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 </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內 容 提 要</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部份:一支隊簡史及相關大事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部分:一支隊及各團軍政主官名錄(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部分:一支隊主要輝煌業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軍旅,歲月如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8月,基建工程第一支隊(簡稱一支隊)組建后,廣大官兵牢記使命,轉戰南北,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在首戰長鋼、支援鞍鋼、會戰遼化、搶建深圳的艱巨任務中;在歷次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的戰斗中,始終堅持“十二字”方針,彰顯出了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鐵軍威力和風采,為國家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為國家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5月,一支隊集體轉業組建為鞍鋼建設公司,在承上啟下的新征程上,廣大轉業官兵以賡續使命勇擔當,再創建設新輝煌的新姿態,在為鞍鋼舊貌換新顏,建設世界一流的“三大鋼鐵精品基地”中,在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充分發揮排頭兵、主力軍作用,創造出多了個國內外施工建設奇跡和亮點,贏得了“這是一支不穿軍裝的隊伍”,“鞍建就是標準”等贊譽,譜寫出了軍魂依舊,薪火相傳的一曲曲的時代凱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支隊即將迎來第58個“八一建軍節”之際,謹以此美篇再現一支隊簡史和相關大事記,旦愿能喚起大家對昔日軍旅的難忘回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4月24日 由鐵道兵十師副師長段金城、后勤部部長遲夲秀、鐵道兵西南指揮部軍務處處長羅景生組成的整編工作組進駐冶金工業部第四冶金建設公司(以下簡稱四冶),開始了解四冶組織機構設置和職工隊伍構成等企業狀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5月13日 分別從鐵道兵十師、二師、五師、八師等部隊抽調的304名連以上干部,開始到達四冶,等待參加整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5月20日 四冶成立包括鐵道兵“三人小組”參加的整編工作臨時黨委,主要負責制訂整編方案和整編工作的具體實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7月11日 首次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夲建設工程兵第一支隊的名義發布命令,正式頒發《整編實施方案》,整編方案確定:編制序列實行支隊、大隊、區隊、中隊四級管理(區隊以下實行“四四”編制);?支隊下轄一、二、三、四、五大隊、一個醫院和三個直屬區隊,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第二工程公司改編為一大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第一工程公司(含筑爐公司)改編為二大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第三工程公司改編為三大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公司編為四大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生產企業工程公司改編為五大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職工醫院改編為支隊醫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冶特種公司、機械化站、總倉庫分建為由支隊后勤部管轄的汽車區隊、機械區隊、修理區隊、總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 </i></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i>一、堅實的步伐 光輝的歲月</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 一支隊歷史變革與相關大事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8月1日 經中央軍委批準,在四川江油縣人民廣場隆重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夲建設工程兵第一支隊”命名授旗典禮。從此一支以“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為建軍方針的特殊兵種在四川江油誕生(圖為命名授旗典禮會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命名授旗儀上同時分別授予各大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夲建設工程兵一大隊、二大隊、三大隊、四大隊、五大隊番號和軍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9月8日 冶金工業部(66)冶基字1837號文:從9月1日起,1支隊啟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01部隊”代號,所屬1、2、3、4、5大隊分別啟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001、002、003、004、005部隊代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10月1日 中隊以上單位對外通訊聯絡正式使用部隊代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3月 中央軍委指示,一支隊歸成都軍區代管,爾后成都軍區明確由綿陽軍分區代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4月6日 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命令:一支隊分期分批出川進入東北,接受新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4月22日 支隊、2大隊設防先遣組(20多人)到達鞍山,副支隊長王攸仁擔任組長、后勤部副部長鄢書全擔任副組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4月28日 基建工程兵整編辦公室授予1支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020部隊”新代號,所屬1、2、3、4、5大隊分別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第021、022、023、024、025部隊新代號。