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五)

念寶寶媽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特展—無盡藏,不愧為無盡藏,里面的展品以及展品的時代背景、相關人物和影響,延伸出的信息實在太多,真是無盡的寶藏。</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覽以蘇軾的書畫藝術為核心分為繪畫與書法兩大板塊包含“達心適意”“寫形傳神”“詩歌繪畫”“法中尚意”“書以學養”五個篇章匯聚八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展出從宋代到清代書畫作品150余件(套)包含80余件一級書畫作品更有30余件珍貴的宋元時期作品,有的作品還是第一次面世。歲月千年 時光如夢蘇軾的藝術精神依然感召著后人。</p><p class="ql-block"> 劇策展人龐鷗介紹:這個展籌備了三年,借的都是各個博物館的心頭肉。</p><p class="ql-block"> 一次能目睹這么多一級文物的機會可不多,借展難度相當高,因為書畫文物極其脆弱和嬌貴,平時博物館自己都不輕易拿出來,而且,一級文物是有三年休眠期的,故宮把蘇軾的《治平帖》借給南博之前,已經休眠了三年,等南博展出之后,又要休眠三年。何其有幸,才能一次觀賞這么多名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這次的展,南博的策展人極其用心,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重新打磨了每一件展品的介紹文字,超長的小作文展品說明,你不用擔心看不懂。這大概是所有博物館文字介紹最多的一次,以致同行們都感慨,博物館都這么卷了嗎?我們以后怎么辦?</p><p class="ql-block"> 而且,為了這次展,南博把展出的玻璃都換成了低反玻璃,拍照的時候不會反光,當時看的不盡興,拍回家放大了慢慢看。</p><p class="ql-block"> 因為有些展品只能借一個月,所以,每個月會撤掉一些,上新一些,一共三期。</p><p class="ql-block"> 我去了二次,第一次特別震撼,不光震撼于作品的規模,還有觀展的人流,真的要用人流來形容,為了看蘇軾的“瀟湘竹石圖”排了近一個小時的隊,怕影響后面的人,也不好意思看太久,雖然,觀展體驗差了些,但能有那么多人來博物館看展,我心里還是很高興的,看展的人越多,尤其是年輕人,是不是對人的素質提高有些幫助。</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人少了很多,可以靜下心來慢慢看,信息量太大,展品太精彩,下午去的,時間還是少了,書法部分沒時間看了。有幸碰到策展人龐鷗老師陪同同行觀展,蹭聽了些觀展交流。</p><p class="ql-block"> 上展品,我把展品小作文也打印出來,方便閱讀,也加深我對作品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秀野軒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傳世名作。此圖是朱德潤去世前一年繪制,被公認是其晚期繪畫風格的代表作。元代,由于藝壇領袖趙孟頫積極倡導晉、唐、北宋的繪畫傳統,被南宋院體畫風阻斷的李成、郭熙山水畫風得以復興。在趙孟頫的影響下,朱德潤成為元代“李郭”山水畫風的代表性大家之一。從其存世作品來看,幾乎都是“李郭”畫法,唯獨《秀野軒圖》,以董源、巨然畫風示人。當然從“李郭”轉變為“董巨”不是一蹴而就,實際有著逐漸轉變的過程,從其《林下鳴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渾淪圖》(上海博物館藏)、《松澗橫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秋林垂釣圖》(故宮博物院藏),最后到《秀野軒圖》,能夠感受到從學“李郭”到像“李郭”,再到擺脫“李郭”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秀野軒圖》是朱德潤為同鄉周景安所作,秀野軒為周景安讀書之所,位于浙江余杭山西南,四面有錦峰、貞山、玉遮、天池諸山環抱,雙溪界其南北。四山之間,平疇沃野,草木蔥蘢,軒旁則“幽蹊曲檻,佳木秀卉,翠駢玉映于闌楯之間”,風景十分秀麗,是一處理想的幽居之所。圖中溪山平遠,林木青森,一軒宏敞,軒內主賓對坐,軒外三人徐行指顧,又一漁人負罾過橋,一派富有生活氣息的自然景致。此圖采用平遠構圖法,將近景、中景、遠景有機地加以疊合,作為畫面重心的草軒和主峰安排在中間偏右的位置著力加以描繪。層巒遠峰和溪岸汀渚向左起伏綿延,層層映帶。整個畫面布置疏密有致,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顯得氣勢高曠,境界開闊。在筆墨上融合了趙孟頫、董巨和李郭的畫法,筆法粗曠縱逸,墨色簡潔,有蒼茫之意。