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步臨海古城</p><p class="ql-block"> 華光耀</p><p class="ql-block"> 一座小城,靈巧古樸。它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只要你置身其中,就可以感受到它散發出江南水鄉的溫潤與婉約,又能體會到它的剛毅與厚重。而這種兼有南北相融之韻味,就遺存于臨海古城。</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臨海,古稱臺州府,百余萬人口,位于浙江東部,三面環山,一面靠海,一條靈江圍繞城區。當你步入這座小城,你會發現它的寧靜,像一個少女正逢花朝月夕,深情地期待一場約會;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智者從容淡定,在不慌不忙中向你娓娓道來古城的宿世今緣。</p><p class="ql-block"> 時光如水,歲月更迭,臨海在猶存的古韻中展露出它新顏交映與容光煥發。這時你會發現它的美,宛若初見一束玉蘭花,是洗盡鉛華后的清朗和通透。在這里你可以一望千年。</p><p class="ql-block"> 紫陽古街,這條從北到南1080米的古街,深藏著歷史的氣息,青石板路街面兩旁店鋪林立,匾額風雅。依然保留著宋代遺風和明清的建筑格局,房子以一、二層居多,局部三層,且錯落有致,飛翅的檐角墻、畫梁雕棟、古樸的石墻,承載著凋敝的歲月。信步細看,這條青石板路上還留有深深的車轍,歷經風雨的沖刷,沉淀出它特有的淡然與寧靜,仿佛在敘述當年的興盛和繁華。而你所見的每一塊青石板都記載著小城的故事,所見的每一扇古樸的木門背后都有一段被時光打磨得溫潤如玉的故事。而最有意味的是,紫陽老街上,古井眾多,頗為引人注目的要數紫陽井和千佛井,俗稱雙眼井,兩井并立而獨特,紫陽井,是為紀念該街鼻祖,紫陽真人,而千佛井,相傳是乾隆年間所開鑿,此井井壁用陰紋千佛像磚砌成,可謂法根深藏,施而不露,與那目力可見顯現于龍興寺的千佛古塔遙相對應,這一高一低,一得山,一臨水,一為陽,一為陰,仿佛是天造地設,一種對應與溝通,這時你會暗生情愫,無不感嘆稱奇。而雙眼井邊,石欄圍雕,青苔暗生,紫陽巷子里當地住戶,三三兩兩地閑坐著歇息,理菜擇豆,聊著家長里短,談天說地,而這種家常是飽浸了時間的,看遍了春秋的,是品咂人間煙火滋味的。</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出紫陽古街,登上臨海古城墻,這座被譽為江南長城的古老城墻,始建于東晉,成型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整個城墻北起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繞靈江,東攬東湖,全長6000余米,見證了臨海這座古城的興衰與變遷。</p><p class="ql-block"> 沿興善門緩緩而行,其雄渾壯麗的氣勢,宛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臥于靈江之畔,目光所及,城墻上那斑駁的石磚,每一道裂縫、每一處苔痕,都是歲月無聲的刻畫,猶如一本厚重的歷史長卷,讓你細讀漫品,而城墻上垛口、炮臺、箭樓、甕城依舊威嚴矗立,仿佛還在傳遞邊關警訊,又如一位飽經風霜堅韌不屈的老者,靜靜地守護著小城的安祥與昌盛。謖謖的山林松風,吹動著城墻上懸掛著的“戚”字大旗,呼呼作響,木木然仿佛是昔日戚繼光率領的抗倭大軍拉動弓弦震動之聲,講述著烽火歲月里刀光劍影的戰爭史詩。而那些刻有年代紀號墻磚雖已深度風化,漶漫不清,呈現出鐵黑色帶灰的斑駁感,頓感這就是一種時間之色,只有經過唐宋風雨和明清霜雪才能生成的“時間色”。思緒之際,反覺的這種青磚樸陋的風化是不可缺少似的,能使人幻想起過往波瀾起伏,海疆遼闊的“歲月之美”!仿佛那些消逝的時光又重新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臨海的東湖與武漢東湖同名,但是規模與武漢東湖不可相比。武漢的東湖水勢浩蕩,碧波萬頃,一望無涯,屬大家閨秀。而臨海的東湖嬌小玲瓏,眼波含媚,一副小家碧玉模樣,見了總令人心起愛憐,久久顧盼,回味悠長。</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東湖,樹林蔭翳,鳴聲上下,綠陰婆娑,微風拂動中有波光粼粼,蕩漾起層層疊疊漣漪,向你描述小而緊致的獨有風情,這嬌小而玲瓏,不正是符合了南方人的審美情趣嗎?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揮毫抒情留下了他們諸多詩詞。</p><p class="ql-block"> 東湖 開鑿于北宋端拱二年(989),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湖略呈長方形,南北相距不過一里之遙,湖面不大,以堤橋相隔,將湖分為兩半,湖內九曲石橋,亭榭樓閣,裝點著它美目傳情。難怪清代詩人郭風,詩云:“東湖好把西湖比,一笠空亭勝引人。”而清代著名文人俞曲園也在《春在堂隨筆》中描述:“杭州有西湖,臺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可見當時文人雅士對東湖是獨有鐘情。此時,你可以行走在九曲石橋上,涼風許許,觀湖面波光象一匹綠色綢緞在你面前徐徐舒展開來,不禁神清氣爽。