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貨幣戰爭.黃金篇》讀后

第一星

<p class="ql-block">  這段時間,硬著頭皮讀完了《貨幣戰爭.黃金篇》。</p><p class="ql-block"> 說硬著頭皮讀書,是因為原本對于貨幣學、金融學、經濟學,一竅不通。所以,雖然很早時候就買了這本書,也拿起過幾次,翻幾頁又放下,拿起幾次,放下幾次。</p><p class="ql-block"> 近來有了一點閑暇,再加上做了那么長時間的咨詢工作,學習了一些商業管理的知識,偶爾也接觸一些經濟學的知識、貨幣學的知識,所以竟然從書架上抽出來,斷斷續續讀完了。</p><p class="ql-block"> 還有就是,曾經讀過一本《泥鴿靶》的書籍,是寫美國金融衍生品的著作,歷數美國用創新的金融工具,在全世界范圍內肆無忌憚收割。于是,再次被《貨幣戰爭》這本書封面下的一行小黑體的紅字吸引:經濟危機一再證明 黃金才是真正的貨幣 黃金和自由是無法切割的一體。</p><p class="ql-block"> 有了一點讀這一本書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也曾經看過一位著名學者分析中國養老金制度的文章,在知乎發過一個想法:既然西方經濟制度下產生的養老金制度走不通,難道我們還非得這樣借用嗎?就沒有中國特色養老金的方法嗎?</p><p class="ql-block"> 年初又看到一個北大的教授,在公號上撰文說:日本通脹高期,擬從不足1%,提升至2——3%,有望刺激經濟、提升信心。她還分析了美國通過國會立法,提高赤字上限,便不再有美債違約,皆大歡喜了!</p><p class="ql-block"> 可怕呢?還是可喜呢?想了解個究竟。這樣,拿出存了近20年的這本書。終于看完了。</p><p class="ql-block"> 說真的,沒怎么看懂,又覺得好象知道了點什么,有了以下幾個話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貨幣戰爭.黃金篇》講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這本書是瑞士銀行家費迪南德.利普斯的著作。這個人曾經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創建羅斯柴爾德銀行,后來又創建了自己的利普斯銀行。一生都活躍在金融、黃金、銀行和教育領域。我所看到的是由馬曉棠翻譯的,2009年版本的書籍。</p><p class="ql-block"> 本書主要探討了國際貨幣體系、黃金市場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詳細介紹了貨幣戰爭的根源,包括二戰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度、以及美國通過貨幣政策控制其他國家的經濟。這便是黃金作為貨幣,作為貨幣錨定物,再就是只作為一種礦物質的歷史演變誘因。</p><p class="ql-block"> 大量篇幅講述美國通過其貨幣政策,試圖控制其他國家的貨幣和匯率,實現其全球經濟霸權。</p><p class="ql-block"> 這種做法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站在美國角度看,努力沒有白費,今天的美元一支獨大,金本位已經被人忘卻;站在其他國家看,他們在美國的美元體系里,拉開了經濟全球化的帷幕,卻由于美國也難以避免的經濟危機,而頻頻遭遇美元割韭菜,在這個過程中遭受了周而復始的損失。</p><p class="ql-block"> 作者反復提醒我們的是:黃金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其供應量有限,這使得它在貨幣體系中具有穩定的價值。黃金市場的不透明和不確定性也使得投資者在決策時需要謹慎。</p><p class="ql-block">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了解了國際貨幣體系、黃金市場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目的在于啟發我們對經濟、政治和金融領域的重大事件和決策進行深入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為什么黃金是當仁不讓的貨幣</p><p class="ql-block"> 黃金作為貨幣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中東地區,而其他金屬貨幣的使用則要晚得多。因此,黃金在歷史上就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可。</p><p class="ql-block"> 黃金具有獨特的屬性和優點。</p><p class="ql-block"> 黃金的易于加工和切割,使其易于成為貨幣的形狀和大小;黃金的黃色和光澤使其易于辨認和識別,這有助于提高其作為貨幣的信譽和價值;黃金在許多文化中都被視為珍貴的財富和象征性的物品,一些宗教社會中,黃金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神圣;黃金作為一種貨幣,得到了廣泛接受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黃金作為貨幣的使用,不但促進了商業和貿易的發展,黃金還可以用于投資和儲備,因為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資產。</p><p class="ql-block"> 西方古典經濟中對黃金也有一種宗教信仰般的崇拜。</p><p class="ql-block"> 比如著名詩人雪萊寫道:黃金是活著的上帝。</p><p class="ql-block"> 比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也曾經說過:現在應該以不成問題的基礎,建立國際貨幣體系,這一基礎不具有任何國家的特征,那么這一基礎是什么呢?