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岳奇觀《三清山》平均海拔為1577米,位于江西上饒市東北部,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座山峰挺拔屹立,神似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在山巔上而得名。這里是道教名山,景色也有幾分仙氣,能看漂亮的云海日出,欣賞山間惟妙惟肖的奇石,還能走上高空棧道賞景。</p> <p class="ql-block">乘坐東部的金沙索道上山,三清山最大的看點就是自然景觀,奇石、古木、種類繁多的各種植物。其人文景觀主要集中于三清宮道教遺跡。景區最大的特點就是環山一周的高空棧道。</p> <p class="ql-block">環山一周的高空棧道,古樹纏繞,綠茵蔥蔥。無拾級之虞,其狀如平川,腳底云海翻騰,遠眺群峰皆伏趾下,實乃人間仙境。</p> <p class="ql-block">玉虛峰位于三清山主峰;玉京、玉華兩峰中間,海拔1771.6米,為三清山第二大主峰。</p><p class="ql-block">傳說玉虛峰高峻秀美,猶如仙境,美若仙榮,為潔凈超凡天帝居處,故名。玉虛峰三面峭壁,只有東面曲徑小道可登。峰頂巧石多姿,虬松蒼勁,南端狹長,地勢險要;北端平坦,視野開闊,可觀錦屏、天柱、玉筍諸峰。身臨其巔,恍如天仙云游。</p> <p class="ql-block">三清山納百川之靈,集天地之秀有“人類瑰寶、世間精品、精神玉境”的美稱。三清山比鄰黃山,山體與黃山頗為相似,全由千姿百態的花崗巖構成,因此三清山有黃山的姐妹山之稱。</p> <p class="ql-block">《巨蟒出山》是由風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崗巖石柱,峰身上有數道橫斷裂痕,但經過億萬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頂部扁平,頸部稍細,最細處直徑約7米,形似一碩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騰空而去;峰端略粗形似蟒頭,峰腰纖細有若蛇身,云飛霧繞之時,蟒頭竄動,蛇身微搖,形似一條巨大蟒龍,吞云吐霧,撼天動地破地出山,昂然挺拔,直欲騰空沖天而去,令人嘆為觀止,唏噓不已。</p> <p class="ql-block">《巨蟒出山》位于世界自然遺產、有華山之險要,兔耳嶺的怪石景觀,三清山南清園步道東北關口,海拔高度約1200米處,與女神峰相峙而立,為三清山標志性景觀,三大絕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巨蟒出山》此花崗巖峰柱高達128米,直徑7~10米不等,頂部粗,中部略細,猶如巨蟒破山而出,故名“巨蟒出山”。它是花崗巖體被兩組垂直裂隙切割,并遭受風化、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塌等作用而形成的。同時,花崗巖體沿近水平裂隙產生多處崩解,見多條細小的巖脈,猶如蟒蛇圍系著多條彩帶。</p> <p class="ql-block">傳說:這條巨蟒出山正要禍害人間,卻被女神用長藤勒成現在石形,昂首遠方成景觀。</p> <p class="ql-block">《萬笏hu朝天》是一組花崗巖奇峰,高約兩百余米,如墻并排而立,為典型的指狀花崗巖峰墻景觀。由于花崗巖垂直節理發育分化,峰體巖石如削,形成一片片長條裂隙,線條均勻,狀如竹簡。整排石峰如刀切一般裂為6瓣,緊挨其旁的一柱石峰,獨立凌空拔地而起,有王者之尊。整組石峰氣勢雄偉,猶如百官手持玉笏朝賀三清天尊,又如古代六部尚書持笏朝拜皇帝。</p> <p class="ql-block">《企鵝獻桃》位于南清園景區北面,靠近東方女神(司春女神),巨蟒出山旁邊。兩只可愛的企鵝,臉部朝天鳴叫,身邊有一顆碩大的壽桃??。企鵝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生動活潑的巖石景觀,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極富情趣,是三清山標志性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逶迤群峰,三清山果然不愧是巧奪天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p> <p class="ql-block">《司春女神》位于南清園東北部,三清山標志性景觀。海拔1180米,通高86米。</p> <p class="ql-block">《三清山》愛她的湛藍,愛她的澄澈,愛他們億萬年的相守。</p><p class="ql-block">山仿佛從天空中看到了大海的倒影,而松樹看到的只有自己和群山廝守的過去和未來。</p> <p class="ql-block">整座山體造型就像一位秀發披肩的少女,天地造化,鬼斧神工。億萬年來,女神端坐山峰,默然注視蕓蕓眾生,神態祥和。</p> <p class="ql-block">傳說女神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兒,名瑤姬。世人認為她是春天的化身,因而稱之為《司春女神》。