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成都,有這么一群“淮南”人</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紙鶴</h5> 在今四川成都市成華區下澗槽的中車成都機車車輛廠的家屬區,有這么一群“當地人”<br><br>把“不行了”、“完了”喊叫“貓比了”、“耶熊了”;<br>把“油條”喊作“油果子”;<br>把“行不行?”喊作“可造?”;<br>把“死了”喊作“屁掉了”;<br>把“騙人”叫“屁人”......<br><br>朋友,您有沒有感到驚訝?心中是否存有疑惑?<br><br>這,不就是咱地道的“淮南話”嗎?!<br><br>為什么遠在150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會有這樣一群操著“淮南”口音的人呢?<br><br>原來,他們就是生活在成都的“成二代”、“成三代”。他們幾乎都是在成都出生,在成都成長,可為什么異于成都話,說的卻是淮南口音呢?<br><br>這就不得不提及70多年前,為支援大西南鐵路建設,原九龍崗鐵路工廠被國家征調,451位職工響應國家號召,攜家帶口,約2000人成建制的跨越千山萬水大遷移的那段往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br>1950年,四川全境基本得到解放。國家對鐵路交通的需求刻不容緩,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都至重慶的成渝鐵路正在緊張的建筑中,急需一個專業的機車修理廠。但已等不及建立本地的機車廠,況且也無熟練的技術工人和設備。<br><br>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通過多方調研,1951年8月,由滕代遠部長定奪,征調安徽蚌埠鐵路分局淮南九龍崗鐵路工廠前往大西南支援鐵路建設。<br><br>就這樣,四百余名九龍崗鐵路工人響應國家的號召,義無反顧地移居西南重慶,播下了西南地區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發展的種子。<br> <br>來到重慶后,他們面臨著諸多困難,氣候的濕熱、語言的差異、生活習慣的差異、工作環境的艱苦,都沒有讓他們退縮。他們憑借著堅韌的毅力和對國家鐵路建設的滿腔熱情,迅速投入到工作中。<br> <br>然而,隨著成渝鐵路建設的推進,成都對于機車車輛廠的需求更為迫切。于是,1954年11月他們再次遷移,來到了成都二仙橋。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白手起家,從無到有,逐步建立起了成都機車車輛廠。<br> <br>在建設工廠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更帶來了家鄉的文化和語言。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淮南話”得以傳承和延續。盡管他們身處異鄉,但鄉音未改,那份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對國家建設的無私奉獻精神,始終伴隨著他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div><br>關于這次遷移西南的過程,我輾轉聯系到四川成都。<br><br>在方傳國先生的幫助下,我得與其已96歲的老父親方自泉先生隔空視頻聊天,畫面打開,但見老人家氣色紅潤,精神矍鑠,高興地招呼我:<br><br>初次見面,你好!老鄉。<br>......<br> <h5>96歲的方自泉先生</h5> 我是洛河方家樓高塘寺(今九龍崗方崗村委會東徐莊北)人,小時候父親在江蘇吳縣打工,1937年我8歲那年,父親把我接去在私立敦仁小學上學,1942年7月13日差兩個星期沒能上完六年級。1943年初隨父親回到家鄉,趕上日本人鐵路機廠招工,我去九龍崗就考上了。然后把我們送到日軍華中鐵道株式會社江蘇常州戚墅堰機車廠一個技術學校培訓,當學徒。這個學校相當于“技校”,我在這上了三年。后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打罵,1945年5月回到九龍崗,被分到鐵路機車廠干鏇工(車工)。