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親愛的書友們,今晚又和大家相約茶語琴韻,相遇在7月11日星期四晚上。讓我們共同開啟今晚的開心快樂的讀書之旅,這個時間屬于我們自己,請將您的電話調至靜音,請各位書友保持安靜,請攝影師為我們抓拍這美好的瞬間。</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要把書讀好,就要讀好多的書,我們就要在這茫茫的書海之中,尋找對提升自己、凈化自己的好書。書讀好,讀好書,好讀書,讓我們在書的海洋里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培根說,讀書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正因如此,所有發達國家,不論高層還是平民,都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俄國人酷愛讀書,舉世聞名,在莫斯科的地鐵上,隨時可見知識分子模樣的人在專心捧讀。猶太人更愛讀書,在猶太人家里。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一滴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兒去吻《圣經》,此舉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猶太人的墓地里常常放著書籍,象征著生命結束,求知永無止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讀書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在讀書中修身養性,洗滌心靈,讀書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讀書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可少的活動!</b></p> <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許多刻苦讀書的故事,鑿壁偷光的匡衡,囊瑩映雪的車胤,頭懸梁的孫敬和錐刺骨蘇秦等等,他們為書而生,為書而死,為書而樂,為書而苦,為書而貧,為書而瘦,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享受最豐盛的精神大餐。</span></p> <p class="ql-block"> 現代社會是離不開讀書的,人的發展也是離不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把讀書作為一種樂趣,并自覺的把讀書和學習結合起來,做到博覽、精思、熟讀。更好的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讓自己不斷成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面就讓我們把書,《道德經》翻到第38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一章和七二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 譯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這是有智慧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思想上出了問題。把缺點當做缺點,這樣才能沒有缺點。得道圣人沒有缺點,正是因為他把缺點當做缺點,所以才能沒有缺點。</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知不知上,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們知道自己的認識有局限,我們知道自己有缺點需要彌補,這是最有智慧的。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后來流到了大海,遇見了百海若,發現自己太渺小了。也就是像一粒米那么大,這就叫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能夠不斷的進步。′′</i></p> <p class="ql-block"><b> 不知知,病,不知道,卻把它當作知道,也就是不懂裝懂,這就是一個思想上的大病。夫為病病,是以不病。我們知道自己有很多東西不知道,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缺點,我們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謙遜努力,知道自己有病,卻不諱疾忌醫,這反而是沒有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坦率承認,不要不懂裝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圣人不病,一個有智慧的人在這方面沒有病,沒有缺點。為什么說他沒有缺點?以其病病,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在什么地方,知道哪個地方是自己所不擅長的。因此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成長。</b></p> <p class="ql-block"><b> 原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譯文: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嚴,就會發生大的麻煩。不要讓人民住的地方越來越狹小,不要讓他們的生活生存受到壓迫。不去壓迫人民,他們才不會對統治者的行為感到厭煩。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我表現;珍愛自己的生命,但不自認為高貴。所以舍棄后者而取前者。</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民不畏威,則大威之。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不害怕統治者、領導者的威嚴,那么對統治者、領導者來講,大的麻煩就來了。所以無狎其所居。狎通的是狹,不要讓百姓住的地方越來越狹小,最后都流離失所。</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無厭其所生,厭通壓。不要讓他們感覺到生存受到了壓迫,不要去壓迫他們,不要讓他們感覺到厭倦生活,因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夫唯不厭,是以不厭。你不去壓迫他們,不讓他們感覺到生活的窘迫,生不如死[流淚],他們才不會對你的統治行為、領導行為感到厭煩。</b></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那么,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統治者應該是什么樣呢?“自知,不自見”,自己有自知之明,不是有一點功勞,有一點什么,就去自我表現。“自愛,不自貴”,很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名聲,自愛自重,但是不自以為高貴。“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什么樣的人才能把天下寄托給他呢?所以好的領導者對自己的生命非常珍視,但是為了天下的使命,可以奉獻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我們才能把天下寄托給他。“故去彼取此”,取的是什么呢?取的是自知自愛,去的是什么?去的是自見自貴。</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舒心讀書會,我遇到了這么多良師益友,我感到很榮幸,每次的讀書分享,讓我凈化了思想,洗滌了靈魂,積累了知識,開拓了視野!衷心的感謝大家每一期的陪伴和精彩的分享。今晚的《道德經》我們就先讀到這里,時間過得好快,我們好像有點意猶未盡,那就留給下期書友繼續分享。最后衷心的祝愿各位書友,愿你我在七月遇見美好,心隨喜樂向陽。笑里全是坦蕩,未來光芒萬丈,一路芬芳,謝謝大家。</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水县|
丹棱县|
临武县|
怀仁县|
林芝县|
特克斯县|
安岳县|
宾阳县|
仁怀市|
阜南县|
沽源县|
青冈县|
钦州市|
和静县|
横峰县|
怀安县|
棋牌|
三原县|
阿拉善右旗|
富蕴县|
长子县|
河南省|
德格县|
镇康县|
石泉县|
巩留县|
涟水县|
金华市|
赣州市|
永靖县|
体育|
文水县|
大洼县|
区。|
抚远县|
宁阳县|
宜丰县|
津南区|
SHOW|
大邑县|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