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杰地靈之地一一無錫(2024.1.30-2.1)

三平園主

<p class="ql-block">  無錫雖離上海不遠,也曾兩次到過無錫,但對這座城市印象不深。第一次是2010年,記了一個年度行政三等功,獲得了到無錫華東療養院進行體檢的獎勵待遇。第二次2012年4月,一群攝友來無錫采風。但兩次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游玩的重點都在黿頭渚,所以印象不深刻。2024年寒假,幾個老同事建議我組織一次出游,于是我把目標定在了無錫,制訂了游玩攻略,因此對無錫有了深入地了解。</p><p class="ql-block">  無錫的地名由來尚無定論,根據元代《無錫縣志》記載,無錫的錫山原本產錫,在漢代初年錫礦挖盡,故被命名為無錫。又有傳說秦代大將王翦在經過無錫時發現了一塊碑,上面刻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便將此地命名為無錫。</p> 第一站我們到惠山古鎮,2012年4月來無錫游玩的時候,本來打算要去惠山古鎮的,后來中午吃飯的時候飯店的老板說現在正值惠山古鎮的東岳廟香會,鎮上人山人海勸我們不要去了,所以我們聽勸放棄了。這次我要彌補一下上次的遺憾。<div>  惠山,又稱西神山、歷山、華山、斗龍山、冠龍山、龍山、慧山、惠泉山等。南北朝時,惠山又被稱為歷山。因山有九隴,所以又被稱為九龍山。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常來此山,故稱此山為慧山,又因“慧“同“惠”,所以改叫惠山。</div><div> 惠山古鎮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現有古祠堂一百多座,中央電視臺對惠山祠堂群曾出現了不同數據的引用。2016年播出4集文化紀錄片《惠山祠堂群》說是118座祠堂。2019年播出的《記住鄉愁》又說惠山有108座祠堂。2021年12月3日《無錫日報》刊登原文化局局長葉建興的《無錫惠山祠堂群申遺筆記》一文,說有118座。而無錫規劃專家、政協老領導、當過12年祠堂研究會會長的孫志亮先生撰文論述“祠堂群是惠山古鎮的靈魂”時說:”在惠山古鎮0.3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圍內,集聚了118家祠堂、77個姓氏,是中國、也是世界單位用地范圍內祠堂姓氏最為密集的地方。由此可見,惠山古鎮上有118座祠堂是比較認可的。</div> 進入古鎮,迎面見一座牌坊,上書“九峰翠嶂”。惠山古稱“九龍山”,山有九峰,這座牌坊坐落在惠山古鎮老街的東段,正面為“九峰翠嶂”,背面匾額為“五里香塍”,此牌坊立于清朝咸豐年間,上部是木結構,下部為石結構。舊時無錫西門至惠山有大道相連,清明時節“一枝楊柳一枝花,紅綠相映五里遙”,有民諺“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五里香塍”因此得名。<div>  我們在牌坊前合影一張,以此留念。</div> 進入鎮上的第一處景點就是惠山文化展示館,展示館前身是徐儒子祠。徐儒子是東漢南州高士徐稚。徐稚(97~168),字含子,豫章南昌人、東漢隱士,家貧,以耕讀為業,學問淵 博,見識深遠。漢桓帝時,因不滿宦官專權,雖屢為大臣薦舉,拒不為官,時稱“南州高士”。豫章太守陳蕃,不接賓客,唯重隱士徐稚,為他專設一榻,去則懸之。王勃《勝王閣序》有“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典故說的就是這事。<div>  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六次下江南,又各七次游歷惠山。惠山文化展示館的墻上嵌著一塊石碑,上書“惟惠山幽雅閒靜”為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由此可見,兩位皇帝對惠山的喜愛。</div>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祠堂是“二戴夫子祠”,始建于清乾隆39年(1779年),原祠中供奉中國二禮文化先導者戴德、戴圣二尊像。西漢禮學家戴德、戴圣叔侄二人整理注釋了《禮記》,并著有《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膾炙人口的《三字經》中“大小戴,注禮記,述圣言,禮樂備”,廣為傳誦。“二戴夫子祠”門外有一二柱牌坊,上書橫眉匾“高山仰止”,是說戴德、戴圣叔侄二人,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讓人以他們的舉止作為行事準則,高山還喻他們高尚的德行。可惜那天“二戴夫子祠”不開放。給老校長在牌坊下留影一張。</p> <p class="ql-block">  第三座祠堂是呂東萊先生祠,又名呂成公祠。舊祠在惠山寺柏庭房右(黃公澗北),明正德二年(1507)裔孫呂鹵建。祀宋儒著作郎開封伯、謚“成公”的呂祖謙,后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裔孫呂南陽等呈請建堂三楹于周文襄祠右享堂前,以占周祠免糧地涉訟,工垂成而敗。清嘉慶九年,邑紳秦瀛、太守秦沆捐資在錫山之麓(今址)購地建祠,巡撫汪志伊檄縣督造數年,再經呂氏后裔景山、佩聲續出捐資建成,規模宏大。</p><p class="ql-block"> 呂祖謙,南宋哲學家、著名儒學家,因曾祖封東萊郡侯,后裔即世稱東萊,故學者稱他為東萊先生。他在金華創利澤書院,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與朱熹、張栻相友善,時稱東南三贊。</p> <p class="ql-block">  沒想到惠山古鎮上還有一座張中丞廟,祭祀的是唐代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的張巡和許遠。