說實話,除了黃金,很難想到其他標準。黃金沒有民族風格,它普遍被看作是首屈一指的固定不變的永恒貨幣。</p><p class="ql-block"> 曾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英國央行宣布銷售黃金時發表過一段講話,其中一段說:美國應該僅僅抓住他的黃金儲備。黃金仍然代表世界上最終的支付方式。德國1944年在戰爭時期,只能用黃金購買原材料。在緊急情況下沒有人接受法幣,而黃金一直被接受。</p><p class="ql-block"> 著名學者李嘉圖說過:經驗證明,任何國家或銀行都不能無限制的濫用發行貨幣的權利。所以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紙幣的發行都應該受到某些監督或控制。為了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紙幣發行者,本著以金幣或金條結算的原則。</p><p class="ql-block"> 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黃金是所有主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p><p class="ql-block"> 所以,這本書對黃金的捍衛,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試圖告訴我們——至少在人類社會,黃金不單單只是一種元素或固體金屬,而是自由的真正載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一個國家印制法定貨幣的數量決定于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請教了AI,也翻閱了其他四五本相關的書籍,得到這樣概念性的東西:</p><p class="ql-block"> 首先,經濟發展是影響一個國家印制法定貨幣數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貨幣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政府便需要增加印鈔量。而相反地,如果經濟發展停滯或持續下滑,則政府可能會采取減少印鈔量或者調整流通量的措施來避免通脹風險。這是拋棄黃金戰爭挑起方的最基礎理由,他們認為黃金有限,而經濟發展不可限量。黃金本位制,會阻止經濟繁榮。</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政治穩定性。一個國家內部是否穩定和有序,也會影響到它印制法定貨幣的數量。如果一個國家出現社會動蕩或者政局不穩,則可能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并撤離該國市場,進而引起貨幣貶值、通脹等問題。政府為了保持金融秩序和穩健運行,很可能需要限制某些金融活動,并適當控制印鈔量。</p><p class="ql-block"> 再次是市場供需關系。需求與供給之間始終存在著平衡點,在這個平衡點上就能夠實現價格最優化和資源分配最有效率化。同樣地,在貨幣領域里面也有類似供需關系存在:如果銀行存款利率過高,那么大多數人就會選擇存款而不愿意消費;但如果利率過低,則人們更傾向于花費而非儲蓄。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社會信心和正常運轉,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增加貨幣流動性時便可以提高銀行利率以吸收儲蓄;反之則可以通過降息來促進消費等方式來調整市場供應。</p><p class="ql-block"> 此外還有其他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是技術手段日益成熟使得造紙工藝越來越先進 ,從而使得每張紙幣所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都在下降;另外一方面打擊偽造活動也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在這個前提下, 國家印刷出合理且有效防偽措施的新版紙鈔時, 手頭擁有老款紙鈔自然不能再繼續使用。</p><p class="ql-block">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意識翻看了一些供小白了解基本知識的科普書籍。</p><p class="ql-block">比如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說道,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過程是:假如一個社會有1000元資金在流動,人們利用這1000元經營交易,白天這1000元在個人的手里流通、交易,晚上人們把錢再存到銀行。銀行會再把這個錢貸出去,賺取利息的差額。人們的交易過程會產生價值,銀行也會有利息價值。于是第一天1000元可能變成第二天的2000元,到第三天的3000元。這樣下去銀行賬戶里的錢是無止境的在增長了。所以這個社會的流動貨幣如果只有1000元,肯定會出現某個時段錢不夠用。極端情況是存在銀行的錢,人們取不走了,銀行系統便會瓦解。于是,必須適時印制新的貨幣。</p><p class="ql-block"> 創造的貨幣代表的應該是政府,而不是隨心所欲。政府怎樣確定要發多少?這又與通貨膨脹有關。</p><p class="ql-block"> 黃友牛的圖說經濟學里提到:現代基礎貨幣數量論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貨幣理論:購買力和物價水平都由貨幣數量決定。貨幣的數量越多,貨幣的價值越低,而物價水平就越高;貨幣的數量少,貨幣的價值就高,物價水平就低。表明貨幣量增加,是通貨膨脹加劇的結果。