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古鎮,即伍佑古鎮,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區南環路以南,蜿蜒的串場河形成獨特的半島特征,這片土地曾經因為盛產河蚌和珍珠而榮獲了珠溪的美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古鎮所在地伍佑場始建于西漢,復興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在兩淮鹽場中享有“三十六鹽場,大不過伍佑場”的美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昔日的珠溪古鎮如今已成為鹽城市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鎮之一。(網絡航拍圖)</span></p> 古鎮沙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古鎮沙盤。</span></p> 導覽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古鎮導覽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年歷史的變遷未改變古鎮“九街十八巷”的框架,巷道肌理清晰,古建筑保存較多,已經公布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50多處,“六河、九街、十八巷、二十六橋”的傳統脈絡歷歷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走在古鎮中,迷人的小橋流水、古典的江南水鄉特色的建筑,讓人感受到時光在這里慢下了腳步。</span></p> ??星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坐落在小島上的魅星閣。魁星,又名文昌星、文曲星。宋代以來,魁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者的供奉對象,人們視魁星閣興廢為人文盛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伍佑境內除建有魁星閣外,在南街東側、場公署西側分別建有文昌閣和文昌宮。每當鄉舉里選之時,四鄉八里學子攜香燭、奉供果,前來文廟、魁星閣祭拜孔圣人、魁星。</span></p> 明倫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倫堂,古代學子成才之地。明倫堂最初出自《孟子》,意為“明人倫”,即闡明和弘揚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在古代,明倫堂多設于文廟、書院、太學、學宮的正殿,是讀書、講學、弘道和研究之所。它不僅是傳承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而且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社會精英講學論道的地方,同時也承擔著傳播文化與學術研究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明倫堂,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千古風流人物的陶瓷塑像撲面而來。這些塑像是以臺灣國畫家江逸子先生繪制的《孔子圣跡圖》“退修詩書”為樣本,采用傳統陶泥經現代工藝燒制,再現了當年孔老夫子傳道授業之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 </p> 敬一亭和“敬一箴”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一亭,亭內豎立“敬一箴”碑。碑高197厘米,116厘米,厚14厘米,底部有標,為圓頂豎立型。整個碑四周為14條群龍戲珠云紋圖案,碑上端額篆“御制”二字,伴以二大龍戲珠,下端為四龍戲珠,左右各刻四龍翔云直上,龍騰云涌,極為生動,且雕刻精致,紋飾瑰麗莊嚴。</span></p> 蹴鞠運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板上兩個古代人在干啥?琢磨一下,原來是在玩蹴鞠。蹴鞠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起初是一種民間娛樂方式,后來發展為競賽性的踢球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蹴鞠對現代足球的產生有重要影響,被認為起源于中國。然而,隨著現代足球的流行,蹴鞠已經處于瀕危狀態。現中國已將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span></p> 尊經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飛檐巍峨、斗拱繁復的尊經閣。尊經閣是一種用于貯藏儒家重要經典及百家子史的藏書樓。尊經閣的設計和建造體現了對儒家教育的重視,它不僅是儲存書籍的地方,也是文化傳承和學習的重要場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尊經閣,展臺上陳列著一系列精美的古代建筑模型,再現了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會試”場景。這些細致生動的模型,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到古代科舉考試的規模和氛圍,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教育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榜題名。鹽城歷代登科名表,將鹽城地區通過科考途徑考取功名的重要人物予以呈現。登科,指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特指考中進士,也說“登第”。古時,學子參加科考,功名以放榜公布為主,朝廷級放的是“金榜”。自古至今,“金榜題名時”都是人生中最大喜事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文北武”是鹽城歷史文化的一個奇特現象,東臺、鹽城兩地讀書人多,當文官的多,阜寧立縣最晚,但武將、武官、武舉特別多,清朝曾考出至少43位武舉人。鹽城歷史上人才輩出,兩位武狀元朱同宗、徐開業;大清榜眼孫一致;明朝探花夏曰湖、清初探花孫曰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鹽城(含東臺、阜寧)籍清朝進士、舉人(文)有成就、有貢獻者的也頗多,如光緒六年進士,維新派官員丁立鈞;乾隆元年進士,國學名家、書法家,官至國子監助教、翰林院編修、山東學政等職位的徐鐸;咸豐十年進士,曾任福建按察使、福建船政大臣、光祿寺卿等職的裴蔭森。</span></p> 鄉賢名宦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鹽城鄉賢名宦。戰國秦漢以來,鹽城先民就于此地“煮海為鹽”,此后二千余年的悠悠歲月中,鹽城積淀了豐厚文化底蘊,人杰地靈,黃海之濱的這方水土孕育出無數崇高德行和杰出才華的賢達人士,引領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于其地而德業、學行著于世者謂之鄉賢,仕于其地而惠澤于民者謂之名宦。歷代的鄉賢名宦無論是在思想品德、個人學識還是家庭風范、社會貢獻等方面,都為民眾樹立了榜樣,堪稱楷模。鄉賢、名宦之祀其來久遠,其意義首要在于扶翼圣門、彰顯人倫;其次在于激勵后人追踵前賢;此外,亦有化民導俗之德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鄉賢名宦祠因場所之限,僅擷取部分菁英,以紀念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陸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因崖山海戰兵敗,背著衛王趙昺赴海而死,時年四十四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士誠:元末鹽民,揭竿起義,建立大周政權,在平江(今天的蘇州)稱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學巨匠,與弟子羅貫中曾隱居白駒場,撰寫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艮:明代哲學家,創立的泰州學派聞名全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曹:明代書法家,其作品漂洋過海,飲譽全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柳敬亭:明末清初著名評話藝術大師,以其精湛技藝名聞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吳嘉紀:清初布衣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與歷代群賢共放