這座廟宇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占地超過2400平方米。廟宇分為兩路三進,前庭臨街,兩座清代石獅威嚴地守在左右兩側。臨街的廟前有一座照壁,上書“精忠貫日”四個大字。</p><p class="ql-block"> 張巡、許遠在睢陽死守,保住了江淮糧倉,使戰亂沒有能漫延到江南,才能使大唐能夠平定安史之亂。他們的英勇事跡被后人傳頌,江南之地的人民感念他們的守護之功立廟祭祀,無錫人親切地稱這座廟為“大老爺殿”。人民是最純樸的,對做出過貢獻的人世代不忘,千百年來還有香火祭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張中丞廟在清朝咸豐年間因戰亂而毀,但幸運的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無錫的鄉紳和民眾集資重建了這座廟宇。重建后的廟宇包括前殿、戲樓、兩廊和正殿等建筑,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景點。</p><p class="ql-block"> 正殿內供奉的是張巡和許遠的塑像,殿內的四根柱子上的兩幅對聯是對他們功績的表彰:“威烈千秋功靈顯赫,福佑黎庶萬民景仰。”“戡亂勤社稷精英人敬仰,舍生殉節睢陽忠烈世傳揚。”</p> 張中丞廟旁邊還有一座東岳行宮。東岳行宮俗稱圣帝殿,是無錫十大神廟之首,里面供奉的是東岳泰山神黃飛虎,掌管的是賞罰典獄。無錫三月香會的高潮是三月二十八日的惠山東岳廟會,民間俗稱惠山廟會,或叫“老八謝”。<div>  東岳大帝是商糾王的國舅,即《封神榜》中的黃飛虎,被姜子牙封為東岳大帝。東岳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又稱東岳天齊仁圣大帝,傳說是主死生的百鬼之主帥,掌管人間生死,具有五岳神之尊的地位。相傳無錫惠山東岳廟是東岳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所以廟門匾額上書“東岳行宮”。 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岳大帝生日,因他權轄諸神,所以這一天無錫各廟之神要全部出會前往惠山東岳廟朝拜祝賀,當地百姓都要進廟上香,人流自然人山人流了,上次我們來無錫正好是東岳廟會期間,錯過了游玩惠山古鎮了。</div><div> 東岳行宮大殿前的前殿里聳立著四位天神,起初我以為是我們平常廟里所見的四大天王,但看他們所拿的兵器卻不一樣,看銘牌才知他們是南斗星周紀、伏龍星黃明、西斗星龍環、豹尾星吳謙,是黃飛虎的四大家將。</div> 范文正公祠在惠山古鎮祠堂中算規模比較大的,是范氏后裔祭祀北宋名相、文學家范仲淹而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三進院落構成,分為敦敘堂、后樂堂、報本堂。敦敘堂堂門兩側有聯“源從堯舜祖德流芳傳世澤;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聲。”堂的正中懸掛了一幅范文正公的畫相,面容莊重,展現了他儒雅的氣質和勇于擔當的氣節。畫像的頂上懸掛了一塊“德行傳家”的牌匾,畫相的兩側是一幅“文章傳赤縣,忠愛數名流”的對聯。 一進和二進之間的庭院當中鑿有方池,有石板橋跨池而臥,有一條長廊把三進的廳堂相連。二進后樂堂為全祠的主堂,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卷棚頂,四面出廊。堂門兩側對聯為“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進入后樂堂,堂上懸掛著“濟時良相”的牌匾,牌匾下面的堂中太師壁是出自明代書法大家文征明的書法《岳陽樓記》,背面是岳陽樓全景圖。后樂堂外的東面粉墻上,書有范仲淹的那句流傳了近千年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最后一進的報本堂中擺設有范仲淹的神龕,懸掛一幅對聯“子孝孫賢世深長,祖宗功德流芳遠”,表達了對范氏家族的祝愿。 后樂堂后門出來,又是一條街巷,范文正公祠的后面隔條街又有一座名祠虞薇山先生祠。虞薇山,名薦發,字君瑞,祖籍丹陽。虞薦發在無錫義務辦學,傳授楊時的理學,講學十幾年間,當政者多次力請他出仕,但他仿效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不受元代的俸祿,堅決拒絕,自號“薇山老人”以明志。虞薦發的學問道德堪稱士大夫的楷模,祠內的三塊古匾“宋季完人”“守先待后”“學者津梁”,是對虞薇山的最高評價。他的精神不僅為無錫播下了讀書的種子,也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在無錫惠山古鎮,古祠堂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虞薇山先生的祠堂,又稱薇山書院。宋末元初,虞薇山先生在惠山古鎮創辦了“薇山書院”,其歷史早于“二泉書院”和“東林書院”,并與這兩座書院齊名。此外,虞薇山先生還修復無錫學宮,恢復鄉飲酒禮,興復敬儒之風。他的許多義舉,難能可貴,為他贏得“宋季完人”的至高評價。 書院內有一方小池塘,虞薇山先生親自為其題名為“蓮池”,寓意深遠。池邊立有書院碑坊,見證了這座書院的悠久歷史。 想不到惠山古鎮上還有一座倪云林先生祠,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系裔孫倪鳳來等奉檄在原明王大益之園而建,祀元代著名畫家倪瓚。倪瓚,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倪瓚家中富有,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年,散盡家財,浪跡太湖。洪武七年(1374年)去世,時年七十四歲。