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五四運動”中的蓬萊人

桃源水含煙

劉安亮 李鵬程 <p class="ql-block">題記:歲月在流逝,但歷史會銘記。</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的1919年5月4日,一群年輕人,喚醒沉睡的民族,用血肉之軀披荊斬棘,劈開中國前路,走出屬于他們的光明。</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場偉大反帝反封建愛國主義運動,是中國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折點,讓國人第一次見識了喚醒民智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中國社會步入現代化啟蒙之旅的燈塔。</p> <p class="ql-block">運動爆發前,陳獨秀、胡適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已經滲透北京各大學,啟迪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他們熱烈自發勇敢地投入到這一政治洪流中,追求民主、科學的新風,吹過校園的圍墻,激蕩著學生們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在這一洪流中,蓬萊一位北大學生,一位清華學生,成為五四運動中學生領袖和風云人物,一位北京女師學生,成為婦女解放先鋒,擔當促進民族進步的時代覺醒者。</p><p class="ql-block">他(她)們一位是當時北京大學國文系四年級學生楊振聲,一位是清華大學高等科二年級學生潘鐘文,一位是北京女師哲學系學生孫繼緒。</p> 楊振聲 潘鐘文 <p class="ql-block">我們先來說說潘鐘文。</p><p class="ql-block">清朝年間,山東旱災,潘鐘文先輩舉家從蓬萊,北上闖關東,在山海關外寧遠州搭蓋窩棚,開荒種地,此為“潘家窩棚”之肇始,也是今日“潘家胡同”前身。</p><p class="ql-block">1896年出生的潘鐘文,字毓書,兄弟三人,個個讀書聰穎,時人稱他“潘三先生”。1914年入南開學校學習,結識了周恩來,潘鐘文在乙三班,周恩來在丁二班。他是南開《勵學》雜志主編,周恩來是《校風報》總經理,兩人從此成為好友。</p><p class="ql-block">離開南開后,帶著校長張伯倫親筆推薦信,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是清華建校以來,首位錄取的東北籍學生。</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運動,潘鐘文與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羅隆基、秘書部中文書記聞一多,成為清華愛國學生中的學生領袖。他被推舉為北京學聯副主席,主席是北京大學段錫朋。著名的全國通電《廢除二十一條》就是潘鐘文宣讀的。</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30日,巴黎和會承認日本對中國青島占領,對取消強加中國頭上“二十一條”要求,借口不在討論范圍之內置之不理。國人民族主義情緒高漲,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內,愛國學生舉行反帝愛國示威大游行。</p><p class="ql-block">5月9日“國恥紀念日”,四年前這一天,袁世凱接受喪權辱國二十一條。學生們“激于五四之事,猶覺創巨痛深”,清華學生在體育館前,舉行“國恥紀念會”,潘鐘文宣讀《廢除二十一條》,決議以此通電巴黎,要求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繼之,同學們向國旗莊嚴宣誓:“口血未干,丹誠難泯,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九日,清華學生從今以后,愿犧牲生命,保持中華民國人民土地權!”接著同學們齊集操場,焚毀日貨。</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潘鐘文帶領清華學生,前往北京城內作街頭演講,隨身攜帶毛巾牙刷,準備被捕坐牢,軍警封鎖城門,阻止學生進城,他們不為所屈,回校取來帳篷就地宿營。翌日進城,“身著制服,精神擢升,沿途散發傳單,高呼演說?!睂ⅰ巴鉅幹鳈?,內懲國賊”主張,深入民眾心中。</p><p class="ql-block">隨后,潘鐘文作為清華5位代表之一,看望城內其它院校的學生,統一行動和思想。</p> <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后,潘鐘文出國留學,讀博士期間,父親去世回國,受蓬萊籍東北大學校長王永江聘請,擔任礦物系教授;后在任職常蔭槐秘書時,幫助周恩來夫婦虎口脫險,順利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北大。東北鐵路局辭職后,任天津市市長,抗日愛國將軍張自忠秘書。1957年,任天津市政協委員,1972年病逝于天津,終年78歲。</p> <p class="ql-block">潘鐘文(前排右一)和張自忠將軍(前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策源地,發祥地,中共建黨創始人之一,五四運動“總司令”陳獨秀,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張國燾和大批沖鋒陷陣青年學生,勇敢地投入到這一洪流中,楊振聲成為其中的“闖將”、“干將”。