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4日,大理石空博物館,勤讀會第97期分享會,潘潘主分享【英】毛姆《月亮與六便士》。</p> <p class="ql-block">書目↓</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1920年到中國,寫了游記《在中國的屏風上》(1922),并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1925)。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去英、美宣傳聯合抗德,并寫了長篇小說《刀鋒》(1944)。1930年,長篇小說《大吃大喝》出版。1948年以16世紀西班牙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卡塔林納》出版,此外又發表了回憶錄與文藝批評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潘潘主分享:《月亮與六便士》是1919年寫于英國作家毛姆的筆下,他的筆鋒簡潔樸素,文字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對人性的善與惡,對美與丑的批判。這本《月亮與六便士》我一度看過兩次,很難相信,兩次看完我的心境和理解竟有特別大的差異,這也許就是經典名作帶給讀者的多維思考吧。</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是在去年的十月份,那應該是我比較困苦的一段,我常常因為思考糾結一些人性的問題而徹夜難眠,我不知道為什么會引發自己對人性的思考,可能那段時光是真的很苦悶。可能源于對壓榨式工作的不理解,且和上司無法溝通的苦悶;也可能是剛結束一段三年異地戀,對愛情的茫然和對自我懷疑。由于搜索了太多次關于“三觀”“愛情”的詞條,所以多媒體時代的大數據,它給我推送了這么一段話:什么是三觀不同,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你敬畏天理,他崇拜權威,這是世界觀的不同;你站在良知一邊,他站在贏者一邊,這是價值觀不同;你努力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他努力是為了做人上人,這是人生觀的不同;你喜歡穩當踏實的生活,他追求風花雪月的刺激;天理不同,良知不同,理想不同,所以不同價值觀的人強行捆綁在一起,除了無休止的爭論,就大概只剩下內心的一片荒蕪。</p> <p class="ql-block">小說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塑造的人物,他原本是英國一位資深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位美麗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斯特里克蘭德太太熱衷于結交各界文人墨客,時常舉辦午餐會,家里裝扮典雅,充滿藝術氣息,屋里的角落都是鮮花,菜肴烹飪的精致可口,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她很愛她的丈夫。他的兒子16歲,在羅格貝中學念書,看上去就端正,陽光且健康,妹妹14歲長著和母親一樣烏黑濃密長長的秀發,一雙清澈的眼眸,一張親切溫順的臉。但這樣安逸祥和的幸福帶給作者的不是心安,而是惶惶不可終日之惑,恰是這種有條不紊的幸福,才讓他渴望一條豪邁不羈的人生之路。書中是這樣描述的:這便是世間無數的夫婦該有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模式令人感到溫馨和親切,它就像一條寧靜的小溪,伴隨著生機盎然的綠蔭,在郁郁蔥蔥的牧場旁邊蜿蜒而過,最后匯入波濤起伏的大海,然而大海永遠是深沉的,它不言不語,不動聲色,帶給你突如其來的不可名狀的躁動。一切如常,在某個8月的清晨,斯特里克蘭德太太還繼續和孩子們一起享受著假期的歡愉,一封從巴黎來的信,打破了這靜謐的幸福。信很簡短,但字字堅定,句句無情。信的內容是這樣的:親愛的艾米,我想你會看到我已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妥當。我已把你的囑咐轉告安妮。等你和孩子到家的時候,晚飯會為你們準備好的。我無法在家里迎接你們了。我已下定決心,要同你分開生活,明早我就到巴黎去,等我到巴黎以后,我再把這封信寄出。我不會回來了,我不會改變我的決定。你永遠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p> <p class="ql-block">沒有任何解釋,也沒有任何不安與愧疚。這突如其來的巨變,讓艾米驚恐萬狀,深陷痛苦。她努力的回想他們生活中的細節,迫切的想知道答案,為什么?她一直以為她深愛的丈夫活在幸福里。斯特里克蘭德太太和她身邊的親信,朋友都把這歸咎于斯特里克蘭德遇到了新歡,拋妻棄子去巴黎定居,這樣的說法又無從驗證,這使得艾米想迫切的知道答案,小說的作者對艾米的經歷感到憐憫,對斯特里克蘭德的無情感到憤怒。他成為了去巴黎尋找答案的人,當作者冷靜思忖著去巴黎的這次任務時,卻不禁對斯特里克蘭德太太的一些矛盾行為充滿疑慮,她很善于獲得別人的憐憫,在作者到來之前艾米就提前準備好紙巾,做好了大哭一場的準備。書中說:我不清楚她要他丈夫回來是因為她愛他,還是害怕別人說長道短,我開始懷疑她那肝腸寸斷的被拋棄之痛里,是否也存在著虛榮心受損的創傷,這對年輕的我而言無疑是可鄙的,這些疑惑令我忐忑,困惑。</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我并不了解人性有多么矛盾,并不知道有多少惺惺作態包含在真摯中,有多少卑鄙躲藏在高尚里,或者是否尚且有美德存在于邪惡中。