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蟬是個話嘮,整個晌午都在說著:一抹綠意把熱浪和烈陽隔開,夏天的味道在蔥郁間蔓延,葉間穿過的光影,勾勒出每份樹葉的形狀,夏天便也有了細致的模樣…嘮著嘮著,不時要扯著嗓子唱上幾曲,邊唱邊打點麥香的日子……我一時聽得入了迷。</p> <p class="ql-block"> 蟬,喊出一個高音,夏,就延長了一程;風,吹完幾遍哨子,綠,便染遍山野林間。蟬唱著沒完沒了的謠。一把老葵扇坐在無邊的暑氣中,借蟬的鄉土情懷,搖出小涼風,靜消長夏。</p><p class="ql-block"> 我,從蟬歌看不到盡頭的長調里,截取一段嘶聲與悶熱織網,偶爾打個盹,恍惚跌入清涼;蛙鼓蟲鳴夜幕里,我緩緩滑進了夢鄉,睡意蒙眬中,依稀感到外婆幫我蓋好了被單,枕著被艷陽浴過的星和月,夢里夢外就穿過了酷暑的人生…</p> 夏天,究竟是如何被我們感知的? <p class="ql-block"> 是大街上裙角飛揚的年輕女孩,是天氣預報里頻頻跳動的高溫預警,還是孩子們渴望冰淇淋的亮晶晶的眼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記憶中,夏天是由蟬鳴喚醒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窗外聽蟬鳴,八月溝邊撲流螢,便是童年夏天的生活。沒有聒噪的蟬鳴,夏天就會變得不再完整。一聲蟬鳴,叫響了整個夏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蟬鳴,仿佛便已被帶入到“雨停荷芰逗濃香,岸邊蟬噪垂楊”般的夏日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總有一只蟬先聲奪人地領唱,引來萬句相和,一句三疊,高低分明,若金聲玉振,不絕于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并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于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蟬鳴聲聲,總能喚起人們的一些情緒,夏日炎炎,讓人燥熱難耐,但有人卻不覺得蟬鳴聒噪,反而會帶來一種特別的寧靜。就好像詩人王籍所寫的那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在熾熱的夏日,蟬的高歌,有時候還會反向給人帶來寧靜與反思,所以有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被瑣事纏身,而蟬鳴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們在忙碌之外,還有一個廣闊而寧靜的自然世界。 當蟬鳴聲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靜下心來,聆聽這大自然的“饋贈”。在蟬鳴的夏天,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寧靜之地,一顆寧靜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蟬鳴就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在忙碌之余,也要享受生活。提醒我們除了眼前的生活空間,還有一個廣闊、治愈的自然世界。</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報》“綠葉下的蟬兒在炎炎夏日里喧鬧著, 它們的聲音穿透了樹蔭,使得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夏日的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文化中,蟬被視為品格清高、遠離塵世的象征。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唐代虞世南的《蟬》詩中寫道:“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借蟬鳴表達高潔的人格。如今人們還賦予蟬更多含義,比如用玉蟬佩戴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掛在胸前,寓意“一鳴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聲蟬鳴,一直從先秦到今天,已然伴我們度過幾千個夏日。蔣勛先生曾這樣贊美這一聲蟬鳴:“仿佛久遠劫來,微塵與世界都如此發聲”,這跨越歷史時空的時間感,著實讓人動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唱響了整個夏日的一聲聲蟬鳴,每一聲都那么熱烈、高亢、激揚,像極了一個熱血少年的生命,血氣方剛,熾熱又綿長!