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展

程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我有幸參觀了一場盛大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展。這次畫展不僅讓我領略了那個時代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更讓我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藝術和社會風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  本次畫展以“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為主題,精心策劃了多個展區,每個展區都圍繞維多利亞時代的不同歷史階段和藝術風格展開。</p> <p class="ql-block">浪漫漫主義到中期的現實主義,再到晚期的印象派和象征主義,每個階段的代表作品都得以精彩呈現。畫展的結構清晰,脈絡分明,使觀眾能夠輕松跟隨歷史的腳步,感受藝術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畫家巧妙地運用了光影效果和色彩搭配,使得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畫作不僅代表了維多利亞時代藝術的最高成就,更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色。它們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畫作所展現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挽歌是一首哀嘆的歌曲或詩歌,通常是為逝者而作。1889年,萊頓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了這幅名為《挽歌》的半身女性畫像,有評論家稱贊道:"此圖哀傷之表達,恰如人物面容之柔美、典雅與自然。"《挽歌》中的女士身著奶白色優雅的希臘式披肩,秀發上綴有月桂花環;女子服裝上的褶皺在頸部漾起婀娜的弧線,她目光向下,神態黯然,但柔美的臉龐上卻無半點瑕疵,因為,畫家為了實現理想化的美感,已將所有涂刷或者費力繪制的痕跡全部抹掉了。萊頓一生中描繪了一系列理想化的女性頭像,每一位人物都通過姿勢、面部表情、配飾、顏色和色調表現出特定的情感。他通常采用一種用釉料稀釋顏料的技術來實現對女性的脆弱氣質和精神的刻畫。</p> <p class="ql-block">畫家以精湛的技藝和細膩的筆觸捕捉了人物的神態,令人仿佛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莊重與威嚴。</p> <p class="ql-block">悄悄話</p><p class="ql-block"> Confidences </p><p class="ql-block">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p><p class="ql-block"> Sir Lawrence Alma - Tadema (1836-1912)</p><p class="ql-block">1869年,板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出生于荷蘭,1873年入籍英國,1876年成為皇家美術學院的準院士,1879年擢升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塔德瑪擅長于用古典的技巧描繪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生活,他以華美艷麗的色彩迎合了英國人的心理。其作品流傳廣泛,復制多,價格高,是維多利亞時代最能夠反映當時時代特點的著名畫家。</p><p class="ql-block">《悄悄話》是藝術家的重要作品之一。畫中的兩位年輕女士留著精致的發型,戴著珠寶,穿著絲綢長袍,正悠閑地坐在軟墊椅上,聞著花香低語聊天。畫作背景是一個根據羅馬龐貝城的室內環境想象出來的場景,色彩華麗,舒適溫馨。畫面中紅發女孩螺旋狀的卷發、青銅鼎燭臺、大理石獅子托、赤金小雕像和龐貝古城紅色的裝飾墻等每一個細節的繪制都是基于考古遺跡和古代史料。阿爾瑪﹣塔德瑪的繪畫形象地再現了維多利亞盛期的生活時尚。他的繪畫創作和用色技法直接啟迪了后來的裝飾主義畫家們。</p> <p class="ql-block">忠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Fidelity </p><p class="ql-block">布里頓.里維爾</p><p class="ql-block"> Briton Riviere (1840-1920)</p><p class="ql-block">1869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利華夫人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布里頓.里維爾是一個出生于倫敦的英國畫家。他追隨蘭西爾的風格,成為了一位注重感性的動物題材畫家。兩位藝術家都經常繪制狗作為人類逆境中的朋友這一主題。