毛姆對人性的描寫真讓我驚嘆呀!作者帶著任務來到了巴黎,發現斯特里克蘭德并沒有過著奢侈和罪惡享樂生活,身邊也沒有所謂的新歡陪伴,相反,他住的旅館是一棟破敗的建筑,經年未曾粉刷,骯臟污穢。我想這一次的碰面交流是會得到答案的。</p> <p class="ql-block">斯特里克蘭德面對和妻子十七年的婚姻,對她棄之不顧,他說:“我的決定的確難以理解,我完全不愛她了,我已經養了她十七年了,為什么她不能試著改變一下,自己養活自己呢?艾米為什么不可以再嫁人?她并不很老,而且也有她的魅力,我還可以為她說一句推薦詞:她很賢惠,要是她想和我離婚,我非常愿意提供她想要的任何理由”。面對可能流落街頭的孩子,他說:“在他們小的時候我的確很喜歡他們,不過現在他們長大了,我對他們已經沒有特殊感情了,他們已經過了許多年衣食無憂的日子了,大多數的孩子都沒享受過這種優待,再說,無論如何都有人養活他們。”面對有新歡的質疑,他說:“可憐的艾米,女人的頭腦真是可憐!愛情,愛情,她們眼里只有這種東西,她們以為一旦丈夫離開,必然是因為有了新歡,你以為我是那種傻瓜嗎?要重復去做我已經為一個女人做過的事?”至此,斯特里克蘭德對愛情的態度竟然可以理性的讓人害怕,這么直白的表達以及深刻的言辭,一度讓我對愛情不敢抱有幻想。 </p><p class="ql-block">當斯特里克蘭德因為不顧周遭事物,一心只想畫畫,面對生活窮困潦倒,在狹小陰暗的閣樓快要奄奄一息的時候,是斯特羅伊夫救了他,把他安置在自己的畫室,他的妻子布蘭奇對他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如此恩情換來的并沒有一點感恩,并且這一段故事的結局讓人很意難平,布蘭奇愛上了他,最后被拋棄,甚至自殺。</p> <p class="ql-block">斯特羅伊夫面對已經破碎的生活和世去心愛的妻子,永遠的離開了法國。面對作者的指責和謾罵,他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時間談情說愛。這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可一旦滿足了我的欲望,我就要去做別的事了,我克制不了我的欲望,我恨它,它禁錮著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能擺脫欲望的支配,全身心的去工作。因為女人只會談情說愛,愛情對她們來說是舉足輕重的,這真是可笑。她們還妄圖說服我相信愛情是生活的全部。事實上愛情在生活中是無關緊要的。我只知道情欲,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病,女人只是我獲得性滿足的工具,她們提出要成為我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我可沒有那個耐心。”當看完這段話,我想作者對關于愛情和人性的描寫已經到極致了,那些苦苦探索得不到的答案的問題,好像顯得沒什么意義了。對于去年10月的第一次閱讀,我的感觸就是平靜的看待愛情,允許人性中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閱讀是在今年的七月,可能想重新回顧一下讀本,還有就是看了原型高更的畫作,心里難免感慨,這么偉大的作品,竟出自那樣一個對周圍事物,人物冷漠到極致的人,到底是什么樣性格能創造出如此驚駭世俗的佳作。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又重新閱讀了一遍。確實發現了毛姆所疑惑的人性矛盾,是否尚且有美德存在于邪惡中?斯特里克蘭德面對別人的質疑:你畫畫是否能成功,大部分人都是從年少開始學的,你年齡40歲了能學會嗎,會有什么前途嗎?你是否有繪畫的天賦,你也許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畫家,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可能性只有百萬分之一。如果你到死都只能做一個三流的畫家,你還認為拋棄現在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嗎?面對這樣直擊靈魂的拷問,也許在我們世俗的眼中,這樣的現實,可能早就動搖我們的選擇了。可是他是這樣回答的:“正因為我四十歲了,所以再不開始就來不及了,我承認如果我只有18歲肯定比現在學的快,我小時候的夢想就是做一名畫家,但是我的父親讓我去經商,他覺得藝術不能養家糊口,一年前我開始畫了一些畫,去年我一直堅持去夜校學畫畫,但是我必須畫畫,我再對你說一遍,我必須畫畫,我控制不了自己,如果一個人失足落水,那么他游泳技術好不好并不重要,反正他必須掙扎著游上岸,不然就會被淹死。”</p> <p class="ql-block">作者說,他好像被惡魔附身了一樣,他隨時有可能被那家伙撕成碎片。面對夢想,面對質疑,他強大的意念真的很讓人震驚。 作者疑惑,一個人可以完全無視他人嗎?生活里的一切事情都要和別人發生聯系。你想只為自己孤獨的生活,這種想法是非常荒唐的,早晚有一天你要生病,你要老去,那時你便不得不爬著回到人群里。在你渴望別人的慰藉和同情時,你不會覺得羞愧嗎?你正在做一件不可能達成的事,你殘存的人性遲早會想要和他人產生聯系的。斯特里克蘭德的回復是:“去看看我的畫好了”當他眼含譏諷的站在我面前動也不動的時候,卻在某個瞬間看到了一個飽受折磨的熾熱靈魂,在追求某個尋常人根本無法想象的偉大目標。斯特里克蘭德最終的歸宿是塔西提島,已經到了四十七歲的年紀,同齡人早已陷入生活的窠(ke)臼,而他卻天南地北的去尋找全新的世界,我彷佛看到他站在船頭,寒冷的北風吹拂著海面,激起陣陣水花,他遠眺漸漸消失的法國海岸,不曾想這一別便是永別,在還沒有聽到各界名流對他作品的贊譽,在還沒有擺脫病痛貧苦的生活的時候,斯特里克蘭德的軀體便被包裹著三條帕利歐,永遠的埋葬在了塔拉瓦奧河畔的芒果樹下。