上述部隊移防遼寧新區后即刻使用新代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5月4日 2、3大隊由四川江油開始分別移防鞍山、夲溪,成為一支隊首批進入遼寧地區的部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5月8日 沈陽軍區首長召集一支隊設防先遣組開會明確:1支隊進駐遼寧地區后,醫療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201、231醫院(遼陽、本溪)負責;后勤供應由總后二分部負責;住房由部隊自行建設解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7月28日 根據國家建委整編辦公室指示:2支隊15大隊歸1支隊代管,同時成立“1支隊本溪指揮所”,指揮所由1支隊司令部參謀長羅景生負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8月3日 接沈陽軍區參加抗洪搶險指示:駐防鞍山的1支隊2、5大隊先后派出6個區隊3042人、汽車70多臺次參加遼陽唐馬寨、穆家和海城溫香、牛莊等地發生的5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抗洪搶險,歷時近10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1月13日 將河南淮濱農場移交給2支隊,1支隊同時接收駐本溪64軍191、192師農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1月 接上級命令:1、成建制將1支隊3大隊和4大隊的一個區隊與1支隊代管的2支隊15大隊同時劃歸3支隊;2、奉沈陽軍區通知:1支隊的黨團、行政管理、訓練等工作受39軍領導(代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3月20日~4月7日 1大隊機關及1、2、4區隊;4大隊機關、直屬分隊及1、2、3區隊;后勤部直屬隊從四川江油分別移防至遼陽弓長嶺安平鎮和鞍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6月19日 由一支隊組新建三個專業中隊(包括汽車、機械、修理)共351人調歸三支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12月28日 江油長城特殊鋼廠后續未完工程移交給冶金工業部第五冶金建設公司,一支隊從該廠全部撤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3月4日 各大隊訓練隊正式列入部隊編制序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8月15日 沈陽軍區決定:駐東北地區的基建工程兵部隊統一歸沈陽軍區工程兵代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 遼南地區發生7.3級地震后,一支隊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先后抽調40個連隊4000余名指戰員和80多臺車輛,以及60多名醫務人員投入抗震搶險救災,搶修搶建。同時支隊黨委決定部隊立即停止春節探親休假,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災工作,歷時近兩個月。(圖為連夜搶修加固的海城鐵路大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5月 在召開的全軍第三屆體育運動會上,總參、總政、總后三總部聯合授予全軍61個“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一大隊修理中隊名列其中,該中隊副指導員高新讀特邀赴京接受頒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5月1日 支隊教導隊更名為“七·二一戰士大學”,王攸仁副支隊長兼校長,陳松林兼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7月28日 唐山、豐南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支隊醫院外科主任樊寶厚等6名同志組成的醫療隊奔赴搶險第一線,在2支隊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投入了緊張的救護工作。同時1支隊醫院在鞍山收治唐山災區轉來危重傷病員5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支隊長牛利民參加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7月 將金結區隊、預制區隊成建制從5大隊調出,作為支隊直屬區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 4月28日 4大隊1、6、11中隊成建制調歸8支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7月1日 1支隊正式啟用“中國人民解放軍00019部隊”五位碼新代號,所屬1、2、4、5大隊分別啟用“中國人民解放軍00011、00012、00014、00015部隊”五位碼新代號,并同時啟用新代號印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6月 根據國務院關于兵役制的決定國發[1978]75號文件,1支隊首次從超期服役的優秀戰士中選留志愿兵1428人(其中一級志愿兵597人,二級志愿兵788人,三級志愿兵43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2月22日 1大隊1區隊從鞍山啟程去深圳,成為首批進駐深圳特區參加深圳特區建設的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1月19日 1支隊、1大隊兩級深圳指揮所正式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8月1日 根據基建工程兵(1980)建務字第155號文件《關于將大隊、區隊、中隊番號改為團、營、連的通知》,授予原1、2、4、5大隊為1、2、4、5團番號并啟用新的番號印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8月25日 支隊黨委決定:自10月1日起,1支隊深圳指揮所和1團深圳指揮所合并,撤銷1團深圳指揮所,對內統稱為“1支隊深圳指揮所”,對外稱“中國人民解放軍00019部隊深圳指揮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10月4日 36支隊移交1支隊的兩個建制連隊,從原部隊駐地直接進入深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8月28日 2支隊19團4連調入1支隊后,授予第7連編制番號,歸屬深圳建筑2營序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10月28日 1支隊下發《關于組建深圳指揮所醫院的通知》,并明確深圳指揮所醫院為營級單位,隸屬深圳指揮所領導;編制床位20張,定員30人,要求11月20日前組建完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12月17日 支隊決定:將1、2、5團訓練隊合并到支隊教導隊。調整時間自12月31日起至1982年元月中旬結束。