也可以漫步在長長廊道上,輾轉亭榭之間,目光所至,俯仰之間,無不為東湖的自然風光所吸引,沉浸于它所保留的水韻景觀和歷史記憶之中。湖心亭,建于康熙年間,高閣三層,飛檐八出,雕龍飾鳳,雄偉空靈, 登臨其上,眺望遠方黛青色的山巒如波濤擁拱一樣起起伏伏駐足在城墻腳下,令你心曠神怡,為眼前的美景所驚嘆,而亭柱上一副對聯“不著塵埃,喜一代水天同影;略加點綴,看兩堤桃李成行。”如此好景好聯,互為呼應,不正是人文山水魅力之所在嗎?其實人世間有無數好山好水好風景,只是缺少發現,無人吟詠,一直待在閨中無人識吧。思緒之余,抬望眼,突見一亭,以石柱欄式的六角亭,名曰“半勾”。只見亭四面臨水,婉如獨秀于湖水的一只芙蓉,可謂神來之筆。恰巧和湖心亭形成了橋聯雙亭、亭榭、湖、橋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典雅。亭名取意于白居易之詩“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亭名巧妙,是深領白居易詩的精髓了。駐足半勾亭,細品“半勾”二字,不禁使人聯想到位于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門清溪路上的王安石故居半山園這座有著東、西兩院,灰瓦粉墻,素樸典雅,朱紅花格扇窗,不事雕琢的小院。王安石用一個半字,既是實錄所處是半山的意思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意思就是“空杯心態”凡事不能裝得太滿。滿則溢,滿則損,半,這是修身之道,也是養性之術。而東湖這座半勾亭,它的妙處既在半字也在“勾”字。清代臺州知府劉璈直書“半城造化丹青手,勾起煙波浩蕩情”。半勾、亭橋之形態,有如天上一勾弦月,佇立半勾亭,四面臨風,感嘆人生之不易,在非原則的事物上要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寬容之心態對待他人之過,就能化干戈為玉帛的喜悅。再往前走,映入眼簾的是賓王祠,駐足觀賞,讀著上面的解說文字和詩賦,不由地對臨海人激賞駱賓王深感敬偑。駱賓王,“初唐四杰”之一,曾在臨海擔任過縣丞。他雖為外鄉之人,但他憤世嫉俗和護佑當地百姓的情懷深受臨海人的稱頌,并為他建了賓王祠,而他所作那首膾炙人口、流芳千古《詠鵝》詩,在清波蕩漾、風景綺麗的東湖公園里,為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構成了一幅悠遠的唐風畫卷。</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漫步臨海這座背山面海近疆的古城,在與他們交往中,總會讓你感受到一種爽朗、剛烈、執著、厚重、樸實的“硬氣”性格,這種“臺州式硬氣”一詞,來自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他(柔石)的家鄉是臺州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了,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儒,覺得好像也是這樣模樣的。”柔石剛烈執著,堅持真理決不茍且偷生的形象,隨著魯迅先生作品而張揚。這時你可以從東湖樵夫閣上鳥瞰,剛剛下過一場小雨的古城,天氣格外清爽,雖歷經滄桑,千百年來,孕育出許許多多品格相似,秉性相近的硬氣臺州人,他們有山的硬氣、海的大氣、水的靈氣、讀書人的士氣,共同構建了臺州人的氣質與秉性。魯迅先生將之稱為“臺州式硬氣”,這硬氣,是純正風氣,是大剛志氣,是浩然正氣。從方孝孺到柔石等先輩,他們各自以其高尚的情操與特有的品性,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這是臨海的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臨海不大,景點遍布,古跡遺存亦為數不少,東湖東岸小瀛洲,至今仍然保留著抗擊倭寇戚繼光表功碑一方,上書“小瀛洲”三字為大理學家朱熹的手筆。這是古城的魅力與底蘊,在臨海古城人心里,深厚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是他們不能脫離的“生命土壤”。</p><p class="ql-block"> 暮色漸漸彌漫,夕陽正慢慢落入湖面,古長城上攬勝門巍峨的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幅“湖山一攬”的水墨畫,湖面上,浮光躍金,漁歌點點;小城里,街巷悠長,庭院深深。</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2日</p><p class="ql-block">發表于2024年8月9日《山西工人》第</p><p class="ql-block">4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昌宁县|
梅河口市|
武城县|
五常市|
巴里|
麟游县|
湟中县|
盱眙县|
项城市|
武邑县|
剑阁县|
四会市|
弥渡县|
岳普湖县|
鄂伦春自治旗|
岳池县|
云南省|
桃园县|
四平市|
浦城县|
文登市|
南安市|
齐河县|
灯塔市|
密山市|
朔州市|
延边|
米泉市|
东乌|
土默特右旗|
炉霍县|
阳山县|
古田县|
诸暨市|
冀州市|
泾川县|
罗甸县|
上栗县|
南投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