但他的畫作還在,他的精神還在,他雙目失明之后在墻壁上畫的巨作,彷佛窺探了開天辟地時的場景,那些畫給人以壓迫感,在肉欲中又飽含著無限的激情。它讓你看到空間是無限的,時間是永恒的,令你心生敬畏。但是這樣的一幅驚世之作,在斯特里克蘭德死亡之后卻被要求付之一炬。我想他那隱居避世,飽受折磨的靈魂也終于得到了安息。對于死亡,不如說他是歡迎的,因為他的使命已經完成。</p><p class="ql-block">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的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有多少人敢正視心中理想,追逐自己所愛呢,只希望在沉淪中清醒,在卑微中自勉,能在跪地撿碎銀的日子里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潘潘老師:</p><p class="ql-block"> 這是您在勤讀會主分享的第一本書,我們從【英】毛姆《月亮與六便士》中引發了關于藝術和生活關系的思考,理想和現實從來不是對立也不是統一,怎么選擇和平衡,見仁見智。謝謝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勤讀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年7月14日</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1897年,法國,斯特里克蘭德原型畫家高更作品。</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述大理石的前世今生,原來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或離奇或溫情。這就是美和藝術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 泳分享:在一個藝術空間里讀一本關于一個畫家癡迷畫畫的書,真有意思。分享我父親(美術老師)、弟弟李振葵(石空博物館館長)和表妹夫蘇毓(大理本土職業畫家)的藝術之路……</p><p class="ql-block"> 大家穿越在書和現實中,一起感受藝術帶給我們的美好,一起剖析人性,學會去理解不同的人。上帝給藝術家安排了美化生活的使命,才有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為每一個藝術家的付出點贊。</p> <p class="ql-block"> “大理與大理石的故事要有人去講。”這是館長李振葵先生創辦大理石博物館的初衷之一,他致力于大理石文化的傳播,他設計的石空場館也獲過國際設計大獎“艾特獎”。</p> <p class="ql-block"> 葉子分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高掛于天空中,周圍滿是星星的襯托,令人遙不可及,看似伸手就能碰到,實則距我們三十多萬千米,如同人們的理想。早在二十年前,我便讀過這本書。拿到書單后,我又一次重溫了這本書。</p><p class="ql-block">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創作的一部經典小說,首次出版于1919年。這部作品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一個原本生活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熱愛,放棄了穩定的生活,前往巴黎,最后來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過著貧困潦倒但自由的藝術生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個美術生,我非常喜愛高更。他的畫風色彩濃麗,充滿象征性和裝飾意味。他最著名的畫作是《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充滿了哲學意味。高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大都是在塔希提島上完成的,他甚至還娶了個塔希提少女做妻子。盡管他的人生經歷與斯特里克蘭德有驚人的相似度,但我更愿意相信,他們是不同的。斯特里克蘭德的性格復雜且矛盾,他既有對藝術純粹的追求,也有對人際關系的冷酷無情,這種性格的多面性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和深度。或許因為我的感性,在人們都在贊嘆斯特里克蘭德對于藝術的執著追求的同時,我對他的不負責任,對女性的不尊重,以及極度的自私而感到憤怒。簡單說,他雖然取得了藝術成就,但在道德層面仍是個渣男。這或許就是“毒舌”毛姆需要我們思考的:“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p><p class="ql-block">《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說,它觸及了許多哲學和人文主題,值得我們每一位讀者細細品味。讓我們進一步探討物質與精神的沖突,提出了“月亮”代表的內心渴望與“六便士”象征的世俗生活的對比,引發人們對生活意義的深思。我真心希望,我自己能先撿起地上的六便士,再抬頭仰望皎潔的月亮。</p> <p class="ql-block"> 曉琴分享:有人說“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也有人說“如果只仰望月亮,會被六便士困得舉步維艱、窮困潦倒。”