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倪瓚擅畫山水和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其作品深受推崇,以“清幽散淡”為獨特風格,被譽為文人畫之頂峰,董其昌、石濤等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惠山古鎮上祠堂太多,來不及一一細看,我們進去匆匆看了一眼就出來了。 惠山古鎮上人文古跡實在眾多,逛都逛不過來,我們只沿著主街一路往前走。前面一座飛檐翹角的歇山頂式兩層山門,進入了收費的惠山寺景區。下面的門洞上方掛著一塊“錫惠勝境”的牌匾,上面懸掛著乾隆皇帝欽題的“江南第一山”匾額,卻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李可染先生所書。 惠山寺景區內還有多座祠堂,進門就接連幾座祠堂。先賢施子祠建于清同治十年(1873),由裔孫施建烈等請建,主祀圣門弟子施恒。施恒(前546— ?),又名樹德,《孔子家語》作“字子常”。春秋末年魯國陬邑(山東曲阜東南)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乘氏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臨濮侯”,從祀圣廟。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名列第六十五位。 <p class="ql-block">  過郡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祀宋郡馬過孟玉。在宋代,王的女兒稱郡主,郡主的丈夫稱郡馬。過孟玉是淮西和州太溪村人,被徐王趙棣選為郡馬,迎娶了逍遙郡主。1129年,過孟玉隨從宋高宗南渡,憩惠山寺白玉堂,郡主愛梁溪山水秀美,風俗醇厚,于是安家在無錫惠山,成為無錫過氏的遷錫始祖。過氏先祖為扶保大宋皇朝建立特殊功勛,從而榮獲恢復過姓以及御賜莊園、郡馬府邸,過氏開始定居無錫。 正廳是四開間磚木結構的古色古香明清建筑,抬頭可見紅底金字的“南渡褒忠”匾,下有楹聯:勝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賢子孫。</p> 鄒忠公祠,鄒忠公,名浩,籍貫常州,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曾任揚州潁昌府教授、中書省右正言、直龍圖閣等低級官職,謚號“忠”,“鄒忠公”由此而得。祠堂門樓面闊三間,門柱上以岳飛給鄒浩的贊詞《詩贊浩公》為聯:“學貫六經修貞潔素至大至剛不憂不懼;治朝之佐諫官之雄百年正氣千載旌忠”。鄒浩雖然一生官職不算太高,但其祠堂卻能夠在惠山古鎮上與錢武肅王、丞相李綱等王侯將相的祠堂并立,主要原因就是鄒氏是清廉傳家,作為宋代的諫官,曾經在朝堂上彈劾高俅,宋高宗曾評價他“危言讜論,朝野推仰。”上個世紀50年代,鄒忠公祠被拆除。現在的祠堂為2005年重建,但只恢復了門廳和享堂,天井中間有一只無錫鄒氏續譜鼎。 與鄒忠公祠比鄰而居的是李忠定公祠,主祀的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綱。據《無錫縣志》記載,早在明正德年間,無錫籍鄉賢邵寶即將李綱請進了惠山的“十賢堂”,后專祀于二泉書院。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后裔李廷煌等合族奉檄建祠。祠堂門樓為兩層結構,硬山頂,面闊三間,祠堂只有兩進,庭院中間置一青銅方鼎,底座和鼎身分鐫“萬古長青”和“千秋萬代”篆書銘文。<div>  李綱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欽宗時任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率領軍民抵抗金軍。高宗初,一度拜相,但僅77天即遭罷免。病逝后,追贈少師,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號“忠定”。按照“李氏譜系”的記載,李綱一族乃唐高宗的后人,是被分封到福建的皇族宗室。</div> 到了惠山古鎮一定要游寄暢園,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寄暢園。乾隆帝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便指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因喜其幽致,故攜圖以歸,于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div>  寄暢園的第一位主人是北宋詞人秦觀后裔秦金,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購得惠山寺僧舍“漚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營建別墅,辟為私園,取名“鳳谷行窩”。 寄暢園與瞻園、留園、拙政園并稱江南四大名園。</div> 進入園中,首先是一個小院,院中濃蔭蔽日,正面是古樸的門廳三間,上懸“鳳谷行窩”的牌匾。此所謂鳳谷一詞的緣由,意為鳳棲之山谷;行窩一詞則來自一個與北宋大儒有關的典故,北宋大儒邵雍游學天下,定居洛陽,因貧困而住在茅屋陋舍之中,朝廷高官王拱辰、富弼、司馬光等敬其學識人品,在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置辦了園宅,供邵雍居住。邵雍入住后為園宅起名為“安樂窩”。秦金引用“窩”這一典故,與鳳谷組合命名自家別墅,意思為“鳳棲之谷的臨時安樂窩”,顯然是一種文人情懷,表達了一種自得其樂的美好心態,其中不乏對古代賢者的仰慕之情。 院中的墻上嵌著康熙題寫的“山色溪光”和乾隆題寫的“玉戛金樅”的碑石真跡。