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困住你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你對世界的認知,掌握以下這12條人生原則,能有助于你解決人生絕大多數的問題。從而改變舊的觀念,獲得新的生命狀態!</p><p class="ql-block">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p><p class="ql-block">即使是父子、母女,或者親人、愛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明白這一點,就不去強求別人的想法、做法與自己一致,不去用自己的觀點和信念強加與別人,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你獨特的地方。給別人空間也就是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溝通和關系。同樣,自己與別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p><p class="ql-block">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p><p class="ql-block">中國的家庭關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乃至人際關系都充滿了“控制”。我們總是企圖想要改變我們的父母、我們的伴侶、我們的孩子、我們身邊的人。事實上,一個人永遠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除非這個人自己真的想改變,不然你無法改變他。就像我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你無法幫助一個自己不想要改變的人一樣——每個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好的動機只能給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發生的權利。不強逼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那樣只會招來抗拒和遠離。</p><p class="ql-block">你不愿意別人控制你,那就不要去控制別人。控制或者想要改變別人之前,先控制和改變自己。問問自己,為什么我非要讓外界改變來達到讓自己舒服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只強調做法正確或者有道理,而不顧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最終的結果要達到“三贏”。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么是對的更有意義。“講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則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p><p class="ql-block">效果是計劃的基礎,也是所有行動的指針。因為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都一樣。所以,沒有兩個人的“道理”是一樣的。真正推動一個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邊,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認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個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p><p class="ql-block">沒有效果的道理,是背棄了信念和價值的規條,需要加以檢討。只追求有道理但無效果的人生,難以有成功和快樂的體驗。只有由感覺塑造的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長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產生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和心智模型。</p><p class="ql-block">換句話來說,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信息過濾網過濾過的、選擇性的。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相”。</p><p class="ql-block">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兩個人吵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和認知。任何人都無法要求對方的認知與自己一致。</p><p class="ql-block">所以,不要去試圖改變別人,也無須改變外面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它是怎樣的),只需改變我們自己(腦里的世界),人生便有所改變。</p><p class="ql-block">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反應。</p><p class="ql-block"> 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環境里出現的轉變,而是來自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態度,也就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p><p class="ql-block">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p><p class="ql-block">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沒有效果”之分。自己說得多么“正確”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的信息才是溝通的意義。</p><p class="ql-block">因此,自己說什么不重要,對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話有很多種表述方法,使聽者能夠接受說話者想要傳達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的表述方法,便是正確的方法。</p><p class="ql-block">在溝通過程中,以言語和身體語言進行溝通比文字更有效。在潛意識層面發出與接收的信息比意識層面的信息多得多。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應。</p><p class="ql-block">說話的方法由講者控制,但是效果由聽者決定。有些話,如果說了很多次,對方都沒有反應,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的,不管再說十次、一百次都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反思為什么沒有效果,該如何正確的、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溝通是更重要的事。改變說話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收聽的效果。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聽者的抗拒是對講者說話方式不夠靈活的指控。</p><p class="ql-block">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p><p class="ql-block"> 做法不同,結果才會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沒有效果,那么請你改變你的做法。</p><p class="ql-block">任何具有創新思維的做法,都會比舊有的多一分成功機會。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須用與昨天不同的做法。改變自己,別人才有可能改變。世界上每樣事物本來都在不停地改變,不肯改變的會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最終面臨淘汰或失敗的威脅。因此,只有不斷地改變做法,才能與其他人事物保持理想的關系。“做法”是規條,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點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靈活不斷地修正做法。