開始住在南山下的鐵路機廠宿舍“華山寮”(花山村,今淮南十四中家屬區東邊),西邊十幾米就是日軍警備隊大院。以后住在九龍崗車站東北一點的“老瓦房”,旁邊是小鬼子炮樓。<br><br>為滿足檢修機車需要,日本人在原機廠旁建了一間大廠房,非常高,我們叫“大樓”。當年是九龍崗地區最高的建筑。至鬼子投降時還未建好,之后鐵路局接收后又接著建完,質量非常好,大型設備及機廠都在這檢修。據說1950年代后期被拆除了,有些可惜了。<br><br>那時的機廠歸淮南鐵路局機務處管,處長是陸鳳山,廠長是柳新民, 副廠長錢燕喜。錢是美國留學回來的。柳與錢在淮南解放前夕都跑掉了。錢當年穿的衣服還是進口的。柳后來來成都,在鐵路材料總場場長,這個場就在我們鐵路機廠門口。<br><br>解放后,原天津人、鍋爐場主任柴蘭田接任鐵路機廠廠長。<br>又從江蘇戚墅堰工廠調來遲永華任副廠長。 <h5>上為1946年淮南鐵路機廠徽章(龐士全先生提供)</h5> 1951年8月,國家修建西南大鐵路,鐵路技術工人缺乏,就把我們廠選去支援。為了動員我們遷移西南,濟南局還專門選派了一位老紅軍羅崗(四川人,去西南的總領隊)來擔任廠書記,多次開會動員我們,歐呦,阻力很大哦。那時大家都是當地人,沒出過遠門,這一下子要去“大西南”,更不知道“大西南”在哪里,又值剛解放不久,沒有什么政治頭腦,所以都不愿離開淮南。多次做工作效果不大,后來領導想了個辦法,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機務段3月份派出了1585號解放型蒸汽機車,參加了抗美援朝。同時由董明才帶隊,去了九位火車司機,上前線跑運輸。領導把這些參加抗美援朝的家屬喊來開會,給我們做報告,講述他們的英雄事跡,希望我們能為烈士報仇雪恨。大家以為會去朝鮮前線抗美援朝,便紛紛報名,在申請書上簽名。<br><br>誰知道,過了幾天我們的申請全被批準了。領導又給我們開大會,說,我們這些人抗美援朝不上前線,不出國,進軍大西南。報效祖國,抗美援朝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去大西南支援國家鐵路建設,同樣也是為“報效祖國、抗美援朝”作貢獻。<br><br>這種情況下,我們也不好說什么,孬也孬不掉了。<br><br>當然,在那個年代那些政治上有問題的想去也不會讓去的。<br><br>除了以上,全廠僅有一個姓陳的,因為家里實在困難,走不掉,說什么都不愿去。領導擔心動搖軍心,不愿松口。因為一旦開口,那么會迎來持各種理由不愿去的人,那就麻煩了。而小陳家住大河北(淮河北),父親癱瘓在床,母親雙目失明,自己也未成家,他家困難的確比較特殊。如果去了西南,父母親將無人照管。小陳說,實在不行,我就辭職去炸“油果子”賣。廠黨委書記領導羅崗不同意“我會同市領導講,讓你賣油果子也賣不成”。<br><br>不過,后來我們走后不久,就把小陳安排到機務段去工作了。畢竟那時技術工人少嘛,培養一個也不容易。<br><br>由于去的人多,只好分成三批,我們是第二批。<br> 9月1日早上8點,上級專門安排了兩節車廂,開到廠里接我們。由鉗工趙友才帶著我們100多職工,拖家帶口總共有三、四百口子,每人領個遷廠證,并發給兩個月的工資,其他東西也不讓帶,我們只帶點換洗衣服,這么就出發了。 <h5>上為當年遷移西南時用的九龍崗鐵路工廠遷移委員會發放的“遷移證”。該證現由藏友老兵收藏。</h5> 先到蚌埠,下來到蚌埠分局,局領導趙國棟給我們開會打氣:“這次大家能被國家選中,是你們的光榮,到了大西南,大伙兒一定要干出一些成績,一定要給淮南人爭氣!”<br><br>然后經徐州到了鄭州。眼看著離家越來越遠,好多家屬抱頭痛哭,舍不得啊。<div><br></div><div>到武漢漢口江岸站,沿途受到各地職工群眾,打著標語“支援西南建設光榮!”......<br><br>2日到達武漢。由于長江水位高,輪船少,我們被安排在江岸鐵路招待所住了有一個禮拜,吃住條件都很好。然后乘坐輪船去往重慶,我們大都是第一次坐大輪船,稀罕的不得了,沿途的大好河山暫時屏蔽了旅途的勞頓。<br><br>我記得很清楚,我們離開淮南那一天是9月1日,農歷八月初一,等我們到重慶時正趕上過“八月十五”中秋節。在朝天門碼頭下了船,就爬那個階梯,哎呦哎,那個階梯太高太多。埋頭爬梯子間,就聽兩邊的小孩子一起喊“海軍、海軍”。這才明白,他們沒見過海軍,看我們穿著藍色的鐵路制服,誤以為我們是“海軍”。<br><br>然后把我們送到重慶一個招待所,在這里呆了兩個多月,吃住都不要錢。12月才把我們轉到九龍坡。<br><br>九龍坡相比已經比較成熟的淮南,實在是簡陋。