是啊,藝術和生活,理想和現實從來不是對立也不是統一,怎么選擇和平衡,千人千面,萬人萬解,見仁見智。</p><p class="ql-block"> 大理是一個多元、包容的旅游勝地,古城四門內占地不到3平方公里,似乎常規之外還有一種不受規則束縛的生命力。原住居民朝九晚五、循規蹈矩;游客形形色色、來來去去、摩肩接踵;還有一伙新移民,玩各種、各種玩,來了不走或者走了又來,傻傻分不清誰是誰。我一如既往,每天運動、買菜做飯、看書寫字玩手機,時而無聊時而有趣地生活在這里。之前我常看見一名高高大大帥氣的伙子坐在某街口關門鋪子門檻上沉醉地玩手機,渾身臟兮兮皺巴巴膩了油亮亮一層,戴著耳機佝僂著身子全神貫注,從早到晚,從冬到夏,大小包包袋袋掛滿一輛自行車停放在旁邊,醒目的是還掛著一把吉他,不知他夜里留宿哪里,也不記得哪天開始不見了他。也是古城,在熱鬧的復興路,我還經常看見一名斷腿男青年在街頭舞蹈,長發隨意扎起,長得帥氣利索,神情沉醉從容,一塊墊子一個音箱,一只小箱子里有零錢有微信收款碼,上身和雙手靈活健美,舞姿行云流水,很文藝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每個人的生命和人生,有著怎樣的故事和緣由?正在經歷著什么?毛姆在書中說“作家更為關注的是去認識,而不是評判。”我想讀者是,旁觀者是,當事者也是。</p> <p class="ql-block"> 月分享: 在多少個夜晚,有多少人抬頭望月,想起自己曾經的理想,那一如既往的清輝,是世人最溫柔,最浪漫的顧盼。</p><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讀書是給自己謀幸福,厲害點就給國家做貢獻。所謂的幸福就是有工作再成家生兒育女,精神上是否滿足基本不在考慮范圍,你都有工作有家,還有什么不滿足。所以當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讀這本《月亮與六便士》時,對斯特里克蘭的追求雖然敬佩,但對他夫人的同情到底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在過了五十歲的現在重讀這本書,想到的自然就會多一點些: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生活該怎樣平衡;順從世俗的人如何在紛紛攘攘的社會里安放好自己的心靈;怎么看待特立獨行的個體;而對本就融于生活的藝術,我們是否已經視而不見,無欲無求。</p><p class="ql-block"> 想要的美好生活,物質、精神都富足 ,結果對物質是既要又要還要,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則覺得太難,可望不可及。 </p><p class="ql-block"> 畢竟魚與熊掌都是物質,而將一心向著明月,置六便士于不顧,這種勇敢源自飽滿的靈魂,強大的天賦,還有深刻自我的精神追求,內心執著的呼喚。</p><p class="ql-block"> 而最完美的是手握六便士,抬頭看月亮,像毛姆一樣。</p> <p class="ql-block"> 慧君分享: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要講述了一追夢人的故事。月亮象征崇高的理想追求、心中美妙的夢想。六便士代表現實與物質。“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p><p class="ql-block"> 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他在四十多歲的年紀,為了追求心中的藝術夢想,毅然決然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拋妻棄子,獨自遠走他鄉,學習繪畫,過著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沒有尊嚴的生活,卻始終無怨無悔。多年后,他找到了早就夢牽魂繞的陌生島嶼,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并與島上的土著女子愛塔結婚,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瘋狂畫畫,完成一幅幅展現內心狂熱與震撼靈魂的畫作,實現了他的夢想。在他身患絕癥,雙目失明,即將離世的時候,他囑咐妻子愛塔一定要燒掉墻壁上的巨作,也是他的絕筆之作。愛塔履行了她的諾言,在埋葬他以后,不聽勸阻的放火燒光了房子,他的偉大作品都變成了灰燼。“他已經達到了他夢想的境界。他的生活已經完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看到那個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驕傲又輕蔑地摧毀了它。”</p><p class="ql-block"> 對斯特里克蘭我開始是極其厭惡、反感的,他冷酷無情,自私自大,沒責任心,為了實現夢想離家出走,不再返回,給家人和孩子的生活帶來很大痛苦和影響,他沒有自責和歉意。斯特洛夫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在他生命垂危時救過他,他沒有絲毫感激。他讓斯特洛夫家破人亡,沒有任何負罪和愧疚……我對他的行為和表現深惡痛絕。但反過來想,像他這樣可以拋棄一切、不顧一切追逐夢想的做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像他這種視錢財如糞土,視名聲為浮云的精神高度也少有人能夠達到。從這點上看,又對他充滿敬佩。