畫家大膽地將描繪北方山水的“李郭”畫法轉化為表現江南風物的筆墨語言,并揉進了文人儒雅清澹的審美意趣。山石樹木以濕筆為主,濃淡干濕交替,或空勾暈染,或披麻皴點,筆墨蒼潤清逸,設色淡雅明凈,一派江南水鄉景色,恰當地表現了“物有托而傳,野得人而秀”的創作意向。</p><p class="ql-block"> 本幅后方作者行書作《秀野軒記》,文采彬郁,筆法遒勁,學趙孟頫書風,與《秀野軒圖》相得益彰,堪稱完璧。后幅有元、明、清二十余家詩跋,前有元周伯琦篆“秀野軒”為引首。此卷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高士奇等大收藏家的遞藏,并鈐有諸家鑒藏印,后歸清內府。《墨緣匯觀》《大觀錄》《江村銷夏錄》《鐵網珊瑚》《式古堂書畫匯考》《佩文齋書畫譜》《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p><p class="ql-block"> 此展品第二期撤展。</p> <p class="ql-block">  北宋鄭俠上《流民圖》,致使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圖早不可知,想來其內容必定反映的是流民質妻鬻子、斬桑壞舍、流離逃散、黃煌不給之狀。明代時吳偉與周臣,都曾繪有《流民圖》,表現底層人民生活的片斷,體現了畫家的悲憫之心。然而,我們在山水畫中很難見到這種普世情懷,文人畫家幾乎都是在“小我”里打轉,體現筆墨情趣、怡情山水、審美意趣等,最多也就是陶淵明式的田園牧歌情懷,很少通過山水來抒發悲天憫人的情感,對弱者的同情和關愛,與底層人民同喜同悲、休戚與共的心情。吳歷是個例外。這或許是因為吳歷自幼孤貧,對民生疾苦感同身受,充滿同情體恤之意,抑或是他道修素守,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之故。吳歷曾繪有《山中苦雨圖》(上海博物館藏),描繪三吳地區陰雨連綿中的山水,他通過山水聯想到水潦傷稼,又由傷稼想到稅征之苦,寄意對民生的關切。他在題識中寫道:“旦晝俱昏昏,山城復悄悄。天豈厭農桑,四月忘晴曉。地恐責歲征,夜半沒江潦。憶從遠鄉去,風吹日杲杲。眷此菰蒲天,誰料魚龍擾。蛙怒據高原,蟻憐尋穴少。黑風卷黃茅,中心惄如搗。早計買漁舟,漁舟豈終老。”畫中山川另有一番“寫荒率于沉酣之中”的詩人之意。而《農村喜雨圖》所要表達的就是農村久旱逢甘露之后與民同喜之情。此圖中沒有年款,根據卷后吳歷的跋文“予耄年物外,道修素寧,樂聞天下雨順,已見造物者不遺斯民矣。喜不自禁,作畫題吟,已紀好雨應時之化,閏七月三日書,墨井道人”進行推斷,按“耄年”指八九十歲年紀,又“閏七月”,據此,當為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該年有閏七月。那么《農村喜雨圖》是吳歷極晚年七十九歲時的作品。圖中繪新雨過后,泉瀑喧急,云霧彌漫,漁夫撐舟,閣堂中人欣然觀望,景色稠密,山重水復,布局繁密,蒼郁深秀。雄俊偉岸的山水與嚴密短促的點皴仿佛范寬山水,山體凸處和邊緣處皴筆少而墨淡,凹處及深暗處則皴筆多而墨濃,以此表現山巒的層次和體積感。樹木成片,墨色較之山石要稍濃,偶爾間以淡墨點葉,局部施以焦墨,層次分明,又與周圍山水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增添了山水渾厚華滋的意蘊。吳歷在此圖跋尾中云:“農村望雨,幾及兩旬,山無出云,田禾焦卷,雖有桔槔之具,無能遠引江波廣濟旱土,第恐歲荒,未免預憂之也。薄晚樹頭雙鳩一呼,烏云四合,徹夜瀟瀟不絕,東阡西陌,花稻浡然而興,蓋憂慮者轉為歡歌相慶者也。予耄年物外,道修素守,樂聞天下雨順,已見造物者不遺斯民矣。喜不自禁,作畫題吟,以紀好雨應時之化。”好個“喜不自禁”,讓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春夜喜雨》,這場喜雨滋潤了中國士大夫的心靈,無論是杜甫還是吳歷,他們都因為一場及時雨而感到歡心和愉悅。</p><p class="ql-block"> 此展品為第二期上新。</p> <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春日,已過花甲之年的王原祁在暢春園的海淀寓直中值守。他憑借畫藝供奉內廷,已官至從二品的戶部左侍郎入值暢春園已近兩年。康熙帝常在暢春園中避喧聽政,作為書畫侍臣,王原祁常年值守園中,侍奉御賞書畫,一年四時,臨池染翰,揮灑移日。他在一幅《仿梅道人圖》中題識:“余碌碌清署,補衣節食,忘老辦公,時以典禮候直,寄跡蕭寺。篝燈揮灑,長箋短幅,不問所從來。偶憶古人得意處,放筆為之,夜分樂成,欣然就寢,一枕黑甜,不知東方之既白矣。”王原祁的心之所屬是意與古會。他晚年臨仿古人時早已不計較點畫行跡,更多的是用筆墨去體悟古代大家對待自然、傳統的藝術精神與生命性情,從而陶鑄出更加精純的筆墨語言。</p><p class="ql-block"> 王原祁又一次作《仿梅道人山水圖》,圖中山巒高低錯落,山勢自左下向右上延展,起、承、轉、結,布局條理清楚,用筆磊落凝重,點線交代明晰。