</p><p class="ql-block">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p><p class="ql-block">有些時候,必須把全部舊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過分專注于問題本身,便會看不到周邊的眾多機會。</p><p class="ql-block">凡事都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p><p class="ql-block">我們經常聽到,或自己也會說“我沒有辦法”。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逃避和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陷入困境的人處理事情只用一種做法,并固執地認定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對事情有兩個做法的人也會陷入困境,因為他給自己制造了左右兩難、進退維谷的局面。有了第三個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做法。那些經常說著“我沒有辦法”的人,其實說的是“我不想改變”。只要我們愿意,我們都可以從任何事情上找到三種甚至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p><p class="ql-block">有更多的做法,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有選擇就有能力。現在不成功,只是說明現在用過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沒有辦法,只是說明已知的辦法都行不通。</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并使事情改變。不論什么事情,我們總有選擇的權利。“沒有辦法”使事情畫上句號,“總會有辦法”則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p><p class="ql-block">“沒有辦法”對你既然沒有好處,就要停止想它;“總會有辦法”對你有好處,應堅持這樣想。為何不使自己成為一個找出辦法的人?</p><p class="ql-block">每個人都能做出自己最好的選擇</p><p class="ql-block">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要。</p><p class="ql-block">每個人的行為對他的潛意識來說,都是當時環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p><p class="ql-block">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父母控制子女,干涉子女的選擇。這是因為父母覺得子女的選擇不好,不如父母想的周全,或者父母覺得子女這樣會“受苦”等。</p><p class="ql-block">父母通常不相信子女會做出自己最好的選擇,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事實上,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做出屬于自己最好的選擇。</p><p class="ql-block">即使那些選擇看起來不如我看到的好,但“好”并不重要,真正的“適合”,才重要。</p><p class="ql-block">有些選擇看起來確實不足夠好和完美,但確是最適合對方的。當一個人覺得舒服、開心,達到了這樣的效果,才是真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人人都可以使自己成功快樂</p><p class="ql-block"> 每一個人都有過成功快樂的經驗,也就是說已擁有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所有事情或經驗里面,正面和負面的意義同時存在,究竟是我們的絆腳石還是踏腳石,須由自己決定。</p><p class="ql-block">成功和快樂本身就沒有標準的定義。</p><p class="ql-block">靈活就是最好的能力</p><p class="ql-block">靈活便是有一個以上的選擇,選擇便是能力。因此最靈活的人是最有能力的人。</p><p class="ql-block">靈活來自減少執行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多憑觀察而運用環境所提供的其他條件。</p><p class="ql-block">靈活就是適應,就是接受。靈活是使事情更快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人生成功快樂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靈活也是自信的表現,自信越不足,堅持某個模式的態度會越強硬。</p><p class="ql-block">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和可能性,便是靈活。在一個群體中,固執使人們緊張,靈活使人們放松。靈活不代表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允許自己找出雙贏、三贏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在溝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棄立場)。“流水”是靈活學習的最好老師。</p><p class="ql-block">靈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做出改變,而固執則是在被逼的情況下做出改變。</p><p class="ql-block">圖片</p><p class="ql-block">11,沒有失敗,只有回饋,沒有錯誤,只有結果</p><p class="ql-block">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失敗”。失敗和成功就像世間的陰陽,是互相轉化的。失敗往往包含著很多非常有用的訊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回饋,然后更加接近或者獲得成功。</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們能把每次的“失敗”帶來的教訓掌握了,也就轉化成了學習的過程。自信不足的人,其潛意識里總是在找“不用干下去”或者“我就是不成”的借口,“失敗”二字便很容易冒出來。</p><p class="ql-block">不愿意接受有“失敗”的可能,便沒有資格享有“成功”的機會。</p><p class="ql-block">成功和失敗永遠是一體兩面的,接受了失敗、掌握了失敗傳達的信息,那就可以成就真正的成功。</p><p class="ql-block">圖片</p><p class="ql-block">12,動機和情緒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效果而已。我們總說:好心辦壞事。“壞事”是行為導致的結果,但是動機和情緒更為重要。一旦我們看到對方的動機和情緒,我們就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讓對方以更好的方式來行動,最后達到“好事”的結果。</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們因為結果和行為不滿意,從而否定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就等于否定了那個人的全部,那感情流動的連接就斷開了,兩個人就沒有了流動,從而產生矛盾和沖突。</p><p class="ql-block">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出你對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讓你去引導他做出改變。</p><p class="ql-block">任何一次行為絕不等同于一個人的全部。</p><p class="ql-block">行為不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滿意。</p><p class="ql-block">找出更好的做法,把這當作兩人的共同目標,便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系。</p><p class="ql-block">?</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双江|
望江县|
茂名市|
金阳县|
泽普县|
靖西县|
四子王旗|
郑州市|
鄂州市|
中江县|
平远县|
丹巴县|
南川市|
沙洋县|
射阳县|
平遥县|
南投县|
聂荣县|
临澧县|
全南县|
南皮县|
神木县|
岳阳县|
巴林左旗|
宜兰市|
长宁县|
洛阳市|
土默特右旗|
遂溪县|
曲阳县|
瓮安县|
顺昌县|
探索|
丰顺县|
博野县|
洛宁县|
白水县|
永修县|
中卫市|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