</p><p class="ql-block">里維爾的這幅油畫描繪了一間空空的牢房里,一只忠犬正在撫慰主人,小狗臉上對主人同情和憐憫的表情是這幅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再從男子的著裝和他手臂上掛著的吊腕帶來看,這名男子是個受了傷的偷獵者,因為在別人土地上非法打獵或捕魚而正在等待審判。維多利亞時期,為保障土地所有者的權利,法律規定嚴格禁止偷獵。</p><p class="ql-block">作品原先的標題為《囚徒》,后來由肥皂制造商利華休姆勛爵(利華夫人美術館創始人)改為《忠誠》,以傳遞一種更加積極的情感。利華休姆開創了以藝術制作廣告的做法,他將這幅作品進行彩色印刷復制后,制成了肥皂包裝紙。由于傳播廣泛,故而這幅原作也變得十分出名。</p> <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利華天人美術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色彩干凈明亮,給人以清新明媚之感。藝術家從環礁湖的對岸,正對著圣·馬克廣場的地方來取景,為我們展現了威尼斯的地標性建筑:圣.馬可廣場及周圍的景觀。前景處是大運河碧波蕩漾的水面,澄澈的河水倒映著藍天白云,岸邊建筑、游船、行人色彩豐富。河岸建筑從左至右,由近及遠,錯落有致,從清晰到朦朧,仿佛我們正坐在貢多拉小船上游覽。左側最高大壯觀的建筑是海關大樓,塔樓上有金色的財富女神雕像,這座地標性建筑最初是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海上貿易于15世紀建造,現在則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歷史的面貌,并在這樣的基礎上改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右側白色的方正建筑是圣.馬克國家圖書館,后方高高佇立的鐘樓是圣·馬克大教堂的磚制鐘樓;教堂的前方是一片空曠的場地,這就是著名的圣·馬可廣場,一左一右有兩根柱子,分別是圣·西奧多柱和圣·馬可柱,他們是威尼斯的守護神。柱子的右側即為畫作標題里體現的威尼斯總督府,旁邊為著名的嘆息橋。</p><p class="ql-block">霍蘭德是享譽19世紀的英國水彩畫家,他以畫建筑和海洋為主題,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會使用顏色的畫家之一。英國人"壯游"愛去威尼斯,而霍蘭德則曾四次造訪威尼斯,并創作了數百幅關于威尼斯建筑、運河和船只的色彩斑斕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命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Fortunes </p><p class="ql-block">喬治·鄧祿普·萊斯利</p><p class="ql-block"> George Dunlop Leslie (1835-1921)</p><p class="ql-block">1870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萊斯利是英國風俗畫家查爾斯.羅伯特.萊斯利的小兒子,他在父親的影響下踏上藝術之途。早期作品受到拉斐爾前派的強烈影響,后期則轉向了一種更具學術性、審美性的繪畫風格。萊斯利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現了氛圍輕松的主題,常描繪花園或家庭室內場景中從事采花或插花、制作花環等富于女性氣質活動的漂亮女子。《命運》這幅畫作描繪了世外桃源般的場景,年輕女孩們將鮮花丟進河里,根據花朵的浮沉來預測她們的愛情運勢。女孩們身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其中一位女孩懷抱小狗;左側的漁網和袋子昭示著女孩們一直在釣魚。</p><p class="ql-block">畫家意在"刻畫英國家庭生活的陽光一面",剔除一切丑陋或令人討厭的因素﹣-什么也不能干擾美麗與優雅。這樣的情景看似日常,卻不切實際。但人們樂得欣賞其中的裝飾性與精致性,并渴望從中汲取甜美與快樂。這類作品符合唯美主義運動,也符合和諧與美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The Wife of Plutus </p><p class="ql-block">喬治.弗雷德里克.瓦茨</p><p class="ql-block"> George Frederic 1817-1904)</p><p class="ql-block">約1885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普洛托斯是希臘的財神,這里對財神妻子的諷喻式描繪是對維多利亞時代物欲崇拜的強烈抨擊。畫面中,普洛托斯的妻子右手纏滿、抓滿珠寶,她在絲質的枕頭上瘋狂地扭動著頭部,擺出既嫵媚又絕望的姿勢。畫家借此意在傳達擁有過多財富可能帶來的疾病和貪婪,即拜金主義的弊端。</p><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晚期,工業革命帶來的財富驟變導致了階層的分離與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的加劇。1889年,當這幅作品在新美術館展出時,作為藝術評論家的戲劇家蕭伯納將這幅作品描述為"大師之作"。