這里原本有一個極小的機械廠,遷來的工廠就安排在這里,沿著路走過去,兩邊是兩排粗粗搭建起的車間,而我們的住宿地點就在廠子周圍的山坡上,四周一片荒蕪。新修建的職工宿舍,每家床、桌子、凳子、柜子基本家具都已配好了。</div> 不久,從九龍崗廠里帶來的設備也陸續運到了重慶,與原西南鐵路工程局機車車輛裝修大隊合并,成立重慶九龍坡臨時機車修理廠,共計521人。因為工廠技術人員奇缺,就把我們九龍崗這一批人當成種子分到各主要崗位挑大梁。這些人后來在各自的崗位上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走上了領導崗位,像汪長華,廠紀委書記;景鵬西,曾經是中鐵二局的黨委組織部部長;趙友才,成都鐵路局某處處長;于鳳喬湖南株洲車輛廠長。<br><br>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br><br>1953年1月1日西南鐵路工程局改為重慶鐵路管理局。<br><br>到了1954年下半年,聽講工廠準備從重慶九龍坡遷到成都下澗槽,我們淮南來的這些人就炸了鍋“考了考了,這下是真回不了家了(九龍崗)”。大家開玩笑說“這一路從崗(淮南九龍崗)下了坡(重慶九龍坡),這又要掉進槽(成都下澗槽)里了。考了,這下是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br><br>下澗槽實為因一條小河流而得名,從東風渠分流而來,流經機車廠,由于它對機車廠作用太大了,以致于生活區就依據河的名字,取名為“下澗槽”。<br><br>1954年11月遷至成都,正式定名為成都機車修理工廠。<br><br>這里聚集了從安徽九龍崗、武漢江岸、青島四方、株洲田心,江蘇戚墅堰的機車廠抽調來技術工人。淮南九龍崗來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br><br>一時間,淮南話、武漢話、青島話、客家話、四川話交融一體,形成了機車廠獨有的家屬區話,也被稱為下澗槽話。<br><br>而在機車廠中,淮南人占大多數,所以淮南話又被戲稱為“廠話”。<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汪長華先生, 1927 年出生于安徽定遠。1944年隨父親來淮南煤礦謀生,進入九龍崗鐵路工廠。<br><br>1950 年,先后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歷任工人、班組長、車間主任、支部書記、工會主席、組織部長、紀委書記等職。<br> <h5>上為1950年代初時的汪長華先生(汪紹敏先生提供)</h5> 伴隨工廠的搬遷,他一路從安徽輾轉至重慶,再抵達成都,直至 1988 年于成都機車車輛廠光榮離休。<br><br>起初,他從事閘瓦(火車剎車片配件)制作工作。在此期間,他不僅勤懇勞作,還持續對制作方案予以創新,致力于提升生產效率。以其名字命名的“汪長華小組”,乙型閘瓦日產量從起初的 8 箱,逐步攀升至 32 箱、60 箱、80 箱……最終創造了日產 208 箱的全國最高紀錄。<br><br>1951年,汪長華先后被評為淮南市、濟南局勞動模范、全國鐵路模范團員。 <h5>上左為汪長華先生1951年9月出席“全國鐵路勞動模范代表大會”時發給的鑲嵌銅掐絲銅字、胎體紅銅紀念茶杯。</h5><h5>右為時在京出席“雞尾酒會”的邀請函。(汪紹敏先生提供)</h5> 之后,“汪長華小組”又被鐵道部命名為“全國鐵路汪長華先進生產小組”,其本人也榮獲“全國鐵路勞動模范”獎章。<br><br>在擔任班組長期間,他始終以身作則,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各種技術難題,繁重艱難的工作總是搶先承擔。他為自己訂立了勞動規劃:每周星期六查驗一次個人生產計劃,每三天保養維護一次機器工具,每天早中晚檢查安全狀況,并有專人負責檢查質量等。此舉不但確保了安全生產,產品質量也持續提升,1951 年 3 月,產品合格率達 80%,同年 5 月,合格率更是提高至 95.5%。<br> <br>1951 年9月19日,汪長華做為全國鐵路勞動模范,進京出席了全國鐵路勞動模范代表大會,并光榮地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br> <br>《新華日報》、《工人日報》等眾多媒體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 <h5>上為1950年代多家媒體報道汪長華先進事跡的剪報。