</p> <p class="ql-block">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出生登州水城村,在蓬萊省立八中畢業后,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后,從1918年秋天起,他就參加北大進步學生組織“新潮社”籌備工作,與傅斯年、羅家綸醞釀出版《新潮》雜志,成為《新潮》編輯部書記,并從1919年3月起,陸續發表《漁家》等一篇篇小說,直接反映各種社會問題,鞭撻吃人舊社會,他呼吁青年“打碎身上枷鎖,歌唱著沖出封建堡壘!”</p><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爆發時,作為大四學生的他,時年28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3日,《申報》主筆邵飄萍報告: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失敗,學生們貼出告示。食堂吃飯時,楊振聲跳上飯桌,喊出“內懲國賊,外爭主權!”口號。當夜7時,13所高校1000多名學生,涌入北大法學院參加會議,楊振聲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5月4日,楊振聲跟隨許德衍,與同學們一起,從天安門廣場出發,直奔東交民巷使館區,遭到大批軍警阻攔,經反復交涉未果,氣氛十分緊張。這時,隊伍中不知誰喊了一聲:“去找曹汝霖算賬去!”</p><p class="ql-block">他們旋即北轉,向曹宅所在的趙家樓進發,曹宅大門緊鎖,義憤的學生砸了半天未砸開,憑借身材高大,楊振聲搭人梯率先從圍墻上翻入,打開門后,學生們如同潮水般涌入院內,后有人點燃曹宅,警察開始大肆逮捕學生,32名學生被逮捕。這一次,楊振聲并未被逮捕,但有個與他同名福建同學被逮捕,當時水城家人也是虛驚一場。</p><p class="ql-block">經過蔡元培校長幹旋,學生獲釋,楊振聲受北京學聯委托,前去京師警察廳交涉,要求返還被扣留的《五七》日刊,當時北平警察總監吳炳湘,看到他的名字,盯著他說“你還敢來?”下令將其逮捕。</p><p class="ql-block">這期間,和他從小在老家,一起長大玩?;锇?,北京朝陽大學學生,后青島大學會計處長劉本釗,在街頭演講中,被警察擊傷腿部。</p><p class="ql-block">楊振聲被關押一星期,由胡適先生保釋出獄,他曾給老家親人寫過一封報平安的信,信中充滿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賣國賊的痛恨。</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他在回憶五四時曾這樣寫道:“像春雷初動一般,《新青年》雜志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我們首先發現自己是青年,又粗略認識了自己的年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叛逆的種子。”</p> <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席卷全國,得到社會各階層廣泛支持,學生、工人、商人和市民紛紛加入,形成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抗議浪潮,上海工人開始舉行總罷工,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宣布,“批準”親日派漢奸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辭職”。</p> <p class="ql-block">1919年年底,楊振聲考取公費留學,與馮友蘭、何思源同行,一起赴美國留學。先入哥倫比亞大學讀教育學,后入哈佛大學讀教育心理學博士,同時擔任《新潮》雜志社旅美通訊記者。</p><p class="ql-block">回國后,先在武昌大學任教,后任北京大學教務長、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大教育委員會秘書長。</p> 楊振聲在美國(中) <p class="ql-block">楊振聲是五四運動的建樹者和踐行者,五四精神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貫穿他生命始終,形成他一生“愛國、科學、民主”思想基礎和價值觀。</p><p class="ql-block">1922年,在美國留學的楊振聲,與羅家倫、何思源等組成“中國留學生”代表團,面見參加太平洋九國會議中國代表顧維鈞,要求在大會上據理力爭,公正解決山東問題,不與日本單獨會外協商,此可謂“五四運動”在國外的繼續。</p><p class="ql-block">1924年,中篇小說《玉君》,一發表就引起轟動,小說旗幟鮮明站在新文化運動前沿,與舊勢力、舊傳統、舊思想,展開激烈斗爭,是繼魯迅《阿Q正傳》后,又一部反帝反封建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楊振聲發表小說《阿蘭的母親》,譴責段祺瑞政府屠殺民眾、踐踏民主的暴行。</p><p class="ql-block">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創作小說《濟南城上》,描寫人民被屠殺的慘狀,后來被收入全國中學教科書中。