</p> <p class="ql-block">貧窮的親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oor Relations </p><p class="ql-block">喬治.古德溫.基伯恩</p><p class="ql-block"> George Goodwin Kilburne (1839-1924)</p><p class="ql-block">1875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基伯恩是英國風俗畫家和雕刻家,擅長歷史風俗題材繪畫,作品多描繪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奢華的上流社會生活。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對于當代中產階級的生活、服飾和裝飾等方面的精確刻畫、</p><p class="ql-block">《貧窮的親戚》是一幅極具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描繪的是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客廳里一位身穿黑裙喪服的年輕寡婦和她衣衫襤褸的父親突然出現在他們富有的親戚家里要錢請求幫助的情景。中間站立著的富有的姐夫手里拿著錢包,正不情愿地遞了張鈔票給岳父。同時,他還斜睨著女兒,似乎非常不滿意女兒給小姨倒酒,畫面左下角小狗的防御姿態,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主人的態度。而我們從墻上掛著的不同時代的畫作和家具細節中也可以推測出這位姐夫的財產來自于繼承,而不是由自己奮斗掙來。</p><p class="ql-block">對于維多利亞時代的中產階級而言,黃窮的恥辱始終從未遠離。一個沒有自己財富的已婚婦女完全依靠她的丈夫,而死亡、生意失敗或債務都可能導致繁榮的表象的破裂,讓原本體面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家和畫家都在探討的一個主題。</p> <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女王漢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忠誠至死不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Faithful unto Death </p><p class="ql-block">愛德華.約翰.波因特</p><p class="ql-block"> Edward John Poynter (1836-1919)1865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波因特是維多利亞時代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創作了大量的歷史宗教題材畫作以及世俗風格作品,曾任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國家美術館館長。他的油畫著意于唯美情調,在題材上多取材于古希臘神話,迎合了世俗審美,極具觀賞性。</p><p class="ql-block">龐貝古城的毀滅這一題材令19世紀的藝術家們著迷,曾創作出了大量繪畫和雕塑作品。波因特的這幅作品描繪了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摧毀龐貝城的場景。前景的地面上散落著硬幣和其他貴重物品,背景是人們試圖從廢墟中逃生并搶救財物。在這樣的慌亂當中,一位羅馬士兵盡管眼神充滿恐懼,卻依然堅定地站在他的崗位上。這個主題取自愛德華.布爾沃·利頓于1834年創作的著名歷史小說《龐貝城的末日》。書中這一事件的靈感來自于龐貝城考古發掘中所發現的一具位于赫庫蘭尼姆門旁,全副武裝的羅馬士兵遺骸。這幅畫是波因特最著名的作品,曾被其他畫家多次復刻。它所傳達的堅守職責的絕對奉獻精神,讓它成為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和最令人欽佩的繪畫之一,并作為道德典范而備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貝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hells </p><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摩爾</p><p class="ql-block"> Albert Moore (1841-1893)</p><p class="ql-block">1874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摩爾是19世紀下半葉英國新興的美學運動的開創性藝術家。在其作品第一次展出時,摩爾就開始醞釀著一場英國繪畫的形式變革,這種革新最終導致了19世紀后半葉的現代主義思潮,畫家們不再將敘事題材作為繪畫的主題。</p><p class="ql-block">《貝殼》這幅畫是摩爾隱晦而迷人的藝術特色的最佳例證之一。畫中一個孤單的女子站于海邊,沙石灘上點綴著海草和貝殼。她頭戴金色貝殼裝飾的橙色帽子,身披一襲被風吹起的,飾以黃邊、綴以白珠的白色薄披肩,內襯一條垂于腳面的棕色希臘式長裙,如同古希臘雕塑般端莊而美麗。