人是復雜多樣,充滿矛盾的,沒有完全的好,也沒有完全的壞。是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低頭俯拾六便士,在于各人的選擇。愿我們每個人都心中有月亮,手里有六便士,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好屬于自己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輝分享:《月亮與六便士》文字簡潔,故事引人入勝,是我讀得最快的一本書。??</p><p class="ql-block"> 斯特里克蘭是個藝術天才,但天才不是完美的,小說描寫了他可怕、丑陋、極端,但又執著、獻身、純粹的復雜人性。故事中的三個女人和荷蘭畫家施特羅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拋妻棄家,掙脫束縛,他先失去所有。其次,義無反顧追求浪漫愛情的布蘭琦的報復與悲慘,他進入了冷血與瘋狂的狀態。最后,愛塔的淳樸善良與孤島的海風容下了這顆存粹的靈魂,他到達了對藝術癡迷、癲狂的境界。其貌不揚的荷蘭畫家施特羅韋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和一雙發現天才的眼睛,他寬容大度、樂于助人,是整部小說最溫暖的人。通過他與三個女人、荷蘭畫家的過往,我們看到天才是孤獨、分裂的,某種程度來說是悲慘的,他的肉身是混亂的,而藝術的靈魂是從混亂的世界里提煉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畫,但小說對那副驚世杰作的描寫讓我共鳴,一種強烈感涌上心頭,世界之初的大自然就是崇高、冷漠、可愛、殘酷交匯著的,我們要敬畏、要害怕。</p><p class="ql-block"> 小說最后又回到了斯特里克蘭太太天才藝術家遺孀的家,:優雅變老的女人、美國評論家客人、俄國藝術家設計的靠墊、先夫的優秀畫作復制品、優秀漂亮的兒女等等……,生活又回到了虛榮、世俗、造作、傳統的本性中……我的心也跟著安沉下來,也許我就是一個傳統的人,選擇六便士還是月亮?我的選擇就像書中所寫:“我不想過去,唯一重要的是永遠延續的現在”。</p> <p class="ql-block">衛強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生命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4日潘潘分享的《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形,這次分享與去年11月份分享的傳記《梵高傳》,有一定的關聯點。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理解作品中的人物的行為,我以為可以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進行分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心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p><p class="ql-block"> 一開始我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有些晦澀難懂。關于這本書,我認為對探索人生的意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在毛姆的作品里,不管是《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還是《刀鋒》,都離不開對人生的意義這個主題的探索。毛姆曾說:人生就像一條波斯地毯,毫無意義。他又說道: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復雜的圖案更加精密,當日子終了那天,我們會因這幅圖案的完美而欣慰不已。</p><p class="ql-block"> 《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傾其所有,最終畫出了一幅驚世之作,但用一把火將畢生心血化為灰燼。斯特里克蘭追求的不是繪畫的成果,而在于繪畫的過程,他的精神世界飽滿豐富,得到滿足,自我實現中實現了涅槃。《刀鋒》里,拉里頓悟了生命的意義后,回到了美國,沉浸在人海中,在自己的精神圣地里,過著普通的生活,忠于自己,滿足于自己的選擇。他最大的收獲在于精神生活,實現了自我救贖,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禹禹獨行,這就是他人生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我想起我經常讀的俄國作家顧彼得(Peter Goullart)寫的《被遺忘的王國:麗江1941-1949》,體現的理念與毛姆的思想一致。半個世紀前,俄國人顧彼得來到麗江,被這里世外桃園般的寧靜和諧卻鮮為人知深深感動,稱之為“被遺忘的王國”。精通漢語且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入了解的俄國人顧彼得被中國工業合作社派遣,在麗江負責組建工業合作社的一系列項目。他借此機會在麗江共停留了9年時間,直到1949年他在匆忙中離開了這片他深愛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1955年出版的《被遺忘的王國》里,麗江被描寫成人間天堂、神仙一般的日子。透過顧彼得那雙多愁善感、充滿同情與悲憫的眼睛,麗江的富庶與貧困、進步與落后、文明與蒙昧,無一例外地閃耀著一層憂郁的美感,濕潤眼瞼,撼動心靈,奪人心魄!