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了早點,就上路,離開了昆明,也離開了云南。我們是要去遵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昆明至遵義,開車有650余公里路,費力、費時,索性選擇高鐵動車出行。開往遵義的高鐵中間要穿過貴陽市區,是從滇中高原上緩緩往下走,然后再到峰林峰叢廣布的喀斯特地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車經過陌生的地方,如果不是極度疲勞,我是不會瞌睡的。我要看看沿途情況,多些見識。去一個地方,昏睡一覺,到了,就只知道這個地方,而沿線很多可看的東西,忽略了,于我是很可惜的,也是不應該的。夜里行車,就給我帶來了許多遺憾。比如西成客運專線(橫穿秦嶺),滬昆高鐵(富源到關嶺段,白天有時可看到云南段大晴天,而過了隧道之后的貴州陰雨綿綿),都是些緊要的地方,卻在夜里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地經過,沒留下一點印象。我詛咒黑夜。在詛咒黑夜的同時,就特別珍惜白天,珍惜陽光。我在白天用不疲倦的雙眼攝取自然界里有用的、沒用的東西,存入我的記憶,進行分類處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曲靖東去,地形地貌有了些變化,山巒少了,峰林峰叢開始一點點地裝點喀斯特高原。與云南高大的山巒不同,貴州的山是和藹可親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是貴州大部分城市的標志特征,上一秒還在山區,順著馬路轉一個彎就是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動車以每小時296千米的速度行駛在喀斯特高原上,兩側的景觀一掠而過。為了“留住”沿途的景觀,索性在貴陽下車。我們的第一站是青巖古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倘若我們從上帝視角俯視青巖古鎮,就會發現,青巖古鎮南接廣西,北臨貴陽。明洪武六年,因青巖位于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于是設鋪和塘(古代為了傳遞信息,一般都會在一定距離就會設置一個郵驛站,站上提供車馬和食宿。宋代的時候這些驛站叫做“鋪”或者“急遞鋪”,到了元朝,規定了驛站之間距離為“鋪”,而到了清朝,這些郵驛站又增加了“塘”這個名稱,一“塘”就是十里。也就是十市里就設置一個驛站),于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巖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軍遠征滇黔,在黔中腹地后駐軍屯田,青巖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巖堡。明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巖土城,即今青巖城的雛形。其后數百年,經多次修筑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墻,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現存南門和北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昌閣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閣內有文昌帝君像和歷代科舉名人的畫像和題詞,還有一口銅鐘和一口鐵鍋,傳說是明代屯兵時期的遺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午在貴陽市觀山湖區安頓下來,晚上就借宿于此。吃飯時聽旁邊旅行團的導游說,不管是明朝還是現代,凡是有重要活動和節慶,青巖古鎮的北門一定是最重要的場所。還說青巖古鎮只是一個“小地方”,但北城門卻是古代迎接圣旨的地方,這么說來,這北城門的威嚴和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不會低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巖,彰顯古城的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至北城門下,一幢重檐歇山式頂木結構建筑赫然挺立在眼前,遮住了大半邊陽光,延伸的影子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北城門到了。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刻有龍紋瑞獸,雕梁畫棟。強悍的風挾著天籟的鳴聲呼嘯著,城墻上旌旗飄蕩,仿佛已兵臨城下。城墻全由巨石堆砌,頗具古樸之氣;巨石全由青灰渲染,平添莊重之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青巖古鎮北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巖,反襯古鎮表層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來青巖古鎮是不能飽著肚子來的。廣西至貴陽的古驛道橫穿古城南北門,給青巖古鎮帶來了熱鬧。四五百米的街道,游人如織,絡繹不絕。街道兩邊大多為飲食攤,賣香脆食品的門店買者很少,店員索性到街上把產品遞給游人試吃,企圖吸引顧客。一家遞一塊,二三十家就遞二三十塊,四五百米的街道走完,肚子也吃飽了,自然也不進店買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有一部分門店賣的本地土特產鹵豬蹄,買者很多。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青巖人趙以炯中進士,并于殿試獲得第一甲第一名。如今的青巖古鎮還有狀元故居遺址,據傳趙以炯愛吃“青巖豬蹄”,也因其名震天下被稱為“狀元蹄”。