</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krnn3ed9sZaKn_Rr_sB3A"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移步本人公眾號看原文更精彩!搜微信(遇見藝韻)關注一下,謝謝!</a></p> <p class="ql-block"> 簡媜的蟬鳴,是在黃昏時邊散步邊聽的。一會如行云流水,一會如驚濤拍岸,突然,它們戛然而止,又此起彼伏。在聲聲蟬鳴里,自己原先緊緊抓著的愁緒,仿佛也被一并帶走了。</p> <p class="ql-block"> 兒時聽蟬,壓根不懂聽蟬的樂趣。陸游在《夏日雜題》中說,“滿地凌霄花不掃,我來六月聽鳴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我真正明白聽蟬的樂趣時,蟬聲卻被喧囂的城市淹沒。沒有蟬聲的夏日寂寞而漫長,于是乎,我便開始懷念那蟬鳴聲聲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但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都太忙了,忙著說話,忙著表達,忙著為別人操心,卻沒有空和自己相處,沒有空聽聽自然了嗎?“忙得與美的事物擦身而過都不知不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應該找一條清澈潔凈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三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簡媜就感嘆道:<b>“聽聽親朋好友的傾訴,這是我們常有的經驗。聆聽萬物的傾訴,對我們而言,亦非難事,不是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張潮的《幽夢影》里說:<b>“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方不虛此生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其實,聽蟬鳴夏,聽的也是一種意境、一種情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夏天的聲音,如蟬鳴、如蛙叫、如蟲鳴,皆是人間的絕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傾聽,就已是美好。</b></p> <p class="ql-block"> 當蟬鳴聲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靜下心來,聆聽這大自然的“饋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蟬鳴,群蟬和;一曲終,一曲起,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它們宛若龐大的樂隊一齊拉起絲弦,樂聲洪亮聒耳,日夜不息,樂此不疲。它們無需指揮,歌聲卻渾然一體,如行云流水,既渾厚又圓潤,既激昂又柔和。變化自如的唱腔,靈活自如的演技,連歌唱家們亦自嘆不如。</p> <p class="ql-block"> 蟬鳴聲聲,總能喚起人們的一些情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蟬鳴聲中回憶起了童年,所以心生純真與美好。在那個知了聲聲的童年夏天,有池塘榕樹,有操場秋千,還有一起在午后吃瓜納涼的伙伴。</p> <p class="ql-block">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在蟬鳴聲中,獲得愉悅感。不管是什么感覺,它都讓我們在片刻中面對了自己的內心,看見了自己的某種心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沒有網絡和手機的少年時代,暑假里除了跳河里洗澡,最開心、最有趣事情就是摸爬猹、粘蛣蟟、收集爬蟬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童年的夏天,是從一聲蟬鳴開始的。</b>斑駁的樹影,柔軟的熏風,還有清脆婉轉的鳥叫聲。時間總是過得很慢,抓住一只蟬,就以為抓住了整個夏天……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p> <p class="ql-block"> 各地捕蟬的手法大同小異,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寫的一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孩子捉蟬用粘竿──竹竿頭上涂了粘膠。