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5aVopEF3wdIIOzW2eAmWA" target="_blank">梁茂春:人文情懷 人文交響——寫在作曲家鮑元愷教授八十誕辰之際</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上鏈接為《人民音樂》雜志公眾號全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茂春:<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人文情懷 人文交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寫在作曲家鮑元愷八十壽辰之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摘 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9年,鮑元愷轉入附中的作曲專業。這一年發生的幾件事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在上海誕生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二是黎英海先生出版了他的《漢族調式及其和聲》并附一冊鋼琴《民歌小曲五十首》。初涉作曲,他便確立了探索“民族化和聲”的目標,嘗試將自己感興趣的中國民歌改編為鋼琴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2年,他被保送到本科,隨蘇夏教授學習。在一年級考試的作品演奏會上,由鮑蕙蕎演奏的鋼琴變奏曲《女娃擔水》便是他四年來民族化和聲探索加上學習西方古典變奏曲的綜合成果。27年后,鮑元愷將這首變奏曲配器后原封不動地用進了《炎黃風情》中。這些起始于1959年,借鑒格里格、德彪西、巴托克、哈恰圖良的和聲語言配置中國民歌旋律所積累的經驗,成為他日后創作《炎黃風情》的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大學期間,鮑元愷有幸遇到多位優秀的老師:作曲教師蘇夏、江定仙,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老師楊儒懷,管弦樂配器老師陳培勛,復調老師段平泰等。這讓他獲益匪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9年,在許勇三教授的指導下,鮑元愷與天津音樂學院的幾位作曲研究生一起用三年時間系統研究了巴托克的主要作品。巴托克的名言:“一首農民歌曲就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典范,它足以同巴赫的賦格曲或莫扎特的奏鳴曲樂章相媲美。”給了鮑元愷莫大的啟示,讓他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創作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1年,鮑元愷的《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在天津首演。1994年,在深圳演出時定名為《炎黃風情》。這套在“新潮音樂”如火如荼和傳統文化斷層期逆向而生的組曲,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內外影響最深遠的中國管弦樂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炎黃風情》早期的傳播走了一條獨特的路線——先繞道深圳(1994年)、香港(1995年),最后于1996年2月2日隆重舉辦了北京和臺北的《炎黃風情》同步音樂會——譚利華指揮北京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陳澄雄指揮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在臺北中正紀念堂音樂廳,于當晚七點半同時奏響《炎黃風情》。這場音樂會受到全球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盛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從1995年起,經國家教委審定,《炎黃風情》陸續進入全國中小學教材。近三十年來,幾代中小學生在課堂上聆聽了這些用西方音樂形式展現的中國古老民歌,領略了祖先留下的蕩氣回腸的旋律和背后那悲歡離合的故事。隨著管弦樂器的普及和學校樂團的成長,近年來,《炎黃風情》更是成為國內許多城市中小學和少年宮學生樂團的保留曲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6年,芬蘭西貝柳斯交響樂團分別在赫爾辛基和北京“紫禁城音樂節”演出了《炎黃風情》四首選曲;1997年,俄羅斯佛羅內斯交響樂團錄制了全本《炎黃風情》的唱片。從此,這部作品邁開了走出國門的腳步。三十多年來,已經有歐洲、美洲、亞洲的幾十家交響樂團演出過《炎黃風情》的選曲或全本。中國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在世界上傳播之廣泛,《炎黃風情》真可謂是“一騎絕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些廣受歡迎的音樂作品往往會衍生出許多改編版本。目前,僅《炎黃風情》的單曲改編版,就包括了弦樂四重奏及其他多種組合的室內樂重奏、小提琴獨奏、長笛合奏、民族器樂獨奏重奏、混聲合唱、童聲合唱等體裁,至于不同形式的全曲改編版更是層出不窮,顯示出它的強大藝術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0年代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70年代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和90年代的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恰好構成了新中國三個時期代表性的音樂里程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4年,《炎黃風情》首演三年后,在《中國風——我的交響系列創作工程》一文中,鮑元愷寫道:“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分門別類地對中國原生狀態的傳統音樂——漢族民歌、少數民族民歌及歌舞曲、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各類器樂曲,擇其精華,進行提煉和再創造,通過交響音樂的形式使之獲得再生機能而存活于現實文化生活并進而跨入世界樂壇,以新的姿容展示中國音樂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神韻,表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形態和深刻智慧——這以交響音樂為形,以中國文化為神的跨世紀音樂工程,是我在1990年醞釀成熟并開始實施的。” 顯然,這個宏大創作計劃的公布,其底氣來自《炎黃風情》初期獲得的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從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間,鮑元愷幾乎每年都要前往臺灣參加研討講學活動。此間,他游覽了寶島美麗的自然風光,結識了淳樸真摯的各界朋友,收集了大量當地民間音樂,并由此孕育出了管弦樂組曲——《臺灣音畫》。這部由《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達邦節日》等8個樂章組成的作品,廣泛采用了臺灣漢族和泰雅族、鄒族的民歌素材,是他在世紀末完成的又一部“中國風”的典范之作。