畫家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女子為什么要冒著大風到海邊來,也沒有人知道她此時的心情或期待。由于人們感興趣的問題都不能在畫作中尋找答案,因此只能夠從整體的形式上,比如構圖和顏色來獲得感官上的愉悅。正如摩爾一貫的風格,畫的題目"貝殼"作為中心主題只是附帶提到,無法使畫面能講出故事或呈現某種可被理解的環境。"為了藝術而藝術",這一點使唯美主義和摩爾的作品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情人節的早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The Morning of St . Valentine </p><p class="ql-block">約翰.卡爾葛.荷斯利</p><p class="ql-block"> John Callcott Horsley (1817-1903)1865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約翰·卡爾葛·霍斯利出生于倫敦,20歲時就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作品,并且轟動一時。他曾以畫家身份跟隨威爾士親王前往英國殖民地印度。這位畫家的很多作品其實都來自于上流社會。他還受阿爾伯特親王之命,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張圣誕卡。</p><p class="ql-block">畫作背景是17世紀初的英國。2月14日的圣瓦倫丁節原本是紀念早期基督教殉道者圣瓦倫丁的日子,但從中世紀開始,這一天便與浪漫的愛情聯系在一起,戀人間互贈禮物和愛情信物成為風俗(現在也如此)。荷斯利的這幅作品是一幅坦然逃避現實的浪漫主義畫作:閨房中,一位美麗、富足、自信優雅的年輕女子穿著昂貴的絲綢和天鵝絨衣服正心不在焉地讀著信,她左手拿信,右手撩撥著頭發,欣賞著鏡中的自己,邊上的寵物狗已將她丟棄的一頁信紙咬爛;左側門口的仆人正接收著信差送來的更多的來信。畫面捕捉到了維多利亞時期公眾對于情人節的浪漫信息的傳達。這幅作品是這位藝術家膾炙人口之作。</p> <p class="ql-block">圣則濟利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aint Cecilia </p><p class="ql-block">約翰.邁爾惠施.斯塔威克</p><p class="ql-block"> John Melhuish Strudwick (1849-1937)</p><p class="ql-block">1895-1896年,板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蘇德雷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斯塔威克是拉斐爾前派第二階段的重要成員,曾是伯恩﹣瓊斯的工作室助理,伯恩﹣瓊斯對他的作品產生了主要影響。斯塔威克的作品富有象征含義的傳奇主題,色彩濃厚,細節精準,極盡精雕細琢。</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充滿神秘色彩的油畫作品。中的圣則濟利亞是音樂的守護神,她以一位優雅的女性形象出現,令人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圣則濟利亞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通常被藝術家表現為在一位天使的陪伴下正在彈奏便攜式風琴的樣子。這幅畫作中,斯塔威克沿用了這一形象:兩個人物都穿著文藝復興時期色彩豐富的長袍,專注于她們的音樂,仿佛置身于一個與當代現實隔絕的藝術和美的世界中,她們的音樂更像是來自天堂而非人間。這是從伯恩﹣瓊斯的藝術中衍生出來的概念。斯塔威克的藝術融合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對細節一絲不茍,具有濃重的裝飾感和古典情調。同時,這幅畫的構圖也非常獨特。它采用了立體構圖的方式,使得畫面更加具有層次感和立體感。整幅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畫家通過巧妙的筆觸和細膩的描繪,將圣則濟利亞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者面前。這幅畫不僅是一幅藝術品,更是一次對歷史和文化的探索與致敬。</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孩童(編稻草的托斯卡納女孩) An Italian Child ( Tuscan Girl Plaiting Straw )威廉◇霍爾曼◇亨特</p><p class="ql-block"> William Holman Hunt (1827-1910)</p><p class="ql-block">1868-1869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利華夫人美術館</p><p class="ql-block">亨特的大多數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宗教或道德信息。相反,這幅畫作則表現的是一個甜美純真的少女,其原型是亨特居住在意大利時佛羅倫薩郊外菲耶索來別墅的園丁的女兒。