康熙所題的“山色溪光”,是指眼睛看到的園內山色和溪水中的光影;乾隆御筆的“玉戛金樅”,玉戛是指流泉,金樅是指假山,是指耳朵聽到的園中流水之聲。祖孫二人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上對寄暢園進行評價,各有千秋,也表達了他們對寄暢園的喜愛之心。 秦金過世之后,此園傳到其族侄秦瀚及侄孫江西布政使秦梁手中,經過一番擴大改建,乃名為“鳳谷山莊”。再以后,園子傳入秦梁之侄秦燿手中,秦燿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廣巡撫,因朝廷倒查張居正案有所涉及而被解職。回歸故里后,秦燿改建莊園,擴池堆山,植樹養花,寄情山水園林,并將園名改為“寄暢園”。寄暢一詞取自書圣王羲之的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div>  清康熙初年,秦燿曾孫秦德藻改筑寄暢園,延請造園名家張漣及其侄掇山理水,疏泉疊石,園景益勝。臥云堂曾是秦家的榮耀之地,康熙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就是在這兒帶走了秦德藻長孫秦道然,去給九皇子胤溏做伴讀和管家。雍正登基后,秦道然因受宮廷斗爭株連入獄,寄暢園被沒官,割出西南角建無錫縣貞節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秦道然第三子秦蕙田殿試中探花,上《陳情表》,秦道然獲釋,寄暢園被發還,由秦德藻二房孫秦瑞熙斥資白銀3000兩,照舊營構重修。</div> 寄暢園的景色,圍繞著從第二泉引來的一泓池水而展開,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樹影、花影、鳥影,盡匯池中。而“知魚檻”就是其中的一個著名的景點,臨水處的坐身欄板上置美人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賞”錦匯漪“中那快樂的游魚。這也點明了“知魚檻”名字的出典,出自《莊子·秋水》篇中,戰國時莊子和惠子在濠水邊一段有趣的哲學對話。 穿過一座七星橋,就來到了嘉樹堂前。七星橋將大池巧妙地劃分為兩個水域。一般園林橋臨水而曲,而此處卻是一座直橋。著名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在《說園》一書中說:“園林中兩側都有風景,隨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程延長,趣味加深。”此處水面較闊,兩邊無景,不宜曲而直行,可使游人快速通過。他認為上海豫園前九曲橋,既不臨水面,生硬屈曲,行橋宛若受刑,即是一個壞例。此處七星橋其橋身以七塊黃石板直鋪而成,平靜地臥于錦匯漪之上,與水面幾乎平齊,顯得樸實無華。其獨特的造型,反而成了整個美景中的一大亮點。從橋上走過,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寄暢園中其他景致的倒影,感受到水面波瀾與橋身穩固的和諧共存。 嘉樹堂是寄暢園最北面的一座建筑,堂名源于陸羽《茶經》中“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寄暢園秦氏先祖宋代詞人秦觀詩《茶》亦有句:“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堂前的抱柱有一聯:“瑤臺倒影參差樹,玉鏡平開遠近山”。堂內上懸“嘉樹堂”匾,現代書法家王能父書。還有一副楹聯:“千年人家詩書傳;百代承名寄暢園”,據說是李鐵映所書。 站在堂前,南面秀麗的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和園中的知魚檻、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這是寄暢園小中見大建園風格的體現,也是園林借景的最成功案例,把園外之景引入到了園內,自然而和諧地形成一體。 另一處著名的景點是八音澗,八音澗其實是一條穿越在假山之中的小路,兩邊的假山是用黃石堆砌而成,有山洞,有曲折的回廊,總長36米。水澗巧引“天下第二泉”泉水入園,經曲潭輕瀉,石路迂回,因為水流的不同流速,婉轉跌落,泉聲悅耳,空谷同響,發出5種不同的聲音,再加上風聲、鳥聲、蟲聲匯成八音,因此而名。 寄暢園東南角,鄰梵閣往東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綠蔭垂地,亭中一碑,鐫刻有乾隆御筆題詩和作畫“介如峰圖”。池東立一湖石,倚墻而立,頗如婷婷美人,對鏡理妝,嫵媚有姿,故湖石名“美人石”,池名“鏡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稱“介如峰”。 凌虛閣是園內最高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經過多次毀壞和重建,現在的凌虛閣是2000年重建的。?登樓可以俯視園內外景色,近看惠山街景,遠眺惠山、錫山。凌虛閣不僅是寄暢園的重要景點,還體現了古代造園師在空間布置上的頂級水平,移步換景,處處皆有景。?閣上懸有兩塊橫匾,上匾為閣名,由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書寫,下匾“江南勝跡”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br> 含貞齋是寄暢園第三代園主秦燿的書房,四周多植古松,秦燿曾有“盤桓撫古松,千載懷淵明”之吟;齋內懸聯:“池含林采明于纈;山貽臺華媚若細”。 九獅臺位于含貞齋對面,又名“九獅圖石”,是用太湖石疊成的大型假山,高數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獅形湖石,整座假山構成一只巨大的雄獅,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綠樹叢中,靜中寓動,妙趣橫生。