</p><p class="ql-block"> 但是,究竟怎么確定貨幣量,依然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近日,在財經作家吳曉波公號里看到一篇文章,下面是其中一段話,講述了中國貨幣問題:</p><p class="ql-block"> 中國經歷了三次“印鈔”方式的變化。2010年前,中國靠出口拉動經濟,人民幣錨定美元,每收到一美元出口款項,央行可以印八元人民幣投入到市場,出口越多,美元越多,是為“美元財政”;2010年后,中國靠投資拉動經濟,人民幣印鈔以房地產和基建為依托,即“土地財政”,地方通過土地收入來維持運轉。</p><p class="ql-block"> 如今房地產逐漸熄火,未來將依靠央行國債買賣來印鈔,即“國債財政”。政府用國債置換已鑒定的地方債務,清除地方債務的同時也向地方政府提供大量不需要償還的資金,促進社會保障體系,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社區建設等等,居民甚至不需要支付社會保障,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從而促進其他消費,如旅游、改善居住等,增加了稅收,從而創造國債財政的正循環。</p><p class="ql-block"> 這套邏輯有一個專業術語叫“財政赤字貨幣化”,指的是央行印錢,在一級市場認購并永久性地持有財政部或地方發行的債券,不計利息也不用還債。</p><p class="ql-block"> 我的理解,中國的貨幣印制與發行是有錨定物的,無論什么階段,錨定物是確定的。特別是以美元為錨定物的時候,正說明美元是貨幣戰爭的最大贏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這本書充滿著智者的焦慮</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道,無論是古典經濟學還是西方現代經濟學,每個經濟學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主張。在他那個圈子里能夠自圓其說;由于都能夠自圓其說,所以他們吵起架來也是自嗨情緒滿滿。</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曼、薩繆爾森、凱恩斯等等便是去黃金化的很富盛名的經濟學家。</p><p class="ql-block"> 弗里德曼曾在世界上好幾個國家推銷理論主張。到我們中國也見了幾個權威的高層。他建議中國采用前蘇聯的休克療法進行價格改革,刺激經濟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還真的接受了他們的團隊建議。價格改革進行了不過半年時間,整個中國的商品市場立即進入一種失控的狀態。盡管馬上叫停,依然影響了2-3年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據說業內有人問與弗里德曼一同推銷理論主張的一個張姓中國經濟學家,“你們集聚了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為什么會有這次的失敗”他總結說:我們什么都算到了?但是唯獨忽視了人們的情緒。</p><p class="ql-block"> 所以,所有經濟學家的理論,應該說都是在一定大前提下,可以實現閉環邏輯里,可能是科學的。但是拿到社會上與蕓蕓眾生、與民生、與養家糊口,甚至于在國際社會與外交、與戰爭、與外貿,進行一種價值鏈接的時候,往往都是漏洞百出的。</p><p class="ql-block"> 這本書作者自始至終告訴我們,像貨幣這樣的等價交換物無論是紙幣、金屬幣,必須有一個標的物、錨定物,用以衡量、標志法幣的存在量與流通比率。</p><p class="ql-block"> 用什么來衡量,他不應該是一套理論主張,更不應該是政治學家蓬勃的野心,他應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是一個全民都認可的東西,那一定是黃金。不可用石油,因為產地太集中,阿拉伯國家雖富足,卻已經因此受到太多磨難;不可用某國貨幣,太有民族屬性,會形成霸凌;不可用新近的創新產品,沒有歷史的痕跡,不足以服眾。</p><p class="ql-block"> 貨幣戰爭-黃金篇這本書里面,作者時常流露出這樣的觀點。批判一些經濟學家為創新而創新,盡管他們慷慨激昂,盡管他們嘔心瀝血,盡管他們下盡了畢生功夫,他們的理論,也只是在框架內糾正一些別人說法的偏頗,萬萬不可盲目拿來作為整個經濟發展的指引,會壞大事。</p><p class="ql-block"> 作者更是開篇就歷數上一個世紀30年代,歐洲經濟危機,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也曾引用馬克思的資本論觀念,指出這些都是疏離黃金貨幣本位制帶來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五、維護黃金本位,是經濟學家的責任還是作者迷茫在時代中的囈語?</p><p class="ql-block"> 從現代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各個國家無不是用借債的方式、用未來的可能性,來打造今天的所謂事業。</p><p class="ql-block"> 靜靜觀察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可能會知道當年周總理“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自豪,還有“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直到今天,無論是國家、省、市,包括縣,都在發行專項債,要用借債的方式,建設今天的美好家園。</p><p class="ql-block"> 這個東西是對,還是錯的?我們看到的一個很明顯的痕跡,便是這一切都是從西方經濟學那里借用來的。