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東省濟寧市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孔夫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創立儒家文化,為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學烙印。</p> <p class="ql-block">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地,規模宏大,前為官衙,后為內宅,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廟,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魯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后經歷代王朝,特別是唐宋,以后不斷整修、擴建,規模越來越大,現已成為占地六百多畝的古代杰出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林,亦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林墻周長7千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現孔林內有樹木十萬多株,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園林。</p> <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萬世師表。</p> <p class="ql-block">國際上評論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因其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子孫后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廟東邊,隨著孔子后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斷擴大,是中國僅次于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p> <p class="ql-block">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孔廟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后,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p> <p class="ql-block">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并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于廟”。</p> <p class="ql-block">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 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并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p> <p class="ql-block">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繕孔廟,“雕塑圣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國子監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州、縣皆立孔子廟”。</p> <p class="ql-block">唐代修廟5次, 北宋修了7次。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為灰燼”。皇帝朱祐樘急忙下令重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到了清朝,孔廟又修建了14次。</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孔廟又毀于雷火。清世宗胤禛除親到太廟祭孔外,又“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集了12個府、州、縣 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孔廟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于形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模。</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孔廟規模是在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p> <p class="ql-block">孔廟占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里多。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這一具有東方建筑特色的龐大建筑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學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孔林,又稱至圣林,始建于東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與孔府、孔廟統稱“三孔”。</p> <p class="ql-block">孔林占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有墳冢10萬余座,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p> <p class="ql-block">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磬(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p> <p class="ql-block">坊后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橋后東西各有一幢石 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人稱“下馬碑”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輦而進。</p> <p class="ql-block">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在泮水橋后,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云,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絳環花紋。</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里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圣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圣廟”三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云,額坊上飾火焰寶珠。</p> <p class="ql-block">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圣時門”。圣時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墻皮,券內是杏黃的墻里,前后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p> <p class="ql-block">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p> <p class="ql-block">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冬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p> <p class="ql-block">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后改為此名。</p> <p class="ql-block">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北,有五門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圣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圣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三門并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p> <p class="ql-block">“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于《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北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后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p> <p class="ql-block">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臺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中海蘭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重檐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斗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云龍圖案,金箔貼裹,祥云繚繞,群龍競飛,實為宏偉壯觀,堪稱中國建筑登峰造極之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邳州市|
河津市|
邵东县|
延庆县|
本溪市|
涞水县|
肥城市|
鄂尔多斯市|
大邑县|
盐池县|
江口县|
东乌珠穆沁旗|
桦甸市|
石城县|
毕节市|
湘潭市|
年辖:市辖区|
四平市|
灵台县|
哈巴河县|
小金县|
余姚市|
加查县|
阿克苏市|
扶风县|
平安县|
分宜县|
富平县|
沂南县|
比如县|
舒城县|
鄢陵县|
察哈|
台东市|
黄石市|
湟中县|
临夏市|
米泉市|
务川|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