用積墨法,從極淡的墨色起,逐層加深,用中間灰調子墨色統攝全圖,呈現出厚重且清潤、沉著卻明亮、含混又有層次的視覺感受。王原祁對吳鎮多有體悟,他說用筆要取“繁中之簡”,需“力透紙背”,在“淋漓揮灑”的同時要有“剛健而兼婀娜之致”,而用墨要取“淡中之濃”,才能“神采奕奕”,“粗服亂頭揮灑”是不得要領、誤入歧途。所謂“繁中之簡”,是指用筆需條理清晰,取勢統一。關于“剛健而兼婀娜之致”,蘇軾在《次韻子由論書》有言:“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過于端莊,就易呆板,要“流麗”,才有靈氣。“剛健”指筆法剛勁有力,但有時候要靈活一些,有“婀娜”之態,那么筆墨層次就會越發豐富。所謂“淡中之濃”指的是用淡墨層層堆積,而有濃墨的厚重之感。王原祁晚年時,其筆力扛鼎,墨法清潤凝重,獨開生面,得吳鎮筆墨法尤多。</p><p class="ql-block"> 風日晴美,料峭乍舒,閑窗寂靜,王原祁在碌碌清署候直,放筆仿寫吳鎮山水,于其筆墨心領神會。此圖精氣充盈,神采奕奕。得此佳構,想必入夜能夠“欣然就寢,一枕黑甜”。</p><p class="ql-block"> 此展品為第二期上新。</p> <p class="ql-block">  此《雜畫圖》繪雙雀、芙蓉、蘭、臥石、石榴、荷石、折枝花、鴝鵒、雙鶉、葡萄、竹石、繁花。卷尾署款:“昭易大梁之重九日畫。八大山人。”“昭易大梁”為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八大山人時年六十八歲。此圖為其晚期作品。圖中筆墨變化多端,起止有度,收放自如,構圖極簡,是八大山人傳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p><p class="ql-block"> 因八大山人從天潢貴胄到逃亡之徒,從佛門弟子到入市還俗,再到落魄文人的天翻地覆的身份變化,后人對其作品多有解讀。當然,八大山人在其作品中也多有寄托,尤其是在其早期與中期的作品中,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宣泄自己極度壓抑的情感,將花鳥畫“達心適意”的傳統推向極致。然而,人不可能在書畫創造中時刻為情緒所控制,也不可能一直處于痛苦激憤悲慨的生存狀態中。在八大山人繪畫創作的晚期,長期社會底層生活使他找到了對生命真諦的深刻領悟。過往強烈的情緒逐漸演化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探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他不再依賴外在的扭曲形象來放縱情緒、宣泄情感,轉而開始專注于生命內在本質的反思,那些夸張且獨特的形象成為他心靈的寄托。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作品中那些原本的直線條,逐漸柔軟綿長,有韌性,多變化,有圭角的形象造型開始變得圓潤渾樸,此圖中便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這種長卷形式的分段折枝花卉寫意畫法,在明代陳淳作品中高度成熟,其后逐漸式微,一蹶不振,徐渭此種形式的畫法也是傳承延續,未有拓展,后在八大山人筆下短暫復興。此長卷中看似獨立的物象,實則相互之間有著聯系,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成兩段。起首居中畫兩只單足站立的鳥雀,這種造型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已經符號化,一起一伏,一只在觀望,另一只在找尋,都采用墨塊點厾加單線勾勒的畫法。接下來的芙蓉居于畫幅的最上端,有藏有露,向上的枝條在畫外轉折向下,芙蓉花朝向雙雀,兩者之間有了聯系。雙雀墨色重,芙蓉用墨淡,其后的蘭花也是濃墨,又回到畫面中段,花頭朝向右側,蘭葉向左,花葉的表現都很適度,沒有使用長線條表現蘭葉,造型內斂、克制。在這一部分畫面中的雙雀、芙蓉、蘭花,位置上由低到高又回到低,墨色濃淡形成了強、弱、強的節奏關系,還有開、開、合的開合關系。隨后的臥石用鋪毫點厾勾寫,水墨淋漓,黑白對比強烈,造型厚重緊密,筆重墨濃,在畫面中的節奏又勝于前。石榴的位置略低于臥石,一左一右,一側一正,墨色左濃而枯,右淡而潤。石榴整體節奏上弱于臥石,自身的節奏上則左重而右輕。開合關系上,臥石合而石榴開。連接兩顆石榴的線條中鋒、側鋒數次轉換,線條的韻味十足。在一連串五個物象之后,畫面迎來一組頂天立地的荷石,土坡頂端兀立著一塊下小上闊的立石,此類搖搖欲倒的立石也是八大山人畫石慣用的圖繪形式。立石上濃墨濕點加重了向右傾倒的趨勢,而左側點厾出的上下兩片荷葉又把不穩的立石給拽了回來,成功地平衡畫面。至此是畫面的第一段內容。如果將圖中的雙雀、芙蓉、蘭、臥石、石榴每種看作是一件樂器的演奏,各有各的音色、旋律、調性與節奏,那么荷石的出現則是一次合奏。隨后又進入樂器獨奏環節,提供簡短的過渡,一朵畫法極為簡單的折枝花浮于畫面中,四周空闊安寧,好似黎明前的寂靜,醞釀著畫面中最為重要的一次“合奏”坡石禽鳥的到來。