</p><p class="ql-block">魯迅稱其為“極要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家?!?lt;/p> <p class="ql-block">楊振聲與梁思成、林徽因、沈從文</p> <p class="ql-block">他在任青島大學校長期間,采取“科學民主、學術自由”的方針,廣聘各界英才,分別在各系任教,梁實秋、老舍、沈從文等等,可謂名流云集,英華蘊聚,陣容之齊整,在全國大學屈指可數,聘請蔡元培、章太炎、胡適、馮友蘭來校講學,形成青島三十年代少有的文化現象,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楊振聲去了東北大學。1956年,病逝于北京,臨終前,遺囑將2371冊圖書,捐贈東北大學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楊振聲與聞一多、趙太侔等人</p> 楊振聲在講課 <p class="ql-block">孫繼緒(1897年2月21日—1989年1月28日)蓬萊城里西街人。</p><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開啟后,北京15所中學當仁不讓,成立中等學校學生聯合會,北京女子師范高等學校派代表孫繼緒、王中堯參加,孫繼緒是當時北師7位評議員之一。</p><p class="ql-block">北大清華等高校學生被捕,國立教育史上第一屆女大學生們,按捺不住內心的憤怒,她們要去總統府游行示威,并推定孫繼緒撰寫請愿書。由于學校大門被關閉,奮筆疾書的孫繼緒,把請愿書從門底下遞出,再拿到總統府前,請愿書明確四條:</p><p class="ql-block">1、學校不是監獄,速釋放被捕學生。</p><p class="ql-block">2、不能以對待土匪辦法,對待學生。</p><p class="ql-block">3、不得部署軍警,干涉愛國學生演說。</p><p class="ql-block">4、對學生只能訓誡,不能拘禁虐待。</p><p class="ql-block">總統秘書陳子厚應允三日內答復。女師學生整齊隊伍,英勇行為,在運動中引起深刻連鎖反應。</p> <p class="ql-block">李超之死,1919年歷史大事件。8月16日,北京女師學生李超,因家族和男權壓迫,憂憤莫訴,積悲成疾,悄無聲息去世。從整理的李超日記中,孫繼緒敏銳察覺到,中國婦女在多重壓迫下亟需解放。</p><p class="ql-block">她和另一位同學,將李超去世之因,推向社會和公眾視野。胡適由此寫《李超傳》,進行深入剖析。11月30日下午,遲來的李超追悼會,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梁漱溟、章士釗等社會名流云集,“會場幾無空足地,全場感動,滿座惻然?!?lt;/p><p class="ql-block">孫繼緒在追悼會上發言,對舊式家庭和宗法制度,給女子帶來的壓迫和戕害進行控訴,呼吁男女教育平權。鄧中夏在《大公報》撰寫《李超女士追悼會紀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男系制和遺產制》,楊振聲組織《新潮》雜志,連續刊發評論文章,會后女師排演六幕話劇《惡家庭》。李超事件在全國引起中國婦女命運及其解放的強烈反響和討論,全國高校男女同校,經此事件,逐步傳播形成。李超追悼會,成為五四運動推波助瀾又一迭高潮。</p><p class="ql-block">隨后孫繼緒,又在北師創辦《文藝會刊》上,發表白話小說《二等車中的一位闊太太》,引起反響。</p><p class="ql-block">1922年孫繼緒北師國文部哲學系畢業后,曾先后任湖北省女師教務長,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為中國女子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p> 孫繼緒 <p class="ql-block">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五四運動中,中國崛起一位真正的愛國將軍,他的所作所為,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對五四運動走向和結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就是蓬萊孚威上將軍吳佩孚。</p><p class="ql-block">曾參加辛亥革命,在登州成立“山東軍政府”蓬萊老鄉孫丹林,此時在做吳佩孚幕僚,對吳佩孚支持學生運動,起草所有通電電文,以直系勢力影響政局和運動走向,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參謀作用。</p> 孫丹林 <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爆發時,當時的北洋軍閥,有的做縮頭烏龜,有的觀察風向,時年45歲,正在衡陽前線任前敵總指揮的吳佩孚,直接發來通電,義正辭嚴指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于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赴后繼,民草擊鐘,經卵投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他要求立即釋放被捕學生,否則眾怒難犯。</p><p class="ql-block">他回復北洋政府:“頃接來電,驚悉青島主持簽字噩耗,五哀催裂,誓難承認,軍人衛國,責無旁貸!”</p><p class="ql-block">他希望政府與日本開戰,捍衛國權:“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簽字,直不吝作繭自縛,飲鳩自殺也!與其簽字,貽羞萬國,毋寧背城借一,愿率部備效前驅!”</p> <p class="ql-block">他直接打電話給當時的總統徐世昌,陳述主張和要求。