<div>  寄暢園深得康熙、乾隆兩位的垂青,園內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增添了許多人文氣息,不僅景美,而且更有文化內涵,非常值得一游。</div> 在惠山寺和寄暢園之間的夾角處,有座二泉書院。二泉書院不僅是座書院,還是邵寶的祠堂,是無錫惠山祠堂群中典型的“書院祠”,為人稱“二泉先生”的明代無錫藏書家、學者邵寶所建。<div>  據史料記載,最初的二泉書院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當時包括海天亭、超然堂、點易臺等15個景點。雖然現今的二泉書院為重建,但基本恢復了原貌,每個角落都蘊含著“二泉先生”的書香文化底蘊。“若要石門開,要等邵寶來。”這是無錫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邵寶在此講學11年,教導學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寶病逝后改為祭祀他的祠堂,歷史上屢毀屢建,最后一次修復在清朝道光年間。院內的享堂前,一副楹聯“澗石不隨龍化去,嶺云還與鶴歸來”,傳說系邵寶手跡,句出其《題十賢祠》詩。享堂正中立著邵寶的塑像,堂額“真士夫”源自邵寶“吾愿為真士大夫,不愿為假道學”語,反映邵寶治學為人之道。“君子堂”是邵寶的講堂,而“點易臺”則是他讀書的地方。園中散落的題額如“月堀·天根”“吟松·詠竹”“觀象·吞爻”等,也都源于邵寶的哲思。</div> 二泉書院旁有一座顧端文公祠,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為顧氏族人祭祀明吏部文選郎中、光祿寺少卿東林黨領袖、鄉賢顧憲成之場所,其弟顧允成配祀。顧憲成因觸逆萬歷皇帝而被削職,于萬歷二十二年回到家鄉無錫。顧憲成回鄉后仍關心朝政,并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和人生抱負寄托在為國家培養人才上。他除了在家鄉涇里(張涇)講學外,曾在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等名勝之地舉辦講座,研討學問,史稱“龍山勝會”,可與宋代江西著名的“鵝湖大會“媲美。后顧憲成又與高攀龍在1604年共同發起興復“東林書院”,他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東林先生”。祠中有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div>  顧端文公祠雖然不大,但它的歷史影響卻很大,也許顧憲成也不會想到,他所創辦的東林書院培養的人才在明末的政壇上有那么大的勢力,被冠名為東林黨人,成為了抗衡皇權的一股勢力,也成為明末黨爭的主力,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div> 惠山古鎮上的另一個重要景點就是惠山寺。南北朝時期,劉宋司徒右長史湛挺在惠山(時稱“歷山”)隱居,建有“歷山草堂”;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佛教僧人將歷山草堂改建為佛教場所,改名“華山精舍”;唐大中至咸通年間(847—874年),寺廟重建,改稱“惠山寺”;清朝咸豐至同治年間(1851—1875年)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被毀,后由時任江蘇巡撫李鴻章在惠山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昭忠寺,使惠山大殿成為清代的祠堂建筑;2002年7月進行修復;2004年4月24日修復完成,恢復宗教活動。 惠山寺內的金蓮橋建于北宋末年(1100—1127年),有800多年歷史,全長10.7米,寬3.4米,橋身東西向架于池上,是無錫地區最為古老的三孔石梁橋。明天順四年(1460年)大修,后歷經修繕。因池內種滿金蓮花而得名。橋南北兩側欄板雕刻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圖案。橋身南側中孔華版石的邊沿正中,鐫有“懋德堂李府”五字。 正對著金蓮橋西面的是御碑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筑。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途經無錫,每次都寫下游歷惠山景物詩章,御碑東西南北分別刻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游惠山寺時御書詩篇。 惠山寺聽松亭內有一塊聽松石床,又名聽松石、偃人石。石長1.99米,寬0.87米,高0.56米。天然平坦,呈褐色,有光澤。北端起翹若枕,可供人偃臥。這塊聽松石大有來頭,據說李白的叔父李陽冰在當涂做縣令時,到惠山寺非常喜歡這塊石頭,還在石上刻了”聽松“兩字,由此而得名。唐朝皮日休還寫了一首《題惠山寺》的詩: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明清之后更有許多文人喜歡這石,邵寶曾將此石移到二泉書院,后人又移回到惠山寺內。 惠山寺大雄寶殿北側的建筑群,由東向西依次為羅漢堂、大悲閣、藏經樓;羅漢堂西側為桃園,桃園北側為地藏殿、五觀堂,南側為惠山寺圖書館等。由于時間較緊,惠山寺只是走馬觀花般地匆匆一瞥,不及細看,下次有機會再去細細游覽一番。 從惠山寺出來,又遇見一座祠堂華孝子祠,一座專為孝子而建的祠堂。華孝子祠始建于唐朝,祀東晉無錫孝子華寶。門前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亭,木石結構,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表忠孝節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內有始建于明代的石橋、楠木享堂,有珍貴的《真賞齋法帖》及文徵明所繪《紡績督課圖》,所書《春草軒辭》,以及元以來歷代祠堂修復碑記。 