(汪紹敏先生提供)</h5> 有意思的是,汪長華先生進京參加勞模大會時的那些天,恰逢工廠正在遷移。他是在安排好家人隨遷后,到了濟南局報到,然后去北京參會。待會議結束后,淮南的廠子已經全部遷到重慶了,所以他再回時,已只能去重慶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1930年4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淮南煤礦局在九龍崗落地經營。隨著煤礦開采規模的擴大,為了拓寬銷路,提升運輸能力,醞釀已久的九龍崗至蕪湖的通江鐵路工程在程士范先生的主持下,于1934年3月15日,正式破土,次年12月底全線建成通車。<br><br>為了配合即將建成的鐵路運營的需要,1934年10月,淮南煤礦鐵路工程處組建了九龍崗機電廠。<br><br>由于九龍崗是淮南煤礦及淮南鐵路的大本營,因此機車廠建在此地也就順理成章了。<br><br>據1936年5月《淮南煤礦六周紀念》記載:<br><br>機電廠在淮礦站之南,與該站軌道平行方向。<br><br>自二十三年十月開始建筑以來,以磚瓦缺乏,其他材料亦多未如期購到,遲至二十四年九月始告成。<br><br>機電廠包括辦公室、機廠、木工廠、機車廠及客車廠五部分,共四十間。<br><br>“淮礦站”即后來的“九龍崗站”。機電廠1934年10月開始建筑,1935年9月竣工。<br><br>據1935年12月《淮南煤礦》:(淮南煤礦鐵路工程處)機電廠由首任主任為工程師、福建閩侯人陳體欽兼,陳時年33歲。另有工務員許蔭生、學習工務員黃仁良、事務員徐槐卿、夏寅,司事朱墀(chi)、練習生王積愔(原淮上軍總司令王龍亭的三子、王積惇的三哥)、郁之光、程學田、鄭祥麟。<br><br>應該說他們都是淮南鐵路機廠的創始人。 <h5>上為1935年底,新建成的“淮南鐵路機廠及車頭房”</h5> 此時通過淮南煤礦局職員錄看,尚未設置“機廠”,業務均歸“機電廠”。<br><br>另通過1935年4月12日國立浙江大學畢業生夏寅給同學殷文友的信中寫到 <h5>......<br>現生等抵礦山已三日矣;今將此間情形,陳其一、二:該地系一平原并無高山,茫茫四野,僅間有居民而已。該局范圍頗廣,合計工人四五千,職員200余人。內有發電所、醫院、消費合作社,一應俱全,不啻(chi)市鎮。而生活程度殊低,膳費每月僅4元4角,雞蛋每月可購百余只,較之滬杭,誠有天壤之別!其組織方面設有機電、木工、采礦、營運、總務、會計等諸課,及采購委員會。而機電課分機電廠、工務股、機務叚(應是段字)。生等均在機電廠工作。因該廠尚未完工,故每日上午均在局內制圖;下午在機車場看視裝配新車,俾德明悉內部機構,以免將來修理之困難。現該路自洛河至合肥,業已通車;合肥至巢縣,已在鋪軌;而巢縣至蕪湖,方在建筑。據當局言:一二年后,當可全程通車;將來安徽交通,當有一番新氣象也。此間有母校同學8人(機械科5人、土木2人、電機1人。)互相切磋,更有鈕先生(注:鈕因梁時36歲,淮南煤礦局機電課工程師兼課長,后任淮南鐵路局首任局長)多方指導,頗覺興趣。<br>......</h5> 也可證實。<br><br>但照片上寫為“新機廠”,說明是出刊前設置的。 1938年6月,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淮南,淮南煤礦淪入敵手。他們很快修復了被國軍破壞的煤礦與鐵路設備,開始長達七年之久的非人的法西斯統治,瘋狂掠奪我寶貴的煤炭資源,致我萬余名煤礦工人死于非命。 原被破壞的鐵路機電廠也被日寇恢復利用,廠子需要有經驗的工人來干活兒,但在當時,懂得機車修理技術的工人不多,搶手得很,往往是先找到一個人,再由這個人去找原來的工友或者認識的工人,一個帶一個地招人。<br><br>后來去大西南的王德仁、汪長華、方志泉等當時尚未成年,都被招進了廠里。<br> <h5>上為1940年日侵時期之九龍崗鐵路機廠局部。</h5> 194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投降,淮南煤礦及鐵路復歸原淮南礦路公司。<div><br></div><div>1948年《世紀評論》第四卷第11期<br>通訊 鋪修中的淮南鐵路(八月二十四日)一文中對鐵路工廠有這么一段文字描述:<br>......<br>另外還有路局設立的工廠,也需要在這兒提一提的。工廠是從日本人手中接收過來的,完整的機器,幾乎難得有一部,現經幾年來的整修添置,亦大有可觀了。