作為《炎黃風情》的“姊妹篇”,《臺灣音畫》不僅延續了作曲家“雅俗共賞”的創作理念,更與江文也的管弦樂《臺灣舞曲》(1934)、郭芝苑的鋼琴與弦樂隊《小協奏曲》(1972)、馬水龍為管弦樂和梆笛所作的《梆笛協奏曲》(1981)一道,成為中國作曲家描寫寶島風情的代表性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鮑元愷說:“從我譜寫交響曲的一開始,我就確定,每一部交響曲就是一個中華民族的人文歷史課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交響曲——紀念》(2004)是對20世紀百年中國苦難和奮斗歷史的深刻思考。四個樂章貫穿著同一個主導動機,通過延伸、倒影、變奏等手法,形成各個樂章的音樂主題,分別表現“苦難——抗爭——思索——勝利”,在最后全曲結尾處敲響了十下沉重的鐘聲——這是防止社會悲劇重演的警鐘,給人們留下了深切的關于歷史教訓的思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三交響曲——京劇》(2006)以京劇的“生、旦、凈、丑”四種行當為題,分為四個樂章。作曲家希望這部作品以京劇中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音樂為基礎,以交響樂的恢宏氣勢和藝術手段,努力揭示中華民族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交響曲——廈門》(2008)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梅》,通過廈門“市花”三角梅來展現廈門絢麗多彩的美。音樂以具有閩南特色的南音曲牌《梅花操》和古曲《梅花三弄》為主題。第二樂章《鷺》,特指廈門“市鳥”白鷺,刻畫了白鷺凌空翱翔的英姿。第三樂章《楹》,指的是廈門“市樹”鳳凰木,音樂挺拔而雄偉,樂章結尾時以宏大氣勢再現了南音《梅花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五交響曲——禹王》(2009)是一部清唱劇,由交響樂團、混聲合唱隊、童聲合唱隊、女高、女低、男高、男低音獨唱合作演出。分《洪水》《理水》《涂山》等七個樂章,表現了四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傳說禹王“平水土,治九州”的故事。作品中象征“天”和“人”的兩個音樂動機貫穿全曲并進行交響性展開,展現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易水悲歌》《薊北烽煙》《山海遺篇》和《太行抒懷》四個樂章組成的《第六交響曲——燕趙》(2012),以杜甫、曹操、李白的名篇做標題,以濃厚的河北音樂風格和絢麗的管弦樂色彩描繪了燕趙大地四方風土人情,刻畫了河北壯士慷慨悲歌的錚錚風骨和燕趙兒女堅強樂觀的朗朗豪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鮑元愷作品的藝術魅力來自在于他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的精神靈魂則源自他的人文底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①梁茂春《“鮑元愷現象”漫論》,《藝術評論》2014年第3期,第110-115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②指歐洲古典音樂的“三B”: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③張爍《人寫,寫人,為人寫——與作曲家鮑元愷的對話》,《音樂天地》2023年第7期,第4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④鮑元愷《爸爸帶我走上音樂之路》,《今晚報》2020年3月20日第8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⑤鮑元愷《創建初期的紅領巾樂隊》,載邢維凱、左因主編《我與“少交”——從紅領巾樂隊到中國少年交響樂團的五十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⑥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黎英海編曲《民歌鋼琴小曲50首》,上海文藝出版社1957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⑦鮑元愷《十年沐杏雨,一生念師恩》,見中央音樂學院檔案館校史館微信公眾號,采寫:宋學軍、張樂,發表日期2013年12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⑧轉引自鮑元愷《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首演節目單,1991年10月13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⑨據筆者統計,目前有關《炎黃風情》的改編版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電子管風琴獨奏版,高繼勇改編,1997年起用于教學和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鋼琴獨奏版,朱培賓改編,2008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鋼琴四手聯彈版,梁爽改編,2017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族彈撥樂版,齊瑤、程珊改編,2017年起用于教學和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族管弦樂版,鮑元愷改編,2021年蘇州首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雙鋼琴版,朱培賓改編,2023年天津首演;手風琴獨奏版,田佳男改編,2023年天津首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交響管樂合奏版,田下和輝(日本)改編,計劃2024年底首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⑩鮑元愷《中國風——我的交響系列創作工程》,《音樂研究》1994年第2期,第64頁。?這部作品于2006年修訂后納入鮑元愷的交響曲系列,定名為《第二交響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參見2023年12月1日筆者對鮑元愷的采訪錄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西安《永恒的愛的頌歌——黃安倫的》,《人民音樂》1998年第7期,第16-18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參見2023年12月19日筆者對鮑元愷的采訪錄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鮑元愷《<炎黃風情>創作札記》之七:《人寫寫人為人寫》,載錢仁平主編《中國新音樂年鑒》(2014年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478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6,參見2023年12月15日筆者對鮑元愷的采訪錄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茂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責任編輯張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哈密市|
瑞丽市|
布拖县|
永泰县|
嵊州市|
邛崃市|
麻阳|
商河县|
叙永县|
洛浦县|
阿拉尔市|
梅河口市|
顺昌县|
上蔡县|
华池县|
阿克|
德令哈市|
岑溪市|
铜川市|
舟曲县|
西乌|
海晏县|
页游|
桃园县|
中卫市|
河池市|
湘潭市|
济宁市|
新昌县|
新竹市|
湟中县|
凤凰县|
上饶市|
乌兰浩特市|
天水市|
军事|
札达县|
革吉县|
德兴市|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