自那以后,在貴陽每逢家有考生考試,都要去青巖吃上一頓“狀元蹄”,寓意一舉高中,金榜“蹄”名,圖個好吉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巖,沉淀古鎮深處的純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說,主干道是傳統與現代商業化結合的產物,那么小巷則是青巖古鎮古樸的沉淀。主干道兩側是數條深幽小巷,巷內清幽靜謐,蜿蜒曲折。那青磚黛瓦的民居,幽幽的青石板路,斑駁的粉墻,居民身著的藍布土衫,還有那古樸的民風,宛如穿越到幾百年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著一處不起眼的小巷曲折前行,一間間古樸小院出現在眼前。未曾想到,在阡陌交通之間,在現代商業氣息飄蕩的主干道旁側,在人頭攢動的青巖古鎮,這里竟自成一處天地。一排小木屋慵懶地躺在日光下,沒人催它們“與時俱進”,它們自己也不愿前進,便躲在了沿街店鋪之后。這些小木屋雖然簡陋粗糙,斑駁點點,卻如鳥巢一般,悠然而溫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青石板鋪就的主干道,走不多遠,禁不住鹵豬蹄的誘惑,剛好這路邊有幾家鹵豬蹄店,各占幾間房,我們隨機選了一家人多的進店。我們邊吃鹵豬蹄邊與門口的兩個女子說閑話。兩個女子一個是四川人,一個是貴州人,在這里打工兩年有余了。當她們得知我們來自云南,就增加了許多親熱,說與她們是鄰居,云貴川口味都差不多,要不要在這里吃飯。她們可以給我們做正宗的地方菜。我們還有親戚在甲秀樓等待,是要到甲秀樓才吃下午飯的,便謝絕了她們的好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鹵豬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巖,象征著古鎮的堅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決了鹵豬蹄的誘惑,順著主干道南下,就到了出城的南門——定廣門。與其說這是一棟城樓,不如說這是一座炮樓。青巖城被當地少數民族稱為"王榮城",按布依語譯成漢語就是"兵城"、"營盤"之意??梢姡鄮r在修建時主要是滿足軍事需要。得益于熱兵器的發展,青巖古鎮的修建是融冷兵器與熱兵器的集大成之作:高壘的城墻,輔以大茨窩山上設有的炮臺,西門的炮臺,定廣門上的炮。整體來看,青巖古鎮是以火炮作為城市防守的主火力,輔以火槍,構成軍事防衛的火力網,加之地勢險峻、壁壘森嚴、高墻厚筑,對地形的利用巧妙自然,從而構筑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嚴密軍事城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南門“定廣門”,城墻上可見兩臺大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青巖古鎮城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巖古鎮軍事構筑的巧妙,也為歷代戰爭所證實:利用青巖古鎮,明朝廷先后挫敗了干把豬、安邦彥(經過此役,青巖在軍事地理上的重要性才真正受到世人關注)等主要勢力;近代以來,石達開余部屢犯青巖,團練使趙國澍聚眾堅守六月,挫敗太平軍進攻,保證了貴陽城安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地勢險峻、壁壘森嚴、高墻厚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游客體驗爬城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趙國澍本為科場人士,因而對文化也非常重視。他十分注重對后代的教育,使得趙氏成為了貴州有名的文化世家。趙國澍有四子,均考中舉人,其中三子考中了進士,二子趙以炯成為貴州歷史上的第一個文狀元?!肚宕F州名賢象傳》評價到:“一門竟爽,彪炳當世,而炯竟以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為貴州之前所未有。"趙以炯中狀元后,曾出任翰林院編修、四川鄉試副考官、提督廣西學政,禮部會試順天同考官等職,晚年辭官返鄉在青巖講學,1906年去世,終年49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趙以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趙國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近代以來,全國爆發了農民起義,北有捻軍,南方有太平天國。清朝剛經歷鴉片戰爭,無力對付,于是允許地方招募團練以對抗農民起義。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巖古鎮也開始出現團練。1853年,青巖古鎮的趙國澍棄文從武,散家財,組建起了團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巖,取之于“藍”,而青于“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0年以來,青巖古鎮雖然已經慢慢失去了曾經的軍事意義,但是依然成為了眾多名人故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時期,青巖古鎮出了貴州辛亥革命第一人、貴州剪辮第一人——平剛。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年僅22歲的平剛受到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影響,認為國家不革命就沒有希望,只有革命才能建立起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后來平剛因為“剪辮子”等行為被貴陽知府革去秀才,下令緝拿,不得已流亡日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本革命期間,孫中山先生委任平剛為貴州同盟會主持人,后又受孫中山先生指示回貴州與張百麟等人一起籌劃貴州革命,配合各省的武裝起義。