一只立于石上的鴝鵒與土坡前的兩只鵪鶉,三只鳥禽都是八大山人常用的圖繪形式,它們是八大山人作品中的“常客”,白眼向天,單足站立的形象已經多次出現在八大山人其他作品中。鴝鵒與其足下的石塊渾然一體,渾厚蒼潤。鴝鵒用墨堆出身軀,墨塊位置擺放得恰到好處,在墨韻間隙用線條勾勒出羽翼,水墨暈化則好似蓬松的羽毛。石塊先勾后點,由濃漸淡,墨色過渡自然。兩只鵪鶉畫法一致,與鴝鵒堆墨法不同,全用碎筆點寫而成,墨色略有區別。土坡畫法與前方的石塊不同,石塊多用實筆,而土坡多用虛筆,破鋒勾皴后點染,用筆草草,自然隨意。石與土坡一前一后,關系緊密,然而三只鳥雀幾乎全無呼應關系,體現了八大山人作品中的孤危意識、孤傲精神與孤寂情懷。種種孤獨的表現其實是其晚年生存的狀態與生命的體驗。在這一組坡石禽鳥之后,曲調再次上揚,畫幅上方堪堪垂下些許葡萄,位置與空間的擺布,留給人對畫外延伸性的想象空間。葡萄之后,迎來了最后一次眾樂器的合奏,竹石與繁花。空勾為主的湖石與下方點厾的葉片形成對比,竹葉短促的線條與湖石綿長的線條形成對比,線條勾勒出的花瓣與點厾出的葉子形成對比。向下的竹葉與向上的繁花相互呼應。整個竹石繁花畫法復雜且豐富,矛盾又統一,竹石花葉都生機盎然,每一部分都是蓬勃躍動的生命體。最后用一根濃墨寫出的向右蜿蜒伸展的枝條結束畫面,仿佛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正幅長卷構思簡潔奇巧,各種物象均富有人格化的意味,通幅布局疏密有致,節奏清晰,呼應對照,渾然一體,充分展現了八大山人筆墨形式美背后所蘊含的生命智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7年春,因避閘北兵亂,身體狀況尚佳的吳昌碩率全家至浙江余杭塘棲小住,游超山、賞宋梅,于報慈寺側自覓長眠之所。是年十一月初六日(公歷11月29日),這位“海派四家”之首、清末民初一代藝壇盟主,因中風帶著他“心太平知何日事”的遺憾,于滬上去世。這一年,吳昌碩創作的作品不多,卻大多精品,尤以秋冬之時繪制的《山水樹石花鳥圖》冊最為精妙。此圖冊是吳昌碩離世前夕的絕筆墨跡,也是其畢生藝術造詣之結晶。因圖冊中有友人題“汗漫悅心。缶丈自作畫幀,裝竟索題。丁卯冬十月,宗元”,故此冊又名《汗漫悅心圖》冊。“汗漫”指廣大漫無邊際。于廣大漫無邊際中逍遙游,從心所欲,游刃有余,心情自然極為喜悅。</p><p class="ql-block"> 《山水樹石花鳥圖》冊十二開,墨筆花鳥山水十開,設色山水兩開。</p><p class="ql-block"> 《草石》與《頑石》兩開,題句皆涉禪語,前幅題:“老夫畫石類狂鬼,顛不下拜禪彌真。”后幅題:“石頭頑似此,天上謫遙星。落落丈人行,籬籬秋海萍。護寒一林屋,鑿空萬山青。獨抱秋心臥,談禪不耐聽。”石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蘇軾曾說:“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吳昌碩也曾自稱“石人子”“石敢當”“石尊者”,說自己“信石不信金”。吳昌碩畫石,乃先生自寫照也。</p><p class="ql-block"> 圖冊中有三開畫鳥雀,《饑鷗》《無名鳥》《柳雀》。前兩圖中鳥雀的造型明顯來自八大山人,兩只均為“寒鵲”,一只團身單足站立,另一只將首埋于翅中。《柳雀》題:“不行書案棲楊柳,鳥亦傷春怨別離。”1927年正是中國社會變化的年代,老人身處其中,應該深有無助之感。</p><p class="ql-block"> 《芍藥》和《幽蘭》兩開為雙勾白描,在吳昌碩畫中極為少見。《芍藥》題:“名園芍藥叢,重臺眼稀見。風露一莖贈,艷色美人面。街頭如有賣,傾囊實所愿。明珠那足報,高情動留戀。”《幽蘭》題:“幽蘭佳種傳漳州,紫莖綠葉花雙頭。餅金易得供幾案,香風引鼻宜清秋。蕪園墻隅數弓地,擬拔芭蕉樹蘭蕙。李通判與陳夢良,后來更有酸寒尉。”芍藥與蘭花各賦詩一首,表達的意思相近:我自有我,自有我在。芍藥詩其實并非真正贊美芍藥,而是自喻為芍藥。芍藥與牡丹同美,但其花可入藥,比牡丹更有價值。“重臺”指低下之人,“明珠那足報”化用韓愈詩句“明珠青玉不足報”,喻只要自我珍惜,重臺也能是明珠。《幽蘭》詩題則表明了自己不肯因循時俗的胸次和理想。</p><p class="ql-block"> 《松枝》題:“結交青枝枝。畫竟了無大師來,讀之以為似復堂游戲之筆。”了無和尚認為,此松枝畫法似“揚州八怪”李鱓。此說有一定道理,吳昌碩確曾研習過李鱓的畫法。</p><p class="ql-block"> 山水有四開,《秋山崢嶸》《臨榆山景》為設色山水,較稀見,《群峰孤塔》《老樹高峰》墨筆。這四開山水都應是游歷觀山,目之所寓,心之所存而流露筆端,是吳昌碩對過往山水的印象、記憶與思念。《秋山崢嶸》題:“吾鄉南門正青黃二色,秋深時望之益見崢嶸之態。”《臨榆山景》題:“登臨榆縣城樓望之有此奇特氣象。”《群峰孤塔》題:“石頭奇似虎當關,破樹孤云絕壑攀。昨夜夢中馳鐵馬,竟憑畫手奪天山。”《老樹高峰》題:“煙籠老樹如奇鬼,月照高峰似美人。”