顧彼得看到的是解放前非常國際化的麗江。進入21世紀,麗江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景點,應該不是偶然,而是一種歷史的延續,當然也有新鮮的元素。這些,還有待我們去發現。</p><p class="ql-block"> 胡適先生曾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生活。追求的過程中,卸下枷鎖,盡情追逐,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實現自我救贖,將生命中的出生、結婚、生子、工作、生活等編制成最簡單的形狀。這些圖案,則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不管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還是《刀鋒》中的拉里,他們雖不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但他們放下一切,努力追求理想,探索生命意義。還有今天勤讀會分享時,大理石空藝術館的管理人李振葵先生的姐姐泳,從家人的角度,詳細介紹了大理石歷史文化長廊主人李先生的藝術成長經歷,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在物質枷鎖之下,開啟一次精神旅行,享受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的自由和歡愉,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詩意和遠方情懷。這不就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里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嗎?同時也祝賀李振葵先生管理的大理石空藝術館成為國家方志館的一部分,是南方絲綢之路分館大理石館,是我們大理的文化驕傲。</p> <p class="ql-block"> 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故事發生地塔希提島地理知識:塔希提島(法語:Tahiti),港臺稱為大溪地,是南太平洋中部法屬波利尼西亞社會群島中向風群島的最大島嶼。這里四季溫暖如春、物產豐富。衣食無憂的人們常常無所事事地望著大海遠處凝思,靜待日落天亮。陽光跟著太平洋上吹來的風一同到來,海水的顏色也由幽深到清亮。塔希提島是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118個島中的最大一個,總面積約一千平方公里,由于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以該島最大,而且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也因此許多人習慣以塔希提來稱呼整個法屬波利尼西亞。 </p><p class="ql-block"> 塔希提島四季溫暖如春、物產豐富。居民稱自己為“上帝的人”,外國人則認為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波利尼西亞意指“許多的島”,其范圍西起從湯加、庫克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到東南的皮特凱恩群島。”</p> <p class="ql-block"> 法語是塔希提島上唯一官方語言,但當地語言塔希提語(Reo Tahiti)卻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語言;值得一提的是,塔希提約有2萬華人,約占人口的10%,華人華僑經濟約占當地85%以上,因此華人(深圳籍)掌握了當地大半的產業,華語(客家話)也是當地的語言之一。 </p><p class="ql-block"> 塔希提人皮膚黑里透紅,體態健美,性情豪放,能歌善舞。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婦女們頭戴花冠,套上鮮花頸飾,穿上稻草編成的金黃色草裙,在皮鼓、節奏聲中翩翩起舞;男人們也聚集在一起爭相獻技,表演各種節目。</p> <p class="ql-block"> 利琴分享:讀【英】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時常有一幀幀畫面浮現眼前。作者敏銳地抓住獨有的細節,細致入微地描寫,讓人身臨其境,很有畫面感。比如:“她們吃涂了黃油的烤面包時總要戴著手套,這讓我驚訝不已;我注意到,她們以為無人注意時會把手指頭往座椅上抹,那種若無其事的神情真讓人羨慕。這樣做肯定有損于那些家具,但我猜想,當這位女主人回訪這些朋友時,她也會對她們的家具進行報復。” </p><p class="ql-block"> 善用反義詞,構建強烈的反差,演繹人性的復雜。如:“現在我明白了,卑微與偉大如惡毒與慈善、仇恨與愛戀可以在一個人的心中并存。” </p><p class="ql-block"> 文中,斯特里克蘭德一再強調,自己必須畫畫,就像一個人掉進了水里,只能撲騰出去,不然就會淹死。他后半生確實一直在撲騰,決絕的離開了妻兒,貧病交加而不顧,傷害友人而不愧,一心只想畫出心中的意念。執著如斯特里克蘭德,無情如斯特里克蘭德,自私如斯特里克蘭德,幼稚如斯特里克蘭德。無所謂好與壞,斯特里克蘭德不過是人類中的一份子。通過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讓我看到另一種人的生活方式。