在惠山眾多泉水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二泉”。它位于惠山寺旁,原名“石泉”,后因唐代陸羽品鑒此泉后改稱為“天下第二泉”,后乾隆又御封為“天下第二泉”。據傳,陸羽評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為天下第二泉,因而使二泉名揚四海。二泉的泉水源于惠山,由山石自然滲透形成。泉水清澈透明,四季如春,不溢不涸。泉水甘甜可口,據說能生津止渴,被譽為“玉液瓊漿”。在歷史上,二泉曾是眾多文人墨客品茶論道的勝地,他們在此吟詩作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現在二泉之名更盛于第一泉,無泉與之爭,反而第一泉還無定論,紛爭不斷。 元代翰林學士、大書法家趙孟頫專為惠山泉書寫了"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當時,趙孟頫還吟了一首詠此泉的詩:"南朝古寺惠山泉,裹茗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恩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 第二泉旁邊的竹爐山房原是惠山寺彌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臺,檐廊古樸典雅,頭門邊兩塊磐陀石。正中匾額“竹爐山房"是1979年李苦禪重題。<br>  相傳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章曾私訪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為三,搭成竹爐,上架缽具,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章。朱元章品嘗了竹爐上煮的茶,極為滿意,贊揚性海是羅漢下凡,后來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創建聽松庵,退居庵內,品茗聽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請湖州竹工,編制竹茶爐,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竹爐高不過一尺,外面用竹編織,里面填土,爐心裝銅柵,形似道家的乾坤壺,叩之有金石之聲。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廣提學副使的鄒迪光重建彌陀寺時改名“竹爐山房”,專門在這里用竹爐煮茶招待四方賓客。竹爐山房也幾經重修,現在的建筑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 竹爐山房內還有乾隆的詩碑,1984年重修時把乾隆詩碑移到山房門廳和廊下。正中一塊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來無錫寫的《詠惠泉》詩。背面刻著乾隆第四次來無錫時寫的4首詩。 東邊一塊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來無錫的詩句。 竹爐山房旁還有一座陸子祠,原是祭祀茶圣陸羽的,現改為茶室,只剩下”陸子祠“這一匾懸于門前。可嘆茶圣陸羽使二泉名氣天下,而今鳩占鵲巢自己卻無容身之地。 論江南的名山,黃山、廬山、九華山、齊云山……隨便哪座山都美過無錫惠山,而乾隆皇帝南巡時卻獨贊惠山為“江南第一山”。只是因為乾隆皇帝對惠山情有獨鐘,他談到江南山水時,認為“唯惠山幽雅閑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皇帝開了金口,惠山這個“江南第一山”的尊號沒人敢爭了。<br>  一路信步來到了錫山下,一座”映山湖“的石牌坊聳立在眼前。匆匆游罷惠山古鎮,不及細看,惠山古鎮太多的人文景點,徹底震驚到了我了,完全看不過來,也來不及消化。還有一些景點也沒找到,如錢王祠、張銘公祠等,查詢了一下在另一條橫街上,留待下次再來好好品味。游玩惠山古鎮至少要留足一整天,也就粗略地領略她的風貌。 從惠山古鎮出來,我們前往榮氏梅園,榮氏梅園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是以榮德生、榮宗敬兄弟為首的無錫榮氏家族建造的園林。我們進入園內的古梅奇石園,時值一月底,臘梅花已經開放,但春梅還沒開,風采失去不少。 在梅園內因為拍照而和同伴走散,一個急著尋找,無意間撞見了在梅園內的開元寺。開原寺相傳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確考。1936年,榮德生捐資十余萬元,黿頭渚廣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開原寺,后被毀。1983年開始恢復,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寶殿、毗廬殿、玉佛樓、藏經樓、念佛堂、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僧舍、放生池等。1991年重陽時玉佛樓落成,至此開原寺基本恢復,千年古寺重現風采。匆匆進去一略,又匆匆出去尋找同伴。今日相見即是有緣,留待下次再來瞻仰佛顏。 不是梅花盛開時節,梅園也無甚看點,我們兜了一圈,就趕往不遠處的榮巷。但榮氏家族的老宅子沒剩幾座了,只看到了榮啟祥宅、榮氏五間頭、榮梅春宅三處,在一大片新宅包圍中的掙扎,再過幾年,也許它們也失去了歷史意義。 第二天,我們來到無錫黿頭渚風景區。