異彩,被稱為“清初三大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喬冠華:近現代人物,江蘇省鹽城東喬莊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以其出色的外交表現成為中國外交自信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陳慰峰:免疫學家,中國現代免疫學研究的開拓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曹文軒:兒童文學作家,江蘇鹽城人,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2016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是中國作家首次獲此殊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名人在不同領域為鹽城乃至中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展現了鹽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玻璃罩里的這個石頭叫門墩,又稱門座、門臺,是用于東亞傳統建筑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構件,多為石制,但也有木制者。整體稱門枕石,門外部分稱為門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伍佑場新建文廟碑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空曠的廣場,牌坊上“德配天地”四個大字赫然入目,牌坊下一只可愛的小熊抱著月亮在閉目沉思。我想它一定在思考“德配天地”的含義!“德配天地”來自《禮記·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德配天地”,就在體驗與天地同體、同具、同流的人生價值體驗。“德配天地”,既是心之本體,人生境界,又是修為工夫,功夫之至。</span></p> 文 ?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古鎮文廟自宋代以來就不斷的重修和擴建,成為古鎮上的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文廟其主體建筑包括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等,布局規整,氣勢恢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大成門,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孔子塑像。孔子站立在高高的基座之上,面容慈祥莊重,雙手交叉在胸前,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香爐中香煙裊裊,考試前,許多當地人前來祈求智慧,祈求好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成殿內彌漫著一種肅穆而莊嚴的氣氛,仿佛時間在這里凝固,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崇尚學問與禮儀的時代。“萬世師表”橫匾高高懸掛,正面墻上是先師孔子的行教像。畫像中的孔子身著寬袍大袖,頭戴儒巾,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世間萬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成殿的兩旁,靜靜地擺放著編鐘和古琴等樂器。排列有序的編鐘在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柔和的光芒;古琴光亮的琴身,細膩的絲弦,無不透露出一種靜謐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成殿里,我仿佛能聽到孔子的教誨。聽到編鐘雄渾美妙的撞擊聲,感受到古琴的余音繞梁。每一位步入大成殿的人都能深深地體會到儒家文化的厚重與深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廟系祭祀孔子的場所,經2000余年發展演變,已成為宣揚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追隨先師的孔門弟子經歷代王期的精心甄選,到清末已固定為文廟禮制,按位次排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分別是“東廡”、“西廡”,是后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孔廟二廡供奉的先賢先儒,先賢者以明道修德為主,先儒者以傳經授業為主。歷代以來先賢先儒的數量多有更替,主要依當時統治者對于從祀者的政治判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廟中的先賢,大多數為孔子的弟子。乾隆六年(1741年),禮部頒定《文廟正殿兩廡位次圖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東西廡從祀的先賢確定為七十七人(東廡三十九人、西廡三十八人),先儒為四十六人(東廡二十三人、西廡二十三人)。其位次是清朝頒定,故成為文廟禮制,各地繼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至民國八年(1919年),曲阜孔廟從祀東西廡的先賢達到了七十九人(其中東廡四十人,西廡三十九人),先儒達到了七十七人(東廡三十九人,西廡三十八人)總計15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廟祭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祭孔子,二祭四配,三祭十二哲,四祭先賢、先儒,隨著等級的不同,所享受的禮遇也隨之而變化。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現在兩廡中一般陳列著歷代石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古鎮孔廟大膽創新,采用了彩塑陶泥,用陶塑技法來塑造先賢先儒。陶塑,2006年入選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東廡,只見一個個牌位前的陶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面部表情肖像塑造,眼神刻畫生動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西廡,供桌上三尊塑像。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子的像通常會有兩個人陪伴在其兩側,一文一武,分別象征智慧和勇猛。文的代表是顏回,武的代表是子路。這兩位弟子在孔子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在孔子的教學生涯中占據一席之地,也在孔子的思想傳播和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彩陶塑這一古老手工技藝與儒家文化相結合,體現了經典文化的內涵。用具有創新型意義的系列作品,通過不同場景安排,講訴孔門文化故事,具有很強的故事性、空間感,直觀生動的展現了傳統文化,具有很好的傳播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珠溪(伍佑)古鎮的文化淵源悠長,如果我沒有在這里漫步,很難想象這個地方還與兩部古典名著有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中,部分人物故事便汲取了當時伍佑鹽商文化和碼頭文化的精髓。而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鏡花緣》更是與伍佑古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說這本書正是在伍佑完成的。書中提到的枯枝牡丹,如今仍在珠溪(伍佑)古鎮的陳家大院里綻放著它的美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未完待續,下篇將繼續講述珠溪古鎮的故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印江|
太白县|
罗田县|
怀集县|
南溪县|
南召县|
阿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新密市|
广汉市|
辽中县|
甘洛县|
农安县|
会同县|
泰来县|
沅江市|
新营市|
金坛市|
辛集市|
鄂州市|
靖西县|
荃湾区|
星子县|
开平市|
邻水|
嘉峪关市|
滁州市|
西平县|
荥经县|
潜江市|
冕宁县|
临朐县|
云浮市|
青川县|
枣庄市|
内黄县|
高青县|
宁晋县|
房产|
东乡|
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