如果只是一個股市投資者,可以通過賭的方式期待明天的增長;作為一個項目的運作,可以憑借其他的有效資產做抵押,舉一次債,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個地方的經濟,作為一個時代的發展,把未來的所有可能性,作為今年的利好,榨干吃凈。我覺得這樣的經濟學,早晚會出大問題。</p><p class="ql-block"> 還有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2021年美國硅谷銀行的敗落。</p><p class="ql-block"> 美國,這個已經取得美元霸權地位的國家,政客的肆無忌憚,已經到了連本國經濟體都要蠶食的地步,更遑論所謂的結盟國家。</p><p class="ql-block"> 近日北京日報客戶端刊載一篇文章,抬出來了基辛格的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p><p class="ql-block"> 猶記2022年,俄烏沖突初起,在美國“價值觀外交”的蠱惑下,歐洲國家隨美起舞,連續出臺多輪對俄制裁措施,不斷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打破禁忌,升級武器輸送。進入2023年,歐洲對烏援助總額已接近900億歐元。除了大手筆“輸血”之外,歐洲也持續削減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美國逐漸躋身為主要能源供應國。據統計,2023年第三季度美國對歐石油和液化天然氣出口量雙雙位居歐盟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臺海局勢、南海的菲律賓爭端、朝韓的敵對升級,美國在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作者說:在凱撒和奧古斯都執政的古羅馬時期,金本位的貨幣體系,使羅馬繁榮了75年,繼任者胡亂切割、修補流通的金幣,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東羅馬從邁克爾四世開始,降低金幣的含金量,拜占庭帝國逐步成為空殼,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穆罕默德建立的阿拉伯帝國使用金幣,繁榮了450多年,在石油和美元的加持下,阿拉伯國家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宗教派系的沖突,成為今天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屢屢得到戰爭好處的人,還想從新的戰火中繼續獲利。但是,他又不像守株待兔的農夫,因為在得到兔子之前農夫什么都沒有;而今天的霸權眼見新的全球化崛起,多極化世界已見曙光,更加上他們沒有了當初金本位的束縛,于是擴大戰火區域,投入再多的鈔票,只是他們意識中的一閃念,最后不過是用提高債務限額而已。</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來,作者的智者之慮,并非虛妄,他不僅僅是一個吹哨人,今天的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無不是美國繼續美元霸權夢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六、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聯姻會怎樣?</p><p class="ql-block"> 貨幣戰爭-黃金篇作者,作為一個經濟學家,一個從業幾十年的銀行家,一直強調貨幣的印制、發行、流通,絕不能擺脫黃金這個錨定物。</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也看到,還有更多的經濟學家,他們與政治家聯姻,形成共同體,在獲取既得利益。</p><p class="ql-block">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抬出美元與黃金捆綁,美國的美元霸權意圖就已經昭然若揭。一步步把黃金只作為普通的一種商品資源對待。直至上一個世紀6-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黃金與貨幣的發行以及流通,再也搭不上半點關系。</p><p class="ql-block"> 作者詳細記錄了經濟學家與美國政客是如何逼迫瑞士央行銷售黃金的。既有瑞士央行的無奈,也有當事者的愚蠢,更有瑞士、美國經濟學人與政客的騷操作,把黃金儲備一步一步銷售殆盡,最終成功削弱了瑞士在國際上的中立和公信力。 </p><p class="ql-block"> 事實的確如此,20世紀90年代,瑞士成為黃金戰爭的主要目標,瑞士央行徹底放棄40%的黃金儲備支撐,1997年底25%不保,賬面改為保存歐元,大量拋售黃金。終于,大禍臨頭。2001年忠于政黨的《新蘇黎世報》刊載“黃金為央行帶來的好處”一文,提到:瑞士央行2000年遭受外匯損失11億法郎。而且,在國際上的金融地位拱手讓給華爾街。</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好處是什么?作者說,政客要做的事情是讓自己的野心在這個現實社會中表現出來。于是人造的世界奇跡頻頻出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關注的可能不再是民生,不再是這個世界的和諧,不再是美好的生活。他們可能因為理念的不同,或者所謂文明方式的不同,也可能因為人種的不同,便隨意發動戰爭,制造唯我獨尊,比如惡魔希特勒。</p><p class="ql-block"> 而美國,他們所要的就是美國獨尊。所以,無論從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突出表現在貨幣戰爭,美元成為最大世界法幣一個霸權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近日,由于美國大選,兩個古稀老人做電視辯論,其中一篇網絡文章介紹,美國總統通常不對貨幣政策發表評論,要給予美聯儲技術官僚的獨立性,但特朗普在其任期內,多次打破了這一傳統,曾經對貨幣政策指手畫腳。