黿頭渚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是無錫最著名的風景區。風景區久負盛名的是每年四月櫻花盛開的時節,黿頭渚內一片春光爛漫,人流攢動競相賞花。可惜現在不是賞花時節,游客稀少。我這是第三次來到黿頭渚,每次都不是在最美的季節,頗有些遺憾。我們先在大門口拍了一張合影。 和十多年前來時有點不一樣了,黿頭渚碼頭上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放養了許多紅嘴鷗,它們在碼頭上上下翻飛,向著游客乞食,發出陣陣地乞食聲。 游船開動,它們追逐著游船飛舞,當有游客向它們拋灑食物時,立刻聚集起了一群群的紅嘴鷗,它們在甲板上、船頂上、船窗邊,漫天聚攏過來,它們的鳴叫聲甚至蓋過了游船的馬達聲。一見食物拋灑出來,它們立刻像箭一般地俯沖過來,撲閃的翅膀在游客的耳旁掠過,驚得游客側耳躲避。 登上太湖仙島,一座大牌樓聳立在眼前,似乎和十多年前一樣。太湖仙島原稱三山島,島上建有三山道院,有會仙橋、天街、靈霄宮、天都仙府、月老祠、大覺灣等建筑。 月老祠內靜悄悄,這個時節也少有人來求姻緣了。 如今月老祠前鴛鴦廳空無一人,兩只大鎖空鎖寂寞。十多年前一群老人在大鎖前留影,他們都還健在吧! 湖邊的老漁翁仍在垂釣,十多年前以樹為框為他留影一張,今日又為他留影一張,只是天氣陰暗,沒有了上次的光彩。 天街依舊,只是少了些人氣。十多年前闖入我鏡頭里的姑娘,也已經步入中年了,已為人妻,孩子也已上完小學了吧! 十多年前三山道院中還在建造的靈霄宮,如今已成為太湖仙島標志性建筑,高42米,朱紅琉璃頂,七層九重檐塔形建筑。大殿內玉帝神像高18米,莊重威嚴,是目前中國最高的玉皇大帝塑像;殿內玉帝周圍三個樓層都裝飾著浮雕和壁畫,氣勢恢弘,展現出一個奇妙的神仙世界。 靈霄宮對面的是西華殿,門上懸一塊”瑤池金母“的紅底金匾,里面西王母娘娘端坐在殿中,西華殿比靈霄宮氣勢小了許多。 太湖仙島上的大覺灣,現在造成了一個石窟造像的大薈萃,把全國各地的造像復制過來的,不完全是等比例的。這個造像是甘肅武威麥積山石窟上的,西方三圣,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還有個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光明、智慧、施舍之心。造像生動比例夸張,下身衣裙之大塊面浮雕處理,尤為簡潔傳神,兩脅侍佛高雅灑脫,風姿氣度,卓越超然。 儒家的孔子,道家,老子,佛教釋迦牟尼,東方三圣,都可以看到。 這個就造得不倫不類了,上面是函谷關,意為道教的老子出函谷關;下面是媽祖殿,是南方的海神信仰。這兩個南北方的信仰怎么就這么組合在一起,感覺就是瞎湊。 這個老子像,是照搬泉州清源山的那個,招風耳,眼睛深邃,手里按著他的道德經,但感覺沒有泉州的有精神。 照搬龍門石窟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兩邊有弟子,菩薩、力士、天王,一共九個人。大覺灣這個工藝水平和龍門那個不在一個量級,實在太粗糙了。 崖壁上有一尊臥佛,照搬了重慶大足石刻。 還有一座問禮廳,說的是周敬王五十七年,孔子曾經問道于老子,滿頭很發的老子勸他要收斂鋒芒,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民間流傳的孔子問禮于老子,說的正是這幕儒家和道家聚會的動人情景。 十二年前,大覺灣還沒有這些景觀,十二年后多了這些景觀,完全是一個大雜燴,感覺粗糙地照搬,沒有特色。太湖仙島是道教的圣地,應該以道教文化為主,不該這般的生搬硬套,反而成了有損景觀的垃圾。 太湖仙島上還有一座廣福禪寺,中午我們在廣福禪寺內吃了素齋。 天氣不好,霧氣很大,太湖里的這些船籠罩在霧氣之中。 在廣福寺東山坡下,有一座萬浪橋,每當東南風大作,卷起萬千巨浪,濤聲如吼,從遠處滾滾而來,拍打湖堤,水濺珠飛,恰如漫天雪花紛揚,因而得“萬浪橋”之名。我們游覽的時候風平浪靜,霧氣靄靄,沒有半點的水濺珠飛。 游完黿頭渚,我們前往蠡園。螽園及漁莊,位于無錫西郊蠡園鎮青祁村。南瀕五里湖,北接青祁村,東至今湖濱飯店內。民國初年,無錫地方人士于五里湖北岸作景點開發,號“青祁八景”,并刻“山明水秀之區”碑,立于路口。民國十六年(1927),民族工商業家王禹卿在此基礎上營構蠡園。1930年陳梅芳又在蠡園西側建漁莊 。1952 年,蠡園“百尺廊”向西接出,成“千步長廊”,始將兩園聯通,總名“蠡園”,分南堤春曉、假山聳翠、長廊攬勝、“'晴紅煙綠”等景區。 蠡園及漁莊因水構園,以水飾景。在繼承江南傳統園林的及礎上又融入西方建筑風格,以假山真水得山水異趣,又以桃紅柳綠渲染春色,將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探合,在近現代我國園林建筑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冬季不適全游玩蠡園,再加上天氣不佳,霧氣迷蒙,一片蕭條。 如若春季,桃紅柳綠,南堤春曉,鳥鳴綠柳之間,一派春光,才是游玩的最佳季節。 如今景色蕭條,雖有綠陰倒影,但還是了無生氣。 原漁莊景區內人影稀少,更無一點的游興。 原蠡園景區尚有一點人文景觀,還可以一觀。 相傳2500多年前,越國大夫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戰勝吳國后,功成身退,偕西施隱于蠡湖,在蠡湖畔漁莊撰寫了第一部人工養魚的專著《養魚經》。他們泛舟湖上,晨看“煙收遠樹山徐出”,暮見“月落寒濤水正平”,渡過了美好的時光。西施的白玉蘭塑像臨湖梳妝。 一座太湖石的假山規模不少,只是看起來有些凌亂。這個時節蠡園真的沒啥看點,我們匆匆兜了一圈,打道而回。 游罷蠡園進市區吃晚飯,無意間在無錫圖書館旁的一家飯店就餐,看到了圖書館前的瞎子阿炳的塑像,而此時阿炳故居已經關閉,遺憾沒有進去看一眼。 第三天一早,我們前往蕩口古鎮。蕩口,古稱丁舍和丁村,因位于無錫東南的鵝湖和南青蕩而得名。是無錫市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進入古鎮,迎面就是一個開闊的湖面。 