷約在1226~1230之間。</p><p class="ql-block"> 文中“葉水心令人”,是南宋官員、哲學家、文學家,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1150~1223)的妻子,宋神宗母宣仁皇后侄、永州知州高子莫的長女。葉適集有《高令人墓志銘》,記載其亡于嘉定四年(1211)十二月初十,終年52歲,則生年為1160年。葉適岳母翁氏是翁卷(1167~?)的姑媽,翁敏之是翁卷從侄,因此葉適妻子高令人是翁卷的表姐、翁敏之的從表姑。此作“從姑”省了“表”字,以示親密。因此,翁敏之“師陳潛室、朱尹覺”的時間在高令人逝世的嘉定四年(1211)前,辦書塾則遲于從師。</p><p class="ql-block"> 文中提到的翁敏之兩位老師:陳潛室(1176~1232),宋溫州永嘉人,字器之,號木鐘,是木鐘學派掌門人。寧宗嘉定甲戌(1214)進士。少師葉適,后從朱熹(1130~1200)游。紹定(1228~1233)間為明道書院(在今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門北的鎮(zhèn)淮橋東北)干官兼山長,從學者甚眾,稱潛室先生。以通直郎致仕。明道書院為江淮制置使趙善湘所建,時間是紹定中(1230~1231)。根據龍灣歷史學會《陳埴生平考》一文,陳埴“事朱子在1193年以後。慶元六年(1200)朱子病篤,器之與精舍諸生同問疾。”“慶元四年至朱熹逝世期間,陳埴離開考亭的可能性很少。”“據考,「從文公學」「久從朱氏」可證,「少師水心」不可證。慶元四年(1198),葉適謫居水心,與陳家比鄰。時陳埴23歲(據陳氏譜推算)。”其父吳民表,歸宗復姓為陳民表,是葉適居住在永嘉縣城西郭廣化廂森桂坊(今鹿城西郭和平路)的西鄰,葉適“幼從君(陳民表),至老”。因此,葉適和陳埴是世交。另一位朱尹覺,史料則沒有記載。</p><p class="ql-block"> 葉適到樂清白石教書是16歲,同樣以這樣的年齡推算陳埴為翁敏之師、到圖南書院執(zhí)教,最早是1192年,遲則是1200年朱熹逝世后到1230年陳埴任明道書院干官兼山長前這段時間。也就是說在1192~1193年和1200~1230年這段時間,陳埴有可能在柳市。而1193~1200年這個空檔,如果圖南書院創(chuàng)辦于1192年或1193年,其老師就是朱尹覺了。翁敏之經表姑高令人點撥“勉令就學,師陳潛室、朱尹覺”在前,辦圖南書院在后。</p><p class="ql-block"> 因此綜上所述,圖南書院的創(chuàng)辦在公元1211年左右~1230年之間。</p><p class="ql-block"> 翁敏之的“從弟安之”,字行甫,南宋柳市崇儒里人,嘉熙二年(1238)戊戍周垣榜進士。授平江嘉定縣江灣鹽官、橫州法司、靜江府知錄、從政郎侍班。另一從弟巖壽(?~1276),字如山,淳祐四年(1244)由省元登留夢炎榜(二甲第一)。據《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載:翁巖壽初名夔,字如山,號庶善先生……累遷至知興化軍。《宋元學案》記有知軍翁庶善先生: 翁巖壽,字如山,初名夔,永嘉人。師事潛室最久,盡得其奧。根據史志資料記載,咸淳九年(1273),翁巖壽以國子丞知興化軍,1276年卒于任上。</p><p class="ql-block"> 而翁卷有五兄弟,其二弟翁永年(1176~1269)是宋寶慶二年(1226)進士,終年93歲。依據《翁敏之傳》記載,創(chuàng)辦圖南書院后,第一個考中的是嘉熙二年(1238)戊戍周垣榜進士的翁安之,其后是淳祐四年(1244)的翁巖壽。因此,與陳埴同年出生的翁永年不是圖南書院的學子。翁敏之與族人建圖南書院辟新學后,“未幾”兩從弟就高中進士,顯然是沒有過多少年,對照陳埴的經歷,圖南書院的創(chuàng)辦時間縮短在翁永年中進士的1226年~陳埴任明道書院干官兼山長前的1230年間。結合《宋史·理宗本紀》的記載,宋理宗(1205~1264)在位期間大興書院、推廣理學,還創(chuàng)辦了咱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的孤兒院——慈幼局。圖南書院的創(chuàng)辦可能就在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p> <p class="ql-block"> 從《翁敏之傳》中記載:“調婺州贍軍庫、平江府塘頭、安吉州犒軍庫。金華乏食,勸米商平糴有方,一郡無饑。”查南宋建炎十九年(1145)到嘉熙二年(1238)的史料,對金華一帶饑荒有如下記載:</p><p class="ql-block"> 一、建炎十九年(1145)春、夏,紹興府大饑,明、婺州亦如之。</p><p class="ql-block"> 二、建炎二十八年(1154),平江府饑。</p><p class="ql-block"> 三、隆興元年(1163),紹興府大饑,四川尤甚。平江、襄陽府、隨、泗州、棗陽、盱眙軍大饑,隨、棗間米斗六七千。