</p><p class="ql-block">在北洋政府猶豫不決時,他停止前線戰事,推動南北合議,公然與“敵人”——南方湘桂軍事派系聯合發電:“山東問題不表保留,中國絕不簽字和約!”</p><p class="ql-block">事情就是這樣的,北洋政府可以逮捕學生,可以對知識分子的要求置之不理,但是,在軍閥當政的時代,槍桿子無疑是最大的發言權,當時是皖系段祺瑞當政,而吳佩孚所在直系軍事實力,已經超越皖系,憑借軍事地位旗幟鮮明的通電,政府不能置若罔聞,否則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激變。</p><p class="ql-block">通電第三天,北洋政府通知外交代表:拒簽巴黎和約,總統徐世昌請求辭職。</p> <p class="ql-block">早在1915—1919新文化運動期間,曾為秀才的吳佩孚,就十分支持并參與,多次給予文化界人士以物質上的支持。</p><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以后的吳佩孚,在國人中有著崇高威望,段祺瑞政府卻一落千丈,直皖之戰中,皖系因為失去民眾基礎一敗涂地,吳佩孚實力更為強大。</p><p class="ql-block">1922年蘇聯革命勝利,列寧派越飛南下尋找盟友,第一站找的就是吳佩孚。吳佩孚當時提出合作條件:先歸還外蒙古和中東鐵路,最后越飛南下簽訂了《孫文越飛宣言》。</p> <p class="ql-block">蓬萊北大學生黎天才,1919年曾寫過《中國向何處去》,提出“中國就是一張白紙,染則蒼則蒼,染則黃則黃”,他是李大釗“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主要成員,后成為中共北方局黨的重要領導人、北京市委書記,二七大罷工組織人之一,當時在山東參加五四運動。</p><p class="ql-block">曾受孫中山推薦,在外興安嶺測繪國界地圖,后寫出著名歌曲《蘇武牧羊》歌詞的蓬萊人翁曾坤,辛亥革命后,于煙臺益文學館任教, 五四運動接蔡元培電示,于煙臺組織學生運動,新作歌詞《團結御侮》,與全國反帝聲勢相呼應,后去同窗好友洛陽吳佩孚處任參謀處教官。</p> 翁曾坤畫像 黎天才 <p class="ql-block">五四運動中,有三位蓬萊籍學生,成為北大、清華、北京女師學生領袖和婦女解放先鋒,有一位蓬萊籍將軍挺身而出,蓬萊人民也是積極踴躍參與支持。</p><p class="ql-block">5月6日至17日,以省立八中為主要力量蓬萊進步師生,舉行集會、罷課和示威游行,聯絡各學校致電北平學生,表示誓作他們的后盾。</p><p class="ql-block">同時聯合各校各界成立演講團,深入工廠、農村組織游行演講,與各界團體成立“國民聯合會”,提倡國貨,嚴禁日貨。</p><p class="ql-block">6月10日,省立八中聯合社會各界,將查獲日貨當場銷毀。6月16日,蓬萊縣婦女救國聯合會成立。6月17日,蓬萊派學生代表參加山東團赴京請愿。省立八中師生在五四期間的愛國活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深刻影響。</p> 朱德發 <p class="ql-block">說起來也有意思,蓬萊大柳行鎮門樓村青年朱德發,在走出山村成為學者后,也許是鄉賢間無形的天人感應,專注于五四運動文學的研究,做專著《中國五四文學史》,成為中國五四運動文學研究的奠基人,這位著作等身的山師大終身教授,也成為五四文學研究的領袖和開先河者。</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尋燈五四,舉火人間。</p><p class="ql-block">新文化和五四運動,直擊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缺少民主和科學病灶,促進封建體制向現代政治轉變,它告訴我們:只有通過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才能實現民族崛起和富強。</p><p class="ql-block">105年后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現實,讓民主和科學,真正深入融進國脈和國民血液中,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讓德先生和賽先生身影,能夠時刻伴我們惕勵前行!</p> <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楊振聲 《我與五四》</p><p class="ql-block">黃愛杰、張世峰《孫繼丁、孫繼緒傳略》</p><p class="ql-block">《吳佩孚傳》、《奉天達人錄》</p><p class="ql-block">鳴謝:</p><p class="ql-block">原蓬萊政協文史委主任、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蓬萊歷史文化研究》主編蔡玉臻</p><p class="ql-block">蓬萊歷史文化愛好者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鄂伦春自治旗| 民权县| 鸡西市| 江源县| 茌平县| 丹阳市| 遂平县| 桂平市| 大姚县| 天峻县| 光泽县| 错那县| 吉隆县| 蕲春县| 营山县| 南岸区| 永兴县| 金溪县| 都昌县| 金山区| 偏关县| 凤山市| 弥渡县| 尤溪县| 盖州市| 龙胜| 南郑县| 旬邑县| 奉节县| 潢川县| 台南县| 咸阳市| 蒲江县| 榆社县| 庆城县| 湘潭县| 双鸭山市| 视频| 巴塘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