</p> <p class="ql-block">第一眼看到“司春女神”,打心眼里覺得十分親切,仿佛一個普度眾生的女神用充滿慈祥的眼神俯瞰神州大地,不僅形似,而且達到了神似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猴王獻寶》位于三清山西海岸景區在二橋墩北。猴王身高約7米,端坐懸崖之上,手捧寶物,凝神觀看,憨態可掬。</p><p class="ql-block">傳說悟空來到三清山,參見三清教主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不計前嫌,賜給悟空九天錦屏洞府一座,三才多寶靈珠一顆,讓悟空在洞府前“妙高臺”上捧寶修煉降魔大法。天長日久,留下了美猴王法相化身,故名:猴王獻寶。</p> <p class="ql-block">《望仙谷》位于廣信區望仙鄉,在靈山七二峰山頂腳下,山谷悠遠清幽,溪水歡騰,卵石飛瀑。</p> <p class="ql-block">望仙;源於東漢,始于三國,轄九十三平方公里,峽谷、巨峰、巨巖、澗瀑、高山清流、山水美如畫;古村、耕種、祈福、佛教、民俗、歷史文化突出,融靈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古有“胡祖羽化登仙宮”之傳說,物華天寶,人杰地靈。</p> <p class="ql-block">望仙谷分:村上、民宿(街)區、仿古街、云海崖、四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江西民居特有的夯土墻,青石板路,黃墻黛瓦,原味村屋,也有松濤竹海和特具風情的贛家街市。可盡情領略贛家民俗,山水人文,體驗悠久的農耕文化,品嘗風味美食。</p><p class="ql-block">(蛇??形民宿區)</p> <p class="ql-block">縱橫交錯的小巷之間,一座座農家老屋,一層層雕花斗拱,古樸而優美,夜間燈光乍開,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望仙谷廊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走在山水間猶如置身于世外桃源。身在望仙谷,眺望遠方,一座座巒此起彼伏間鑲嵌著一條條“銀河”,構成一幅自然的山水畫。</p> <p class="ql-block">橫跨山谷的廢棄吊橋,又細、又長、又高,是壯觀的地標式建筑,橋身掛有“望仙谷”三字。</p> <p class="ql-block">望仙谷,雨水豐沛,水量充足,到處都有涓涓細流,幽泉飛瀑。懸崖絕壁掛飛瀑,涌泉、巨瀑溪流,組成一道道獨特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峽谷里的水至上而下,遇上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石階,產生形式不同、水量不同、水聲各異的疊水景觀。水位高低有序,層層疊疊流入各級水潭,呈階梯狀,正好形成“疊水迎賓”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宿林里”露營地,晚上也營業,都是三二的朋友或成雙成對情侶在小桌椅前燒烤、喝酒、聊天。沫子酒吧在西側。</p> <p class="ql-block">白鶴崖;相傳女媧修煉五彩石去補天,在補天過程中,有一些補天石掉落下來,其中一塊就砸在上饒這個地方,砸出了靈山。</p> <p class="ql-block">懸空民宿,傳說上古大洪水,白鶴銜來野果解救被圍困于崖上的村民而得名《白鶴崖》。東漢胡昭在此羽化成仙后,歷代又有眾多皆道家方士慕名而來,在崖上結廬修行。</p><p class="ql-block">《白鶴崖》垂直高度有110多米,為了復原舊時盛況,現在崖壁上建有12間懸空玻璃客房 、懸崖圖書館、懸崖餐廳和高空觀景臺,可俯瞰整座山谷,遠眺靈山龍脊,與山野為鄰,與星月相伴。</p> <p class="ql-block">《朝鶴樓》是白鶴崖上的主閣,三層歇山式頂飛檐翹角,是俯瞰山谷的制高點,每個來望仙谷的游客都必打卡。</p> <p class="ql-block">《攬月橋》相傳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之夜,“醉仙”胡老二一夜建成了攬月橋。圓圓的拱橋將溪谷中的月亮倒影一攬而入,得名“攬月橋”。攬月橋取材當地花崗巖,由百層方石堆砌而成,長35米,高6米。</p> <p class="ql-block">《望仙谷》這個藏在山谷中的古鎮,這里曾是古代眾多道家方士起居修仙的地方,由于地質運動,斷塊突起,山體急劇上升,奇峰異石眾多,形成了許多峽谷絕景奇觀。</p> <p class="ql-block">婺源汪口是一個以俞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位于婺源東北部,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宋大觀三年(1110年)由徙xi婺源九代孫朝議大夫俞杲gao建村。</p> <p class="ql-block">汪口村山環水繞,風景秀麗,得山水之靈氣,地靈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鐘靈”之地,歷史上這里文風鼎盛,經科舉中進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員73人。