我們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粘。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短短幾十個字,描寫得生動又準確。</p> <p class="ql-block"> 粘蛣蟟是白天的活動,三兩個玩伴,扛著長長的竹竿,褲兜里裝著在家里洗好的面筋,拿塑料袋包好,直奔家后的樹林子里。正午前后天氣最熱的時間,是蟬鳴做熱烈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 站在樹林子里,循著蟬鳴聲,快速鎖定目標,從褲兜里掏出洗好的面筋,揪下一小撮粘在竹竿的端頭,小心翼翼的將竹竿輕輕舉起,伸向剛剛鎖定的那只蛣蟟。要一點點的靠近,不能驚動它,一旦被發現,它會發出一聲長鳴,“嗖”的一下疾速飛走,另棲高枝,臨走還會“滋”一泡,那大概也是一種自我保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音</p>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傍晚,天兒剛擦黑,西邊的晚霞還未完全散去,從村前的河坡上,家后的樹林子到田間地頭上就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了。而此刻,叫了一天了蟬,卻開始消停了。它們在等著下一班即將破土而出的“隊友們”金蟬脫殼,一起唱響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繁茂的綠蔭中,蟬鳴是夏天不變的旋律。這些小小的昆蟲以其獨特的生命歷程,訴說著堅韌與變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黑暗的泥土里孕育了幾年光陰的金蟬子,不懼暑熱,一身金甲,破土而出,奮力的爬上樹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黎明到來之前,努力撕裂金甲,破殼而出的金蟬,身披雙金翅,又一次歷劫而生。</p> <p class="ql-block"><b> 數以年計的等待,只為換取一季的高歌。</b>這種對于生命的惜重,實在是讓人動容,難怪鄭振鐸說這聲音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如三毛說:“詩中自有其生命情調,有點近乎自然派的樸質,又有些曠遠飄逸,更多的時候,尤其當它們不約而同地收住聲音時,我覺得它們胸臆之中,似乎有許多豪情悲壯的故事要講。也許…”</p> <h3>蟬的蛻皮羽化</h3></br><h3> <p class="ql-block"> 沐浴著早晨的清涼露水,迎著夏日第一縷陽光,歷劫而生的金蟬鼓起腰身,發出今夏屬于自己的第一聲蟬鳴,喚醒一整個熱烈又張揚的夏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當毒辣的太陽炙烤大地,熱浪一波接著一波掠過麥田。風里飄蕩著麥粒的清香,“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的場景火熱上演。群蟬們不請自來,為這盛大的麥收合奏一曲激昂的樂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蟬的一生,是一部濃縮的自然史詩,充滿了挑戰與奇跡。終年蟄伏土中的雄蟬,一朝蛻變,便肆無忌憚地鳴叫起來,在其有限的“蟬生”里,合奏著一首快活逗趣的交響曲。</p> ? ? ?“中國人眼里的故鄉,是夏天的蟬鳴,是蟲舞,是蝶飛,是胡同里涼爽的過堂風,與樹蔭下的葉子飄”。? ? ? 陽光明晃晃的,樹葉微搖,投下斑駁的光影,光著上身的男孩蹦蹦跳跳地走過,黝黑的皮膚反射出健康的光澤,屋內風扇緩緩轉動,涼席上是熟睡的孩子,頭發隨風微動,安然的樣子仿佛連夢境都被風撫慰…? ? ?試想,這夏日的光景,如果沒有蟬鳴做背景音,是不是就顯得不夠飽滿,仿佛一首詩缺少了韻腳,不再生動? <p class="ql-block">所以: “聆聽,也是藝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寬闊是最佳的音響設備。想象那一隊一隊的雄蟬斂翅踞在不同樹梢端,像交響樂團的團員各自站在舞臺一般。只要有只蟬起個音,接著聲音就紛紛出了籠。它們各以最美的音色獻給你,字字都是真心話,句句來自丹田。它們有鮮明的節奏感,不同的韻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們有時合唱有時齊唱,也有獨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們不需要指揮也無需歌譜,它們是天生的歌者。” 三毛</p> <p class="ql-block"> 無蟬不夏天!蟬,又名“知了”。知了知了,熱啊熱啊!蟬鳴成了盛夏必不可少的景致。