</p><p class="ql-block"> 圖冊十二個畫面,寫心、抒情、懷思、造境、傳神……真“所謂水中鹽味,可取不可得,是為千古絕唱。”</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始終在南宗文人畫的路徑中發展,取法倪瓚與董其昌最為用力。倪瓚筆下的寒松枯柳、平湖遠岫、一河兩岸,恰好契合了他幽淡孤寂的內心世界;明末清初之際董其昌的巨大影響力,及其蕭疏簡淡的藝術格調,更使八大山人醉心,他曾不止一次臨摹過董其昌的山水,并遍訪董畫真跡,至老不遺余力。八大山人晚年創作重心偏重山水畫,作品的筆墨質量和藝術水平都保持很高的水準。他這個階段的山水畫精品多為冊頁,筆墨、構成和意境都異常精妙,作品呈現出一種極致的簡約與深邃,充滿了對自然與生命的獨特理解。從畫面的布局和構圖來看,八大山人晚期山水畫追求的是“少即是多”的境界。他巧妙地運用空白和墨色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簡遠的空間感。畫面中的山石、樹木等景物雖然不多,但每一筆、每一點都充滿了力量和生命力。這種簡約而有力的表現方式,使得他的畫作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八大山人晚期的山水畫追求的是一種清淡、寧靜、深邃的美感。他通過精細的筆墨處理、符號化的景物造型和獨特的構圖方式,讓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凈化和升華。</p><p class="ql-block"> 此《山水圖》冊中,他運用干濕濃淡的墨色,通過筆觸的輕重緩急,營造出豐富的畫面效果。同時,他的筆墨語言也充滿了生命力和動感,使得畫面中的山石、樹木、流水等元素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其構圖簡潔明快,通過山水景物的位置、大小、形狀等對比和平衡,營造出空間感和寧靜的氛圍,使得畫面更加空靈和意味深長。每頁山水對題一首自作詩,八大山人并未直接用畫面描繪詩作的內容,而是采用了意象化的手法來表達。如“亦可揚州賦,翻思山海人。群公未沾接,蘭阇已回春。”詩用《世說新語》中王導的典故,圖中繪一棵長松突出于雜木之上,遙接遠山,以此隱喻王導待人處事周到體貼,面面俱到,德行威望高出眾人之意。又或“凈云四三里,秋高為森爽,比之黃一峰,家住富陽上。”則用典型的南宗圖式表達了對黃公望的致敬,以及在筆墨意趣上以元四家為精神歸依的宗旨。再如“傳聞江上李梅野,一見人來江右時。由拳半百開元鈔,索寫南昌故郡詞。”原詩題為《題畫寄呈梅野先生之作》,畫作用兩相呼應揖讓的枯松表達了他與李梅野二人之間的情誼。八大山人的詩意畫與其個性化極強山水圖式一樣,獨具面貌,別具一格,開拓了詩意畫的別樣表達方式。</p> <p class="ql-block">擬米元暉云山煙樹圖</p><p class="ql-block">清 查士標</p><p class="ql-block">卷 紙本 設色</p><p class="ql-block">縱23.2厘米 橫236.5厘米</p><p class="ql-block">中國美術館藏</p> <p class="ql-block">  “米家云山”自米芾,米友仁父子創立以來,一直是歷代畫家樂于表現的山水題材之一。米家云山的創立源于繪畫技法的簡省,首先是簡省了山石的外部輪廓與內部結構,將北宋之前多變的山巒外部輪廓簡省為大同小異、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山體,原本更為復雜的內部結構則可有可無。其次簡省掉了皴法,米家山水的“米點皴”“落茄皴”,源于董源、巨然山水中附著于披麻皴之外的一層表示植被的點。所謂“皴”,表現的是山石的肌理痕跡,如表現土質山的披麻皴、牛毛皴等,表現石質山的斧劈皴、雨點皴等,自然中唯獨見不到米點皴。其實米點皴與其說是皴,不如稱其為“點染”更為恰當。再次是簡省了山巒之間的呼應從屬關系,成為僅有疏密這一種關系。最后是簡省了各種樹法,統一成為“煙樹”。云山煙樹成了米家云山的典型特征。這些簡省的好處大致如下:一、符合煙雨中江南山水的視覺呈現;二、北宋時期的傳統山水畫處于表現客體物象階段,米家云山使得具象的山水有了抽象的意味;三、米家云山滿足了非職業畫家的文人們“信筆”“墨戲”的需求;四、符合宋代文人推崇的平淡天真的審美旨趣。米家云山的審美取向是從歐陽修的“平實和易”“蕭條淡泊”“閑和嚴靜”,以及蘇軾的“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等審美命題中申發而來。米家云山對于中國文人畫的重要意義在于觀念上的突破,強調了中國畫創作的自由精神和游戲態度。它就如同蘇軾筆下的竹石,是“破”也是“立”,是超前于時代的、帶有啟發性的藝術創作。米家云山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流創作技法與經典圖式之一,經由歷代畫家不斷地重復、嫁接和重組,成為程式化的一部分。而所謂的“信筆”“墨戲”成了自我標榜的口號,其背后蘊含的觀念與精神則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后世種種云山煙樹的表現,談不上是對米家云山的發展,僅為其變體而已。