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即華夏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華夏先民在中原大地、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化和文明遺跡和遺址,作為華夏子孫,我對華夏文明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和濃郁的感情,甲辰初夏,約上親朋好友來了一趟探訪華夏文明的中原暨黃河中下游人文和自然風光的探訪、攝影之旅,歷時近一個月。</h3> <h3>1、探尋華夏文明<br>陜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黃河中下游地區,亦是廣義上的中原地區,是中華傳統文化即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文化中心。這次自駕游將其諸省囊括其中。5月22日行程開啟。早上8點出發從成都北面的成綿高速一路向北過沱江、涪江,嘉陵江、漢江,跨越中國的南北屏障秦嶺,一路風馳電掣進入陜西省寶雞市,借助現代化的交通網絡“飛度陳倉”,進入關中平原。秦嶺作是中國南北的分界和黃河長江的分水嶺,過了秦嶺就從南方進入了北方,從長江流域進入了黃河流域。秦嶺北面腳下就是關中平原。關中平原亦稱渭河平原,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南部接秦嶺,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關中平原被四座雄關圍定,南邊是依山傍水,雄偉險絕的武關;北邊為西北屏障的蕭關。匈奴大單于冒頓至蕭關,屬下問:“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冒頓馬鞭一指:“匈奴人的牛羊在哪里吃草,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西邊為山勢險峻,層巒疊嶂的大散關。“大散關”是它的名字,“鐵馬金戈”是過去文化人給這個氣象森森的關隘加上的一句張揚的詞兒。東邊是北臨黃河,南靠大山的潼關。關中平原東邊的潼關為關中四關之首,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素有“第一關”的美譽。潼關的地勢非常險要,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登上北臨黃河的古城,西北望黃渭交匯形成黃河三角洲。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險路。夕陽西下,金輝殘影,雄關巍峨,河渭極目。古城雄渾,云飛霞舞,千古一關,江山永固。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出潼關后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深谷似函,古稱函谷。戰國時秦惠文王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只有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是西進長安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諸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此后兩千多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現代的抗日戰爭等。函谷關也是文化符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曾于此著述其開山巨著《道德經》,使函谷關成為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圣祭祖。“紫氣東來”就是“老子出關”時的一大勝境,流傳千古,代代傳誦。公元前491年,辭官不做的老子,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而去,打算過函谷關,尋找一處地方隱居。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里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現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發飄逸,氣宇軒昂,并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后,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孟嘗君用門客學雞鳴而逃脫追捕的典故在此發生。秦昭王本想拜孟嘗君為相,但有人進言孟嘗君為齊人,若拜他為相會損害秦國,于是秦昭王將孟嘗君關押起來。孟嘗君用門客狗盜之計騙過秦昭王將其釋放,秦昭王反應過來后又命人追捕。孟嘗君一行人逃至函谷關時又遇了難題:按照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時才開關放人,而此時天黑如墨,孟嘗君哪敢等到雞鳴,正當眾人犯愁之時,又一位門客站了出來,只見他“喔,喔,喔”撮嘴連叫幾聲,引得城關外的雄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士兵聽見雞鳴,以為天色將明,遂開門放人,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逃出了秦國。眾人很佩服這兩位擅偷盜、會雞鳴的門客,“雞鳴狗盜”一詞亦隨之流傳下來。</h3> <h3>過函谷關便進入陜州。陜州歷史悠久,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已是當時王朝統治的中心,甚至后來的陜西省也是因位于陜州這個今天的豫西小城之西而得名。陜州的地坑院民居群落可謂民居中的奇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據資料考證,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陜塬先民們已經掘地為穴而居,現在的地坑院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當地人也稱為“天井窖院”,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恒溫住宅”。在這里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我們來地坑院之前先在網上了解了一下地坑院在陜州的分布情況,于是先驅車去了幾處沒有進行旅游開發的村莊。第一個去了人馬寨。在這個村里先去參觀了一個新打造過,現作為餐館的地坑院,青磚粉墻,煥然一新,因已無需住人,僅結構為地坑院,但已無民居之實;另一個就是很原始,現在這家人已搬上地面,地坑院基本棄用,窯洞還算規整,結構完好,但墻壁斑駁,門窗殘缺,上下出行的通道是土坯斜坡的,沒有修臺階。接著又去了廟上村,這里的地坑院曾經開發過,還掛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傳統村落”等份量很重的牌子,但現已處于荒廢狀態。最后去了國家AAAA級景區 ,位于張汴鄉北營村的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 。陜州地坑院北營景區現存地坑院100余座是地坑院旅游的最佳景區,該項目分為生態觀光區、核心游覽區和休閑度假區三大板塊。在民俗文化傳承方面,主要對遺存的地坑院進行保護和整修,建設民俗文化園,集中表現古院落的歷史演變,展示豫西地區的民俗風尚和傳統的旅游觀光活動吸引大批旅游的技藝,供游客游覽參觀 。</h3> <h3>陜州以東便進入中原的中心地區,與西都長安并稱為東都的洛陽。洛陽居天下之中,地處洛水之陽,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洛陽是儒學的奠基地、道學的產生地、佛學的首傳地、玄學的形成地、理學的淵源地,各類思想文化在此相融共生、大放異彩,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均誕生于此。