著書立說,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達27部,還走出了一大批商賈四方的徽商富賈和精杏林,工篆刻、善書畫的名士賢達。</p> <p class="ql-block">古村三面綠水環抱,一面青山相倚,地理位置優越,景色宜人,故成為古徽州時期的繁華埠。</p> <p class="ql-block">汪口過去是婺源有名的水運碼頭,水上運輸是汪口的第一產業,從事水上運輸的船工絕對大于商人和農夫的人數。</p><p class="ql-block">“三六公祠”原是俞氏三六公一脈的支祠,又稱“迪公眾屋”,后來成為船工行業的“汪口船會”。</p> <p class="ql-block">汪口的街巷古韻濃郁,散落在古街巷中的各類古建筑也古風猶存,眾多官邸、祠堂、民居和書屋等保存良好,有的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映證著古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淵源。</p> <p class="ql-block">沿河岸翻新的古徽州式民居。</p> <p class="ql-block">《俞氏宗祠》位于村東頭,建于清乾隆元年。祠堂包括花園、書院。總占地面積1116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形式,分三進(門樓、享堂、寢堂)兩個相連四合院落。前后進各五間,中進三間,木板卷棚做頂,青石板鋪地。</p> <p class="ql-block">宗祠山門是宮廷建筑中常見的中軸歇山式五鳳門樓。重檐之下是繁復層疊的如意斗拱和雕花梁架,山門前的廊軒梁底,淺克著卷草圖案,結構精巧無比。</p> <p class="ql-block">一條千年古街官路正街,與永川溪平行且沿著溪岸而建。是汪口古村的主街。這條街從頭到尾長不過千米,但900余年的歲月積淀,卻像是一條時間長廊,鋪就了它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有的水鄉風情。</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p> <p class="ql-block">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采用磚雕、木雕、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古徽州建筑群與松萱橋,猶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畫。</p> <p class="ql-block">《松萱橋》;高松佛雲看月色,寸草有心答春輝。松萱橋是松風翠景區的一個至高點,即可觀山望水,又寓意放下憂愁,忘掉一切煩惱!</p> <p class="ql-block">松萱橋月牙橋洞的極美景色,富有詩情畫意。</p> <p class="ql-block">中國“最美村落”篁嶺的索道站。</p> <p class="ql-block">被中國地理稱為“最美村落”的上饒市婺源縣有500多年的徽派建筑。婺源篁嶺是婺源東線上一個典型的山居村落,當地村民都有用竹匾晾曬農作物的習俗。</p> <p class="ql-block">在天氣晴朗時,陽光下數百棟錯落的徽派民居和家家戶戶曬架上五彩繽紛的豐收成果,構成了絢麗的“曬秋”景觀。最佳季節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油菜花以及秋季的“曬秋”時節。(為迎合游客拍照需求,天好時村民們會將色彩艷麗的農產品放在曬架上)。</p> <p class="ql-block">“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是色彩斑斕的“曬秋”農作物。</p> <p class="ql-block">婺源篁嶺古村里“隱藏”在黛瓦白墻徽派古建筑中的“愛國墻”,一幅讓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地圖”,吸引了無數游客駐足觀看、留念,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地圖。</p> <p class="ql-block">據說,這幅地圖墻是由于白墻斑駁脫落而形成,因其形狀酷似中國地圖,加上后期少許加工,而成為現今的熱門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篁嶺竹山書院》是一所具有豐富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書院,它不僅是篁嶺古村的文化象征,也是徽派古建筑風格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書院建于清代晚期,占地約200平方米,具有三進三天井兩層結構。設計與建筑體現了中西結合的風格,其內飾窗戶、玻璃全部由國外進口,展示了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竹山書院》是由清代曹文植創立,曾是族人子弟讀書的地方,承載著家族興盛傳承、后繼有人的使命。