</p><p class="ql-block"> 四、隆興二年(1164),平江府、常、秀州饑,華亭縣人食秕糠。行都及鎮(zhèn)江府、興化軍、臺、徽州亦艱食。淮民流徙江南者數十萬。</p><p class="ql-block"> 五、乾道元年(1165)春,行都、平江、鎮(zhèn)江、紹興府、湖、常、秀州大饑,殍徙者不可勝計。</p><p class="ql-block"> 六、乾道九年(1173)秋,臺州饑,溫、婺州亦饑。</p><p class="ql-block"> 七、淳熙八年(1181)春,江州饑,人采葛而食,詔罷守臣章騂。冬,行都、寧國、建康府、嚴、婺、太平州、廣德軍饑,徽、饒州大饑,流淮郡者萬馀人,浙東常平使者朱熹進對論荒政,請蠲田賦、身丁錢,詔江、浙、淮、湖北三十八郡并免之。</p><p class="ql-block"> 八、淳熙九年(1182)春,大亡麥。行都饑,于潛、昌化縣人食草木。紹興府、衢、婺、嚴、明、臺、湖州饑。</p><p class="ql-block"> 九、開禧二年(1206),紹興府、衢、婺州亡麥。湖北、京西、淮東西郡國饑,民聚為剽盜。南康軍、忠、涪州皆饑。</p><p class="ql-block"> 十、嘉定十年(1217),臺、衢、婺、饒、信州饑,剽盜起,臺為甚。</p><p class="ql-block"> 翁敏之從婺州贍軍庫,到平江府塘頭、安吉州犒軍庫,每到一地就干一些實事,深得民心。到金華“勸米商平糴有方,一郡無饑”來看,時間可能是開禧二年(1206)。因為這一年婺州只是“亡麥”,并無饑。</p> <p class="ql-block"> 《永樂樂清縣志》卷六“古跡·塾”記載:“圖南塾,在長安鄉(xiāng)六都柳市,去縣西三十里。宋乾道間,翁敏之辟學舍,延潛室陳先生主教,因匾曰:圖南書院。翁氏兄弟并中建炎第,建聯(lián)桂坊,后廢。”此記載有誤:一、柳市屬于八都,而不是六都(在今翁垟街道雁塔路附近)。《永樂樂清縣志》翁敏之傳中記載:“所居舊有鄉(xiāng)校,乾道丙戌海溢廢……”翁敏之居崇儒里,顯屬八都非六都;二、乾道年間是公元1165年至1173年,而潛室先生陳埴(1176 ~ 1232)還沒出生,可見此時間是記載海溢的,不是建書塾的時間;三、翁氏兄弟中進士,并非建炎年間,沒有那么早。翁敏之在建書塾前從軍,后帶職中武進士,時間稍早,也不可能早到建炎年間(1127~1130)。</p> <p class="ql-block"> 《永樂樂清縣志》書影</p><p class="ql-block"> 【附】:柳市翁氏世系</p><p class="ql-block">一世祖:翁邾,字季子,號旅樗,系京兆人、大理司值翁則第四子,進士授溫樂邑令,因世亂隱居長安鄉(xiāng)山麓,配孺人杜氏,生一子。</p><p class="ql-block">二世祖:翁藥,字草聖,號民濟,永寧宣撫使,配贈淑人陳氏。</p><p class="ql-block">三世祖:翁象,字心易,號儀極,馬湖刺史,配恭人張氏。</p><p class="ql-block">四世祖:翁懽,字天愉,號怡雲,名山尉,配宜人謝氏,生二子: 翁文賁、 翁文寳。</p><p class="ql-block">五世祖: 翁文賁,字觀文,號帛園 (樂清派); 翁文寳,字同文,號璧國(港北張堡派)。</p><p class="ql-block">六世排巖頭祖 : 翁詵,字宜振,號振兮,文賁長子。</p><p class="ql-block">七世房祖: 翁之才,字宗旦,號全美,生三子: 翁舜欽、翁舜侯、 翁舜陟。</p><p class="ql-block">埭頭始祖(7世) : (宋) 翁錩,字壽儀. 邾公6世孫。</p><p class="ql-block">八世祖: 翁舜欽,字明虞,號儀備 ; 翁舜侯,字次公 ; 翁舜陟。</p><p class="ql-block">九世祖:</p><p class="ql-block">舜欽公生三子(9世): 翁憲,字德翰(九曲巷) ; 翁容,字德仁,號廣微(柳市派) ; 翁寅,字德明。</p><p class="ql-block">舜陟公生三子(9世) : 翁忱,字誠之,號基山(長房,居排巖頭) ; 翁慥,字蘭慥(次房,居袋毬);翁?,無嗣,翁卷繼承家業(yè);</p><p class="ql-block">十世祖:</p><p class="ql-block">袋毬慥公生五子(10世) : 翁卷,字靈舒,又字繼古(大房) ; 翁永年,字尚可(二房) ; 翁仿,字如周(三房);翁偲、翁頤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汉沽区|
儋州市|
松原市|
楚雄市|
沙洋县|
临江市|
嘉祥县|
高淳县|
临湘市|
武义县|
宁都县|
利津县|
荆门市|
肥西县|
赣榆县|
泰州市|
桐庐县|
绥棱县|
通辽市|
南皮县|
双江|
高邮市|
伊金霍洛旗|
绥江县|
楚雄市|
炎陵县|
德州市|
枞阳县|
昌黎县|
延安市|
忻城县|
南靖县|
珲春市|
顺义区|
昭觉县|
邵阳县|
黔西|
湄潭县|
九江市|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