洛陽還是全球華人的文化之根、祖脈所系,全球1億多客家人祖居于此,中國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祖根文源。遺憾的是我們抵達洛陽時正值華北地區高溫來襲,最高溫度達攝氏40度,且陽光熾烈,幾乎白天不能較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因此未能細品歷史人文價值極高的十三朝古都,雖專程來到隋唐洛陽城遺址,但也仍然只在高高的應天門下、天堂明堂臺階前望而卻步,僅在有點樹陰的周公廟里簡單游覽。</h3> <h3>順著黃河東去,便是另一個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地區的另一個中心開封。開封也是“八朝古都”,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開封作為北宋都城,自宋代以后歷代王朝都把開封作為中國北方的區域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東京繁榮的形象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風俗民情的形象寫照。現代人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在開封打造出一個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園”主題公園。園區按《清明上河圖》1:1的比例復原再現,圖中所表現的北宋東京的社會、經濟、民俗、風物等均變成了真實的存在。園中還策劃了宋文化廣場、民俗街、宋代科技館等項目,也引進了北宋以來流傳在民間的手藝、技藝等各種場景表演。整個園區民俗風情、仿古建筑加上滿園著漢服唐裝的游客和工作人員,傳統文化氛圍十分濃郁。經過游園體驗,可以形象、具體、身臨其境、時空穿越般地感受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古代民俗風情。開封還有個比較突出的文化符號就是清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包公文化”。包拯性情剛正,嚴于律己,善于體察民情,興利除弊,因而頗有政績。因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后人廣泛傳誦他的事跡,并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國內多地以及國外的華人文化圈都有不少紀念包公的祠堂,當然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在開封。開封府,初建于五代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在歷代的官府中以北宋開封府規模最為宏大,是北宋管理國都及京畿地區的重要機構,地位非常顯赫。開封府作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過160余年的輝煌,多有親王重臣擔任衙署長官。包拯包大人執法嚴明,清正廉潔,不畏權貴,行政有方,呈現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氣,造就了以“廉政剛毅”為鮮明特色的開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傳奇,使開封府名揚天下,永垂青史。</h3> <h3>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后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在關中平原北面的黃土高原可以尋找到中華民族的根脈,黃帝陵。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后,由華族部落聯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黃帝死后,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華夏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因此拜謁黃帝陵就是所有炎黃子孫追根尋祖,慎終追遠的一大愿望。此次探訪華夏文明的中原之旅的行程是過秦嶺后沿滔滔黃河奔流到海的線路東行,第一站便是黃帝陵。祭祀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從秦始皇以下歷朝歷代君王或派代表均會來黃帝陵致祭,從唐代開始,祭祀黃帝成為國家制度。各朝各代便十分重視對黃帝陵的修繕、維護,新中國建立后,毛主席親自批示,請周恩來總理部署對黃帝陵進行維修保護,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題寫“黃帝陵”碑。現在的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黃帝手植柏”,軒轅殿、誠心亭、碑亭、漢武掛甲柏、人文初祖大殿、軒轅黃帝浮雕像、碑廊、龍魂大鐘、中華世紀柏、祈仙臺等均在軒轅廟,這里是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的主要場所,也是欣賞參觀的景觀。這里還有歷代御制的祝文碑,充滿了歷史的印記和韻味。</h3> <h3>黃河在黃土高原蜿蜒盤旋,流到陜西延川鬼斧神工、渾然天成地流出5個巨型大灣,漩渦灣、延水灣、伏寺灣、乾坤灣、清水灣,蜿蜒曲折,景象奇特。乾坤灣,是黃河流轉之間形成的一個“S”型大轉彎,彎度達320度,相傳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在乾坤灣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萌發靈感始創八卦,從此開啟了人類華夏文明的先河。乾坤灣,氣勢雄宏,內涵深邃,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灣”。乾坤灣右側有個黃河流過的村莊叫伏羲村,村子中央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山峰,其造像酷似一位長發飄飄偉大母親的形象,這位圣母形象十分逼真生動,鼻梁高聳,眉眼清晰,神態安詳的眺望著黃河,守護著伏羲村,被當地人稱為“女媧祈福”。</h3> <h3>黃河有曲折蜿蜒,更有洶涌澎湃,在乾坤灣下游的百里之外,出現一處氣勢磅礴的瀑布奇觀——壺口瀑布。黃河壺口瀑布處于秦晉峽谷的南段,河西屬陜西省宜川縣境,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連,是中國一處大型峽谷瀑布景觀。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狹谷谷底寬約400米,在平整的谷底沖成一道深槽,形成大河槽中套了一個小河槽。壺口以上,水在寬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寬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傾注到30—50米寬的深槽中,形成洶涌的瀑布。壺口瀑布極為壯觀,滔滔黃水傾瀉而下,激流澎湃,濁浪翻滾,水沫飛濺,煙霧迷濛,狂濤怒吼,聲震數里。我們初夏時節來此,因今年天旱,久未降雨,瀑布的氣勢不是特別壯觀,卻依然被其震天的濤聲和漫天的水霧所震撼。情不自禁還吟詩一首:河出伏流瀉千里,寬流急束懸瀑激。滔滔黃水飛崩下,茫茫白霧蒸騰溢。濁浪翻滾旱天雷,水沫飛濺晴空雨。昆侖涓流衍汪洋,秦晉九轉一壺吸。(待續)</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固始县|
从江县|
东安县|
永济市|
上杭县|
巫溪县|
江城|
五峰|
棋牌|
大连市|
繁昌县|
京山县|
西林县|
沂南县|
揭东县|
盈江县|
宕昌县|
阿坝|
海原县|
玉树县|
湾仔区|
马公市|
泸定县|
天等县|
海阳市|
临海市|
松江区|
游戏|
康乐县|
沙洋县|
庐江县|
大石桥市|
隆化县|
平罗县|
确山县|
皮山县|
汕头市|
宁阳县|
日土县|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