驕陽酷暑里的聲聲蟬鳴,是生命活力旺盛的一種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鄭振鐸說喜歡聽蟬鳴,它們高高地棲在大樹上,越是陽光熱烈,聲音就越鬧,“那鳴蟲的作響,真不是凡響。”</p> <p class="ql-block"> 現代人多不知,蟬的形象還曾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出名的吉祥紋飾,寓意多子多孫、人丁興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記屈原傳》中稱贊蟬幼時生活在泥土里,蛻變成蟬后棲居于樹上,餐風飲露,有著如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在古人看來,蟬之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歷盡劫波,不爭不搶,奉絕響于世人,了殘生于秋霜。</p> <p class="ql-block"> 三毛聽過的蟬鳴,是夏天的絕句。音色優美,節律明朗,它不是唐詩宋詞那樣的詩,而是蟬對夏天的熱愛,是一首抒情詩。 </p> <p class="ql-block"> 當蟬鳴聲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靜下心來,聆聽這大自然的“饋贈”:</p><p class="ql-block"> 一蟬鳴,群蟬和;一曲終,一曲起,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它們宛若龐大的樂隊一齊拉起絲弦,樂聲洪亮聒耳,日夜不息,樂此不疲。它們無需指揮,歌聲卻渾然一體,如行云流水,既渾厚又圓潤,既激昂又柔和。變化自如的唱腔,靈活自如的演技,連歌唱家們亦自嘆不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蟬鳴聲聲,總能喚起人們的一些情緒。 在蟬鳴聲中回憶起了童年,所以心生純真與美好。在那個知了聲聲的童年夏天,有池塘榕樹,有操場秋千,還有一起在午后吃瓜納涼的伙伴。 </p> <p class="ql-block"> 古人愛聽蟬聲者,晉有傅玄《蟬賦》形容蟬聲是“泊無為而自得兮,聆商風而和鳴。聲嚖嚖以清和兮,遙自托乎蘭林。嗟群吟以近唱兮,似簫管之余音。清激暢于遐邇兮,時感君之丹心”。唐人虞世南的那首《蟬》,前兩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把蟬鳴清脆的聲音描寫得如在耳畔,以至于后人常說,“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p> <p class="ql-block"> 蟬之聲是高曠的,帶著自己的滿足之意。不同于秋天的蟲鳴,不必去歌唱凋零,不必為到來的冷清悲傷,只為熱烈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在夏天的印象中,麻雀的瑣言碎語、青蛙的鼓舌噪聲、螞蚱的清吟幽唱,都抵擋不住蟬的不知疲倦的喋喋不休,它那強有力的波長壓制了小村莊夏天的各種聲音。蟬的頻道與信號強烈地不容你去調換。</p><p class="ql-block"> 當它在午后的樹枝上聲嘶力竭地鳴叫,就仿佛粗獷豪爽的西北漢子,站在黃土莽塬的深溝邊,吼一曲信天游,或一兩嗓子秦腔,充滿了恢宏響亮。</p><p class="ql-block"> “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以優美的音色,明朗的節律,吟誦著一首絕句,這絕句不在唐詩選,不在宋詩集,不是王維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它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三毛)</p><p class="ql-block"> 時而它們又摒棄了抒情式浪漫式絲竹小調,江南細雨,小橋流水,水中明月那樣輕柔委婉。而是象挾著黃土的狂風,大氣磅礴,氣勢恢宏,是雄關漫道,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是大漠孤煙,跌宕起伏,豪情萬丈。是沙場點兵,挑燈看劍,英雄鐵淚,舍我其誰。</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奇怪的是,盡管蟬鳴喧天,我們在夏天的午間仍是睡得香甜,有人說因為這是規律的“環境噪聲”,不同于分貝不一、動靜摻雜的喧鬧聲。</p><p class="ql-block">于是人們沉沉睡去,什么都不覺得,然后過了良久,夢醒時分,依然是蟬聲滿耳。朱熹《南安道中》的詩:“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一個“韻”字,真乃神來之筆,解釋然了。</p><p class="ql-block">曾看到一則新聞報道,有市民因蟬鳴投訴相關部門,將其視為“高頻噪音”。