這幅作品的焦點并不像藝術家通常所畫的那樣清晰,整幅作品色彩絢麗,充滿了對細節的觀察,這是拉斐爾前派的典型特征之一。女孩上半身的形象與阿爾諾河河谷、橄欖和白楊樹以及霧蒙蒙的山丘等托斯卡納的風景相映成趣,她的臉、手的皮膚、頭發的質感、衣服紋樣和質地都被刻畫得細致入微,手中編織的麥稈和肩上鴿子的羽毛也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最為重要的是女孩棕色的大眼睛在顏色上與鴿子的眼睛也遙相呼應。而在拉斐爾前派的另一個典型特征"象征現實主義"方面,這幅圖畫里棲息在少女肩膀上的鴿子,則代表了亞平寧山脈城市所特有的"溫柔"。</p><p class="ql-block">草編是18世紀佛羅倫薩地區的一個重要產業,畫面中女孩手中的以麥稈編成的草條最終會被制成草帽,出口到世界各地。編條通常是用7根或11根麥稈制成的:亨特以他一貫的準確性展示了女孩正在用11根麥稈編制草條。</p> <p class="ql-block">彩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The Rainbow </p><p class="ql-block">威廉·戴維斯</p><p class="ql-block"> William Davis (1812-1873)</p><p class="ql-block">1858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威廉·戴維斯出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但定居在利物浦。在那里他受到了拉斐爾前派的影響,并發展出了自己的技巧,用以來傳達光線的動態與變化。</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描繪了利物浦東部圣海倫斯附近的鄉村。藝術家捕捉到了暴風雨過后的瞬時場景:風吹著樹,破云而出的太陽照亮了前景中的田野和羊群,天空出現了彩虹,烏云退向的遠方暴風雨依然在肆虐。藝術家以線條、圓點、飛濺的顏料傳達了動態中的風景,給紋理一個持續的變化。</p><p class="ql-block">1858年,該幅作品在利物浦展出,因受到批評,戴維斯曾將畫布右側的彩虹折疊隱藏到裝裱中。完整的作品直到1972年才被重新發現。</p> <p class="ql-block">春天里于沃頓峭壁眺望阿爾塞得山丘 Spring , Arnside Knott from Warton Crag 丹尼爾·亞歷山大·威廉姆森</p><p class="ql-block"> Daniel Alexander Williamson (1823-1903)1863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威廉姆森是來自利物浦的藝術家。他于1860年居住于蘭開夏郡北部期間創作了一系列受到拉斐爾前派風景畫處理方法啟發的小幅風景畫,但其突出的色彩和對地質異常細致的渲染又超越了自然主義,賦予了繪畫一種夢幻般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表現實地觀察的非凡杰作,它忠實地記錄了蘭開夏郡北部的阿爾塞得山丘這處風景在色彩學、植物學和地質學方面的自然奇景。作者描繪了如煙似霧的陰沉天空下色彩斑斕的大地,從黃色的金雀花和橘黃色的鳳尾草一直延伸到遠處綠色、藍色和紫色的山丘,甚至捕捉到了一群飛翔的鳥兒和前景中的一只兔子。由于這幅畫作只有40.6厘米寬,所以這些細節就顯得更加令人驚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畫中石楠花和金雀花所使用的明亮紫色和黃色是通過使用工業合成的油漆涂料而實現的,它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天然顏料曾經稀少而又制作耗時,其中紫色最為昂貴,幾乎是皇室的專利。1856年,化學家威廉·亨利·珀金從煤焦油中合成了一種紫色,開創了苯胺染料工業,徹底改變了整個顏色科學,從此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工業制造獲得無限的顏色。</p> <p class="ql-block">圣亞尼節前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The Eve of Saint Agnes </p><p class="ql-block">威廉.霍爾曼.亨特</p><p class="ql-block"> William Holman Hunt (1827-1910)</p><p class="ql-block">約1856-1857年,板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亨特是拉斐爾前派的主要發起人和重要成員之一,也是唯一自始自終堅持拉斐爾前派藝術宗旨的畫家。他喜歡描繪古代傳奇與宗教典故,同時他還常從莎士比亞、約翰·濟慈等人的詩歌中尋找靈感,其作品采用具有象征意義的細節描寫,畫面充滿著各種暗示與象征,通常具有較強的道德說教性。</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的靈感即來自詩人約翰·濟慈所創作的詩歌,描繪了情侶瑪德琳和波菲羅一起從一場醉酒的盛宴中出逃的瞬間。故事情節基于中世紀的傳說,即圣亞尼節到來之前的午夜,年輕女孩會在夢中看到自己將來的丈夫。瑪德琳午夜醒來時看到了藏在自己臥室中的家族的敵人波菲羅,他們向彼此表達了愛意并一起逃走了。