教導隊下設三個分隊:第1分隊為干部分隊;第2分隊為瓦工、架工、油漆、防水專業訓練分隊;第3分隊為木工、鋼筋工、混凝土工專業訓練分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4月1日 廖德華等457名義務兵戰士改為志愿兵,成為1支隊第二批志愿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10月4日至7日 支隊召開連以上軍政干部會議,傳達貫徹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撤銷基建工程兵的決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11月12日 基建工程兵下發(1982)建計字第103號《關于部隊調動的通知》,通知中明確:1、在原基建工程兵第1支隊深圳指揮所的基礎上,組建成“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揮部深圳臨時指揮所”,對1支隊駐深圳的部隊實行統一指揮;2、從1982年12月30日止,原深圳1支隊部隊與1支隊停止隸屬關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12月 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1982)30、23號文件決定和兵種、冶金指揮部的指示精神,1支隊兩個建制連和七個臨時組建的連隊共1395人,分別于12月15日、18日從鞍山出發移防深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12月30日 1支隊與1支隊駐深部隊正式停止隸屬關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3月19日 部隊撤銷改編前期準備工作(包括確定企業編制、部隊編制調整、債權債務及資產清理、離退休干部安置、善后工作組組建等)基本完成,并正式向冶金工業部、冶金指揮部遞交《部隊撤銷改編工作情況報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5月5日 奉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一支隊集體轉業組建為鞍鋼建公司(屬鞍鋼二級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 改編后企業的編制序列分別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縣團級單位5個,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團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第一土建工程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團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第二土建工程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團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第三土建工程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團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支隊醫院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職工醫院(各團所屬衛生隊就近劃歸鞍鋼醫療機構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非縣團級單位1個,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支隊教導隊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技工學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科級單位6個,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結營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金屬結構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預制營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混凝土預制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修理營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機械設備修理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汽車營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汽車運輸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機械營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機械化土方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倉庫(包括木材加工連、勤務連)改編為鞍鋼建設公司總倉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改編后企業的人員構成狀況分別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國務院勞動人事部核定的勞動指標,一支隊集體轉業人員為5889人,其中:干部1176人;戰士4278人(包括志愿兵1238人)、工改兵114人、隨軍職工32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支隊警通連成建制撤銷,其中收發及話務劃歸建設公司行政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i>二、珍貴的照片 難忘的記憶</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讓我們永遠懷念引領一支隊砥礪前行的老首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請點擊后觀看)。</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i><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三、閃光的數據 輝煌的業績</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回顧一支隊為國家做出的主要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建設項目 碩果累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支隊組建后,始終堅持“十二字方針”。在首戰四川江油長城特鋼的施工建設中,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充分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劈山造地建廠的拓荒牛精神,在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長城特鋼建設;在揮師北上大打鞍鋼礦山、鋼鐵翻身仗中,充分發揮基建工程兵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獨特優勢,為緩解高爐“等米下鍋”,鋼鐵生產長期徘徊的局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參與會戰遼化的建設中,以敢為人先,另辟蹊徑,敢闖敢試的魄力,創造了遼化404塔采用整體安裝一次成功的世界奇跡,吊裝和焊接均受到了法國專家和遼化會戰指揮部的高度贊揚;在揮師南下深圳特區的建設中,以時不我待,過五關斬六將的氣魄,迅速拉開了深圳特區建設的序幕,成為了功不可沒的深圳特區建設的先行者、拓荒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統計,一支隊自組建后,累計完成重點施工項目57項,竣工房屋建筑面積達170多萬平方米,項目涉及礦山、煉鐵、煉鋼、軋鋼、電力、化工、交通以及市政與民用等諸多建設領域,這些項目的建成,為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2、綜合效益,穩步前行。