有人執著于心中的月亮,有人緊握手中的“六便士”,還有人握著手中的“六便士”仰望“月亮”,無論如何都是他們想要的人生,別人無可厚非!</p> <p class="ql-block"> 愛萍分享:很早就知道這本書了,想著經典名著一定要讀一讀,好幾次在圖書館拿起又放下,直到勤讀會的書單上有了它,才把這本書買來讀了一遍。毛姆說“月亮”是精神世界,“六便士”是生活中的物質財富。我就是那種對“月亮”充滿渴望,但卻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為“六便士”卑躬屈膝的人……</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值得敬仰,可如果他是我的家人,我可能會很苦惱。我接受不了這樣一個結婚17年拋妻棄子的男人,對朋友的妻子都可以始亂終棄的男人。他的確活出了自我,可他的朋友親人多多少少都受了傷害。但我喜歡毛姆的筆風,我喜歡書里的人物對話,我喜歡書里的景物描寫,有種輕松而自然的感覺,我喜歡看他從男人的角度來說愛情。</p><p class="ql-block"> 書??中的一句話“在男人身上,愛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是日常瑣事中的一件……”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愛情雖然美好,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應該珍惜自己,保持獨立和自主,不因愛情而失去自我。比如主人公的第一位妻子,在他離開后不得不出去工作,開了打印店,養活自己培養孩子。我認為好的婚姻,應該是兩個人共同成長、相互扶持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不喜歡主人公也沒關系,從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這激勵了無數文藝青年,給了許多人無限的勇氣和希望。不要讓年齡、經歷或其他因素成為你追求夢想的絆腳石,勇敢地邁出那一步,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因此變得更加精彩和充實。如果你一直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只要有決心和勇氣,都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不管做什么事,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成名成家,但我們都可以保留自己心靈里的一小塊綠地,豐富自己,滋養自己。我覺得藝術家是要有天賦的,有激情的。普通的我,學會欣賞也就不錯啦。</p><p class="ql-block"> 月亮還是六便士,遵從自己的心行動起來,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努力了 ,二者兼得的情況也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結合這期的主題“藝術與生活”,分享刷視頻看到的“絲路之母耿玉琨”。耿老師是一位90歲的老太太,一輩子在絲綢之路上畫畫,夫妻倆創作了上萬幅作品!每天在視頻號上分享她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每日更新絲路作品+絲路故事。“絲路之母耿玉琨”的故事,有藝術有生活有愛情,有愛有情有趣 。在我眼里耿老師是月亮和六便士都有了。</p> <p class="ql-block"> 瑩麗分享:月亮代表理想、追求和夢想,而六便士則代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財富和家庭。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幸運的,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他遇到了畫家斯特羅伊夫、畫家的妻子布蘭奇、庫特拉斯醫生以及對他不離不棄的第三任妻子愛塔。是他們成全斯特里克蘭德實現了繪畫的夢想。而生活中的許多人,他們為了六便士,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故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父母擔心兒子考上大學在城里工作后不管他們,就在高考前把兒子揪回家不準參加高考,迫于壓力兒子如父母所愿回到村里。在溫飽都難以解決的那個年代一家人吃飽穿暖才是最頭等大事,這個兒子常背著妻子買書看,所買的書也是藏了又藏,一不小心被發現免不了遭到妻子臭罵一頓。我不知道那個輟學青年該有多無奈;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留學結束想在國外發展,她媽媽又哭又鬧硬把她拉回來。我理解朋友的做法,也同情她女兒的屈服。我想,追求月亮還是六便士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一種個人選擇。世界上可以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很少,如果能夠遵從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p> <p class="ql-block">茶有千種,各具風味;書有萬卷,各有千秋。但無論何種茶、何種書,皆需用心去品味、去領悟。我們喝著潘潘帶來的古樹茶在這樣一個美倫美奐的藝術空間分享讀書心得 ,書香茶韻別有滋味,回味悠長。