2018年特朗普曾公開發表過“我并不感到興奮”、“政策收緊現在傷害了我們所做的一切”等反對意見。可見我們的自媒體人對美國式民主多癡情,還以為美國真的是各司其職呢。其實,貨幣戰爭就是政客團體與經濟學人共同體蓬勃野心的集中亮相。</p><p class="ql-block"> 到了今天,隨著全球化的轉型,才出現了當前的多元化的格局,人民幣、盧布、歐元更多的出現在國際貿易的結算活動里。</p><p class="ql-block"> 但是,哪一個能夠有象美元那樣的地位。我們拭目以待,或許會出現永遠的多元化的格局,這個時候國與國之間的法幣交流,才可能徹底打破經濟學家與政客的共同體聯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當掌握時代方向的人沒有了道德底線,這個世界將走向何方?</p><p class="ql-block"> 這也是作者特別關心的事。這既牽涉到西方所謂經濟學理論的創新,更深入一點,是金融衍生品的創新,或者是打著創新名義設計的餿主意,會把世界引向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曾經看過一本叫《泥鴿靶》的書。作者是美國華爾街一個大銀行工作多年的金融衍生品操盤手,出版這本書之后,便從銀行系統消聲匿跡了,據說后來到了某個大學去任教。</p><p class="ql-block"> 當貨幣的流通失去了錨定物之后,各種美其名曰金融創新的東西,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一發而不可收。</p><p class="ql-block"> 比如,他們把有風險、可能根本還不上的債務,重新包裝,然后再進行拆分,由大銀行、大財團做背書,甚至于大銀行、大財團直接向公眾出售,而且信誓旦旦:多少年多少年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債權可以獲得多少多少倍的收益。</p><p class="ql-block"> 你會動心嗎?那可是大銀行、大財團的信譽做擔保的。</p><p class="ql-block"> 當年,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經講過一句話:衍生品的產生,是為了分散風險。也是為能夠駕馭風險的人準備的禮物(大致意思是這樣了)。這與中國的一句古語暗合:富貴險中求。</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人們熱衷于去買的那一紙協議,根本上就是子虛烏有。</p><p class="ql-block"> 期貨,是一個大的創新。書中講到一個涉及黃金的細節。</p><p class="ql-block"> 黃金生產者由于黃金價格低廉,于是用預測今后可能生產出的黃金為抵押,從銀行借黃金出售,是期貨的最初形式。結果,生產每況愈下,黃金生產所有的一切被抵押,至少在那個區域里要么再也不產黃金,要么產多少由銀行說了算。銀行再也不擔心自己與政客結合,可以無休無止的印制紙幣了。</p><p class="ql-block"> 試想一下,篤定明天的人會更聰明?能幫我們解決今天的經濟危機?能幫我們解決今天的債務風險?</p><p class="ql-block"> 這是不確定的東西。何況,今天的巨額債務不是必須,是野心造成的人為災難,是具有傳染性的所謂改造世界的人心不足。把這些東西交給后人,居心叵測。</p><p class="ql-block"> 個人金融衍生品就是拿這些不確定的東西來做幌子。說白了就是那些大財團完全沒有了道德底線,只要能讓我賺錢,讓站臺就站臺,讓怎么說怎么說。</p><p class="ql-block"> 如果只是敢于冒險的人才去玩這些東西,還好。他們畢竟是少數人,可悲的是,全民開始冒險了,于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全球經濟一連3-5年持續低迷。</p><p class="ql-block"> 再有美國那些政客,道德底線破防,造成人間災難無數。公開的媒體報道,美國高官拿出一袋洗衣粉沫,作為借口,拉聯合國站臺,伊拉克就這樣被攻陷了。一個國家,千百萬人的生活,就這樣被戰火摧殘,民不聊生。敘利亞、阿富汗、巴勒斯坦等等,某種具有掌舵行為的人,無視底線,拋棄規范,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p> <p class="ql-block">八、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黃金本位制破碎,美元登頂</p><p class="ql-block"> 盡管這本書是一個智者的思考,作為普通讀者也被觸發一個思維:當一個人的底線思維突破后,他的所作所為可能只是對于一個人、一個家庭造成影響。但是,一個影響國家、族群政策的人,或者領導集體的底線思維破防,錨定物還有用嗎?</p><p class="ql-block">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貨幣體系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944年7月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在美國舉行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這種制度的基本內容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確定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各國有義務協助美國維持美元官價,美國承擔各國中央銀行按照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這個時候,美元開始一家獨大。