蕩口自晉代就形成了集鎮“銀蕩口”之美譽,人文資源豐富。 游人稀少,古鎮上空空蕩蕩,飄著一些細雨,我們撐著傘在鎮上游蕩。 蕩口古鎮規模不算小,河的兩岸有兩條街。 鎮上有一些人文古跡,有華氏義莊、會通館、關帝廟、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華君武故居、王莘故居、錢穆舊居、亨得利鐘表館等景點。。 這樣頗有一些名氣的古鎮,游人這么稀少,也頗有些意外。 錢穆舊居大門緊閉,中午吃飯時聽飯店的老板說,這并不是真正的錢穆舊居,真正的錢穆舊居在鎮外,這是錢穆讀書時借居的地方,解放前錢氏已經破敗,他們的故居已經賣給了飯店老板的外婆家了。錢穆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解放前移居香港,后遷居臺灣。 華氏老義莊,由里人華進思、華公弼父子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后華氏子孫陸續修建,現存房屋四進,是明清時期規模較大、存續時間較長的義莊之一,有“江南第一義莊”之稱。 華氏老義莊,現存房屋四進,自南向北依次為碼頭、八字照壁、門廳、轎廳、正廳、后廳。華氏老義莊的門廳“華氏義莊”四個字,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無錫華氏二十八世孫華建敏先生所寫。華氏老義莊,整體呈現出建筑垂直于河道與街巷的長條狀平面格局。建筑分兩路,西路為倉房,東路為議事空間。 無錫華氏,尊東晉孝子華寶為“孝祖”。北宋時期,華氏后裔徙居汴京,后由華原泉率領族人回歸無錫,此后家道昌盛,聲望日高,華原泉也由此被尊為無錫華氏始祖。明初,華原泉十世孫華貞固遵照父親華幼武之命,遷居地處偏僻的無錫東南蕩口鎮,從此將家族推向了更加繁榮的階段。華貞固被尊為蕩口華氏的“始遷祖”。 華氏在無錫這塊土地上綿延一千七百余年,在明清時期共出37名進士,僅蕩口華氏就有22名,被譽為明清時期無錫第一望族。 蕩口華氏以勤勉“力田”為本業,對內以“孝悌”維系親情倫理,以詩禮涵養內質;對外則秉持忠厚仁德的處世之道,歷經幾十代而興盛不頹。明嘉靖間收藏大家、“真賞齋”主人華夏,較早開始銅活字印刷的華燧,與徐壽合作造出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黃鵠號”的數學家華蘅芳,華蘅芳弟弟、同為數學家的華世芳,當代漫畫家華君武等都出自蕩口華氏。 古鎮文化中心正在展出華君武藝術展。 華君武(1915年4月24日-2010年6月13日),祖籍江蘇無錫蕩口,出生于杭州,漫畫家。1938年到達延安,華君武從事抗日宣傳并為《解放日報》畫時事漫畫;194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2月華君武歷任《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人民文學》美術顧問;1961年起,華君武開始在《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上發表“人民內部諷刺漫畫”;后在“文革”其間受批斗;1979年,當選為中國美協副主席,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2010年6月13日上午9時,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華君武的一些主要漫畫作品。 華君武的漫畫,早年長于政治時事漫畫,富有戰斗性,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后期以諷刺畫為主,辛辣地諷刺了社會上種種丑陋、落后現象——構思巧妙,入木三分,富有幽默感。 古鎮文化中心旁邊是華蘅芳故居,我們也進去一觀。 華蘅芳(1833-1902),字畹香,號若汀,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上世紀九十年代修葺故居后面二進,最近全面修繕前五進,恢復了“惇惠堂”“荔雨軒”和“行素軒”。陳列館將全面展陳華蘅芳生平事跡、學術成果和歷史貢獻,同時展陳部分家屬生平事跡 蕩口鎮上還有一座關帝廟,坐落于義盛橋北址。原名義盛庵,由舉人華祖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隨后更名為漢壽亭侯廟。 廟內設伽藍殿和三圣殿。伽藍殿內供奉關公,關平與周倉為其左右脅侍。三圣殿內供奉的是藥師佛、日光和月光菩薩。<div> 蕩口雖有一些人文古跡,但還是不為人所關注,有些地方人為塑造過度,如為制造夜景的燈光效果,河水中遍布人造蓮花,實在有煞風景,古鎮怎么開放,實在是一門值得探究的學問。游罷蕩口古鎮,我們返回滬上,結束了三天的無錫之旅。</div><div> </div> 無錫真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特別是惠山古鎮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游過那么多古鎮,從來沒有像惠山古鎮那般聚集了那么多的人文景點,似乎北宋靖康之恥之后,中國的北方氏家大族衣冠南渡扎堆都聚集到了惠山古鎮了,中國的半部歷史都集中在這兒了,無錫值得下次再來一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鸡泽县| 昌黎县| 五台县| 苏州市| 通许县| 涟水县| 顺平县| 城市| 永胜县| 十堰市| 哈巴河县| 贵南县| 东莞市| 宜黄县| 平山县| 恩平市| 图片| 建德市| 龙门县| 鄂托克旗| 玉山县| 名山县| 汤原县| 兰州市| 喀喇沁旗| 黔江区| 东港市| 衡山县| 孟村| 长兴县| 全州县| 温泉县| 突泉县| 林口县| 南阳市| 府谷县| 高要市| 浪卡子县| 仁怀市|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