這件展品是亨特在1848年展出的畫作的縮小版本,創作時間在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成立前不久。亨特創作這幅畫的目的是為了對比愛情的神圣與狂歡者的軟弱,體現了拉斐爾前派希望通過藝術傳達嚴肅的道德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特別議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 Select Committee </p><p class="ql-block">亨利.斯泰西.馬克斯</p><p class="ql-block"> Henry Stacy Marks (1829-1898)1891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沃克美術館</p><p class="ql-block">馬克斯,英國藝術家,憑借繪制歷史畫而聲名鵲起,但又以其色彩豐富的鳥類繪畫而聞名。他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畫鳥類,尤其是鸚鵡。他對鳥類解剖學與行為模式進行了許多科學研究。此外,他仿佛有一種天賦異稟,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它們的性格和情感。</p><p class="ql-block">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一群鸚鵡開會的場景,詼諧地諷刺了特別議會的嚴肅審議過程。該委員會由一群議會與上議院的議員組成,他們開會研究政府部門的工作,或者討論一些迫切的政治問題。馬克斯在藝術界以實用主義小丑而著稱,其很多繪畫都表現出詼諧的幽默感。他曾經寫道:"我寧愿和一只鸚鵡交談一個小時,也不愿和一個政客交談兩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叼著拖鞋的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 Dog with Slipper </p><p class="ql-block">埃德溫·蘭西爾</p><p class="ql-block"> Edwin Landseer (1802-1873)</p><p class="ql-block">1848年,板面油畫</p><p class="ql-block">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蘇德雷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早期維多利亞時代出現了具有浪漫氣息的動物畫,其中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動物畫家當數埃德溫.蘭西爾。蘭西爾5歲時即已顯露出他的繪畫天賦,12歲時進入皇家美術學院,次年,他的動物畫就已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并獲得兩項獎勵,29歲當選為皇家美術學院正式院士。蘭西爾的動物畫許多都具有擬人化的幽默以及人性化的感傷,當時被認為是對動物心理的精確探索。</p><p class="ql-block">蘭西爾擅長通過對動物姿勢和行為的觀察來精準地刻畫動物特征。在這幅作品中,他把狗的毛發紋理以及站姿都刻畫得惟妙惟肖。畫家通過使用粗大筆觸和小的白色斑點來創造紋理和色調,成功地捕捉到了這只獵犬毛絨絨的效果。這只忠犬嘴里叼著一只拖鞋,走到門口等待主人回家。</p><p class="ql-block">在整個19世紀,這種表現犬類忠誠的場景都非常流行。《叼著拖鞋的狗》是蘭西爾為貝德福特公爵和公爵夫人所繪制,他們是畫家的密友和贊助人。</p> <p class="ql-block">參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展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它不僅讓我領略了藝術的魅力,更讓我對歷史和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通過觀看作品,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與不同時代的人們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這種交流不僅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更能夠激發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山西省| 泰兴市| 青田县| 江津市| 仁寿县| 贞丰县| 宿迁市| 贡嘎县| 沿河| 开原市| 海南省| 景洪市| 库车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克东县| 信宜市| 赫章县| 崇义县| 霍山县| 中宁县| 山西省| 前郭尔| 安龙县| 沙洋县| 治县。| 禄丰县| 利川市| 翁源县| 连平县| 阳新县| 苍山县| 章丘市| 河北省| 务川| 彭州市| 韶山市| 冀州市| 斗六市| 岚皋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