朱熹的“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命”的思想在書院中得到體現,通過書院大門的門樓磚雕上的“喜上眉梢、望子成龍、兄弟登科、孟母教子”四個典故,寄托了對后代子孫的殷切期望。書院的側邊墻壁上碑刻有“忠、孝、廉、潔”四個大字,這些細節都彰顯了書院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篁嶺天街的牌坊是乾隆帝六十大壽時賞賜給篁嶺人曹文埴(zhi)的,曹文埴官居一品,任戶部尚書,后加太子太保,與和坤不和,請辭歸養,乾隆大壽時二次進京祝壽,帶進京徽班為乾隆祝壽,乾隆悅而賜曹文埴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為一品,加上曹文埴本身即是一品,牌坊故名“四世一品坊”。</p> <p class="ql-block">婺源篁嶺美麗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花溪水街一條山泉自上而下潺潺流過,形成數個小瀑布,為古村落增添許多精致靈動。</p> <p class="ql-block">婺源是中國古建筑的大觀園,篁嶺無疑是這大觀園之中的精華。是一座距今已有六百年歷史的古村,村內遍布經典的徽派建筑,這里也是著名的“曬秋”文化的起源地。篁嶺屬典型的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一層層的如梯田一般富有層次。</p> <p class="ql-block">日落時分,晚霞映紅了整個天空。篁嶺古山村的家家戶戶都亮了燈,從高處俯瞰,古山村猶如一幅色彩濃重的美麗油畫。</p> <p class="ql-block">步入篁嶺古村游覽,核心是天街,有類似北京的煙袋斜街和麗江古城的那種小資情調。夜幕降臨,人潮逐漸散去,仍有不少游客在天街食府用餐。它旁邊3號觀景臺是村中賞景位置,商鋪、茶坊、酒肆、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婺源以30億打造的1000余畝的《婺女洲度假區》,以婺女飛天傳說故事為核心,以新式徽派建筑風格為特色,這里山水環繞,景色怡人,擁有著徽州文化的美學內涵讓人體驗到純美的東方生活。</p><p class="ql-block">(婺女洲的文昌書肆)</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文昌書肆比較有特色,文昌書店展示徽州書香文化,將歷史文學與現代網紅書店性質結合,設有國學、名著、文學、旅游等閱讀區。</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度假區徽州婚俗館;再現徽州婚禮習俗的過程,提親、迎親、出閣、過門、拜堂、開宴,場景。還原閨房、長輩房、書房、展現古徽州習俗。</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簪花節;簪花坊出租漢服、簪花等。</p> <p class="ql-block">街景;婺女洲干娘茶館。</p> <p class="ql-block">街景;“柿柿如意”。</p><p class="ql-block">真是曬秋人家鄉韻濃,千年古樹紅楓香,柿子累累掛枝頭,白墻黛瓦盡顯人間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金庸老先生的祖籍在婺源,因而婺女洲內有一座《金庸館》,館內展出金庸先生平生事跡及創作精華,此地也是一處古風打卡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庸館二樓拍照超出片。另外還有經典影視劇場景還原和武器展示,可在此重溫經典劇情,圓一回大俠夢。</p> <p class="ql-block">粉墻黛瓦,青山入畫的婺女洲,除了唯美璀璨的夜景,白天也一樣好看。坐在搖櫓船上,隨著船夫不緊不慢地搖槳,悠閑地欣賞徽州江南水鄉風情。</p> <p class="ql-block">身穿漢服的姑娘,在馬頭墻下河邊的烏篷船上盡情嬉戲。</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婺女洲,一步一景,隨處都是動人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山水環繞,景色怡人。婺女洲充分挖掘了徽州文化的美學內涵,規劃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徽藝文旅小鎮,讓游客在悠閑游覽中體驗純美的東方生活。</p> <p class="ql-block">每到暮色降臨,華燈初上,便是婺女洲如夢似幻的高光時刻。</p><p class="ql-block">詩情畫意間,與愛人、朋友相聚在此,盡享古意盎然的浪漫之夜。</p> <p class="ql-block">五顯湖上的金閣水幕秀,金色的宮殿懸空而立,瀑布從懸空的金閣上傾瀉而下,流光溢彩,充滿創意。若是乘船觀賞,可以近距離感受“天上宮闕”的震憾。湖面上不時會有花船演藝,還有魚燈巡游、搖櫓夜游船等項目,真是越夜越精彩。</p> <p class="ql-block">打鐵花在“金閣水舞臺”表演,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打鐵花》前的準備工作。