</b><span style="font-size:22px;">隨著部隊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完成建筑安裝工程產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不斷攀升;工程成本較低率從1974年開始到1983年部隊撤消,連續9年無虧損,成本降低率從1974年的0.91%最高達9.64%;工程質量優良率不僅從1974年開始大幅提升,而且還創省部級全優工程5項。到部隊撤消時,一支隊不僅沒吃國家補貼和開支國防經費,而且還向國家累計上交了1000多萬元的利潤,向新企業移交了固定資產(凈值)5298萬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3、大搞革新,助推發展。</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支隊自組建以來,緊緊圍繞工程設計圖紙會審、改進施工工藝、施工方法、提高工效,深入持久地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活動。據統計,一支隊在18年中,先后提合理化建議,修改重大設計,創新發明,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達3000多項;自制小型施工工具達600多項,節省投資和降低成本達2600多萬元。獲得省部級以上重大創新成果獎4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二等獎兩項;獲冶金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一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為一支隊自主研發,自行制造的170多臺用于施工現場二次運輸的機動小翻斗車,為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4、搶險救災,擔當使命。</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歷次搶險救災中,一支隊指戰員發揚我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災為令,快速反應,英勇頑強,搶險救災,先后出色地完成了1971年海城、1974年遼陽弓長嶺抗洪搶險和1975年海城、1976年唐山抗震救災、搶修搶建等任務,彰顯出基建工程兵在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中“一旦有事,好處無窮”的獨特優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為1975年海城地震后,連夜搶修加固的海城鐵路大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5、育干帶兵,行穩致遠。</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部隊的大熔爐里,一支隊培養造就和輸出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技術精湛的優秀人才和技術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在干部養方面。始終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作為加強部隊全面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一是采取對在職干部繼續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政策理論教育,不斷強化崗位綜合履職能力,不斷補齊短板;二是采取崗位發現人才,培養選拔干部;三是采取開辦短訓班、中專班、選送工農兵大學生等途徑培養干部。據統計到部隊撤銷前共從義務兵戰士中選拔干部2555人,為改善干部隊伍年齡結構,促進部隊行穩致遠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支隊教導隊從1973年開始先后培訓了兩期建筑安裝工程施工圖預算員培訓班和五期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管理與技術培訓班,這些學員經過系統培訓后,成為了提高部隊戰斗力的中堅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為第二批專業技術培訓班學員畢業合影照,第二排左三牛利民支隊長、左四王攸仁副支隊長參加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在戰士培養方面。 據統計一支隊先后征收義務兵14批,共計43446名,一批又一批新新兵入伍后,始終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差什么練什么”的基本原則,強化全員參與崗位學技術、崗位練技術的要求,大部分義務兵戰士達到了支隊提出的“一年學會,兩年熟練”的要求。一支隊先后有1800多名義務兵戰士被評選為志愿兵。這些高素質技能人才為部隊全面發展,提高部隊戰斗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國家輸送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為老同志正在向新戰士傳授操作技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6、服從大局,外援擴編。</b><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了進一步適應國家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從1971年下半年開始,1支隊為滿足基建工程兵部隊擴編的需要,從服從大局出發,先后于1971年12月為組建三支隊,將1支隊所屬的3大隊、4大隊2區隊、后勤部新組建的汽車運輸、機械作業、修理三個專業中隊一并調給3支隊。于1978年為擴建8支隊,又先后調出3個建制連隊和一批技術骨干。同時還先后向其他兄弟支隊輸出了數量不等的專業工種技術骨干,為基建工程兵部隊的發展狀大做出了重要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縱觀一支隊在貫徹落實基建工程兵“十二字”方針過程中所走過的18年歷程,既是一部具有鮮明特點、獨特優勢、豐碑屹立的歷史,也是一部充滿時代特征、永不褪色的歷史,愿一支隊軍旗永遠飄揚,軍魂永駐!</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克山县|
伊吾县|
曲阜市|
兴化市|
个旧市|
苏尼特右旗|
泽普县|
集贤县|
瑞安市|
惠来县|
宁河县|
桦川县|
平远县|
英德市|
射洪县|
普安县|
崇信县|
萨嘎县|
房山区|
清徐县|
平谷区|
山阳县|
贵德县|
石屏县|
罗江县|
临颍县|
兴国县|
苏州市|
介休市|
昌平区|
白河县|
偃师市|
卫辉市|
沁水县|
银川市|
马边|
万山特区|
梧州市|
永修县|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