1923年,平剛寫下了《貴州革命先烈事略》一書,成為研究貴州革命的重要史料。新中國成立不久,平剛全力支持土地改革,他還把自己的棺木賣掉,把變賣的錢交給青巖農民協會。1951年,平剛病逝貴陽,享年73歲。為紀念平剛先生,平剛墓被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年末,經歷了湘江血戰的中央紅軍主力已傷亡過半。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毛澤東同志力挽狂瀾,指揮我紅軍主力避開敵方主力,轉頭向敵人兵力空虛的貴州進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4月8日,為掩護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率領的中央縱隊和紅一軍團主力部隊順利從高坡過境向惠水、廣順方向前進,以彭德懷為軍團長的紅三軍團主力集結高寨河,緊急向青巖城前進。同一時間,紅一方面五軍團、后衛十三團、干部團、三軍團主力避開大道,分兩路向青巖挺進。就在紅軍進入青巖附近的歪腳村和高寨河時,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驚恐萬分。緊急電令南下尾追紅軍的中央軍吳奇偉部,快速到達青巖北山勢險峻的獅子山一線布防,以阻止紅軍沿貴惠路北上進攻貴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臨近傍晚時分,紅軍后衛十三團到達獅子山西南面歪腳村一帶,得知敵軍已先期在獅子山一線布防,迅速在各險要地段修建作戰工事,以掩護大部隊向青巖城轉移、集結,并將作戰指揮部設在高寨河邊劉家碾房內。時值初春,傍晚寒氣逼人。八點多鐘,天色已暗了下來,國民黨部隊利用夜色開始發起攻擊,一窩峰向紅軍陣地涌來。交戰中敵軍傷亡100多人,紅軍也有7名戰士英勇犧牲。與此同時,紅軍五軍團、干部團的大部分和三軍團主力已分別從不同的方向齊聚青巖定廣門城下,將青巖城圍住,當時國民黨青巖區區長彭仁齋見城外紅軍勢大,又聽到獅子山方向槍炮聲打得激烈,慌忙向花溪方向逃跑。紅軍不費一槍一彈,于凌晨進入青巖城,打破了青巖城“攻不破的城池”的歷史,把蔣介石坐鎮貴陽,把紅軍消滅在黔東的陰謀徹底的粉碎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獅子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紅軍進入青巖城已是后半夜,疲憊的部隊嚴守三大紀律,自覺露宿于沿街屋檐下。第二天恰遇趕場,宣傳隊向群眾宣傳,戰士們在主要街口和場壩寫下很多標語。一時間,“紅軍是‘干人’(極其貧困的人)的隊伍”等宣傳口號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紅軍在城里休整一天,11日凌晨,繼續前進,部隊出發前,把駐地打掃得干干凈凈,臨時借用的東西及時歸還群眾。許多留在家中的老人和趕場未走的四鄉百姓站在南街兩側,目送紅軍遠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面抗戰爆發后,貴州成為了大后方,許多企業、學校等搬遷到此。浙江大學、貴陽女子師范學校、女師附中、鄉村師范學校等曾經遷徙到青巖。青巖古鎮為中國的后方教育的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紅軍在青巖播種下了革命的火種,喚醒了民眾。紅軍長征的精神,也在青巖代代相傳。在這之后的日子里,青巖成為貴陽的紅色堡壘,相繼成立了中共貴陽女子師范學校黨支部、貴州省立青巖民眾社會教育實驗區、青巖小學娃娃劇團等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動。當時還有許多人避難于青巖。時值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置點,遂把許多革命干部家屬遷徙到青巖,其中就包括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的家屬等?,F在青巖古鎮就有周氏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紅軍青巖作戰指揮部,攝于指揮部設立85周年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周恩來父親曾居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漣江日夜流走,青巖古鎮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北街和南街依然存在,沿街商鋪早已更新換代,寫真館、甜品店等現代商業早已和時尚前沿接軌,小吃店商販叫賣聲不絕。在現代商業沖擊下,“鹵豬蹄”等傳統元素的命運將如何書寫?傳承人的心里自有打算。他們撇開外界的勸阻和反對,備好香料,配制鹵水,燒上小火,精心鹵制豬蹄,終究是讓存在了百年的飲食文化延續了下來。讓人欣慰的是,隨著縹緲的炊煙從門店升起,男女老少都來了。 他們說還是傳統的小吃好吃,吃得地道,又香又有營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傳統和現代在青巖古鎮延續交織著,交織成一首永不休止的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开江县|
西昌市|
揭阳市|
巴楚县|
龙游县|
阳西县|
夏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清流县|
新余市|
海门市|
民权县|
嘉鱼县|
阿鲁科尔沁旗|
公主岭市|
利津县|
苍溪县|
姜堰市|
元阳县|
左贡县|
莱州市|
乌恰县|
武功县|
东平县|
泉州市|
洪雅县|
沅陵县|
宣化县|
白水县|
佛山市|
乐亭县|
沅江市|
青河县|
虹口区|
四会市|
沙雅县|
博客|
上饶市|
尉犁县|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