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深入了解雷鋒 全面認識雷鋒 </p><p class="ql-block"> 才能更好的學習雷鋒</p><p class="ql-block"> 作者 陳鳳友</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6年2月參軍入伍,來到沈陽軍區工程兵某部,被分配到工兵十二團,雷鋒生前在工兵十團。在部隊五年中接觸到許多雷鋒的領導和戰友,還有采訪宣傳過雷鋒、雷鋒精神的作家、學者,了解了一些關于雷鋒的情況,這對于進一步了解雷鋒,學習雷鋒,傳播雷鋒精神,提供了很多素材,筑牢了學雷鋒的思想基礎。</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相對于其他部隊學雷鋒的氛圍相對更濃一些。在服役這幾年,我先后聽取了當時沈陽軍區工程兵政治處主任趙明生、當時12團政治處主任管仲禮等做的報告。他們的報告都涉獵到學雷鋒怎么學,學什么,雷鋒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等等。后來又多次參加由沈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在丹東、大連、朝陽、西豐等地舉辦的新聞寫作學習班,聆聽了當時宣傳處干事華東方(后轉業到遼寧省作家協會為專職作家)、李革志、歐達龍的授課,接受新聞寫作攝影知識。在授課中,華東方詳細介紹了多年在雷鋒團(工兵10團)蹲點采訪的細節,后來又采訪了曾在雷鋒班擔任過班長的近10位現役及退出現役人員,還有雷鋒生前所輔導過的學生,形成了學雷鋒精神,做傳承雷鋒精神的較好的輿論氛圍。華東方還結合他所采寫的通訊《杏花時節訪鞍鋼》,向學員們詳細講解了采訪和寫作過程、社會效果。稿件通過大量的素材再現了雷鋒當時在鞍鋼工作的許多生產工作及生活細節,使學員更加對雷鋒有了更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雷鋒并不是他的原名。他還曾有兩個名字,隨著他的名字的變化,也可以看到雷鋒的勵志心路。雷鋒原名叫雷正興。1957年2月,雷鋒入團后不久,就找到了時任縣委書記的張興玉。雷鋒告訴張興玉,自己想把名字改為單字??h委書記張興玉沉思了一會,便說:要不叫雷峰吧,峰是山峰的峰,這樣的話,一定會激勵你奮發圖強,勇登高峰的。雷鋒聽完之后,便將雷正興改名為雷峰。1958年11月,雷鋒從湖南望城來到了遼寧鞍山參加鞍鋼建設。此時,他將雷峰的峰字改為了“鋒”。此后,就一直以“雷鋒”為名。</p><p class="ql-block"> 2005年春,華東方、喬安山(電影《離開雷鋒的的日子》原型)應邀到吉林省敦化做學雷鋒報告,我全程進行了陪同。在敦期間,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團市委的領導十分重視,先后在市影劇院、市實驗中學舉辦了兩場報告會。喬安山那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感人的戰友之情,使聽報告者為之感動,受到雷鋒的傳人近距離的教誨。尤其是中小學生更是受益匪淺,紛紛表示長大后要做雷鋒那樣的人,做喬爺爺那樣的人,做社會有用的人。報告會結束后華東方還向各中小學校贈送了他編著的《學雷鋒系列叢書》。</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小就受到雷鋒精神的熏陶,學校也經常經常開展這方面的活動,但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學雷鋒意義、雷鋒精神的概念,還有一些雷鋒的生平,對自己來說,還是參軍及參加工作后逐漸形成的。原來,總認為雷鋒是從湖南當兵入伍的,其實不是。雷鋒是在湖南就參加工作,開過拖拉機,當過縣委通訊員(當時曾叫公務員),羅絲釘的故事就發生在那時。雷鋒不是在湖南參軍入伍的,也不是在遼寧鞍山參軍,當時雷鋒雖然從湖南來到鞍鋼工作,但不久就去了位于遼陽的弓長嶺礦(歸屬鞍鋼),所以他當兵是在遼陽武裝部走的,同期在遼陽參軍的戰友有學雷鋒標兵喬安山,工兵12團團長王炳寬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與雷鋒同期入伍、同班戰友、同開一輛車的喬安山(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作者與軍旅作家、寫過關于雷鋒的多部紀實文學作品的著名作家華東方(左)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有許多人認為雷鋒所在部隊在遼寧撫順。其實當時雷鋒所在部隊在營口(工兵10團),1962年8月雷鋒犧牲時部隊是在撫順執行任務。當然后來他所在部隊確實移防撫順。再后來移防到吉林省集安。這期間,沈陽軍區工程兵宣傳處的張峻、王革心、華東方、李革志等宣傳干部經常去該團采訪,宣傳雷鋒精神。</p><p class="ql-block"> 雷鋒的許多照片是擺拍的嗎?其實情況是這樣的,雷鋒犧牲前就是沈陽軍區模范人物,任多家少先大隊輔導員,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其腳步走遍駐地附近機關學校,尤其是沈陽軍區許多部隊。1961年5月,雷鋒作為所在部隊候選人,被選為遼寧省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鋒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陽軍區首屆共產主義青年團代表會議,并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在大會上發言。