</p> <p class="ql-block">隨著財神爺的到來,9點10分,打鐵花表演正式拉開序幕。</p><p class="ql-block">“打鐵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民間一項古老而浪漫的技藝,在江西婺源婺女洲景區,非遺匠人們用木板將1600度的鐵水打向空中,流光溢彩的鐵花,猶如一簇簇煙火,綻放夜空,金花四濺,宛如一場漫天繽紛的“鐵花雨”。</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造型的演出音響與燈光設備,使表演達到更加精彩和震撼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抱玉塔》塔身七層,塔高約54米,以傳統榫卯結構搭建,盡顯唯美與浪漫。</p><p class="ql-block">每晚21點準時上映的抱玉塔《天工開婺》燈光秀,雄偉佇立的抱玉塔在燈光的映射下,利用裸眼3D形式將歷史傳說娓娓道來,帶你感受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p> <p class="ql-block">《抱玉塔》塔身下層的地宮為理學藝術展示空間。以朱熹和王陽明為代表,展示中國傳統哲學理學的發展與演變,以及理學和心學的發展與演變。是景區物理空間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制高點。</p> <p class="ql-block">婺女洲造型別致的商鋪櫥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景德鎮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不僅是個展示陶瓷文化的場所,還是全景再現、活態傳承、真實演繹歷代皇家御窯制瓷技藝的陶瓷文化4A級旅游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皇窯景區的建筑風格融合了皇家庭院和明代江南古典園林的特色,恢宏大氣、精美壯觀。</p> <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唐英對景德鎮陶瓷做出的貢獻,在皇窯建有一座唐公祠,展示了清代督陶官唐英的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唐英在任時,正是景德鎮陶瓷的鼎盛時期,制造了眾多瓷器珍品,把景德鎮陶瓷藝術推上了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皇窯品牌的主要創始人黃雲鵬是國內著名古陶瓷鑒定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古陶瓷工藝美術大師,享有“中華仿古瓷第一人”之榮稱,2013年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第二屆“薪傳獎”,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所(藝術類)碩士研究生導師,2016年榮獲“大國非遺工匠宣傳大使”稱號。</p> <p class="ql-block">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大廳的“勁松迎賓”的大幅陶瓷藝術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手工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工匠師傅們正在用傳統工藝制作瓷器,將一道道工序實際操作展示在游客面前。</p> <p class="ql-block">皇窯景區園林建筑古樸雅致,通過實景展示瓷土的加工過程,從礦石到陶泥,每一步都兢兢業業,體現了嚴謹的工匠精神和豐富經驗的積累。</p> <p class="ql-block">“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景德鎮瓷器獨樹一幟的風格,歷經千年沉淀與歷練,形成了完整精密的手工制瓷工藝體系,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難以企及的。</p> <p class="ql-block">景德鎮自五代開始大規模生產瓷器,到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至明、清時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p> <p class="ql-block">景德鎮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留念。</p> <p class="ql-block">沒去廬山前,一直想象不出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什么樣?今朝總算開了眼界,一睹這一盛景。清晨驅車前往廬山東大門,爬了7000多級的登山石階(1.4公里),觀賞廬山第一瀑---三疊泉瀑布。 