</p><p class="ql-block"> 查士標常畫米家云山,對于生活在江南的他,云山煙樹應該是常見景致。《擬米元暉云山煙樹圖》在技法上以披麻皴為主,少量點厾米點皴,用濕筆烘染出煙云,山水構成較之米家云山圖式要豐富,明顯融入了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的畫法。從題識可知,查士標在鎮江獲見米友仁真跡,于是效法臨寫。從存世米友仁作品來看,其云山不是查士標筆下的樣子,圖中畫法還是過于復雜了,此圖查士標對米家云山平淡天真、簡淡空靈意蘊的再現。</p> <p class="ql-block">  《晉書·謝鯤傳》有言:“嘗使至都,明帝在東宮見之,甚相親重。問曰:‘論者以君方庾亮,自謂何如?’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鯤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世說新語·巧藝二十一》中也記載了這段軼事:“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巖石里。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為了突出謝鯤寄情山水之志,顧愷之把他畫在了巖石里。用環境烘托人物性情的方式,歷朝歷代的人物、寫真畫都有表現,到了清代,此方式尤為流行,此幅華嵒自畫像也是如此。在山石環抱中,華嵒身著單衣,半敞衣襟,靠石屈膝,臨流獨坐,左手拈須,右肘依石,意態悠閑。身后山石峰巒向右延展,與右下角水中臥石相呼應,形成恒定穩固的半包圍空間環境,瀑布流泉似煙若水,在縈繞流動中將空間向畫外拓展。山石用筆迅疾松弛,線條不露圭角,兼勾兼皴,點染不分,藤蔓草石渾然一體,蔥榮繁茂。人物的描寫相較于山石畫法大相徑庭,衣紋用細勁的單線條勾勒,概括、簡約、精準,筆法流暢含蓄。面部的表現更為細膩,用淡赭石色暈染出臉部凹凸,設色嚴謹,點到即止。頭發凌亂蓬松,須眉稀疏,眼窩微陷,雙目前視,若有所思,顴骨高聳,兩腮無肉,清癯瘦削,完美地傳達出畫家閑散、慵懶的狀態,直截了當地表現出悠游山野的林泉高致。</p><p class="ql-block"> 中國傳統寫真發展到元代時,創作者的階層逐漸固化,基本是專門從事寫真的職業畫家,到了清代尤為明顯,寫真作品往往以文人畫家的配景為主,職業畫家描繪的肖像為輔,作品中署名的是文人畫家,而職業畫家成為從屬,多為窮款,或不落款。華嵒此圖則完全由一人完成,展示出華嵒既具備職業畫家的全面繪畫技能,又具有文人畫家高超的藝術造詣。圖中右上角的五言題畫詩使觀者感受到華嵒沉醉于山水景色,怡情養性,以及熱愛自然、超然離垢、遁世隱居的文人情懷與理想。</p><p class="ql-block"> 華嵒作為一介畫師,在習畫賣畫的同時,極為注重自身文化素養與道德品質的修習。他曾對學生張四教說過:“畫,藝也,藝成則賤,必先有立乎其貴者,乃賤之而不得。是在讀書以博其識,修己以端其品。吾之畫法,如是而已。”故而,他給自己的杭州畫室命名為“講聲書舍”,此書齋號從雍正三年乙巳(1725)其四十四歲時,一直沿用至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七十五歲。此圖便是在講聲書舍中創作完成。</p> <p class="ql-block">  查士標生前與弘仁、孫逸、汪之瑞合稱“新安四家”,有“華亭(董其昌)以后一人”之譽。他的畫在當時較受歡迎,且有“家家畫軸查二瞻”之說。作為明末清初“新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查士標對“新安畫派”的發展影響很大,對金陵地區、揚州地區的繪畫發展也有一定影響。</p><p class="ql-block"> 除了繪畫,他還是清初帖學書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取法倪瓚與董其昌。清人法式善《陶廬雜錄》有云:“國朝書家無爵位而名著者,查二瞻為最,收藏家多秘惜之。”不僅如此,他還擅詩文,詩風清矯拔俗,與當時的文壇巨擘王士禎、孔尚任、查慎行等人唱酬頡頏,尚有《種書堂遺稿》《種書堂題畫詩》兩種著作存世。</p><p class="ql-block"> 《竹暗泉聲圖》為典型的詩意畫,題識抄錄北宋詩僧清順《西湖僧舍》:“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我們來看看查士標是如何表現的。畫中景致可以分成近景和中遠景兩個部分,查士標并沒有直接表現詩中內容,而是先描繪近景岸邊緩坡上的春柳、喬松和參差錯落的雜木,水面空闊,營造出清幽空靈的環境氛圍。在柳梢松尖,水面彎折處才進入詩意主題,山坡上篁竹搖曳,儼然有竹林之姿,小樓掩映其間,樓后兩山對峙,一方一圓,一繁一簡。山間有流泉自深遠處蜿蜒曲折流淌而出,至巖壁上懸瀉傾掛而下,水霧空蒙處與小樓遙對。查士標著力表現中遠景,有水邊小徑,溪澗野橋,小樓隱現,處處人跡卻無人。