該廠的組織分有機車、車輛、鍋爐、機工、翻砂、電工、鍛工等七部門,擁有鉆床、刨床、熔鐵爐等機械共百余種,技工有五百余人,除修配裝制客貨車、機車、礦山機械器車、汽輪外,并能自制客貨車,等到合水段全通后,這個工廠將要更加忙碌了。</div><div><br>據1948年4月《淮南鐵路局職員錄》鐵路局機廠歸機務處管理,有關管理人員信息:</div> <h5>局長 吳競清 53歲 月薪700元<br>副局長 胡衛中 (字 維垣)55歲 月薪650元 <br>寧樹藩 (字 介人) 47歲 月薪650元<br><br>機務處副處長代替處長:陸鳳山(字 瑞周)42歲 月薪480元<br><br>(鐵路)機廠廠長:柳新民(字 作人)38歲,月薪480元<br>付廠長:錢燕喜(字 侯魯)40歲,月薪400元<br>課員:傅全怡(字 君和)39歲<br><br>1.主任課員兼總務股主任:杜家均(字天陶)39歲 辦事員:李健(字 剛生) 27歲<br>2.課員兼會計股主任:朱先鎮(字 令鉉)32歲 司事:沈先舉<br>3、材料股課員:郭堯年(字 漢滄)34歲 辦事員:安榮椿24歲<br>4、工作股試用工務員:季煥文24歲 辦事員:浦裕生<br>5、幫工程師兼機車場主任:張景生(字震五)49歲 月薪 280元 <br>試用工務員:朱志鈞(字 人桀)32歲 技工佐:楊迪安<br>6、工務員兼鍋爐場主任:柴蘭田(字 春生)46歲<br>鑄工場監工:史銘泉(字 濫昇)32歲 技工:王宏業<br>7、工務員兼車輛場主任:林汝賢32歲 實習員:朱衣20歲<br>8、副工程師兼機工場主任:蔡瑾38歲 月薪 340元 辦事員 田文龍 29歲<br></h5> <h5>上為1950年9月29日的《人民日報》第二版上刊登的11日“皖北九龍崗鐵路工廠職工 保證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給毛主席的一封信...</h5> 解放后,九龍崗鐵路機廠更名為“九龍崗鐵路工廠”。<br><br>因為戰爭的原因,上述技術管理人員大都在淮南解放前各處逃生。<br><br>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人又回到了淮南鐵路,有的跟著去了西南。比如前面提到的原機廠廠長柳新民,原工務員兼鍋爐場主任柴蘭田回來后繼任機廠廠長;原車輛廠實習員朱衣,后來在重慶九龍坡時任鍛工工程師。原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工作股試用工務員季煥文任工程師。還有傅全怡、方良和等,他們都是高級技術人才,后來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了很大作用。<br><div><br></div><div>1949年2月,淮南剛剛解放不到2個月。機廠工人在十天之內,加班加點,修復報廢貨車11輛、客車28輛,獲上級嘉獎。</div> <h5>上為今原鐵路機廠局部</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br>曾經的成都機車修理廠,已經發展為中車集團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br><br>該公司為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與其下屬的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主營業務為中國鐵路客車檢修、城軌地鐵車輛研制生產與高級檢修等,現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四川省級技術中心。<br> <h5>曾經的成都機車修理廠(圖片來自網絡)</h5> 然而他們始終把 <h1><font color="#ed2308">“1934年創辦的安徽淮南鐵路九龍崗機廠”</font><br></h1> 視作公司的起源。<br> <h5>上為今成都機車車輛工廠文化活動中心前建起的電力機車模型。左邊1934,標志著成都機車車輛工廠前身是1934年建起的安徽九龍崗機車修理工廠。上方2017,標志著成都機車車輛工廠2017年搬遷到新都區石板灘鎮。畫面上凸出的一塊塊造型,寓意歲月留痕,抹不去的機車記憶。(姜長盛先生拍攝)</h5> <h5>上為成都機車車輛工廠人行道上增添的刻有機車記憶和機車文化的文字內容。排在第一的就是“1934---安徽淮南九龍崗機修廠成立”。