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許多照片是記者采訪時拍攝的,因為當時沈陽軍區還搞過學習雷鋒展覽,補拍了一些照片,所以流傳到現在許多經典照片(給他拍照最多的是原沈陽軍區工程兵宣傳處的張峻和歐達龍)。</p><p class="ql-block"> 有許多雷鋒研究者認為沈陽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是有充分根據的。雷鋒生前活動的范圍主要是在遼寧沈陽、撫順、遼陽、營口、鞍山、鐵嶺等,他做的大量好事,所作的很多報告也多半在這些地方,報告在沈陽作的最多,因為這里是沈陽軍區和沈陽軍區工程兵司令部所在地。許多學雷鋒、紀念雷鋒的重大活動都是在在沈陽舉辦的,都是在沈陽軍區舉辦的。在公開發表的145篇《雷鋒日記》中有121篇寫于遼寧,大部分內容是雷鋒在遼寧工作生活的感悟與思考。從鞍山到遼陽再到撫順,雷鋒在遼寧的足跡,如今仍然閃耀著光芒?,F在,有許多雷鋒生前的老領導,老戰友,輔導過的學生,大多還生活在這里,他們見證了六十年來在學雷鋒做雷鋒活動中歷史進程。</p> <p class="ql-block"> 圖為2005年春喬安山、華東方來敦作學雷鋒專題報告時與市委相關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1978年春在丹東市錦江山公園與少年兒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雷鋒樹”確實有,在鐵嶺市大甸子鎮干溝村。后來有人誤認為雷鋒端沖鋒槍照的像是在那棵松樹前拍的。這一說法有誤。為什么叫雷鋒樹?不是因為雷鋒在那拍過照,而是因為雷鋒曾在那里執行任務,住在老百姓家里,一有時間就為這棵樹澆水,精心蒔弄,使這棵樹長勢很好,后來駐地群眾把此樹稱為雷鋒樹。那么雷鋒端沖鋒槍以松樹為背景的照片是在哪拍的呢?原來是在沈陽軍區司令部大院。1960年下半年,雷鋒在軍區大院參加會議,由于宣傳需要,拍攝者周軍選擇一棵樹形與干溝村差不多的松樹,以此為背景,為雷鋒拍攝了這張照片,身挎那支沖鋒機也是從附近營區借用的。這張照片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目前位于鐵嶺大甸子干溝村的“雷鋒樹”也成為熱點打卡之地,人們愿意在這里拍照紀念。我所在的12團一營的營房就處在干溝村附近的老邊臺村,距離“雷鋒樹”很近,外出時經常路過那里。</p><p class="ql-block"> 多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自己對學雷鋒活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但還是感覺到,學雷鋒應發自內心,做到真學實做。雷鋒做好事從來不張揚,而是用行動說話。如雷鋒為戰友喬安山患病老人寄錢,是在喬安山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若不是后來喬安山父母提起,別人是根本不會知道的。學雷鋒應自覺學,雷鋒做好事是發自內心的,是骨子里固有的,在鞍鋼期間一次雨中搶救散裝水泥,由于眼看就要受到損失,情急之下,他找來自己的衣服,抱來自己的棉被遮蓋水泥,這是源于他認為國家的財產是高于一切的。雷鋒做好事充分利用出差、執行任務的閑暇機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出差千里路,好事做了一火車”。</p><p class="ql-block"> 在當下學雷鋒活動中,也應結合實際采取個別學和集體學相結合,平常學和紀念日學相結合,避免“雷鋒三月來、四月走”的弊端,力爭做到全年活動不斷,人人爭做雷鋒的良好社會風氣。一是解決好真做和真學的問題,如果說雷鋒做好事是真做的話,那么從喬安山身上體現的是真學。雷鋒生前做了大量有益人民、有益國家的事情,雖然當初也曾受到過冷嘲熱諷,但雷鋒做好事并沒有停步。全國學雷鋒標兵喬安山頂住重重壓力學雷鋒,他開車路過一肇事地點,救下一位老人卻被其家屬訛詐,當真相大白后,群眾都為喬安山的行為所感動。當人民群眾和國家生命和財產即將受到損失時,如果沒有真做真學的精神是很難挺身而出的。二是解決好學雷鋒難找主題、無處下手問題,其實學雷鋒的路就在腳下,在家庭團結友愛,孝敬老人、尊老愛幼也是是雷鋒精神的體現,在社會上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事業也是雷鋒精神的體現。三是學雷鋒要解決好轟轟烈烈學和默默無聞學的問題,雷鋒在部隊時諸如為戰友代寫家信、縫補衣服,在駕駛技術上傳幫帶,現在看來都是平常的,都是在默默去做,平凡中體現不平凡。我們認為,看學雷鋒的效果不單單靠掛條幅、舉旗幟、拍照片,營造氛圍,更要看實際效果。</p> <p class="ql-block">1976年當時一營全體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圖為原沈陽軍區81816部隊二連在1978年底歡送老兵時的合影(前排左四為時任團長王炳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广宁县|
内江市|
潢川县|
临夏市|
兴化市|
高唐县|
阿鲁科尔沁旗|
绿春县|
拜泉县|
衡阳县|
霞浦县|
建始县|
神池县|
宁南县|
桑植县|
班戈县|
普安县|
六枝特区|
郁南县|
台北市|
无棣县|
盐山县|
九龙县|
长治市|
左权县|
中方县|
河西区|
南康市|
兴仁县|
美姑县|
青河县|
象州县|
城步|
长岭县|
孙吴县|
彭泽县|
连州市|
南雄市|
武胜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