還有山石堆壘,雜樹叢篁,流泉瀑布,遠山依依,鋪陳有致,清寂幽邃。查士標用諸多景致和豐富筆墨表現出詩末句“亂”與“深”的意境,通幅山水丘壑與筆墨兼得,格調平和穩靜,形象描繪得宜,整體自然和諧。畫中意境與詩的格調呼應,詩句動靜結合,畫面明暗互現,詩情畫意交融。查士標此圖有幽閑淡逸之韻,可謂一首泠然與凡塵絕的無聲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夏昶是文同與蘇軾創立的“湖州竹派”在明代最重要的畫家。其竹畫繼承了文同、趙孟頫、李衎、顧安等人的傳統,為明代畫竹第一人。《淇澳清風圖》為其晚年代表作品。作者仿佛泛舟水上,坐于船艙中,憑窗外望,于是畫從眼前一叢竹梢開始,視線放低,見水中的小石與蘆草。舟向前行,隨之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之上疏疏落落的竹葉、竹竿,越過山坡,復又見水,叢竹、巖根、山石、溪澗、野草一一從眼前行過,叢竹隨江岸精致的變化而隱現,或近或遠,或高或低、或整或零,或疏或密,連綿不斷,讓人目不暇接,營造出波動起伏、張弛有度,流動性和情節性兼備的立體空間。這種表現手法實際上是傳統墨竹與山水長卷的有機結合。圖中竹葉幾乎是一筆寫出,不見復筆,筆觸入畫氣定神閑,韻度翩翩,技法極為嫻熟,用筆綿厚,變化微妙,輕重緩急、提按頓挫、中側互用,用不同筆法表現各種姿態的竹葉。隨手寫去,竹葉紛披,落墨既成,老干新枝,濃淡相宜,動靜有常,極盡掩仰起伏之姿,可謂成竹在胸,天機盡到,得心應手,造化生于筆端。山石坡渚,起伏跌宕,坡石的表現并不拘泥于皴法,掃刷劈擦,用筆迅疾,氣脈順暢,渾然一體。古人贊夏昶墨竹有云:“老節新梢,深叢密葉,隨筆布置,姿態橫生,展而玩之,真若放棹湘江之上,推蓬歷覽,風情雨意,淋漓蕭颯,不覺襟度之灑然也。”可以說是此圖的最佳注腳。</p><p class="ql-block"> “湖州竹派”發展到明代,墨竹所蘊含的道德品質意義已經沒有宋元時期深厚,墨竹開始向筆情墨趣方向發展。夏昶筆下的墨竹也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文人式的寄興抒懷,他的創作進一步強化了墨竹的審美價值,他將竹置于自然環境中,情景交融,在彰顯竹的自然美感與筆墨意境的同時表現出“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的君子之風。</p> <p class="ql-block">  “清四僧”中,八大山人與石濤均是朱明宗室,然而矢志守節最為決絕的卻是弘仁。清兵南下時,他參加過抗清斗爭,但大廈將傾的頹勢,又豈是一介書生所能挽救。在極度失望情緒中,他削發出家,法號弘仁,這是個人理想徹底幻滅后不得已做出的人生選擇。四僧中,他似乎也是出家后脫離塵世最徹底的一位。他在黃山“居十余年,掛瓢曳杖,憩無恒榻。每尋幽勝,則挾湯口聾叟負硯以行。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倦歸則鍵關畫被,欹枕苦吟,或數日不出。”他把對塵世的種種激憤難平埋進了筆下的山水與詩詞之中。所以弘仁的藝術創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筆情墨趣,而是風骨與氣節的外化。</p><p class="ql-block"> 在《天都峰圖》中,山體聳峙如豐碑屹立,有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形式感。山石大多用近似方形的體塊疊加而成,畫面雄奇縝密、靜穆嚴正。畫面從最下方緩坡的大片留白開始,緊接著懸崖邊的兩株虬曲古松,-偃一仰,枝丫掩映,使得畫面的節奏從舒緩陡變強烈,老松后方是扭曲向上的一組山體,烘托出層層疊疊、疏密有致的天都主峰。在每層峰巒上,形態各異的塊壘巨石向上堆疊,將視線向畫面縱深推進,顯出山勢龍脈的升騰。而山體兩側用單線條將山巔與山根連接,形成單一平面視覺結構的錯覺狀態。整幅畫面林木造型盤弩遒勁,山石取勢峻峭方硬,于空靈中顯充實,于細微處見蒼勁,于靜謐處寓深秀,給人以宏大永固又冷峭孤獨的審美感受。這是弘仁成熟時期山水畫的獨特面貌。弘仁筆墨構成多得益于黃公望與倪瓚,而山水組合還是來自黃山千峰萬壑的滋養。他曾說:“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并無一段入籓籬。”石濤也夸贊弘仁:“公游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豐骨冷然生活。”畫史稱,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弘仁得黃山之質。黃山之質,就是黃山之骨,是弘仁不肯隨世俯仰、涅而不緇、磨而不磷、稟賦剛正、志操清亮的人格寫照。</p> <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春正月,王翚、惲壽平、楊晉等人相聚在毗陵唐于光半園艷雪亭夜集。