廬山玉川門位于九疊屏下,這里兩崖峙立,當中巨石橫亙其上,壘石如門,石色白如玉,豐水季節澗溪激流飛奔,若百川奪門而出,故稱“玉川門”。玉川門下巨石堆疊潭水清澈見底。《吳闡思游記》稱:“廬山之秀,鐘于五老,五老之秀,結于玉川門”。崖上“玉川門”石刻、潭邊巨石上“寶映珠懸”皆是石刻佳作。</p> <p class="ql-block">《鐵壁精舍》因面臨鐵壁峰而得名。據《廬山志》記載,“鐵壁峰下有玉川門,門內有鐵壁精舍”。相傳黃石公終年在此采藥煉丹,行醫看病,“行者當茅屋,長拌此峰居”。更讓人稱奇的是,此處有一道殘門遺址,門外瀑聲如雷,而剛邁進門坎,頓時萬籟俱寂,靜如禪境。</p> <p class="ql-block">鷹嘴峰在橄檻山的北端,在峰巒層疊,千仞絕壁上有一巨石凌空突兀,如雄鷹張口,故名“鷹嘴崖”。</p><p class="ql-block">據說是欣賞雲霧的佳境,到達時確實是雲霧繚繞。</p> <p class="ql-block">廬山飛來石位于西谷上端,底層的桌形巨石長8.9米,寬6.1米,高4.5米;上面的巨石長5.6米,寬2.9米,高1.3米。兩塊超然疊置的巨石,小的橫架大的上面,乍看形如老鷹翅膀,又似天外飛來,神乎奇妙,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后,天被共工大破,女媧補天之時,跌落碎片飛來這里化成。</p><p class="ql-block">據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973年到廬山進行科學考察認證,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新生代,廬山進入了第四紀冰川期,全山冰天雪地,披銀帶甲。后來冰川融化奔涌,把高處的物質侵蝕和沖流到低處,使地表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p><p class="ql-block">飛來石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對第四紀地質、生物和人類等學科,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鐵壁峰等諸峰共同組成了九疊屏,這里是廬山最為險峭雄偉的一處懸崖,相對高差有120米。絕壁巖石沿剪切節理裂隙不斷崩塌,猶如刀切斧劈一般,巍然雄奇。古人謂“山如屏風九疊而成”,故名“屏風疊”,“九屏疊”。又因鐵色壁立,似裂云制錦,稱之為“屏風疊錦”。古人云:“匡山雲錦九疊之勝神所棲,界天絕壁雲為梯”,也是奇觀。相傳李白在此“尋仙”和隱居,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p> <p class="ql-block">廬山三疊泉景區總面積16.5平方公里,距九江市區26公里,經環廬山旅游公路可達。是集險峰、怪石、飛瀑、流泉為一體的山丘型旅游地。三疊泉秀美險奇,匡廬瀑布,首推三疊,故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p> <p class="ql-block">但三疊泉卻長期隱藏在荒山深壑he,隱居在它上源屏風疊的李白,講學在它下游白鹿??洞的朱熹都沒發現它,直到宋紹熙二年(1191年)始被樵者發現,故有“一朝何事失扃(jiong)鑰,樵者得之人共傳”的詩句。</p><p class="ql-block">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旅游開發,2001年11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p> <p class="ql-block">三疊泉所在的九疊谷因在九疊屏下被稱為九疊谷。九疊屏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700米,相對高差220米,是是廬山最為陡峭高大的懸崖絕壁,其下曾是李白隱居“把跋”之地,留有“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的詩句。九疊屏又名屏風疊。九疊谷層峰疊翠,鄱湖黛光,山川秀麗,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三疊泉於南宋紹熙二年被樵夫偶然發現,其后無數文人墨客慕廬山美景而紛至沓來,賦文作詩,為匡山添色,在九疊谷留下許多贊美三疊泉的摩崖石刻。路邊的南宋石刻便是其中之一,現存的還有宋留元剛題記、元大德九年廬山尋真觀題記、明劉世揚題記、清雙溪草堂等摩崖石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奎屯市|
尼玛县|
西昌市|
阿拉善右旗|
淮安市|
永善县|
正蓝旗|
揭西县|
琼结县|
蚌埠市|
泰安市|
册亨县|
晋城|
延寿县|
嵊州市|
东阿县|
四川省|
大新县|
南澳县|
湖北省|
会昌县|
洞头县|
永嘉县|
沁水县|
富平县|
汕头市|
会昌县|
佛教|
永寿县|
九寨沟县|
肇东市|
嘉峪关市|
盐池县|
息烽县|
清流县|
湘西|
错那县|
鹤山市|
肃宁县|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