(方成國先生拍攝)</h5> <p class="ql-block">而今,這些“成二代”“成三代”依然繼承著先輩們的淮南口音,他們是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見證者,也是淮南文化在成都的傳播者。他們的故事,成為了兩地交流與融合的生動寫照,也激勵著后人在國家建設的道路上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老成都機車廠,舊貌換新顏,已蛻變市民休閑觀光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不僅承載了人們彌足珍貴的記憶</p><p class="ql-block">還被賦予了更多美好的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年奔赴千里,支援大西南的451位淮南九龍崗鐵路工廠的老人,在完成了歷史使命后,大都已長眠于巴蜀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在世的僅剩方志泉先生(96歲)、陳蘭濱先生(94歲)、王德仁先生(94歲)、俞鳳喬(94歲,原株洲車輛廠廠長。前幾年回到成都居住)四人。</p> <h1><font color="#ed2308">在此遙祝四位老人家福壽康寧!</font></h1> <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為本文作者</h5> <h5>衷心感謝:<br>方自泉先生、鄭世忠先生、汪紹敏先生、方傳國先生<br>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的各種幫助。</h5> <h5>本書廣納海內外資料,300多頁的干貨,200多幅珍罕圖片大都是首次公布,其內容會顛覆你以往的認知,解開你心頭多年的疑惑。系本人花費大量心血打造完成。<br><br>有需要的朋友,請微信轉款(或支付yjahhn2009@163.com),同時把您的收貨地址姓名電話一并發給我。<br><br>書款120元,每本加5元走郵局掛號發貨。需快遞則根據地域另議。<br><br>僅印300本,現尚有少量余書可供。<br><br>歡迎文史愛好者、各大院校、檔案館購買,可提供發票。<br><br>微信號yj18955430007</h5> <h5>注:</h5><h5><br><div>1972年的資料顯示:</div><div><br><div>柳新民 又名作人,1909年生,交通大學機械科畢業,江蘇泰縣蘇陳鎮人。<br>民國三十五年任國民黨淮南礦路特黨部籌備委員,九龍崗機廠廠長兼副工程師。<br>成都鐵路儲運處機廠工作。<br><br>蔡瑾 1909年生,中華聯業學校機械科強華工業學校機械科受過訓,江蘇省武進縣人。曾住上海建國西路747號。民國三十五年任淮南礦路九龍崗機廠主任、副工程師。1972年在上海市真空二泵廠任工程師。<br><br>傅全怡,民國三十七年任國民黨淮南礦路特黨部第四區黨部籌備委員。后在成都機電工作,后調至太原鐵路局臨汾分局。1968年在包頭行車公寓自殺。<br><br>柴蘭田 民國三十四你任淮南鐵路工會理事,國民黨淮南第四區黨部委員。<br>后成都機廠退休,住河南漯河火車站。<br><br>錢燕喜,又名候喜,1907年生,北平大學工程學院電機工學士,江蘇江都人。曾住揚州市仙女鎮新街。民國三十五年任淮南礦路九龍崗機廠副廠長。 <br>現在中央二機部湖北省長灘“五.七”干校三大隊工作。<br><br>陸鳳山,蚌埠鐵路分局“五.七”干校。<br><br>杜家鈞 又名無陶,1908年生,含山縣人。民國三十五任淮南礦路九龍崗機廠主任課員,主任辦事員。<br>現在齊齊哈爾車輪廠工作。<br><br>方良和 民國三十七年淮南礦路工會候補理事。成都機車廠一般干部。</div></div></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屏边|
资兴市|
温泉县|
东宁县|
伊通|
临江市|
城固县|
通州市|
新丰县|
临沧市|
固镇县|
涿州市|
郑州市|
常宁市|
木兰县|
平舆县|
金沙县|
买车|
肇东市|
呼伦贝尔市|
三明市|
绥阳县|
鄯善县|
新源县|
澄城县|
汉阴县|
克拉玛依市|
资中县|
上蔡县|
莒南县|
宁安市|
彩票|
张掖市|
宜昌市|
呼和浩特市|
冕宁县|
华容县|
惠安县|
大城县|
株洲县|