蟬鳴,同風聲、水聲一樣,都是大自然的聲音,怎么在一些人的眼里,竟變得如此不堪了?</p><p class="ql-block">其實,蟬鳴不僅是一種聲音,它還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自然哲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將蟬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他在《昆蟲記》中寫道,蟬在黑暗的地下要做四年的苦工,才換來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怎能不放聲高歌?在西方文化中,蟬被視為演奏家的象征,至今許多豎琴上仍飾有蟬的形象。還有個冷知識:叫聲洪亮的都是雄蟬,而雌蟬幾乎是無言的,被稱作“啞蟬”。</p> <p class="ql-block"> 還有唐詩中,寄蟬寓人格的三首著名的“詠蟬詩”,有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p> <p class="ql-block"> 生而為人,誰不曾如蟬一樣墜入泥土,誰又不曾如蟬一樣,披上堅硬的盔甲拼搏沖突,我們都渴望著有一天能展翅飛翔,高枝放聲。所以,請用心聽蟬的高唱吧,珍愛它的歌聲,因為,那也是你或者我,熱愛生命張揚自我的嘹亮歌聲。 </p><p class="ql-block"><b> 懂得了蟬鳴,或許就懂得了生命。</b></p> <h3>蟬之生命詮釋,如長纓在手的終軍、霍去病、神童曹沖、王勃、民族英雄夏完淳……他們最大的不過24歲,最小的僅僅13歲,至今婦孺皆知、千古流芳,又有誰能說他們的生命短暫呢??</h3></br><h3>“蟬之聲音”嘹亮了整個世界,“蟬之崇拜”深入民族魂魄,和著曹植“皎皎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的《蟬賦》聲,“至潔之蟲”的文廉、儉信、高潔、清遠品德,于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彌漫開來。</h3></br><h3>樹上的蟬,讓我仰視終生。</h3></br><h3> ? ? ?蟬之聲是高曠的,帶著自己的滿足之意。不同于秋天的蟲鳴,不必去歌唱凋零,不必為到來的冷清悲傷,只為熱烈的夏天。? ? ?在夏天的印象中,麻雀的瑣言碎語、青蛙的鼓舌噪聲、螞蚱的清吟幽唱,都抵擋不住蟬的不知疲倦的喋喋不休,它那強有力的波長壓制了小村莊夏天的各種聲音。蟬的頻道與信號強烈地不容你去調換。 <p class="ql-block"> 當它在午后的樹枝上聲嘶力竭地鳴叫,就仿佛粗獷豪爽的西北漢子,站在黃土莽塬的深溝邊,吼一曲信天游,或一兩嗓子秦腔,充滿了恢宏響亮。</p> <p class="ql-block"> “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以優美的音色,明朗的節律,吟誦著一首絕句,這絕句不在唐詩選,不在宋詩集,不是王維的也不是李白的,是蟬對季節的感觸,是它們對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寫成的一首抒情詩。”(三毛)</p> <p class="ql-block"> 時而它們又摒棄了抒情式浪漫式絲竹小調,江南細雨,小橋流水,水中明月那樣輕柔委婉。而是象挾著黃土的狂風,大氣磅礴,氣勢恢宏,是雄關漫道,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是大漠孤煙,跌宕起伏,豪情萬丈。是沙場點兵,挑燈看劍,英雄鐵淚,舍我其誰。</p> <p class="ql-block">實際上奇怪的是,盡管蟬鳴喧天,我們在夏天的午間仍是睡得香甜,有人說因為這是規律的“環境噪聲”,不同于分貝不一、動靜摻雜的喧鬧聲。 </p><p class="ql-block"> 于是人們沉沉睡去,什么都不覺得,然后過了良久,夢醒時分,依然是蟬聲滿耳。朱熹《南安道中》的詩:“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一個“韻”字,真乃神來之筆,解釋然了。</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krnn3ed9sZaKn_Rr_sB3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清丰县|
彭州市|
天门市|
清远市|
萝北县|
潞城市|
丹巴县|
潜江市|
剑川县|
邢台市|
武陟县|
个旧市|
中阳县|
郁南县|
子洲县|
镇赉县|
云浮市|
海丰县|
广河县|
亳州市|
祁东县|
琼结县|
邯郸县|
讷河市|
卫辉市|
淅川县|
登封市|
彭州市|
安达市|
龙海市|
沈丘县|
汨罗市|
夏津县|
青州市|
濮阳市|
新昌县|
东台市|
江西省|
铜山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