但是,至少還遵從黃金錨定物身份,稱為美元黃金本位制。</p><p class="ql-block"> 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通貨膨脹加劇,經濟危機爆發,多次發生美元的危機。美元兌換黃金使得美國入不敷出,于是美元與黃金本位制度被撼動。1971年8月份,美國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12月份,根據西方十個國家達成的協議,開始了浮動匯率。美元與黃金再無瓜葛,直接由一國中央銀行與美元發生關系。</p><p class="ql-block"> 可是,各個國家的央行不規定本國貨幣官方匯率,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發的約定,而外匯市場均以美元為錨定物。這個時候,所有的外衣完全脫光,黃金的錨定物身份被徹底拋棄。美元徹底登頂,成為一家獨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一切寄希望于明天,未來能成為唐僧肉嗎?</p><p class="ql-block"> 做為一個普通的讀者,對于貨幣戰爭很難說清楚。但是,從這本書里,想到了當前所謂的新經濟時代,貨幣政策怎么干才好。</p><p class="ql-block"> 當前的全球經濟框架,大約都是以西方經濟理論為基礎構建起來的。有一個特別的明顯傾向:都是以未來的經濟發展為賭注,用明天可能有的錢搞建設,美化今天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那么,明天是唐僧肉嗎?借助于明天之力,可以保證今天的發展模式長生不老嗎?</p><p class="ql-block"> 至今想不清這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今天的錢不夠用了,用放債的方式,你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國家,大約可以計算出利潤,能夠彌補今天的債務。這就留下一個問題:你能保證明天的建設者比今天建設者的魄力小、建設規模小嗎?</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人講的一句話“拆東墻補西墻”,特別是適合當前美國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面臨通貨膨脹,美元在去年一年連續提升利息,這是新一輪的收割邏輯。東南亞各國貨幣大幅貶值。日元對美元一度達到160日元兌換1美元,創了新高。日本一些人沾沾自喜:來購物的人多了,來旅游的人稠了。</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利好嗎?是別人手里日元多了,是人家“買日元的成本低了”。人為提高了通脹指數才好起來一點點的日本經濟,會帶來多大損失?至今學界還在測算。</p><p class="ql-block"> 美國為什么如此肆無忌憚。近期讀到的18 世紀道德哲學家曼德維爾提出"私人惡德即公眾利益"的觀念,給了我們一個理由。</p><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部分中國人都可以背誦,且都能解釋一二。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受到了環境的影響,才變得有善也有惡。</p><p class="ql-block"> 但是,曼德維爾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這其實也是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法治觀點。所以曼德維爾的私惡既公益,向人們揭示了在強制性的行為限制中,個人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可能會推進整個社會的福利。</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如果從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驅策的商業社會是應該受到譴責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為基礎而建立起一種充滿美德的繁榮社會,那純粹是一種"浪漫的奇想"。這就是著名的"曼德維爾悖論"。</p><p class="ql-block"> 曼德維爾不僅是哲學家,還是經濟學家,將他的理論對應于商業社會,你會發現“私人惡德創造了公共利益”的悖論無處不在,比如資本家的本質就是剝削勞動人民創造的價值,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些想要“賺大錢”的資本家的存在,才使得無數高精尖科技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這與美國當前一味的靠加息,圖謀穿越通貨膨脹的想法異曲同工。其實,很難說美國是在自保,還是在收割,是靠美元回流調控據高不下的債務,是積累美元以滿足軍火聯合體對局部戰爭的軍火供應,是靠人為調控債務上限草率對待盟國的作為。</p><p class="ql-block"> 上面這些問題,是面對一本智者之慮的書的淺慮。(2024.7.11)</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湟中县| 大埔区| 错那县| 兴海县| 陇南市| 醴陵市| 清丰县| 武隆县| 浮山县| 榆中县| 天长市| 新闻| 姜堰市| 西昌市| 香港| 安达市| 上林县| 镇巴县| 涞水县| 江源县| 莱阳市| 石家庄市| 和田市| 丰台区| 新乡市| 梓潼县| 宜宾县| 绥宁县| 揭西县| 珠海市| 南漳县| 商河县| 罗定市| 惠安县| 大港区| 玉溪市| 息烽县| 南川市| 通许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