</p> <p class="ql-block"> 銘潞線上分享:“等我攢夠六便士就去找月亮”——《月亮與六便士》毛姆</p><p class="ql-block"> 你有沒有被現實死死的拍打在地上之時?你有沒有為了六便士而丟棄曾經的夢想曾經的詩和遠方?你的身份是什么妻子?母親?孩子?是否牢牢的禁錮自己的身份里,今天和大家一起在石空間和大家談論對待現實和夢想,是否真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六便士很重,但不要忘了來時的夢想和好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jn線上分享了一篇文章:《一種能逆風翻盤的人格特質卻經常被誤以為是弱點》,并做了簡單評說:更重要的是,隨著人格發展走向成熟,我們和世界激烈交手后,身上的理想化氣質也和現實世界相融合,少了一些偏執的堅持,能欣賞天上的月亮,也能彎腰撿起六便士。</p><p class="ql-block"> 哪些書友是大后期人格?</p> <p class="ql-block"> 張力線上分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從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想到的幾個人</span></p><p class="ql-block"> 斯特里克蘭德說:"我必須畫畫。這可由不得我。一個人要是跌進了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會被淹死。”就這樣他放棄了優厚的生活拋妻棄子,去畫他的畫去了。對此他沒有半的愧疚。包括后來直接導致他的恩人斯特洛夫的妻子自殺身亡,他也振振有詞,心安理得。在世俗的世界里,他就是人渣。從他身上我想起了弘一法師李叔同,同樣的衣食無憂,一樣的拋妻棄子。只是弘一法師心存愧疚。李叔同心懷大愿,最后終成為了一代宗師。而斯特里克蘭德沒有目標,沒有追求,他只想畫出他心中的想法。最后天才沒有被淹沒,斯特里克蘭德開山立派,終成一代宗師。他的妻子沒有因他離家出走而頹廢,她堅強的站立了起來,做生意,養活自己,撫養孩子。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斯特洛夫的妻子布蘭奇則讓我想起了潘金蓮,都是苦命的人,都是因為愛情不如意,都是為了自己的私欲,背叛了家庭和丈夫,最后都不得善終。林徽因說,你若擁我入懷,疼我入骨,護我周全,我愿意蒙上雙眼。兩個女人都沒有蒙起自己的雙眼。</p><p class="ql-block"> 斯特洛夫對美的完美追求,無可挑剔。如果說還有一點為留世傳名的原因,那他對妻子的愛則是毫無保留,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他是個善良,純粹的好人。梁思成也是這樣的人,他原諒了妻子和金先生的曖昧,他為妻子的情人收斂尸骨,這種愛在世俗的世界里是不被很多人接受和理解的。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的愛塔,是上帝對天才畫家的恩賜,這樣的女人是無從尋找的。只能解釋為,天才是上帝派到人世間完成一種使命的,上帝安排這個女人成就了天才。</p><p class="ql-block"> 或許天才和世俗無關,天才對自己來說是種負累,他只會為自己而活,他只會遵行內心做真實的自己,而我們活在世俗里的人,也只能按照世俗的規則,不能越過雷池半步,不然便會萬劫不復。撿拾6便士的路上就已經是千辛萬苦,知道天上有個月亮又何妨。看看水里的月亮吧!畢竟水里的月亮總會破鏡重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7月13日隨筆</p> <p class="ql-block">張力線上分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水里的月亮觸手可及</p><p class="ql-block">低頭撿拾6便士的路上風雨交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為現在可以茍且,為以后的繼續茍且,舉杯!只是杯里別裝酒,放點涼白開就好,可以解渴。</p> <p class="ql-block">鄉愁。石緣。</p><p class="ql-block">大理,美到石頭里!</p><p class="ql-block">追求美的過程,冷酷又炙熱,有的人為了藝術,有的人是為了生活,異曲同工而又大相徑庭。始終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圖文來源于“勤讀會”微信群書友,“勤讀會”工作組人員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讀書活動安排:</p><p class="ql-block">1、8月,群主分享【日】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p><p class="ql-block">2、現場分享有誦讀環節,具體內容工作組酌情安排。歡迎參加,敬請關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川|
静安区|
海盐县|
石河子市|
东乌|
镇安县|
屏东市|
崇阳县|
开阳县|
亳州市|
响水县|
张家川|
大竹县|
建始县|
武夷山市|
来宾市|
唐山市|
兰西县|
渭南市|
兴山县|
航空|
光山县|
浙江省|
固阳县|
揭阳市|
大宁县|
长葛市|
太白县|
永兴县|
鄂尔多斯市|
平顶山市|
临安市|
原阳县|
黔西县|
方山县|
连城县|
平凉市|
大宁县|
上饶市|
芦山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