眾人秉燭對酒,楊晉繪此圖,繼而王翚添叢篁、遠山,惲壽平題詩補白,一同記錄了諸好友賞梅飲酒雅集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雅集自古便為文人士大夫所熱衷。歷史文獻中記載了許多著名的雅集活動,如鄴下之游、金谷園雅集、蘭亭雅集、滕王閣雅集、香山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這些雅集活動都不同程度推動了當時文藝的發展,更將雅集活動升華為人生境界和精神理想的寄托,使其成了后世文人的持久風尚和經常行為。而反映雅集題材的畫作,從最初描繪雅集人物,逐步轉化為表現活動場景,把人物置于自然山水、屋舍亭臺之中,這種轉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畫的發展軌跡。</p><p class="ql-block"> 此回艷雪亭夜集,有兩件樂事,一為踏雪尋梅,再為月夜賞梅,前者為歷史悠久之韻事,后者亦別具雅趣。梅花被古人賦予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圈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月夜踏雪尋梅,超凡脫俗,或可觸及蘇軾所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唐于光,唐宇昭長子,字子晉,即款識中提及的“晉老道翁”。唐氏家族是常州望族,亦是江南地區名聲顯赫的收藏大族。唐宇昭父子與王翚、惲壽平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頻繁交流書畫創作。楊晉系王翚入室弟子,是“虞山派”中的佼佼者。王翚中年筆墨清潤雅宜,高妙超逸,楊晉得其行跡,故二人合繪渾然一體,難分師徒。題跋中提到的“子惠”為游于王時敏門下二十余年的琴師,精于音律。當時之境,或許真如惲壽平題識所言:“板橋枯柳草堂開,溪畔山童報客來。同坐寒煙松竹里,雪中煮酒看庭梅。春夜秉燭對酒,觀烏目王山人制圖,灑墨如風雨,時子惠彈三弦,清歌繞梁,令人驚魂動魄,如此勝會,他時念此不易得也。”《艷雪亭夜集圖》是情、境、意、詩、書、畫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藍瑛早年曾赴京應試,不第南歸,于是放棄科舉,賣畫為生。他參與過復社活動,與董其昌、陳繼儒、孫克弘等松江地區的文人畫家多有交往,存世有大量臨仿南宗文人畫的作品。由此看來,藍瑛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職業畫家,是典型的文人化職業畫家。藍瑛以山水畫名世,兼善花鳥,花鳥畫的存世量不多,以故宮博物院的《秋色梧桐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秋色老梧桐圖》、上海博物館的《拒霜秋鳥圖》、天津博物館的《紅葉秋禽圖》和南京博物院的《古樹文禽圖》為代表。藍瑛的花鳥畫受到了明代中期吳門寫意花鳥畫,如陳淳、周之冕,以及松江孫克弘的影響,所以藍瑛的花鳥畫屬于吳門寫意花鳥畫系統。</p><p class="ql-block"> 相較于山水畫,藍瑛的寫意花鳥更具文人畫的意味。《古樹文禽圖》采用的是折枝花的對角線式構圖,寫枝用筆極為隨意放松,有自下而上行筆,也有自上向下用筆,有一筆寫出,也有復筆再勒,有中鋒、側鋒、逆鋒,有方折、柔曲,有迅疾、緩慢,還有出鋒、回鋒。色彩用墨與赭石調出,用筆飽蘸墨色,從濕到干,由濃到淡,自由寫繪,變化自然,豐富微妙,紅葉的點厾疏密有致,豐腴而沉厚,這些都充分體現出藍瑛高超的筆墨掌控能力。張嘴鳴叫的禽鳥蹲踞在枝干中段,探身往前,做出飛縱姿態,而下方濃墨寫出的竹葉正好起到了穩定畫面的作用。整幅畫信手寫成,痛快淋漓,清剛老硬,情趣天然,給人以不加雕飾、質樸天真的美感。畫中題自作詩一首:“斷巖古樹老霜華,挺羽文禽錯認花。啼到煙消聲寂寂,殘霞相映日初斜。”詩情畫意兩相融,寫盡了閑適、恬淡、愜意的生活狀態。</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小作文示例,八大山人的《雜畫圖》</p> <p class="ql-block">  終結篇。</p><p class="ql-block"> 由于時間的限制,只拍了這么多,還有很多沒拍下來,留有遺憾。</p> <p class="ql-block">  策展人龐鷗老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特克斯县| 安西县| 黑山县| 黄梅县| 岐山县| 三台县| 和政县| 岳阳县| 尤溪县| 革吉县| 西林县| 长海县| 仁寿县| 开鲁县| 沙坪坝区| 娱乐| 抚松县| 信阳市| 青神县| 百色市| 赫章县| 资阳市| 宣威市| 青川县| 邵阳县| 铜陵市| 安多县| 大厂| 昂仁县| 启东市| 多伦县| 越西县| 辽宁省| 东丰县| 年辖:市辖区| 华宁县| 札达县| 潞西市| 西城区|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